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范文澜道教

    宗教,道教.中国的道家,道教为什么不象世界三大宗教?

    不是啦,其实大家说得多不太正确但是还是有一定理论的。

    确实道教是主张清静无为。但是无为不是无说作为是禁止欲望,及止欲!清净是不扰俗事。

    其实就是上悟天道,天道何其难!哪有时间去理俗人?还有道教比较乱。不是一脉相承的。

    断断续续五密的修炼方法就不经相同。所以俗人认为道教其实就是神仙教!算命的是萨满教,却打着道教的旗号来骗人!中国本土的修炼人就很少了。

    外国的人们自然不会明白道啦,至于道教不是个好宗教和不正己就不能正人的说法就不对了。不是正统是世人的误解,而不是正不正的是儒教的思想。

    还有所中国太骄傲了的云云我可以不客气地说:道教的深理是世界第一的。那些西方蛮夷在短期可以发展的科技面前是厉害但是精神和思想与修炼是那些蛮夷要花经千年才能有小成的!。

    为什么我国的道教如此没落?

    道教从来没有兴盛,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玩具罢了。

    公元初年,佛教传进中国。一百四十年多后,东汉张道陵创立了道教。这个人造的道教,没有自己的教义。它开头是向孔子的儒家找根据,找立足点,但被儒家抵制──《论语》说:“子不语怪力神乱"。不得已,又转过来向老子庄子的道家,找理论支撑(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

    道家是在野的学说,自然形不成儒家那样的抵制。于是,道教就封了老子为“太上真人",封了庄子为“南华真人"。又把民间传说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拉来作神仙。道教因而十分混杂,道教的八仙,整个是一个大杂烩,把不同朝代的历史人物与传说人物凑在一起,差不多相当于关公战秦琼。而且,与世界其它成熟的宗教相比,它完全没有其它宗教所具有的对彼岸的追求精神,它有的只是无信仰的实用文化中,对现实人生的渴望和追求:鹤发童颜、长生不老;它的追求方式,也不是对自己内心的谨守,而是炼丹、服药,甚至御女等手段。所以,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从来都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这个仿造品,造得并不逼真。

    道教对我国影响的实际案例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自创的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是我国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首先,从中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来看,许多道教学者,如晋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李荣、司马承祯、吴筠,五代十国时的杜光庭、谭峭,宋代的陈抟、张伯端、陈景元、白玉蟾等,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

    唐代道教重玄学在理论思辨方面非常精致,是当时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发端于唐代、兴盛于宋明的道教内丹心性论,是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道教与儒家和佛教在思想上互相吸收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比如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邵雍等人的哲学思想,都深受陈抟的影响。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对道教经典也下过许多搜集整理和研读的功夫。他曾托名"空同道士邹欣"为道经《周易参同契》作注,并对《阴符经》作过考订,尝自谓"终朝读道书"。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对道教也很感兴趣。王阳明在结婚的那天,走到南昌铁柱宫,遇一道士在盘腿打坐,于是向前与其谈论养生之说,越谈越入迷,乃至忘了结婚大事。

    第二天早上,他的家人才在道观中找到他。另外,道书中关于《老》《庄》《易》的注释和阐述也很多。

    我们要考察道家思想和易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不能忽视道教徒的有关著作。作为道教经典的《阴符经》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名著。

    历代有很多道士对《阴符经》作过注解,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也应有一席之地。其次,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历史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中国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或涉及道教内容的。受到道教影响的文人墨客更是不计其数。

    魏晋时期,文坛上盛行的游仙诗,即是一种以歌咏神仙漫游之情为主题的诗篇。魏晋时期最有名的志怪小说,是干宝的《搜神记》,其中即记载了许多道教故事。

    魏晋笔记小说中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同样涉及道教内容。唐诗中描写道教的作品也不少。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所作的诗中,道教内容极多,以至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称李白是"反映道教思想的杰出作家"。词起于唐,而盛于宋。

    词有词牌。不少词牌都与道教有关,如《临江仙》、《女冠子》、《望仙门》、《献仙音》、《潇湘神》等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

    宋代不少填词大家如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都有以道教为题材的词作。元曲中反映道教的内容更多些。

