• 首页>范文 > 范文
  • 一年数学还剩下多少评课范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还剩下多少评课记录北师大版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认识减法的含义。

    2.能列出、读出减法算式,并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3.能根据提供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减法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并能联系

    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

    情境图,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示果树图,让学生观察图,读取图中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去描述这些信息。

    二.体会减法的含义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笑笑看到了什么/

    2.根据图,提出问题,并引出减法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

    你怎么知道是3个。从图中看出来。 比5个少2个是3个。

    从5个中去掉2个,可以用一个减法算式来表示,5-2=3中间的

    符号是减号,算式读作5减2等于3. 表示有5个苹果,去掉2个

    还剩3个。

    3用圆片代替果子摆一摆,先摆5个圆片表示什么,

    再拿走2个表示什么,最后剩下3个表示什么/?

    换个算式5-4=1 摆一摆

    4. 还剩下几块饼干?说一说,数一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原来有多少块,搬走了几块,还剩多少?

    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列出算式。

    5-2=3 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5.你能象这样说出几个减法算式并读出来吗?

    6.寻找身边的减法问题

    小朋友认识了减法,能不能在自己的身边找到减法问题呢?

    三.巩固练习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求原来有多少》评课稿

    本课教学圆满的完成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和“已经采了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有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学生熟悉的奖励星星的事例,首先帮助学生理解求总数要把已经去掉的部分和还剩下的部分合起来,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2利用直观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稍难一些的加法数量关系,

    一年级学生识字少,观察能力较好,在没有文字应用题前,根据图形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为应用题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年级学生对直观的事物容易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学生自己再说,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教师还鼓励学生说给老师听、说给大家听,且小组互相说一说,并提醒学生注意用词,如原来、剩下、已经、还有等。实际上,用数学语言说图形的题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这样,通过对图形题的反复训练,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对应用题产生了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应用题掌握了一定的实践基础,进而对应用题也就理解了。

    3利用生活中丰富的实际情境练习,让学生兴趣盎然,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新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串珠子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小学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习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习,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自然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笑笑提着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笑笑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习。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笑笑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阶段。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练习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三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评课

    本节课,王老师准备的很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把握的深浅适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教态自然,语言严谨,教学步骤全面。

    我感觉有这么几个优点:

    第一,教学思路清晰,从复习导入到发现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再到一系列的练习,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了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新授课时,引导学生运用了“求几个几”的方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新问题,用旧知求的新知,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第二、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复习时、新授时,都用了情境教学。比如一开始的灿烂的星空,新授的林杰他们用贝壳制作标本,能让学生亲身体会身边的数学,激发了浓厚的学习热情。又在练习中设计了“拍手游戏”,把练习潜移默化的隐藏在游戏中,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巩固新知。另外,王老师还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当有的学生说错了,王老师表现的不急不躁,给予了讲解,循循善诱,帮助每个学生都学会。

    第三、练习有层次,有梯度。由浅入深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内化所学知识。如:在练习中,先说一说,再画一画,再拍一拍,最后做一做,并在后面设计了一道两步应用题作为拔高题,照顾了优等生。这样的设计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巩固了新知。

    我提的建议是:

    1、在学习新课时,我认为教师应大胆放手,少提示,让学生自己讨论,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代替老师的讲授。

    2、在讲解时还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2的3倍”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直观的把“求一个数的几倍”与“求几个几”联系起来。

    3、课上讨论的时间几乎没有,最好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的融合起来。

    4、在练习中,如果能再试着让学生自己编题,就更好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评课稿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林老师设计的这几道练习题,题型从观察、操作到填空、计算,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思考,教学要求逐步提高,体现了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不断加深认识、掌握方法的明确意图.而且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确保作业的正确率,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一个练习:出示12个红三角形和4个绿三角形,求红三角形的个数是绿三角形的( )倍,再次巩固强化了学生去思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时要先把谁看成“一份数”的模型.第二个练习:出示3个正方形和3个三角形,求三角形是正方形的( )倍.此题我觉得会有点困难,猜想对于1倍的关系学生会怎么说呢,结果很意外学生竟然讲得出来,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其中的关系了吗,我觉得有待商榷.第三个练习:考考您----先出示12个草莓和4个桔子,求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 )倍.接着再出示我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3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 )倍.然后又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2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 )倍.最后我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1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 )倍.此题设计的很有心意,比较好地解决了当标准“1”份不同的时候,应该是哪两个数在比较.

