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毛的演讲稿
1.关于三毛的演讲内容
三毛 台湾著名女作家,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省定海县。本名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发表作品24部,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我的宝贝》、《闹学记》、《滚滚红尘》等散文、小说、剧本更是脍炙人口,在全球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幼年时期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着。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丨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年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2日,因子丨宫内膜肥厚入荣民总医院检查治疗。1月3日,进行手术。1月4日凌晨,在医院以丝丨袜自缢身亡。享年四十八岁。去世后,葬于台台湾北县金山乡的金宝山墓园,骨灰镡摆在宝塔的三楼;遗物则被葬在了敦煌鸣沙山。
参考资料:百度三毛吧
2.关于张爱玲和三毛五分钟演讲
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在他的回忆文章《有缘得识张爱玲》中写道:“她提到三毛,说她怎么自杀了,言下甚不以为然。我没有表示什么意见,因为我没有看过三毛的作品。 ”
张爱玲说这句话的时候是1991年,当时林式同开车陪她去和她的新房东签约。这一天她刚在报纸上看到三毛自杀的消息,颇觉意外,有了和人八卦一下的欲望。林式同不是文学圈的人,连文学爱好者都算不上,一点不了解三毛让他接不上话茬,张爱玲也没再发表看法。但他告诉我们,张爱玲当时的语气和表情是“甚不以为然”的。
张爱玲有一条基本的处世原则:对人生有兴趣而不投入感情。这让她既能了解人生的真相,又能用俯视的眼光看待人生,这是所有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共同点。她对三毛有兴趣而没有感情,就像我们无聊,看街坊吵架,端杯茶搬个凳子看得津津有味,突然她们不吵了,我们有些失落,遗憾她们怎么不吵了,心里也是“甚不以为然”的。
张爱玲是把三毛当她小说人物的原型来看的。三毛是典型的表演型人格,把幻想当真。她文章的主题是流浪,她认为她的爱在远方等她。三毛友人撰文披露了她自杀前和王洛宾的一段感情纠葛——
“三毛见过年近80的王洛宾后,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是什么感情,觉得自己的心和这位老人连在了一起,再也难舍难分。她以丰富的想象力,在心中描摹着一位饱经磨难的艺术家的风采,渐渐,年龄的差距模糊了,精神上融为一体。短短的3个多月,往来6封信件。王洛宾垂暮的心也感到了什么。他写信告诉三毛: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王洛宾自嘲而诚恳地说: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之后,王洛宾延缓了写信的日期。三毛急匆匆来信,责怪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几个月后,三毛再次来新疆时,直接就住在了王洛宾的家里,憧憬着一份美好的生活。然而人生经历,生存环境,观念形态,诸多的不同,使她和洛宾之间,无法疏通30多岁年龄差距造成的鸿沟。14天后,三毛提着行李,落寞地回到台湾。”
张爱玲未必知道三毛的这段故事,但她一定看过她的文章,对三毛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病态美很有兴趣。更何况,三毛还根据她和胡兰成的故事写过电影剧本《滚滚红尘》。在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上,该片夺得八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但“最佳编剧奖”却遗憾落败。三毛得不到奖是必然的,她本人的缺陷就是剧本的缺陷。三周后,她自杀,终年48岁。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说她妈妈最恨的是依赖,而她自己最恨的是幻想。三毛一直幻想在远方可以找到依赖,对她这种没活明白的状态,张爱玲当然是不以为然的。但是,她看三毛的文章,就像看她在放烟花,明知如同幻影,也有兴趣看。她对三毛有兴趣,又不以为然就是在这里。三毛自杀,张爱玲并不觉得意外,幻想加上虚荣心的推动,必定走向毁灭。
