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幻想曲朗诵稿件
1.以 生命幻想曲为题的300字演讲稿 拜托啦
生命幻想曲 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
黑夜象山谷 ,白昼象峰巅 睡吧!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着地球 ,象烤一块面包 。
我行走着 、赤着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象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2.生命幻想曲
生命幻想曲 (顾城)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象山谷 白昼象峰巅 睡吧!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着地球 象烤一块面包 我行走着 赤着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象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3.顾城《生命幻想曲》自己的理解(如有满意答案,追加50分)
我以前没有读过这首诗,关于顾城,我只读过他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首诗很短,但是很有哲理,感觉像是一个永不放弃理想的人,让人心生动力。
这首《生命幻想曲》当我读后,我能感觉到诗人对生命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的思想天马行空,他像一个旅者,遨游在宇宙之间;他想一位学者,不断探求人类的文明进程;他像一个画家,记录下他旅行的点点滴滴……让人为之感叹,让读者的思绪与他一同周游宇宙。 在这首事中,诗人也很善于去用意象来烘托气氛,贝壳、船篷、帆、纤夫、桅绳标明他将这次旅行比作驰骋大海,他就是一个纤夫,梦想就是他的风帆,扬帆起航,为理想而奋斗!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轰隆隆"---雷鸣电闪”让作者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他的旅程变得渺茫了……但作者的“把我的灵感和心”没有消失,他仍然斗志高昂! “百里香”、“野菊”、“蟋蟀”、“山谷”是作者一路经过的景色,无论太阳多辣,就算把自己烤成面包,他也是那样执着,他立志要唱一首“人类的歌曲”在宇宙共鸣…… 我想这首诗一定是写于某个特定的年代,作者为了社会的幸福而创作这诗,他是一个心系人类的诗人,值得赞颂。
我的理解就是这样,无论写的怎样,都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以《生命幻想曲》为例,分析顾城诗歌的童话色彩
概述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妻子谢烨后自杀。
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基本信息栏中文名:顾城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56年9月逝世日期:1993年10月8日代表作品:《黑眼睛》《英子》《白昼的月亮》目录[隐藏]生平简介 顾城简介 顾城简介(2) 关于顾城 顾城的帽子 诗句经典 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 顾城 童话诗人 顾城的遗书 生平简介顾城简介顾城简介(2)关于顾城顾城的帽子诗句经典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顾城 童话诗人顾城的遗书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1956-1993) 顾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 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
“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并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1974年起于《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1977年起重新进入纯净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
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
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
1993年10月8日于新西兰所居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谢烨受伤倒地,过程成谜,顾城随即自杀,谢烨于其后数小时不治。媒体捕风捉影称“顾城用斧头杀妻”,令诗人在后从童话诗人被妖魔化成精神异常的杀人恶魔,后蒙冤。
(从顾城姐姐顾乡所做“顾城最后的十四天”中看,斧头只是偶然在场物件,跟案件根本无关。)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
顾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烨合著)、《灵台独语》(1994年3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杨编)、《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
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从自我到自然》、《没有目的的我》。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
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编辑本段]顾城简介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著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
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据此次“顾城文学系列”策划人刘曦强介绍,此套四卷本将延续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选由“顾城之城”网站站主江晓敏和顾城胞姐顾乡联合编选并注释。总计 150多万字的散文体作品,囊括了顾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这一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顾城。