    当时还有专门描述神仙度人和得道飞升故事的"神仙道化剧"。这方面的杰出作家是马致远。

    在他现存的七种杂剧中,神仙道化剧就有四种,分别是《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开坛阐教黄粱梦》和《半夜雷轰荐福碑》。明清小说中,也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的。

    如《封神演义》、《东游记》、《韩湘子全传》、《绿野仙踪》等。《西游记》的内容虽然是佛教取经故事,但也受深道教思想影响,书中充满了"金公"、"木母"、"黄婆"等道教丹法术语。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登坛借东风、五丈原布灯祈续命,都是道教思想的反映。而一部《水浒传》,就是以"张天师祈禳瘟疫"发端的。

    《红楼梦》开宗明义也是由一个空空道人把"石头记"抄下来传到人间。书中一僧一道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道教与中国艺术的关系,可以从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略作叙说。道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宫廷音乐和各地民间音乐的成分,并按道教信仰对之作了新的综合熔化,从而在中国乐坛上独树一帜。

    大家所熟知的《二泉映月》,就是无锡道士华彦钧(阿炳)创作的。在国务院公布的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都有道教音乐。

    现在非常出名的纳西洞经音乐也是道教音乐。道教与书法的关系非常密切。

    道教认为,其神圣的经书,原本是宇宙形成过程中自然凝结而成的天书,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巨大的能量,由天上神仙摹写之后,才传到人间的。由于经书的神圣性,故抄写经书对书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样,书法造诣就成了一个优秀道士必备的宗教素养。道教神秘主义文字观以及在此文字观影响下进行的写经活动,对文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独立艺术,道教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著名历史学者陈寅恪先生早就意识到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影响。

    据陈先生考证,南朝的王、郗,北朝的崔、卢等以书法闻名的大家族都是奉道世家。王羲之写经换鹅的故事大家都熟知。

    道教与国画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历代绘画名家,根据道教题材,创作了许多名画。

    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曾绘有《列仙图》、《洛神赋》等。唐代著名画家如阎立本曾绘有《元始像》、《行化太上像》、《北帝像》等近20幅道画。

    吴道子则绘有《天尊像》、《列圣朝天图》等。宋真宗崇道,为营造玉清。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自创的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是我国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首先,从中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来看,许多道教学者,如晋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李荣、司马承祯、吴筠,五代十国时的杜光庭、谭峭,宋代的陈抟、张伯端、陈景元、白玉蟾等,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

    唐代道教重玄学在理论思辨方面非常精致,是当时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发端于唐代、兴盛于宋明的道教内丹心性论,是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道教与儒家和佛教在思想上互相吸收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比如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邵雍等人的哲学思想,都深受陈抟的影响。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对道教经典也下过许多搜集整理和研读的功夫。他曾托名"空同道士邹欣"为道经《周易参同契》作注,并对《阴符经》作过考订,尝自谓"终朝读道书"。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对道教也很感兴趣。王阳明在结婚的那天,走到南昌铁柱宫,遇一道士在盘腿打坐,于是向前与其谈论养生之说,越谈越入迷,乃至忘了结婚大事。

    第二天早上,他的家人才在道观中找到他。另外,道书中关于《老》《庄》《易》的注释和阐述也很多。

    我们要考察道家思想和易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不能忽视道教徒的有关著作。作为道教经典的《阴符经》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名著。

    历代有很多道士对《阴符经》作过注解,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也应有一席之地。其次,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历史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中国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或涉及道教内容的。受到道教影响的文人墨客更是不计其数。

    魏晋时期,文坛上盛行的游仙诗,即是一种以歌咏神仙漫游之情为主题的诗篇。魏晋时期最有名的志怪小说,是干宝的《搜神记》,其中即记载了许多道教故事。

    魏晋笔记小说中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同样涉及道教内容。唐诗中描写道教的作品也不少。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所作的诗中,道教内容极多,以至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称李白是"反映道教思想的杰出作家"。词起于唐,而盛于宋。

    词有词牌。不少词牌都与道教有关,如《临江仙》、《女冠子》、《望仙门》、《献仙音》、《潇湘神》等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

    宋代不少填词大家如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都有以道教为题材的词作。元曲中反映道教的内容更多些。

