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行知精神演讲稿

    1.陶行知 演讲稿

    学陶演讲稿(有得罪请包涵!哗众取宠罢了!)

    职业——事业——良心——奉献

    朱越峰

    教师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360行之一,一门职业也!……是吗?是!也不全是!作为一名在职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不但是职业,更是一项将使我等为之奋斗的事业!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事业,头破血流又奋斗不息,奥斯托洛夫斯基好象说过,人的一生不该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感到悲伤,而应该为自己为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感到自豪!

    回首看看十多年的教育生涯,道路曲折吗?并不!是思想的曲折!曾几何时,终于发现了事业的真谛:良心+奉献,一颗平常心应对这个崇高而并不太纯洁的教育事业,终于定下心来能细细的品味人生,品味自己的事业!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虽然有点夸张(最起码我得把工资带回家去),然其精神可嘉,什么精神?——“无私的奉献”……教育——良心工程也!

    看看我们的周围,那么多人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但他们所为之的事业是他们自己的“事业”,二个字概括——“名利”,事业的成就也可以用“名利”来衡量!这就是很多人眼中的“事业”。也之所以我们的教育事业有这或有那的残缺。

    爱岗敬业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但有多少人反思过,这名话有没有在我们心中留驻哪怕是一小段时间,在此,我希望,我们做的不只是宣传发动,而更多是从上到下每个人自己的反思!

    倒是十多年来,每当我看到一位位老教师即将离任之际,他们的敬业、他们的勤垦,使我为之感动,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敬意,他们将要离开这个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现在的他们不为名,更不为利,有的只是一种精神:良心+奉献,所以在这里,我要向全体老教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有最美好的祝福。

    “名利”二字太沉重了,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很多人表面上看不起他,更多的人对它充满了渴求,我曾多次的自问:自己是在为它奋斗吗?回答:也是,但不全是。又问:我的事业成就如何?结论:没有成败,只有为之奋斗不息!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渴望成就,但我深深的知道我的事业怎样从“名利”中得出。

    2.关于陶行知的演讲稿

    陶行知先生是一名出色的演讲艺术家。

    演讲始终与他的教育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密切相联。演讲是他传播教育思想,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和民主治国思想的重要手段,是他教育民众、唤起民众、团结民众、激励民众等的有效工具。

    他一生作了成百上千次的演说,仅1946年在上海的一个月零三天的时间,便演讲了八十次。(参阅《陶行知全集》第三卷611页)许多演讲都曾深深地吸引了打动了鼓舞了听众,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甚至是难以磨灭的印象。

    那么陶先生的演讲艺术魅力何在?撇开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演讲时的体态表情、语调语气等非语言因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魅力,他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的演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那就是:质朴自然、坦诚真挚、机智透辟。 一质朴自然是陶行知演讲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其演讲语言的总格调。

    质朴自然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其一,就是选择老百姓熟悉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按照老百姓的说话方式,依照普通大众的说听习惯来遣词造句,从而形成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请听1933年3月在上海大夏大学所作的重要演讲,主题是《创造的教育》,其中第三段是这样的:我现在再讲行动,关于教育上的行动。

    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起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我们知道王阳明先生是提倡“知行合一”说的,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先要脑袋里装满了学问,方才可以行动,所以大家都认为学校是求知的地方,社会是求知的地方。好像学校与社会是漠不相关的,以至造成一班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现在我要把他的话翻半个筋斗……,就是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是玩把戏偶然发现的。……我们之所以引用这么一大段的话语,无非是要读者真切地体会到,陶先生的演讲语言就是如此的质朴自然:没有一个冷僻、难懂的词语,全是大众能说能懂的极为通俗的口头或书面词语。

    没有欧化或文言句式,也没有一个长句,全是短句、口语句式。所用的修辞手法如序换(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等)也是大家极为熟悉的手法。

    正是由于所用的语言从材料的选择到语句的组装、修辞手法的选用通通打上“中国特色”、“大众本色”的烙印,所以陶先生的演讲语言的本色就是质朴的,自然的,亲切的。其次,从演讲的布局谋篇看,从演讲开头主题的引出,到主体部分主旨的展开、深化,直到最后的归纳总结,安排得既自然质朴又时见匠心。

    他不装腔作势,不喜欢绕弯子,更不哗众取宠,他的演讲思路清晰,过渡自然。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问题决不长篇大论故作高深,反之亦然,所以我们看到陶先生留下的演讲稿有的很短还不足千字有的则长达万言,这些都突显出质朴亲切平易的演讲风格。