所有伟大的小说都是写实的,这就是张爱玲和三毛的本质区别。三毛自己也像烟花一样消亡后,四年后的1995年,张爱玲也过世了。她对林式同说起三毛自杀时不以为然的表情,让我们看到小说背后的张爱玲原来也和普通人一样八卦,一样没心没肺,让我们对这位旷世才女多了一份亲切之感。
3.三毛演讲:关于如何写作
各位朋友:很抱歉今天晚了一刻钟才开始,我是很守时的人,刚刚我一直在等陆神父来带我。
最近我的日子过得很糊涂,一直记不清是哪一天要演讲,直到前天有位朋友打电话给我:我们后天在耕莘文教院见。我吓了一跳,不过,我那时想,没关系,大概只有二十个人。
可以随便说说,可是没想到我在台湾有这么多的朋友。今天又在下雨,听说这一阵台北不是雨季,可是我回来以后,发觉总是在下雨。
我以为今天不会有那么多朋友来,看见你们,我很怕,一直想逃走。希望我的话对各位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过去我教过书,常上讲台,但教书的时候有课本,现在跟各位说话没有课本,我担心今天随口所说的,对各位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我特别说一位年轻读者的来信,做为今天这个谈话的开始。
刚回台湾时,我收到一位高中女生的信,我记不得她的名字了,这位读者说她在初三的时候,因为升学压力太重而想自杀,在个时候,她看了我的书,因而有了改变,我不知道她有什么改变,可是她一直说是我的书了她。我觉得这个孩子有点“笨”,因为,任何一本我的书都救不了你,只有自己可以救己,别人不能救你的。
她说她现在已是高中生了,而对于最近我丈夫的去世,她说她觉得人生是假的,她还是要死。我收到这封信好几个月了,一直不知怎么回信,可是我很挂念这位友,因为她的信写得很真诚。
希望她还是把我忘记吧,因为这是一个不好的影响。不知道位朋友今天有没有在场,或是有她的朋友,请转告她,信收到了,并请她千万不要灰心,为别人的遭遇毕竟不是发生在她身上。
我从来没有立志要做作家。小时候,父母会问,师长会问,或者自己也会问自己:长大要做什么?我说就要做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太太。
“有没有对象呢?”他们会问,我说:“有的。”“是谁呢?”“就是那个西班牙画家毕卡索!”因为小时候,我很喜欢美术。
写作文的时候,我总说要做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妻子,并没有说自己要成为艺术家。我的功课不行,数学考零分,唯一能做得好的只有国文。
小时候,数学成绩很不好,常常考零分,有一次考得最高分是五分,我都不知道是怎搞的,应该也是零分才对。我的作文好,小学五年级时参加演讲的演讲稿是自己写的,每次壁报上一定有我的作品,我的家庭很幸福,可是有一次,我把老师感动得流泪了,因为我告诉他我是孤儿,还写了大约有五千字的《苦儿流浪记》。
进了初中以后,班上同学大约有十个人的作文是我写的。因为他们写不出来,我就说拿来拿来,我替你写。
后来,又学写唐诗,在作文本上写了十几首。我发觉自己虽然别的事做好,但还可以动笔,这是一条投机取巧的路。
初二时,不喜欢学校生活,离开学校自己念书。到了大学,我跟许多高中毕业的同学一念哲学系,发现我的国文比不上他们,大一的国文考试,《春秋》是什么时候、谁写的之类的题目,我都不晓得,所以国文就不及格了。
后来我去找老师,我说:“老师,我是年少失学,不知道《春秋》是什么时代的,我觉得这是文学史的问题。”老师说:“你应晓得的呀!”我说:“对!我知道的也是国文类的,可是并不是这一类的。”
后来他说: “那你要补考罗。”我说:“补考还是不会及格的,只有一个方法,我可不可以补给你六篇作文。”
他问我要写多少字,我说随我写吧。瞎编的故事竟把老师感动哭了后来,我写了一篇三万多字,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年少生活,从我的祖父开始讲起,中间还有恋爱故事,其中我伯父并没有恋爱,是我编的。
老师要求我用毛笔写,我写不来,就用签字笔写成毛笔字的味道。这篇写得非常好,故事有真有假,还有情节,老师看了,把我叫过去,说:“你是我的学生中最有才华的。
你写关于上一代的事,都是真的吗?”我就说:“真假你还是别管吧,这篇作品你还喜欢?”他说:“老师看了很感动,一夜没有睡觉,老师都流泪了。”我的青少年时代出了一本书《雨季不再来》,这本书是被强迫出版的,因为如果我不出,别人也可以把那些文章辑成一个集子出书,而我连版税都拿不到。
其实那些东西都很不成熟,都不应该发表,是我在二十二岁以前发表的文章,文字非常生涩,感情非常空灵,我喜欢空灵这两个字,但那是那个时期我写时所不能伪装的一些感情,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写作在我生活中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蛋糕上面的樱桃。