    当时还有专门描述神仙度人和得道飞升故事的"神仙道化剧"。这方面的杰出作家是马致远。

    在他现存的七种杂剧中,神仙道化剧就有四种,分别是《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开坛阐教黄粱梦》和《半夜雷轰荐福碑》。明清小说中,也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的。

    如《封神演义》、《东游记》、《韩湘子全传》、《绿野仙踪》等。《西游记》的内容虽然是佛教取经故事,但也受深道教思想影响,书中充满了"金公"、"木母"、"黄婆"等道教丹法术语。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登坛借东风、五丈原布灯祈续命,都是道教思想的反映。而一部《水浒传》,就是以"张天师祈禳瘟疫"发端的。

    《红楼梦》开宗明义也是由一个空空道人把"石头记"抄下来传到人间。书中一僧一道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道教与中国艺术的关系,可以从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略作叙说。道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宫廷音乐和各地民间音乐的成分,并按道教信仰对之作了新的综合熔化,从而在中国乐坛上独树一帜。

    大家所熟知的《二泉映月》,就是无锡道士华彦钧(阿炳)创作的。在国务院公布的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都有道教音乐。

    现在非常出名的纳西洞经音乐也是道教音乐。道教与书法的关系非常密切。

    道教认为,其神圣的经书,原本是宇宙形成过程中自然凝结而成的天书,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巨大的能量,由天上神仙摹写之后,才传到人间的。由于经书的神圣性,故抄写经书对书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样,书法造诣就成了一个优秀道士必备的宗教素养。道教神秘主义文字观以及在此文字观影响下进行的写经活动,对文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独立艺术,道教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著名历史学者陈寅恪先生早就意识到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影响。

    据陈先生考证,南朝的王、郗,北朝的崔、卢等以书法闻名的大家族都是奉道世家。王羲之写经换鹅的故事大家都熟知。

    道教与国画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历代绘画名家,根据道教题材,创作了许多名画。

    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曾绘有《列仙图》、《洛神赋》等。唐代著名画家如阎立本曾绘有《元始像》、《行化太上像》、《北帝像》等近20幅道画。

    吴道子则绘有《天尊像》、《列圣朝天图》等。

    为什么不需要宗教?

    为什么有些人不需要宗教?也许没有比伯纳德·罗素的文章《我为什么不是基督教徒》阐述得更有力和清楚的了。

    罗素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的根源深植于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想里。在这篇文章中,他从什么是基督徒出发,讨论上帝是否存在、宗教的道德意义、基督这个人和他的道德缺点、宗教的感情因素、教会在历史上是怎样阻碍进步的,以及科学讲怎样帮助人类理解很多过去人类不理解的东西。

    最后他提出我们应该怎么做。他说: “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双脚站着,直面这个世界――善、恶、美、丑的各个方面,直面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并不怕世界的本来面目。

    用才智征服世界,而不是仅仅奴隶般地慑服于对它恐惧。关于上帝的全部的概念都来自古东方的专制主义。

    对自由的人来说,这个概念相当不值得一顾。当你在教堂里听人们说他们自己是痛苦的罪人等等之类时,他们似乎又可怜又可鄙,是不值得自我尊重的人类。

    我们应该站起来,坦率地直面世界。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把世界建设得更好。

    即使没有我们所希望的那么好,毕竟,我们的世界也比其他时代那些人建得好得多。一个美好的世界需要知识、仁爱和勇气;不需要惋惜过去或让很久以前的无知的人说的话束缚自由的财主。

    美好的世界需要的是无畏的看世界的方式,需要自由的才智,需要对未来的憧憬,而不是时时刻刻对死去了的过去的顾望。我们相信,过去将被我们的才智创造的未来远远地抛在身后。”

    这篇文章中的理性、理想性和对未来的乐观放映了西方启蒙思想下成长的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对人的理性的相信,对人的能力的相信,对科学和未来的相信。罗素在漫长的一生里写过很多关于宗教的文章,比如《一个自由人的崇拜》(1903)、我为什么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什么是灵魂?》、《我是一个无神论者还是不可知论者?》(1947)、《宗教对文明有有用的贡献吗?》《有上帝吗?》(1952)、《怀疑的价值》、《一个神学者的恶梦》等等。