    单从演讲的开头看,陶先生的演讲最常采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紧扣主题,一是巧借“语境”,顺势引出话题。半数以上的演讲,陶先生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紧扣主题法,如《再论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在上海青年会的演讲》:“今天所要讲的,是关于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1927年)有时一些内容丰富、主题重要而又较难理解记忆的演讲,往往在紧扣主题的同时,还简要交代自己的思路和原因,如《新中国与新教育》:“现在所要说的是新中国与新教育。我们先说新中国的敌人和日本的大陆政策,再说民族解放运动。

    然后说中国的出路。中国如果没有出路,新中国就新不来。

    新教育就是以新中国为目标的教育。”(1936年)这种开宗明义的方法,自然使其演讲显得简明而质朴。

    另外陶先生常常巧借语境,顺势引出话题,使其演讲显得自然亲切。演讲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面对特定的听众,就特定的问题阐发自己的思想观点,而思想观点的产生总是有某种触机的,所有这些就构成了演讲的特定语言环境。

    高明的演讲者可以巧借语境,提高演讲效果。陶先生就是一个善于利用语境提高表达效果的演说家,在演讲的开头巧借语境,常常是为了在顺势道出主题的同时,增强演讲的自然质朴亲切之感,从而拉近说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以提高演讲的效果。

    3.行知精神是什么

    行知精神包括三个方面: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陶行知真迹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学到老,活到老。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

    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

    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

    “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

    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

    4.扬雷锋精神,做雅行少年班长发言稿

    扬雷锋精神,做雅行少年班长发言稿

    草长莺飞,花红柳俏,春意融融的阳春三月,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将再次掀起一股“学雷锋”的春风,这股永吹不停的“春风”是人们对往年学雷锋活动的总结和后续,又是雷锋精神的深化和发扬。在这春潮涌动、播撒希望的大好时节里,我校举行“学雷锋精神,做行知少年”活动正式启动。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只要我们人人学雷锋,处处学雷锋,让雷锋精神成为我们生活道路上的指路标!让雷锋精神长驻我们美丽的校园!我们的校园将变得更文明更美丽,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谱写一曲又一曲春天里的赞歌。

    5.走行知路,做行知人作文

    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知道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称“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6.遵守校规校纪演讲稿,一页

    各位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在鞭炮声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新的一学期。

    在这生气盎然的学年里,我们莘莘学子又可以在行知这片田地上辛勤耕耘,努力奋斗,来年的今天,我们一定会获得累累硕果。严冬已过,春风袭人,袭来了醉人的美景,袭来了蓬勃的气息,也袭来一股文明之风。

    文明,是每一个行知人都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更是我们步入社会,走向成功的重要筹码。然而上星期校园内的一初三同学放鞭炮事件与高三同学带球上五楼引起校园危情事件,却让文明在行知人身上闪烁的光芒暗淡了许多。

    诚然,这两起确实是小事,不就放个鞭炮,带个球吗?至于几次三番在大会时提出来批评吗?或许你们不知道,这两件小事带来的后果却是相当严重的,四号楼前面的草坪因失火变的不堪一睹,直接影响到了校园的绿化和美观,学校因五楼栏杆围满人而第一次拉响警报。事情看似小,但却牵连了许多人的担心,还能说是小吗? 这几位同学的行为都是不遵守校纪校规,不文明的行为。

    中学时代正是培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但也是在这个阶段,同学们有较强的叛逆心,对各种是是非非难以判断。因此校纪校规是必然的,它可以规范我们的言行,让文明之风遍布我们周围,如果我们是鸟,那校纪校规便是参天大树,因为鸟倦总有归巢时;如果我们是鱼,那校纪校规便是汪洋大海,因为海才是鱼儿自由的归宿。

    文明是人类社会上千年发展精髓之凝聚,讲文明,做文明人,不仅是对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一种对民族的责任。一句“老师好”,是对老师的尊重;一句“对不起”,是对对方真诚的道歉;一句“妈,我回来了”,是对家庭温暖的完美诠释。

    这些,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行为,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遵守校纪校规,是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做到的,做一个文明人,更是我们行知人的标准。

    让我们共同努力,作到真正的文明守纪。

    7.歌颂拼搏精神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男女同胞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男生向我们参赛的女同胞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在这次男女混合篮球赛中,我们班参赛的几位同学,表现出超凡的毅力、耐力和不屈不饶的精神,特别是女同学,完全不比男同胞们差。虽然在体力上会略逊于男生,但是,在毅力和耐力上,却远远超过男生,真是让人刮目相看那!特别是***同学,技术上一点都不逊于男生,在这次比赛中起着重心作用,在决定性的第三场决赛中虽然扭到了脚,可是,她没有放弃,依然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其次,向我们的美女拉拉队员们同样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拉拉队看起来不起眼,不用体力,只用嘴巴,但事实上却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美女拉拉队员清脆的“加油”声,声声敲在我们男生的心坎上,在失败中催人奋进,在胜利中催人更加的奋进。我们大部分女同胞们现在都还沙哑着甜美的声音,她们为了这次比赛牺牲了自己美音,可见,拉拉队员们的精神也是可敬可佩的!

