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业能源利用情况说明
1.谁帮我写一篇关于水泥厂节能减排的实践报告啊,2000字就行
浙江工业大学生产实习报告 学院:教科学院 班级:建材0601 姓名:童剑滨 学号:200621600111 指导老师:应德标 邱琼 实习地点:宁波科环新型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实习时间:2008年7月16日——2008年7月26日 1.实习目标 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使同学了解工厂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生产组织机构,通过生产实习,掌握水泥材料的具体生产过程,掌握水泥熟料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感性知识,同时认识社会,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收集必要的资料和数据。
2.公司简介 宁波科环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原宁波舜江水泥有限公司,英文名称 NINGBO KEHUAN NOVEL BUILDING MATERIAL CO.,LTD.),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城区北郊,始建于1975年,到目前为止已是占地400多亩的大型水泥企业,是上市公司宁波富达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骨干企业。有员工562人,固定资产6.38亿元,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宁波市知名商标称号,是浙江省绿色企业、浙江省节能减排十大标杆企业的浙江省节能先进企业,生产的“舜江”牌水泥是国家免检产品和浙江名牌产品。
2.1企业文化 企业精神:高效 务实 拼搏 超越 质量方针:优选采购 优化操作 优质出厂 优良服务 2.2企业优势 生产规模——公司拥有一条设计规模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实际生产能力达到了3000t/d,是国家第二批“双高一优”项目,目前宁波市唯一的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拥有年产200万吨的水泥粉磨能力和年产40万吨的矿渣粉生产能力。主要销售地为宁波地区。
产品种类—— ■ 通用水泥类:普通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熟料等。 ■ 特种水泥类:海工水泥、道路水泥、管桩水泥、低碱水泥、抢修水泥、中低热水泥、灌浆水泥等。
■新型建材:矿渣粉、复合胶凝材料。 主要产品特性—— ■ 通用水泥:性能稳定、波动小、富裕强度高,和易性及外加剂适应性好。
■ 海工水泥:高抗氯离子渗透、水化热低、抗渗抗冻、微膨胀。 ■ 管桩水泥:免压蒸,管桩强度达C80以上,耐打性好,施工性能优异,缩短管桩生产周期,大幅下降管桩生产成本。
■ 高性能矿渣粉与普通水泥配制的的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流动度、高强度、高耐磨性、高耐久性、优异的抗氯离子(CI-)渗透能力。 清洁生产——公司是宁波市首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浙江省首批清洁生产审核试点企业。
为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生产线所有的原材料储库、输送设备都是封闭式的,经环保部门监测,废气排放浓度标况下均在20mg/m3以下,远远低于100mg/m3的国家标准,无组织排放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水泥生产过程实现清洁生产的同时,积极利用固体废弃资源,包括粉煤灰、炉渣、煤渣、煤矸石等有十多类,年利用量近100万吨。
公司也被授予了浙江省绿色企业、浙江省污染治理先进典型企业等荣誉称号。 循环经济——公司在固体废弃物处置方面走在国内前列。
在宁波市环保部门的支持下,公司与中国建材院、清华大学等有关单位合作,对“无害化综合利用含重金属工业污泥”项目进行试验研究,使电镀和不锈钢行业的工业污泥,在水泥回转窑内进行高温处置,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是宁波市唯一一家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废弃物的企业。使企业从单纯的水泥生产企业转型到固体废弃物包括专业处置危险固废的单位,成为宁波市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已被入选中-挪合作“中国危险废物与工业废物水泥窑共处置环境无害化管理”项目示范水泥企业。
节能降耗—— ■ 公司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了全国“千家节能行动”企业之一。 ■ 利用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的窑头、窑尾生产过程中的废气余热建设了宁波市第一个纯低温余热发电站,年发电量达到2808万kwh,年节标煤近1万吨。
■ 配有四套循环水处理系统,循环率达到96%以上。 ■ 配有一套润滑油过滤系统,对废油、脏油进行循环利用,年节约润滑油100多吨。
■ 利用出窑熟料余热烘干炉渣、粉煤渣等混合材,年节标煤2880吨,节电36万度。 3.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3.1全厂平面布置图 3.2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方法 凡是以悬浮预热和预分解技术为核心,并把现代科学技术如,矿山计算机控制网络化开采,原料预均化,生料均化,高效多功能挤压粉磨新技术、新型机械粉体输送装置、新型耐热、耐磨、耐火、隔热材料以及IT技术等广泛应用于水泥干法生产全过程,使水泥生产具有高效、优质、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和工艺装备大型化、生产控制自动化、实行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水泥生产方法,称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方法。
干法生产的特点干法是将生料粉直接送入窑内煅烧,入窑生料的含水率一般仅1%~2%,省去了烘干生料所需的大量热量。以前的干法生产使用的是中空回转窑,窑内传热效率较低,尤其在耗热量大的分解带内,热能得不到充分利用,以致干法中空窑的热效率并没有多少改善。
干法制备的生料粉不易混合均匀,影响熟料质量,因此40~50年代湿法生产曾占主导地位。50年代出现了。
2.水泥厂余热发电原理
水泥厂余热发电原理是直接对水泥窑在熟料煅烧过程中窑头窑尾排放的余热废气进行回收,通过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带动汽轮发电机发电。
一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每天可利用余热发电21-24万度,可解决约60%的熟料生产自用电,产品综合能耗可下降约18%,每年节约标准煤约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万吨。
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是指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生产过程中,通过余热回收装置——余热锅炉将水泥窑窑头、窑尾排出大量的低品位废气余热进行热交换回收,产生过热蒸汽推动汽轮机实现热能向机械能的转换,从而带动发电机发出电能,所发电能供水泥生产过程中使用。