    在罗素丰富而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中,对宗教的批判是主要的一支。他论证宗教实际上是一种迷信,虽然宗教对人类的文明有贡献。

    宗教是人类在文明之初对世界的阐述,这种阐述建立在对世界的无知的基础上。他认为宗教以及宗教式对世界的看法(如共产主义)的主要功能是提倡恐惧和互相依靠,阻碍知识和追求知识。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战争、压迫、困苦的主要原因。 罗素对宗教的思考和批判非常有力。

    我再怎样阐述也无法表达罗素思想本身的魅力。如果一个人真的要思考宗教,我认为他必须得读罗素。

    没有读过罗素就成为宗教徒的人,在我看来是盲目的宗教徒,因为他的信仰没有经过理性的挑战和考验。是一步就跳到三楼的人,而这些人对宗教的信仰与迷信很接近,是某种感情用事,无法用理性与这些人理论。

    综述罗素的观点,基于我自己的经验,为什么有些人不信宗教呢?我以为是以下几点。 第一,有些人生来就有不容易相信一切的反骨。

    我观察人,觉得世界上的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人需要十分结实的生活的结构和框架,否则他们就觉得无所依傍,不知道在在生活中该做什么。

    这样的人需要家庭给他们提供安全保障,需要宗教给他们提供价值体系,道德准则,需要感到自己和很多人相连,力量很大。另一类人择比较游离,比较怀疑,不喜欢别人给他的规则,总是想刨根问底,想知道墙外边有什么或天外边有什么。

    这样的人天生就倾向于批判,这样的人就不容易接受宗教。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谈为什么美国很多老百姓投不代表他们利益的党的票。

    这篇文章是几个心理学教授对很多选民进行调查后写出的。这篇文章发现,美国很中西部的很多选民,生活属于中下层,可是他们却常常投共和党的票,虽然共和党本质上不代表他们的利益,共和党的政策很多都损害他们的利益。

    调查发现,除了教育的原因外,这些人的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他们都喜欢黑白分明的框架。都喜欢一是一二是二的思维方式,都喜欢结构好的教条,因为这样比较容易追随。

    共和党的宣传就很适合这种方式。他们就立刻接受,根本不怀疑,也不愿意怀疑。

    没有这样心理结构的人,在美国比较容易投民主党的票。这个发现对认识人的心理结构与政治关系,与宗教关系都有启发。

    第二,宗教本质上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我的感觉都是感性的。

    感性是人的第一感觉,理性是第二的。数学作用于我们的理性,而艺术,包括诗歌,绘画,音乐等都作用于我们的感性。

    宗教也是如此地作用于我们的感性。无法想象一首纯智力的诗歌会感动人,无法想象一个数学公式会打动人的内心,会让人颤栗。

    宗教如同艺术,打动你的是感情,打动你的是你感到却说不出来的东西。一个人感到神的爱。

    至于神的爱是否真的存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到神的爱,这种主观的感性的经验不需要理性。因此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不那么容易接受宗教。

    他会对自己的感性进行分析和质疑。英文说,“Seeing is believing-看见就是相信。

    或者说经验到的就是值得相信的。可是对理性非常强的人来说,经验到的不一定是值得相信的。

    理性强的人不见得一定是受过教育的人。我一生中见。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作为中华民族自创的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是我国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首先,从中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来看,许多道教学者,如晋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李荣、司马承祯、吴筠,五代十国时的杜光庭、谭峭,宋代的陈抟、张伯端、陈景元、白玉蟾等,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

    唐代道教重玄学在理论思辨方面非常精致,是当时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发端于唐代、兴盛于宋明的道教内丹心性论,是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道教与儒家和佛教在思想上互相吸收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比如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邵雍等人的哲学思想,都深受陈抟的影响。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对道教经典也下过许多搜集整理和研读的功夫。他曾托名"空同道士邹欣"为道经《周易参同契》作注,并对《阴符经》作过考订,尝自谓"终朝读道书"。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对道教也很感兴趣。王阳明在结婚的那天,走到南昌铁柱宫,遇一道士在盘腿打坐,于是向前与其谈论养生之说,越谈越入迷,乃至忘了结婚大事。