然后,我离开台湾到西班牙,生活的改变以及其他一些事,使我停笔了。有位朋友每回写信总说,你不写实在太可惜,因为你才刚刚开始写。
我就跟他说:我现在正在改变中,这时候不想写东西,免得将来后悔。这位朋友是个编辑,他说,好的,我等你,我要等你几个月呢?我说:你慢慢的等。
一等,等了十年。有一天,我坐在沙漠的家里,发觉我又可以写作了。
所以,我觉得等待并不是一件坏事,不要太急。现在又有朋友在问我:三毛,你又不写了,要多久才会再写呢?我说,你别急,等我。
他说:要等多久呢?我说:大概要另外一个十年。他一听,马上说:那不是等死吗?我说:这究竟不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如果硬逼着我写,反而写不好,而十年以后,也许又是另一个面目出现了。
4.想念的三毛作文三百字以上
窗外阳光普照,幸得此刻心绪宁静。听着《莫失莫忘》的音乐,心底产生些许动荡。也许和名字有关,加上音乐有种淡淡的哀伤,一直喜欢。有时,寂静时需要这种音乐触动心底的情感。无疑中看到一个朋友写的关于三毛的日志,同学也发短信说问我有三毛的书没有,遗忘的感觉好像又重新拾起。接触三毛还是在高中,无意中在书店10快钱买了一本盗版的合集,当时只是听着名字比较怪,三毛的概念也只是三毛流浪记里的只有三根头发的孩子。闲暇时看看,起初没觉得什么,没有太多感想,因为没再买别的小说有时间也就随便的翻看。高中时,一直喜欢在中午或晚上将要睡觉时看书、看杂志,顺便也就把那本合集不知道看了多少个反复。每一个故事都快背会了,可还是津津有味的喜欢去看。也许,在某个时刻,自己的想法和书中的叙论产生共鸣,意识到我需要的也就是那样的生活、情感。从那时起,我可以说我有喜欢的作家,而不是随便的看完就了事。
我认识的三毛也是年轻时的她,流浪的三毛,风尘仆仆的一个人。从那时,我就在改变,和现在不一样吧,好像就是所谓的认识生活。不再像以前那么人云亦云,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文学也许就是接近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有时上天有时入地。看了那么多次,还是无从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喜欢那样的文字,所以爱屋及乌,对这样的一个人也充满了好感、好奇。有段时间,无意中看到三毛死因的视屏,看了之后觉得很是惋惜,竟然会心情沉重。人在心情压抑的情况下,应该是最脆弱,最容易动情的,也由于自己有时的感性吧。现在没有了当时的感觉,只知道当时动容过。有时想来,那时的结缘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了我的情绪。
我认识的三毛她是一个善良的人。记得书中讲,三毛在沙哈拉的时候,有时去几十里外的小镇买东西,途中遇到有人步行在骄阳似火的途中,会主动邀请上车同行,不管认识不认识,她总是以一颗赤诚善良的心对待别人。她的信仰是乐观的人生,在那样一个地方,水草不丰足,文字间透露的还是生活的乐趣。有人经常去他们家卖花,起初也买,接连几次后不想买,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看到卖花人来常常会关好门窗,卖花的人敲门假装不在。直觉上没有给三毛的生活带来太多的麻烦、困扰,在别人看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三毛也是这么想的吧。她喜欢收集一些奇异的东西,各种不多见的物品,常常会买下来,不会讨价还价,对于那些人也是一种经济上的资助吧。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是平淡的,对于我们这样平凡一生的人,领悟到那样生活的美已经足够了。在一起过平淡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三毛会给荷西做中国菜,这应该是居家应该学会的,对于一个中西结合的家庭更有趣味。荷西对三毛的感情是真挚的,没有杂质,至少在书中是这样的。有一次三毛赌气回台湾了,荷西不知道写了多少信希望妻子回来,几乎是每天都写。三毛也不是绝情的人,对于这样的风波只增加了他们生活的新元素。三毛和荷西差好几岁,三毛认识荷西的时候,荷西还是一个高中生,要服兵役,那时荷西偶尔会逃课去看三毛,相反三毛对荷西并没有什么感觉。荷西当时对三毛说他服完兵役就回来找她结婚,三毛并没有完全在意。其间,他们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当荷西几年服完兵役后去找三毛,三毛见到荷西的时候很吃惊,荷西已经长成大小伙子,留着特有的长胡子(所以也叫大胡子荷西)。经过简单交流、考虑,随后他们就结婚了。在一个平淡无奇的下午,没有多少准备,那天荷西还在矿上工作,一切和往常一样,正像之前的样子。结婚前荷西问三毛你吃的多吗?三毛说不多,结婚后她还可以吃的更少。平淡真挚的话语,奠定了他们的爱情是单纯的很生活化的。随后他们就领了结婚证,书中他们的生活情节没有什么特别,三毛等荷西一起吃饭,或者有时间一起出去玩。一切平平淡淡,却透露
