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稿件三审制度

    1.三审制的基本要求与程序是怎样的

    审稿制度分为两种。

    一种是国家进行出版行政管理时的审稿制度。根据1994年6月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加强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规定,凡是选题需要进行专项报批的,其稿件也必须按规定送交国家有关部门审读,出版单位必须认真执行这一制度。

    另一种就是出版单位内部实行的通常简称“三审制”的审稿制度。这里所说的是后一种审稿制度。

    一、三审制的基本要求 “三审制”是“三级审稿责任制度”的简称,有时又称“三审责任制度”,指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的审稿制度。这是我国出版单位长期来一直实行的审稿制度。

    有关出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历来对此有明确的规定。1997年6月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八条再一次规定:“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并规定,“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 二、三审制的程序 三审依照初审一复审一终审的次序循序递进;下一审级对上一审级负责并以本审级的意见为上一审级的审稿提供基础,上一审级对下一审级制约并以本审级的意见对下一审级的审稿结果作出评判与补充。

    只有三审通过以后,稿件才能正式进入加工整理阶段。这是一般情况下的要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一些灵活处置:如某些选题涉及重大原则问题或敏感问题,有些稿件内容过于复杂,一般过程的三审并不能够妥善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应该增加审次或审稿人数。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制度的分级审读的三审制,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坚持,绝不容许开任何减少审级的“口子”;每个审级的职责,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随便取代。、 三、三审制的作用 就程序而言,从编辑到编辑室主任到总编辑的三审制具有由初级到中级到高级的递进特点,而这种递进又同时兼具下一审级服从上一审级、上一审级制约下一审级的特点;就目标而言,因为三审制中每一审级的工作重点不同,所以也就具备了上一审级督察下一审级和不同审级相互补充的特点。

    这些同时具有的特点,也就体现了三审制的作用:以分级审读制度力求保证对于稿件判断、评价的客观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某级审稿者的知识不足或责任心不强或工作疏漏而导致的偏差、失误。

    2.三审制的基本要求与程序是怎样的

    审稿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进行出版行政管理时的审稿制度。根据1994年6月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加强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规定,凡是选题需要进行专项报批的,其稿件也必须按规定送交国家有关部门审读,出版单位必须认真执行这一制度。另一种就是出版单位内部实行的通常简称“三审制”的审稿制度。这里所说的是后一种审稿制度。

    一、三审制的基本要求

    “三审制”是“三级审稿责任制度”的简称,有时又称“三审责任制度”,指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的审稿制度。这是我国出版单位长期来一直实行的审稿制度。有关出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历来对此有明确的规定。1997年6月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八条再一次规定:“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并规定,“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

    二、三审制的程序

    三审依照初审一复审一终审的次序循序递进;下一审级对上一审级负责并以本审级的意见为上一审级的审稿提供基础,上一审级对下一审级制约并以本审级的意见对下一审级的审稿结果作出评判与补充。只有三审通过以后,稿件才能正式进入加工整理阶段。这是一般情况下的要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一些灵活处置:如某些选题涉及重大原则问题或敏感问题,有些稿件内容过于复杂e68a84e799bee5baa631333361326364,一般过程的三审并不能够妥善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应该增加审次或审稿人数。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制度的分级审读的三审制,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坚持,绝不容许开任何减少审级的“口子”;每个审级的职责,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随便取代。、

    三、三审制的作用

    就程序而言,从编辑到编辑室主任到总编辑的三审制具有由初级到中级到高级的递进特点,而这种递进又同时兼具下一审级服从上一审级、上一审级制约下一审级的特点;就目标而言,因为三审制中每一审级的工作重点不同,所以也就具备了上一审级督察下一审级和不同审级相互补充的特点。这些同时具有的特点,也就体现了三审制的作用:以分级审读制度力求保证对于稿件判断、评价的客观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某级审稿者的知识不足或责任心不强或工作疏漏而导致的偏差、失误。

    3.编辑校对工作中的三审制是什么

    每一书稿从采用到印制成书,应经下列基本程序: 1.一切采用的书稿应实行编辑初审、编辑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编审制度。

    特别重要的书稿须经专家审查和编委会讨论,并经上级领导机关批准。 2.书稿经批准采用后,由编辑根据审读意见进行加工修改(译稿和需作重大修改和稿件退回著作人自己修改):经编辑主任复核,总编辑签字,然后交文字编辑和资料编辑进行语文的修饰,资料、数字和引文的核对,名词和译名的统一等整理工作:最后研究和决定书籍的美术设计及版本、开本、字体、纸张等技术设计,经总编辑、经理(出版部主任)会同签字后发排。

    4.怎样理解图书出版三审制度

    三级审批制度是编辑工作规程中的基本制度,它包括选题项目的三级审批、决定书稿是否采用的三级审读、提高书稿内容质量的三级审订和提升出版物形式质量的整体设计。

    实践中,常常出现三级审批某些环节的缺失或走过场,导致出版物质量的下滑。比如,赶市场、抢时间的快书盛行,选题不经论证,甚至没有像样的选题报告,在强调快节奏,强调策划人承担经济盈亏责任的情况下,三级审批流于形式。又比如,许多书稿交来后,没有经过三级审读,就直接进入审订(编辑加工)环节,编辑加工者对书稿一般没有否决权,工作量压得重,只能粗粗翻一翻,着重检查有无政治问题,努力改正其语言文字上的明显差错,就匆忙发稿,没时间对书稿进行润饰、优化。有的出版单位的责任编辑一年编二三十种书,大多委托社外加工,加工回来后,责任编辑只翻翻目录和加工记录,不再审阅书稿,导致初审质量基本取决于外编的水平。有的出版单位的编辑部(室)主任已成为承担经营责任的事业部主任,总编、副总编常兼任某分社社长,主要忙于管理和经营,很少审稿,将二审、三审工作委托他人,甚至委托社外编辑人员承担,在工作繁忙之时,对受托人审过的稿件,对其审稿质量未加审核,就签批进入下一流程。更有甚者,签字审批都一并委托他人进行……

    总之,三审环节走形式,三审责任没有真正落实,出版物质量下滑就势在必然。这也说明了落实三级审批制度的重要性。

    5.三审制指的是什么

    1987年制 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将这一程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自此以后,六届、七届、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案的审议一般要 经过两次常委会会议审议,才能交付表决。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了 提高立法质量,将二审制进一步发展为一般实行三审制:一审,听取提案人对法律草案的说明,进行初步审议,侧重于对 法案的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进行全面审议。

    二审,初次审议后经过两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常委会组成人员 对法律草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后,围绕法律草案的重点、难点问题 和分歧意见,再次进行深人审议。三审,在专门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对法律草案 进行修改并提出审议结果报告的基础上,再作审议,主要侧重于对草 案审议结果、表决前评估的情况报告以及草案表决稿的审议。

    如果意 见不大,即交付表决。

    6.三审三校

    三审——原稿由zd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副总编)终审。

    其目的是提供符合“齐、清、定”要求的书稿,交出版科发排。 三校——书稿发排出样时,先由照排人员毛校,然后出初样,内送校对室校对。

    校对人员对初样一般是一校、二校连校(由不同人)。初样经两校后,称为“一校样”。

    一校样经照排人员改样后出样,交校对室进行第三次校对。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校对人员第三次校对后,责任校对应负责校样容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前的通读工作。

    除重点图书外,许多出版社第三次校对后的校样,实际上就成了终校样。终校样经照排人员“灭红纠错”后出的新样,就是清样。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