    总之,林老师的课堂上每一个练习的安排都是精心设计,富含内容的.使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掌握了新知.让听者赞叹,佩服.不足之处是这节课在练习设计上虽然内容丰富,题量也很多.但有些题目重复,可删减.比如第4个填空练习,就可以去掉.第5和第6这两个解决问题可以整合一下,第5题出示问题让学生照样子,第6题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设计练习也显得更精练,而且有了足够的时间,讲解最后一道拓展题.使整节课在练习设计上有一个更高层次的递进,效果会更好.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评课稿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评课稿听了符老师这节课的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符老师设计的这几道练习题,题型从观察、操作到填空、计算,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思考,教学要求逐步提高,体现了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不断加深认识、掌握方法的明确意图。而且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确保作业的正确率,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一个练习:出示12个红三角形和4个绿三角形,求红三角形的个数是绿三角形的( )倍,再次巩固强化了学生去思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时要先把谁看成“一份数”的模型。第二个练习:出示3个正方形和3个三角形,求三角形是正方形的( )倍。

    此题我觉得会有点困难,猜想对于1倍的关系学生会怎么说呢,结果很意外学生竟然讲得出来,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其中的关系了吗,我觉得有待商榷。第三个练习:考考您----先出示12个草莓和4个桔子,求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 )倍。

    接着再出示我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3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 )倍。然后又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2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 )倍。

    最后我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1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 )倍。此题设计的很有心意,比较好地解决了当标准“1”份不同的时候,应该是哪两个数在比较。

    总之,符老师的课堂上每一个练习的安排都是精心设计,富含内容的。使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掌握了新知。

    让听者赞叹,佩服。不足之处是这节课在练习设计上虽然内容丰富,题量也很多。

    但有些题目重复,可删减。比如第4个填空练习,就可以去掉。

    第5和第6这两个解决问题可以整合一下,第5题出示问题让学生照样子,第6题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设计练习也显得更精练,而且有了足够的时间,讲解最后一道拓展题。

    使整节课在练习设计上有一个更高层次的递进,效果会更好。

    三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评课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林老师设计的这几道练习题,题型从观察、操作到填空、计算,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思考,教学要求逐步提高,体现了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不断加深认识、掌握方法的明确意图.而且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确保作业的正确率,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第一个练习:出示12个红三角形和4个绿三角形,求红三角形的个数是绿三角形的( )倍,再次巩固强化了学生去思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时要先把谁看成“一份数”的模型.第二个练习:出示3个正方形和3个三角形,求三角形是正方形的( )倍.此题我觉得会有点困难,猜想对于1倍的关系学生会怎么说呢,结果很意外学生竟然讲得出来,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其中的关系了吗,我觉得有待商榷.第三个练习:考考您----先出示12个草莓和4个桔子,求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 )倍.接着再出示我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3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 )倍.然后又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2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 )倍.最后我吃掉了一个桔子,剩下1个桔子,现在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 )倍.此题设计的很有心意,比较好地解决了当标准“1”份不同的时候,应该是哪两个数在比较.总之,林老师的课堂上每一个练习的安排都是精心设计,富含内容的.使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掌握了新知.让听者赞叹,佩服.不足之处是这节课在练习设计上虽然内容丰富,题量也很多.但有些题目重复,可删减.比如第4个填空练习,就可以去掉.第5和第6这两个解决问题可以整合一下,第5题出示问题让学生照样子,第6题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设计练习也显得更精练,而且有了足够的时间,讲解最后一道拓展题.使整节课在练习设计上有一个更高层次的递进,效果会更好。

    .。

    小学二年级数学试卷长度单位讲评课教案

    一、 填空题(1-6每题 1分, 7-9每题 2分, 第10小题 3分, 11-12每题 4分, 第13小题 5分, 第14小题 6分, 共 34分)

    1. 七千 写作:( )

    2. 四百零五 写作:( )

    3. 五千零三十 写作:( )

    4. 二千三百 写作:( )

    5. ( )个一百是一千.

    6. 一个数是由5个千和8个一组成的.这个数是( ).