5.关于作家三毛的一切课前演讲将关于一个作家我想讲三毛我该 爱
〈1〉名字来历 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汉族,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陈懋平,“懋”是家谱上属于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为在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
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 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
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
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拜为干爹);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2〉三毛简历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
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
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韩湘宁、邵幼轩三位画家习画。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
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
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
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
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
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作品欣赏: 《逃学为读书》《孤独的长跑者》《哭泣的骆驼》《背影》《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 台湾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确切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近日,一本名为《三毛死于谋杀》的图书纷纷出现在上海各家书店中。 但其中对三毛的很多事都进行质疑,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用三毛助自己出名的动机。
三毛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
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 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
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 三毛崇敬爱情。
1973年,三毛与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结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潜水时丧生,三毛哭得死去活来,从此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中。 三毛热爱祖国。
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
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 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
6.需要一篇写三毛的文章
我挚爱的三毛! 品三毛
三毛——一个不漂亮但迷人的女人,一个简单而不简单的女人。
第一次接触三毛,不是看她的文章,而是看到一本她的画册。她不是个美女,但却让我迷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里三毛身穿红色裸肩长裙,头发随意披散着。她的双手环抱住自己低头孤身立于沙漠之中。炽热的红裙一苍凉落寞的沙漠为背景。漫漫的黄沙,无边而庞大的天空下,四周寂寥得很,沙漠,在这个时候真实美丽极了!