3.请问水泥厂能源计量器具包括哪些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 能源计量的范围 水泥生产企业能源计量范围包括: 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可回收利用的余能资源。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原则 应满足能源分类计量的要求。 应满足用能单位实现能源分级分项考核的要求。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要求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按下式计算: DB37/813-2007 ——能源计量器具理论的需要量。 4。
3。2 电力计量器具的配备 电力计量器具的配备应满足表1 的要求。
序号计量目的 用电容量 配备计量器具名称 配备率要求 准确度等级要求 进出用能单位>10000kVA 三相交流电能表 100% 0。5S 进出用能单位(2000~10000)kVA 三相交流电能表 100% 0。
5 进出用能单位(315~2000)kVA 三相交流电能表 100% 次级用能单位>2000万kWh/a 三相交流电能表 100% 0。5 次级用能单位(200~2000)万kWh/a 三相交流电能表 100% 次级用能单位(1O~200)万kWh/a 三相交流电能表 100% 主要用能设备>100KW 三相交流电能表 95% 注:水泥企业的主要用电设备包括各类破碎机、烘干机、生料磨机(系统)、窑(系统)、水泥磨机(系统)等。
4。3。
3 煤炭计量器具的配备 煤炭计量器具的配备应满足表2 的要求。 序号计量目的 计量器具名称 配备率要求 准确度等级要求 进出用能单位电子汽车衡 100% 次级用能单位各式计量秤(皮带称、核子秤等) 100% 次级用能单位各式煤粉计量秤 100% 4。
3。4水计量器具的配备 水计量器具的配备应满足表3 的要求。
序号计量目的 供水管径 计量器具 名称 配备率要求 进出用能单位Dg>200mm 流量计、水表 1OO% 进出用能单位Dg200 mm 流量计、水表 1OO% 注:根据水泥企业的特点,其水的计量只考核总的进出量。 4。
3。5 其他计量器具的配备 为便于水泥生产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与考核,还应配备满足表4 要求的计量装置。
序号计量目的 计量器具名称 配备率要求 准确度等级要求 煤炭、生料热值测定发热量测定仪 100% 合格 温度测定热电偶 100% 工业级 温度测定红外测温仪 100% 合格 DB37/813-2007 4。 3。
6 5。15。
2 5。2。
1 5。2。
2 5。2。
3 5。3 5。
3。1 5。
3。2 5。
3。3 5。
3。4 5。
4 5。4。
1 5。4。
2 5。4。
3 5。4。
4 5。4。
5 5。4。
6 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 本标准所列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是指计量器具应有的最低准确度等级,当计量器具是由传感器(变 送器)、二次仪表组成的测量装置或系统时,给出的准确度等级应是装置或系统的准确度等级。 当装置 或系统未给出明确的准确度等级时,可用传感器(变送器)与二次仪表的准确度等级按误差合成方法合 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求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水泥生产企业应建立能源计量管理机构,主管本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能源管理制度的制定和 实施;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配备、维护及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
能源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水泥生产企业应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文件。 能源体系文件应规定能源测量管理机构、能源管理人员的职责;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能源检 测数据的采集、处理、汇总等。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包括: a)能源计量管理岗位责任制; b)能源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保养管理办法; c)能源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及管理办法; d)能源计量管理考核办法; e)能源检测数据的采集、处理、汇总、使用管理办法。 能源计量人员的管理 应设专人负责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负责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使用、检定(校准)、维修、报废 等管理工作。
应设专人负责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和主要用能设备计量器具的管理。 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应通过相关部门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用能单位应建立和保存能源计量管 理人员的档案。
能源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和维修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 应备有完整的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
表中应列出计量器具的名称、型号规格、准确度等级、测 量范围、生产厂家、出厂编号、用能单位管理编号、安装使用地点、状态(指合格、准用、停用等)。 主 要次级用能单位和主要用能设备应备有独立的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分表。
用能设备的设计、安装和使用应配备满足能源监测要求的计量器具。 应建立能源计量器具档案,内容包括: 计量器具其它相关信息。
应备有能源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或溯源图,其中作为用能单位内部标准计量器具使用的,要明确 规定其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可溯源的上级传递标准。 能源计量器具,凡属自行校准且自行确定校准间隔的,应有现行有效的受控文件(即自校计量器 具的管理程序和自校规范)作为依据。
能源计量器具应实行定期检定(校准)。凡经检定(校准)不符合要求的或超过检定周期的计量器 具一律不准使用。
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其检定周期、检定方式应遵守有关计量法律法规的规定。 DB37/813-2007 5。
4。7 5。
4。8 在用的能源计量器具应在明显位置粘贴与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编号对应的标签,以备查验和管 新购置或更换的能源计量器具应满足能源检测的要求,使用前应经相关部门检定或校准合格。
4.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说明我国该开发利用哪些形式的能源