“顾城之城”站主江晓敏是浙江温岭一所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她于1993年阅读了诗集《海篮》开始接触顾城的诗,“1994年读《诗探索》上面顾城的朋友文昕写的《最后的顾城》,读到顾城铸脚印那个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顾城了。后来读了几乎能搜集到的顾城的所有资料。”
顾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别的海》和后期的《颂歌世界?是树木游泳的力量》都让江晓敏特别喜欢。她用“真”概括了顾城为人的最大特点,“自然纯净”则是她心目中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间流出来的。
读他的诗时,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会儿是瓢虫,一会儿是河流,一会儿又是石头,这是另一层面上的‘自然’”。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顾城,分享顾城优美的诗句”,江晓敏于1999年创办了“顾城之城”网站。
然而,也有不少当年的诗友,如今却不愿再重新“面对顾城”。 “关于他的事儿,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一位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朦胧派诗人。
5.求顾城的诗《生命幻想曲》的理解
在诗歌面前,一切解释尽显多余。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著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著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著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著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著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钮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著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著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像山谷 白昼像峰巅 睡吧 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著地球 像烤一块面包 我行走著 赤著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像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悄寂的灵魂之旅 永恒的生命之歌——顾城的《生命幻想曲》毕光明《生命幻想曲》是顾城十二岁那年随同全家下放到临近渤海边的一个荒原上,跟他父亲一起在河滩上放猪,有一次突然被寂寥、沉默,但又喧闹、神奇的大自然所震撼,灵感与想像力猝然迸发时,在靠近水波的沙地上,用手指写下的一首童话色彩很浓,又有超验性质的诗。1976年返城后,这首诗先后在文艺小报上发表,由作者在诗会上朗诵,为中央台录音并播放,并收入到国内外正式出版的诗集中。
由于它真切地传达了动乱年代里,一个被社会无辜遗弃的少年人的凄凉惶惑感,以及善良人对于生存,对于美与光明的本能渴求,因而深深打动了一代人的心弦。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顾城承认,《生命幻想曲》是他“少年时代最好的习作”(《少年时代的阳光》)。
即使在今天,我们读这首毫无矫饰地发自纯真少年的灵府的诗作,也会为它所涵含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类信念,永不熄灭的心灵火焰所感染。因为正如约翰生博士所言:“心灵只能恬憩在永恒的真理旁边。”
如同许多历经浩劫,身后长久地拖着历史的阴影的人们一样,顾城很难忘却他那十二岁的“长满荒草的广场”。那是他遭受凌辱和放逐的少年时代。
一场骤然而至的裹挟着宗教狂热的红色风暴,毁坏了他温馨而幸福的童年及他那浆果一般的梦境。生活和世界,竟粗暴地在这位少年人的眼前出示了它全部的冷酷与严峻。
失学,被抄家,跟随父母流落到远离都市的荒凉的盐碱滩上放猪。这遽临的灾变对一个还是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未免显得过于唐突和沉重了。
然而,不幸的人生遭遇也许正好是美的艺术生成的契机。台湾诗人洛夫在谈诗的本质时就谈到,诗是“对生命本性的体认,生命真谛的探索,这种本性与真谛唯有在残败的生命情境中发现。”
(《中国现代文学大系·诗序》)顾城所遭遇到的那场政治运动,其狂悖就在于对人和人格的摧残与践踏。然而当外部困厄高强度地加之于人生时,内在的生命感也就全面地苏醒,格外地活跃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个政治阴影渗透了社会生活和人的意识的每一个角落的年代里,《生命幻想曲》却是以生命本位做为它的支点,也是它的起点和终点。一个个性方面的原因则是,诗人凭借与生俱来的异乎常人的内在悟性,把普遍化的政治情绪过滤掉了,只保留湛醇的诗的情绪,凝结出能够超越时空的较为纯粹的艺术品。
艺术并不能解决具体的人生问题,但艺术可以抚慰受创的心灵,填补精神上的空缺。《生命幻想曲》表现的正是诗人生活的脚步滞重之时,心灵、幻想、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漫游的情景。
它“通过理想化的完美描述,把人的整个灵魂置入一种活动之中”(柯勒律治语)。物质的生活原因渐渐地远了,诗歌开始于一种精神性的“意识背景”之前,开始于那一片作为可亲善的大自然的象征的“河滩”,和河滩上启示、唤醒、震撼、融化了的“阳光”:夏天,又一个夏天。
……充满了白热的阳光。我和父亲赶着猪走进了河湾。
在这里没有什么能躲避太阳的地方。连绵几里的大河湾上,闪动着几百个宝石一样的小湖,有的墨蓝,有的透绿,有的淡黄……我被浸湿,又被迅速烤干。
在我倒下时,那热风中移动的流沙,便埋住了我的手臂。真烫!在蓝天中飘浮的燕鸥,没有一点声息。
渐渐地,我好像脱离了自己,和这颤动的世界溶成一体……(顾城《少年时代的阳光》) 人的感觉、意识和想像力,真是神奇的东西,它在刹那间“消除了生存的疆界,把凡人朦胧的希望变为光辉夺目的形象”(斯达尔夫人语)。一个被他赖以生存的社会所遗弃所放逐的实在的“我”,为宁静无言、博大宽厚的大自然所接纳,于是,一个与浩漫宇宙熔融为一的精神的“我”便诞生了,开始了他在想像世界里的漂泊、叩问和寻求,亦即他的灵魂之旅——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诗歌跟作者的年龄相称地采用了儿童口吻,幻想方式和意象品类也呈显出童话的特征。
诗人的眼睛,已经“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