三毛写《撒哈拉的故事》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她想认识沙漠的心愿是在她自小念地理以后就有的了。后来无意地翻到了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她只看了一遍后却不能解释的,就莫名其妙的把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在三毛的书中认识了一个改变三毛一生的男人——荷西。他,在知道三毛坚持要去撒哈拉后默默收拾了行李,去沙漠找到了工作安定下来,等着三毛单独去非洲时好照顾她。所以荷西是为了三毛去的沙漠,而三毛却是因为荷西的工作而留在了沙漠。就在那片美丽的沙漠中三毛写成了《撒哈拉的故事》。她是个很好的妻子并有一个深爱她是丈夫荷西。他从不干涉她写作并骄傲自己的太太是个作家。但三毛却因为荷西而曾停笔了10个月。三毛习惯于晚上写作,荷西在三毛写作时总不能睡觉。三毛问他为什么,他说:“你忘了吗?因为这么多年来我睡觉时一定要拉着你的手”。原来,6年来,荷西不论如何睡,一翻身第一件事一定是找三毛的手,然后再呼呼大睡。三毛当时听了感到黯然,她的内心一定是深深的感动吧。三毛愿意为这样一个男子放弃写作,直到荷西因潜水发生意外去世以后三毛才又提笔。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并未在书中特意提及,而在书中记叙的生活中自然流露的感情却是令人无比感动的。与荷西在一起的日子里三毛是快乐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带给三毛无比幸福的人却不幸去世了。以后的三毛便很少快乐了。在那个炎热的午后,花丛里,一个着彩衣的女人,一遍又一遍的漆着坟墓前的十字架,漆着四周的木栅。没有泪,她只是在做一个妻子的事情——照顾丈夫。
以后的日子里三毛不再是为自己而活。她每天忙着在大学讲课,作演讲。她有太多喜欢她的读者,她对别人做了承诺。即使身体不支,但她却都不能推。她是在拿命去拼承诺,有太多人等着她去演讲,等着她的文章。她累了,身心俱疲,最后在医院的厕所里用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是回到荷西的身边去了吧。她不忍黄土下荷西的寂寞,而孤零零的她,渴望握住荷西的手安睡。。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
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儿在叫
我们不知怎么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7.谈谈三毛
台湾著名女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
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64年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
1981年回到台湾,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专职人事写作和演讲。1991年1月4日去世,享年48岁。
三毛祖居系其祖父陈宗绪先生于民国年间建造,位于定海区小沙镇陈家。五间正房现已修复成为“三毛作品陈列室”,以“充满传奇的一生”、“风靡世界的三毛作品”、“万水千山走遍”、“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想念你,三毛”等为主题,分别陈列三毛的遗物、作品、照片。
三毛祖居被定海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三毛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平生著作、译作十分丰富,发表作品23部,约500万字。
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我的宝贝》、《闹学记》、《滚滚红尘》等散文、小说、剧本更是脍炙人口,在全球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1992年,应一家出版社的稿约,编写一本关于三毛生平的书。
时值三毛自杀不久,大家都说这书能发行得好,因此翻阅了不少三毛生前的海内外资料,原认为编本人物传记,不过剪剪贴贴,缀连文字,但想不到这本书编写竟是我一生中记忆深刻的很惨痛、很凄楚的工作过程,首先我再次细致了解了她的生平,并真正明白了她的死因,继而深深思考人类和艺术的命运。竟然流了三次眼泪。
“不写了,不写了!我好几次对自己说,写又有什么用,说又有什么用?当生命远去,当我们徒然地试图呼唤回来?……“天空有鸟的翅膀飞过,却没有留下痕迹!”(泰戈尔诗用语,三毛引用语,瞬间被无数青年都喜欢语) 1992年早春,惊悉三毛在台北医院自杀,当年这一消息对大陆读者的震惊,真是不可言喻啊!生死本意料中的事,但一个域外作家能获这么多、千千万万青年读者的喜爱,确实没有第二人。读者对她的珍爱、真关切,令人为之触动不已!她的一本不厚的《万水千山走遍》,一本《雨季不再来》,不知道赚了多少青年的心!三毛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横翻她的书,竖翻她的书,找不到,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她造的的神话吸引进去,被她的故事和真情感所动。
仿佛还是在昨天,1986年里我还在街角书亭里寻觅她的著作,看见一本,买一本。三毛在我们的印象里,还活着,生机勃勃地,到处跑,讲学,旅行,前些日子她不是还跑回“心中的烟雨江南”来吗,跑回她“民歌梦里”的大西北,疯疯狂狂,开着玩笑说还想“找个大陆先生”嫁出呢,她该不是回大陆算计和索要稿费的吧,要是算起来,大陆的出版社不知有多少家,要欠她多少!但三毛在人们还未醒悟之前,遽尔消去,“质本洁来还洁去”三毛用她不同凡俗的方法生活,亦用超凡脱俗的方式走完一生短暂而辉耀历程——她在青少年心中,一直年轻(远远没有到四十岁),而是长发飘然有几分沧桑韵味,艺术女性的粗线条中刻着优美的细致。