摘要:“十五”以来,我国能源经济运行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能源生产与消费增长速度超过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同时也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强度上升,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增大,能源消费进一步向高耗能行业和东部地区集中,煤电油气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除炼油行业之外,其他能源行业的经济效益大增,能源项目尤其是电力项目成为中央与地方建设投资的重点。2006年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逐步兑现,能源市场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能源工业的市场化改革也因此会深入发展。
当前能源经济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生产与消费对环境的影响,能源安全生产与国家石油安全四大问题。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基于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性问题需要采取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等综合措施。
能源价格将会继续上升,加快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和加强能源的国际合作是我国未来能源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经济运行,能源需求,能源生产,能源价格,能源投资 1 近年来我国能源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经济的发展格局、制约能源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发生深刻的变化。根据“十五”以及“十一五”开局第一年能源经济运行情况,我国能源经济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能源生产与消费增长加快,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耗强度上升 “七五”、“八五”、“九五”三个时期,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6.5%,6%、-0.0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始终小于1。进入“十五”以后,能源消费速度开始加快,并且逐步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平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平均能源消费弹性分别达到10%和1.05。
2003年、2004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53和1.59。2005年能源消费量为22.33亿tce,是2000年的1.6倍,能源消费绝对量增长了8.5亿tce。
其中,煤炭消费增长了64%,石油消费增长了45%,电力消费增长了85%。在能源需求的拉动下,能源生产增长也快速增长。
2005年我国能源总产量达到20.61亿tce,比2000年增加7.71亿tce。其中,我国的煤炭产量年均增长9.8%,达到22.05亿t,比2000午增长了10亿t;发电量年均增长13%,达到25002.6亿kWh,比2000年增长了11446。
6亿kwh;石油产量2005年达到1。81亿t,比2000年增长了1835.3万t,年均增长2.2%。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1—10月,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5338万t,同比增长1.5%;原煤产量167285.2万t,同比增长12.2%。2006年1—8月累计发电量为17832.45亿kwh,同比增长12.7%。
需要指出的是,受资源限制,我国原油产量一直增幅不大,已连续13年低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尽管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能够随着需求增长而增长,但是需求的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差异却随着需求的增长而越来越大。
如图1所示,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差与石油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差如同一把张口的“剪刀”: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于在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石油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却越来越大于在生产总量中的比重,自给率逐年下降。 由于能源消耗增长高于经济增长,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也结束了改革开放后持续22年的下降趋势,在“十五”中期开始逐步上升,见图2。
这一转变使我国到2020年再次实现能源翻一番,GDP翻两番的目标受到严重的挑战。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但是,2006年上半年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继续上升了0.8%。
1.2 石油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供需平衡进一步转向依赖进口 在“八五”之前,能源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能源供需总量上,做到在总量上基本可以满足我国的能源需求。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能源需求结构逐步发生变化。
进入“九五”和“十五”以来,虽然我国的能源生产和建设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有限,尤其是主力油田的开采已进入中后期,石油资源不足以支持高速增长的石油需求。能源生产结构难以随着需求结构的转变而转变,由此导致的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不得不依靠石油进口加以解决,并且进口的数量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大。
2005年我国的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43亿t,见图3,占我国石油消费量的43.9%,能源消费量的9.2%,分别比1995年提高了36.3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石油进口额占我国进口总额的8%。
根据我国的煤炭、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一次能源的资源条件、生产技术和生产的市场化水平,在短期内能够快速增加生产的只有煤炭,而以液体燃料为动力的能源消费需求在短期内还难以大规模地替代。因此,我国的石油进口将继续下去。
2006年1—9月,我国的原油进口达到10925.8万t,同比增长15.9%,原油出口427.5万t,同比下降21。8%。
根据我国目前石油需求和进口增长的态势,石油进口占我国石油消费总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