    第二天早上,他的家人才在道观中找到他。另外,道书中关于《老》《庄》《易》的注释和阐述也很多。

    我们要考察道家思想和易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不能忽视道教徒的有关著作。作为道教经典的《阴符经》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名著。

    历代有很多道士对《阴符经》作过注解,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也应有一席之地。其次,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历史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中国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或涉及道教内容的。受到道教影响的文人墨客更是不计其数。

    魏晋时期,文坛上盛行的游仙诗,即是一种以歌咏神仙漫游之情为主题的诗篇。魏晋时期最有名的志怪小说,是干宝的《搜神记》,其中即记载了许多道教故事。

    魏晋笔记小说中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同样涉及道教内容。唐诗中描写道教的作品也不少。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所作的诗中,道教内容极多,以至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称李白是"反映道教思想的杰出作家"。词起于唐,而盛于宋。

    词有词牌。不少词牌都与道教有关,如《临江仙》、《女冠子》、《望仙门》、《献仙音》、《潇湘神》等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

    宋代不少填词大家如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都有以道教为题材的词作。元曲中反映道教的内容更多些。

    当时还有专门描述神仙度人和得道飞升故事的"神仙道化剧"。这方面的杰出作家是马致远。

    在他现存的七种杂剧中,神仙道化剧就有四种,分别是《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开坛阐教黄粱梦》和《半夜雷轰荐福碑》。明清小说中,也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的。

    如《封神演义》、《东游记》、《韩湘子全传》、《绿野仙踪》等。《西游记》的内容虽然是佛教取经故事,但也受深道教思想影响,书中充满了"金公"、"木母"、"黄婆"等道教丹法术语。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登坛借东风、五丈原布灯祈续命,都是道教思想的反映。而一部《水浒传》,就是以"张天师祈禳瘟疫"发端的。

    《红楼梦》开宗明义也是由一个空空道人把"石头记"抄下来传到人间。书中一僧一道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道教与中国艺术的关系,可以从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略作叙说。道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宫廷音乐和各地民间音乐的成分,并按道教信仰对之作了新的综合熔化,从而在中国乐坛上独树一帜。

    大家所熟知的《二泉映月》,就是无锡道士华彦钧(阿炳)创作的。在国务院公布的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都有道教音乐。

    现在非常出名的纳西洞经音乐也是道教音乐。道教与书法的关系非常密切。

    道教认为,其神圣的经书,原本是宇宙形成过程中自然凝结而成的天书,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巨大的能量,由天上神仙摹写之后,才传到人间的。由于经书的神圣性,故抄写经书对书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样,书法造诣就成了一个优秀道士必备的宗教素养。道教神秘主义文字观以及在此文字观影响下进行的写经活动,对文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独立艺术,道教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著名历史学者陈寅恪先生早就意识到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影响。

    据陈先生考证,南朝的王、郗,北朝的崔、卢等以书法闻名的大家族都是奉道世家。王羲之写经换鹅的故事大家都熟知。

    道教与国画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历代绘画名家,根据道教题材,创作了许多名画。

    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曾绘有《列仙图》、《洛神赋》等。唐代著名画家如阎立本曾绘有《元始像》、《行化太上像》、《北帝像》等近20幅道画。

    吴道子则绘有《天尊像》、《列圣朝天。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已经融为一体了!严格的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

    根据南怀瑾老师的阐述,共同形成了类似于金字塔的文化结构: 1、儒家文化是塔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化用到生活当中,就是听几乎所有父母说的那一句话:“孩子啊,你要好好念书,将来找份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儒家思想类似于食品和饮料,不吃不喝是会死人的。

    2、道家文化是塔身,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这个“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讲究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所以道家思想类似于医院,有了病就要上医院,不仅要找出生病的原因,还要找到药方整治。

    3、佛教文化是塔顶,核心思想是“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超越轮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吃饱喝足了,该考虑精神上的事情了”;或者叫“满足了物质需求的人,必然会产生对精神上的需求”,当今社会为何信仰的趋势又进入到新的热潮,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发现吃饱喝足了但还是感觉不幸福,所以才开始从精神层面找原因呢!所以佛教类似于超市,没钱进去逛逛,蹭蹭空调,看看产品,心情愉悦,有小钱就买点小东西,有大钱就买大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