当三毛离去,我们才发现,原来三毛似乎是亲人,至爱友朋,或姊妹,是亲切的向导,是引领一代青年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一大段心路历程的人。像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中那个故事讲的:把心掏出来给迷路人们照亮当灯的丹柯。
她写的不是什么书,是倾吐,血燕一样吐给我们每一颗心灵的滋润与需要,是她的随便的谈话,贴近你心壁的娓娓叙谈——除了她,谁还曾懂得我们的心?谁还曾和我们做过这样人生的关爱?!…… 这个所谓现代的世界太熟悉,又太陌生。人迹攘攘,我们肯发自内心地,真去同情和关切谁呢?一个比我们大或小的小妹妹从撒哈拉沙漠跑来,从古老的西班牙,从欧洲落日余晖中,唱着一支陌生的歌;这支歌不知怎样又和一群——与她的现实和经历完全不同的青年们,吻合了,互感了。
但那时谁也没有料到,她一直在想到死。她的作品本浸染透死和美的永恒,她的荷西,哭泣的骆驼,万水干山之路,她的善良(她很善良,具备这个人世上最缺少的稀有矿苗),都为读者追随不已。
80年代一进门,三毛的作品被介绍到大陆,立即风靡不衰,历时最久。展读三毛的作品含有一种最不凡的东西,诗意的才华,或天才,我们文学中久久已死灭的“活细胞”存活下来。
三毛双手捧来一碗当代中国文化的“生命活水”! 谈谈我对三毛第一本书的认识。 1985年春,我由广西梧州乘船沿西江旅行,入广州,住在港口旁一个脏潮的小旅馆,在那里第一次读到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次日是清明节,我挟着这本书沿细雨飘飞的郊区植物园散步,忽感到秋荻在北方无边草原上飒飒,也想起自己“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滋味,我由酸辛的人生体会中领会了三毛,理解了她用生命,蘸和着泪水所写的书。后来我阅读过大量台湾与海外作家,终觉得三毛似属于青春的感伤,浅一点,她之所抒写,是属于人应忘怀的情愫。
谁能料知三毛也许早已窥透了我们拙劣的心思,她仅仅陪伴我们唱完结束青春的最后一曲,还未来得及向前路作一次谢幕的瞻望。她活了48岁,(但资料证实,她曾在上中学时虚报了两。
8.求一篇三毛的文章
不 死 鸟一年多前,有份刊物嘱我写稿,题目已经指定了出来:“如果你只有三个月的寿命,你将会去做些什么事?”我想了很久,一直没有去答这份考卷。
荷西听说了这件事情,也曾好奇的问过我——“你会去做些什么呢?”当时,我正在厨房揉面,我举起了沾满白粉的手,轻轻的摸了摸他的头发,慢慢的说:“傻子,我不会死的,因为还得给你做饺子呢!”讲完这句话,荷西的眼睛突然朦胧起来,他的手臂从我身后绕上来抱着我,直到饺子上桌了才放开。“你神经啦?”我笑问他,他眼睛又突然一红,也笑了笑,这才一声不响的在我的对面坐下来。
以后我又想到过这份欠稿,我的答案仍是那么的简单而固执:“我要守住我的家,护住我丈夫,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死亡的权利的。”虽然预知死期是我喜欢的一种生命结束的方式,可是我仍然拒绝死亡。
在这世上有三个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便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能将我拿去,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前一阵在深夜里与父母谈话,我突然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母亲听了这话,眼泪迸了出来,她不敢说一句刺激我的话,只是一遍又一遍喃喃的说:“你再试试,再试试活下去,不是不给你选择,可是请求你再试一次。”父亲便不同了,他坐在黯淡的灯光下,语气几乎已经失去了控制,他说:“你讲这样无情的话,便是叫爸爸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你今天既然已经说了出来,使我,这个做父亲的人,日日要活在恐惧里,不晓得那一天,我会突然失去我的女儿。
如果你敢做出这样毁灭自己的生命的事情,那么你便是我的仇人,我不但今生要与你为仇,我世世代代都要与你为仇,因为是——你,杀死了我最最心爱的女儿——。”这时,我的泪水瀑布也似的流了出来,我坐在床上,不能回答父亲一个字,房间里一片死寂,然后父亲站了起来慢慢的走出去。
母亲的脸,在我的泪光中看过去,好似静静的在抽筋。苍天在上,我必是疯狂了才会对父母说出那样的话来。
我又一次明白了,我的生命在爱我的人心中是那么的重要,我的念头,使得经过了那么多沧桑和人生的父母几乎崩溃,在女儿的面前,他们是不肯设防的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刺伤,而我,好似只有在丈夫的面前才会那个样子。许多个夜晚,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躲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相思,像虫一样的慢慢啃着我的身体,直到我成为一个空空茫茫的大洞。
夜是那样的长,那么的黑,窗外的雨,是我心里的泪,永远没有滴完的一天。我总是在想荷西,总是又在心头里自言自语:“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来忍受这一分又一分钟的长夜,那我是万万不肯的。
幸好这些都没有轮到他,要是他像我这样的活下去,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他。”失去荷西我尚且如此,如果今天是我先走了一步,那么我的父亲、母亲及荷西又会是什么情况?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对我的爱,让我的父母在辛劳了半生之后,付出了他们全部之后,再叫他们失去爱女,那么他们的慰藉和幸福也将完全丧失了,这样尖锐的打击不可以由他们来承受,那是太残酷也太不公平了。