    7. 999的最高位是( )位,比它多1的数是( ).

    8. (1)1000克=( )千克

    (2)4千克=( )克

    9. (1)2时=( )分

    (2)60秒=( )分

    10. 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

    11. 在2097的后面接着连续写出4个数.

    2097 ____ ____ ____ ____

    12.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989、999、990、998

    ( )<( )<( )<( )

    13. 4200是( )位数,4在( )位上,表示4个( ),2在( )位上,表示2个( ).

    14.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二、 口算题(每道小题 6分 共 12分 )

    1. 78-17= 420-80=

    80 60= 40÷8*6=

    27 25= 24÷(2*2)=

    2. 350-80= 50 23-50=

    3000 7000= 110-(40 30)=

    28 4*7= 75-15÷5=

    三、 计算题(1-4每题 3分, 5-8每题 4分, 共 28分)

    1. 74-27 34

    2. 24÷8*6

    3. 48-18÷6

    4. (17 18)÷5

    5. 笔算并验算.

    7009-4306=

    6. 笔算并且验算.

    3425 608=

    7. 笔算并验算.

    4156 908=

    8. 笔算并验算.

    6210-5832=

    四、 应用题(1-2每题 5分, 第3小题 6分, 第4小题 10分, 共 26分)

    1. 每盒有8包糖,把3盒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包糖?

    2. 幼儿园买来14千克苹果,7千克梨,分给小朋友1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水果?

    3. 学校买了32把笤帚,分给高年级20把,剩下的平均分给中年级和低年级.中年级和低年级各分到多少把笤帚?

    4. 商店有50台电冰箱,第一天卖了19台,第二天卖了21台,剩下的第三天

    卖完.第三天卖了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

    五、 选作( 5分 )

    学校种杨树12棵,比果树多2棵,学校共种树多少棵?

    初一数学半期总结

    初一数学考试范文 初一数学的期中考试结束了,学生的成绩也是参差不齐,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够取得一个接近满分的数学成绩而有些学生的成绩却是比较差呢?这就是初一数学的的问题,初一数学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时期,但是相对于刚刚接触初中数学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也是有一些难度,这就需要初一的学生能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的时候多去与小学学过的知识相比较。

    初一数学中的代数式学习的时候就想着代数式就是用了一些字母代替了一些数字,再就是初一数学的考试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因为初一数学的有理数的计算的问题只要有一点马虎的时候就会错很多的选择填空,所以这个问题要引起特别的注意。润扬教育开设初一数学一对一辅导,平时的时候注重初一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考前及时给学生一定的提示,让学生能够在数学的考试的时候能够获取更多的得分技巧,让学生能够有在考试的时候有一个良好的心情获得一个优异的成绩。

    陆陆续续各个学校的半期考试已结束,有些同学考出了优异的成绩,但是我们了解到还是有很多同学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但尽管很努力,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150的总分,只能考120分左右,甚者更低)。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

    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

    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 有些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

    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 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

    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

    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

    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

    记忆是理解的基矗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

    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

    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

    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

    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

    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

    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

    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

    比较厚薄教案评课范文

    目的要求

    1、会辨别物体的厚薄,并会正确应用“厚薄”表述比较的结果。

    2、会按厚薄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知道厚薄师相对的。

    准 备

    物资预备:书本、砖头、积木、纸张、衣服等。

    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纵材料《科学.厚薄排队》

    蒙氏数学:比较厚薄(数学)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厚薄。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的东西,有的厚的有的薄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甚么东西?(书本、砖头、积木、纸张、衣服等)甚么东西是厚的甚么东西是薄的。

    (二)、学习比较厚薄的方法。

    师:你觉得这些东西里面哪一个东西最厚呢?哪一个最薄?你是用甚么方法知道的?除用眼睛看得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厚薄外,你还能用甚么方法来判定物体的厚薄呢?(还可以用手摸、或压得各种方式进行比较)

    (三)、依照厚薄的差异排序。

    师:请小朋友帮这些物品排排对,要求,从厚的到薄排和从薄到厚排队。

    讨论:你是怎样排队呢?甚么方法更好?

    (四)、完成操纵材料《厚薄排队》

    小结:可以从厚到薄排队,也能够从薄到厚排队,厚薄师相对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