    这次比赛,很激烈也很精彩,赢得这次比赛同样很辛苦、很不容易,这次比赛的胜利凝聚着我们整个班级每一个同学的汗水和努力。希望我们大家往后能继续发扬本班同学们不屈不饶的精神,同时,把这份拼搏精神用在学习上,把学习搞好,为形成一个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各方面都突出的优秀班级而奋斗!同志们,加油!

    8.从中人精神演讲稿

    铁人精神演讲稿 文章作者:李静芳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10月29日13:55 立足本职岗位,奉献青春年华 铁人王进喜,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让石油人引以自豪的名字,一个让不同肤色和信仰的人叹服的典范。

    他以其47岁短暂的人生历程,在其平凡的石油钻井岗位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石油“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他那为忘我拼搏、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激励着一代代石油人,激励着我们中油浙江绍兴销售分公司财务部的每一个财务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奉献青春年华. 我作为一名伴随着绍兴分公司成立,成长的的普通员工,从一名加油站会计到公司财务部出纳再到现在的资金费用岗的普通财务人员,这一路走来,我深深地感觉到每一个财务岗位的重要性及艰苦性,感觉到铁人精神已经植入我们每一个财务人员心间. 记得铁人有这样一段话“干革命,就会遇到困难,有困难就要去斗争,这不是看戏,不是下馆子。

    国家缺油就要把油搞出来。要搞油就会有困难,你不去斗争,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不就是个死么?我是豁出来了,只要上午拿下油田,下午倒在钻台上也是痛快的! 有了困难怎么办?这就像打仗一样,不能退下来。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天大的困难也要上。正是铁人那“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度过了这段艰苦的日子:公司2004年成立初期,我们财务部是一帮青一色的娘子军,为了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绍兴分公司所管辖的16座加油站财务账套的初始工作,为了能尽快实现加油站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为了能为以后绍兴分公司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5位女将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克服了环境不熟悉,条件差,任务重的困难按期完成的初始工作、初步实现了加油站会计集中核算,也为公司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刚到绍兴分公司的头两个月里,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楼下的东街就是夜市,每次等我们忙完下楼,楼下的夜市早已散去 在完成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后,我们财务的3位会计就肩负起了下属16座加油站的会计核算,纳税申报以及每月报表的编制、汇总、上报,系统管理、档案管理、财务分析等各项工作。

    随着加油站开发座数的增加,我们每一个人手头的加油站也逐渐增多,到2004年底我们公司下属的加油站已增到23座,23座加油站一个分公司的账务,3个会计,这两个数字一对比,每一个人的工作量就可想而之。有这么几个月,钱伟芳同志一个人的手头的加油站竞然增至10个。

    2004年6月份按照省公司要求,我们实现了公司费用户的透支管理,为了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撤消了全资租赁加油站的费用账户,对所有全资租赁加油站员工的工资实行工资卡管理;这样一来,又加重了我们财务部出纳及资金费用岗人员的工作量;2005年1月起,我们完成了9座全资加油站的增值税合并纳税工作,这样在减轻了加油站核算员工作量的同时,却加重了公司财务部人员的工作。现在,我们的出纳李迪斐同志,不仅担负着全资租赁18座加油站和公司本部人员费用报销、工资发放及9座全资站和公司本部的发票购买、领用、缴销工作,而且还担负着25座加油站的银行账户管理、月底与省公司购销对账工作及各类台账的编制等工作,如此繁重的工作量,累得她有时候连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还流了好几次鼻血。

    9.写一篇描写“匠心精神”的演讲稿

    匠心:巧妙的心思。

    (1)指文学艺术上的构思。如:独具匠心。

    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诗:“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2)指工匠的心思。

    如:匠心独运。 请以“匠心”为题,题目自拟,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匠心这个词,很美。我们高三学生对于“匠心”这一话题,可谓再熟悉不过了。

    若要我们组词,可一口气说出“理发匠”、“园艺匠”、“教书匠”一大堆;若要我们联句可造出一大串:结构颇具“匠心”、构思颇具“匠心”;烛之武的劝说颇具“匠心”,邹忌的劝谏颇具“匠心”……审题没有任何困难,但是要将这一话题写出彩并非容易。如果只是叙写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就事论事,很难写出深度。