要荷西半途折翼,强迫他失去相依为命的爱妻,即使他日后活了下去,在他的心灵上会有怎么样的伤痕,会有什么样的烙印?如果因为我的消失而使得荷西的馀生再也不有一丝笑容,那么我便更是不能死。这些,又一些,因为我的死亡将带给我父母及丈夫的大痛苦,大劫难,每想起来,便是不忍,不忍,不忍又不忍。
毕竟,先走的是比较幸福的,留下来的,也并不是强者,可是,在这彻心的苦,切肤的疼痛里,我仍是要说——“为了爱的缘故,这永别的苦杯,还是让我来喝下吧!”我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如果我先去了,而将这份我已尝过的苦杯留给世上的父母,那么我是死不瞑目的,因为我明白了爱,而我的爱有多深,我的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所以,我是没有选择的做了暂时的不死鸟,虽然我的翅膀断了,我的羽毛脱了,我已没有另一半可以比翼,可是那颗碎成片片的心,仍是父母的珍宝,再痛,再伤,只有他们不肯我死去,我便也不再有放弃他们的念头。
总有那么一天,在超越我们时空的地方,会有六张手臂,温柔平和的将我迎入永恒,那时候,我会又哭又笑的喊着他们——爸爸、妈妈、荷西,然后没有回顾的狂奔过去。 这份文字原来是为另一个题目而写的,可是我拒绝了只有三个月寿命的假想,生的艰难,心的空虚,死别时的碎心又碎心,都由我一个人来承当吧! 父亲、母亲、荷西,我爱你们胜于自己的生命,请求上苍看见我的诚心,给我在世上的时日长久,护住我父母的幸福和年岁,那么我,在这份责任之下,便不再轻言消失和死亡了。
荷西,你答应过的,你要在那边等我,有你这一句承诺,我便还有一个盼望了。
9.描写三毛的片段
突破我个性,我释放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三毛简介2008年12月05日 星期五 23:301〉名字来历 1943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 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陈懋平,“懋”是家谱上属于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为在 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做为父亲的我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
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
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
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拜为干爹);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2〉三毛简历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
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韩湘宁、邵幼轩三位画家习画。
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
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
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作品欣赏: 《逃学为读书》《孤独的长跑者》《哭泣的骆驼》《背影》《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 台湾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确切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近日,一本名为《三毛死于谋杀》的图书纷纷出现在上海各家书店中。
但其中对三毛的很多事都进行质疑,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用三毛助自己出名的动机。 三毛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
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
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
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
三毛崇敬爱情。1973年,三毛与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结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潜水时丧生,三毛哭得死去活来,从此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中。
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
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
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
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
10.关于 作家三毛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汉族,浙江舟山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 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拜为干爹);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