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言稿
1.如何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沿江集聚、组团发展、互动协作、因地制宜 的思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 态。
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 能,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 极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
提升重庆、成都中 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把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基 地、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和长江上游开放高地,建设深化内 陆开放的试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2.为什么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 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
今年重 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 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 地钱”挂钩政策。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
居 住证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要加快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 住人口,使他们依法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医 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 家两不误。
二是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 产市场健康发展。今年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提 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
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 的税收、信贷政策,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 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3.材料一:材料二:在2015年9月23日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
(1)本题考查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据课本知识组织答案.(2)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要抓好经济发展的工作.旨在考查学生对经济建设的原因和重要性的认识,有一定综合性,也有一定难度.从分值设置看,此问设9分,分值较高,既要回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因,也要回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意义.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次要明确,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三要认识到,我国目前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最后要清醒地意识到,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看,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这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必须表达准确.从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提高生产力水平、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物质基础、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都有重要意义.(3)本题考查了青少年怎样对待改革,课本的基础知识,依据课本内容回答即可.故答案为:(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每点(2分),共6分)(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发展是硬道理,是我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4分),每点2分)(3)关注国家发展,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以主人翁的姿态看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4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4.怎样推进新型城镇化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 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
要深入推进以人 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 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 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 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 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 业等工程,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 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 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 显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 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 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一批辐射带 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实现城乡宽 带网络全覆盖。
5.2016年在新型城镇化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新型城镇化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大的内需潜 力所在,更是关系到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
《国家新 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 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进展不快、质量不高等问题。2016年 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 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些关键性配套政策措施陆续出 台,各项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一、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让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 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 要任务。 在全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已经全面建立的基础上, 2016年国务院又制定实施《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
要求进一步拓宽落户通道,降低落户门槛;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 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 人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 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3目前,中西部地区普遍放开了除省 会(首府)城市以外其他城市的落户限制,东部地区也在促进农业 转移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京沪广深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积分落 户制度不断完善。 2016年全年进城落户人口达1600万人,我国常 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
35%、比2015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户籍 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
2%,比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促进农业转移人市民化,既要让他们“进得来”,也要让他 们“过得好”。 《居住证暂行条例》自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 施,目前已有25个宵(区、市)发布贯彻实施办法,全年共为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发放居住证2890余万张。
与此同时,各地普遍落 实《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的6大基本公共服务和7项便利,大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并积极探索丰富公共服务 内容,提升服务标准,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如有的地方增加了 居住证持有人可以享受居住地政府规定的住房保障政策,增强了外 来人口在城市的获得感。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更加完善的人地钱挂钩政策。
2016年,先后出台《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 策的通知》《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意见》等具体办法,增强了地方政府吸纳农业 转移人口的意愿和能力。 同时,制定实施《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 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 度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努力消除农业转移人口后顾之忧,增 强了他们在城市落户的积极性。
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现在很多城市建设存在明显短板,棚户区条件简陋、城中村破败低矮以及“逢雨必涝” “马路 拉链”、交通拥堵等问题突出。
2016年,各地区各部门采取了不少 举措,从改善硬条件和优化软环境人手,努力夯实城市对人口积聚 和服务的基础支撑。一是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实施棚户区改 造行动计划和城镇旧房改造工程,将棚户区改造政策支持范围扩大 到全国重点镇。 2016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支出同比增幅超 过10%,棚户区改造用地实现应保尽保。
支持开工棚户区住房改造 606万套,新入住公租房262万户,发放租赁补贴近300万户。棚 改货币化安置比例达到48。
5%,比201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二是大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 等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全国已有29个城市 开通城市轨道交通,新增里程535公里,运营总里程约4000公里;新增停车位约540万个;通航民用运输机场达到215个。
统筹城市 地上地下设施规划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已有148个 城市、28个县城累计开工建设综合管廊超过2000公里。 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目前30个试点城市 共开工建设320平方公里、已建成118平方公里。
三是大力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设计制定新的《城市总 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形成城乡全域规划一张蓝图。
开展省 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指导14个试点城市完成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 加强智慧城市创建,实施19个智慧城市信息化 工程项目示范及89个信息化科研项目。
全国所有地级市基本建成光 网城市,互联网宽带接人端口达到6。9亿个。
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 加大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北京等地开始在新建居住建筑中执行 节能75%强制性标准。 引导推广绿色建筑,全国4316个项目获得 绿色建筑标识,总建筑面积达5亿平方米。
四是大力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出台《违法建设专项 治理工作五年行动方案》,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城市提质更新 步伐加快。
实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 推动立体绿化绿道绿廊等建设,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深化城市管理 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管理,确保 了城市有序运行。
适应城镇常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