    我们可以将这一话题转换为商海竞争、教育教学、园林布局、室内装潢、体育赛事、慈母情怀、扶贫帮困、伉俪情深等话题,紧扣“匠心”构思:或记叙某商业巨子匠心独运发大财的故事,或报道某名优教师匠心独运的三板斧,或感悟匠心独运铸就辉煌的深刻哲理,或大谈看某公益广告后的启示…… 我们可写自己,可写家长,可写老师的匠心之举……可议过去“放弃延安”的举措,可说现在“奥运开幕”之新颖,甚至可以话明天园林布局的美好…… 但无论写什么,都要紧扣“心”,因为匠心匠心,重点在于“心”。要想拥有匠心首先要实现心法纯真,纯是纯正、纯良、没有不当之心;而真是求真、探索,追求思考之路。

    若写挖空心思干坏事,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就离题万里了。 但我们切记:叙事贵在“曲”,情节要波澜起伏;议论贵在“新”,素材要新近鲜活。

    行文前如果想深想透,且掌握了鲜活素材,写好此话题,应该不在话下。 【拟题参考】 1、多少匠心付“水”中2、不可小视的文化匠心3、眼睛一亮说匠心4、各领风骚显匠心5、匠心独具堪称典范6、人们要保持一颗“匠心”7、雕塑学生的心灵8、老师匠心感我心9、独具匠心选局长9、用“精心”去创造“匠心”10、老师教我谈恋爱11、爱心+匠心=成功12、带着匠心上路13、风景还是独特好14、不卖是为了卖15、匠心独具的酒店16、一枚硬币 【构思点拨】 议论文(提纲一) 可以“说匠心”为题:引论:世界需别具匠心。

    本论:文学需别具匠心。(纪晓岚的祝寿诗)绘画需别具匠心。

    (“深山藏古寺”)军事需别具匠心(置之死地而后生)。经商需别具匠心。

    (名牌梳子谭木匠)结论:万物需别具匠心。世界因独具匠心而精彩。

    议论文(提纲二) 可以“匠心独运好发财”为题作文,引论:先叙当今商业场上的“跟风”现象,然后提出中心论点:要想在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匠心独运。本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匠心独运发大财(江西“米珍珠”、“谭木匠”牌木梳);一味跟风濒临关店。

    (从“跟风”的原因、实质、危害等方面分析)结论:但愿人把潜藏的生意智慧都挖掘出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丢掉跟风的坏习气,走出去,引进来,争取都把生意做出自己的特色。匠心独运好发财。

    记叙文(提纲一) 可以“老师帮我搞舞弊”为题:用第一人称“我”来写:“我”进入高三的两次地理月考成绩很不理想,对升学失去信心;新任的地理老师知道后无赏给我补课;一个月后“我”的地理成绩大幅度提高;“我”重新拾回了对高考(微博)的信心,高考中金榜题名;高考后我去感谢恩师,谈到那次月考,老师说出事情的原委…… 记叙文(提纲二) 可以“安眠药”为题:用第一人称“我”来写:“我”所任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由于高考的压力,处于极端紧张的状态而失眠,为此想到十年前自己高考时的“班主任老师”给同学们的“安眠药”,这到底什么“药”呢,“班主任老师”要“保密”……直至结尾才让“班主任老师”说出这并不是“安眠药”,而是“维生素”。“班主任老师”用心良苦。

    【学生习作】 1、说匠心(议论文) (417600)湖南新化一中理科443班卢家升 张祜诗曰:“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匠心者,指巧妙的心思。

    所谓“咫尺匠心难”,关键难在于“匠”,更在于“心”。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回首历史,独具匠心者亦比比皆是。

    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令人惊叹的故事,诸葛亮因其匠心而成为人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智圣”。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此句中“讽”字可不是“讽刺”之意,这“讽”可“讽”得有技巧,有水平,是邹忌独具匠心的表现。正因此匠心,使齐得胜于内治,不战而屈人之兵,国富而兵强,邹忌也因之驰名九州,博得大家的钦佩。

    烛之武之匠心,亦不容小觑。他用其三寸不烂之辞舌,独具智慧的匠心,令秦王立退秦军。

    与郑国结盟,使郑国之危得以解救,并赢得秦国这个强大的盟国,不得不令人钦佩其匠心。由此看来,匠心亦不是不可得,键在于我们是否敢弃陈俗,是否能走出套子,用自己独特的眼光与创造之心去营造。

    那么,是不是敢于冲破俗套就可称之为匠心呢? 答案是否定的。三国之马谡,熟读兵书,通晓六史,亦能挺身而出,为国建功。

    可因其生搬硬套兵法,不顾环境,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误将“固执”当作“匠心”,以至于痛失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