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化学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1.化学选修2知识点.

    化学必修2复习 知识点归纳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出下列物质:CO2、N2、H2S、CH4、Ca(OH)2、Na2O2 、H2O2等 如: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高二化学选修二重点知识,

    高二年级部分一、特殊颜色,特殊现象,特殊性质:(一)、特殊性质:1、二氧化硅(SiO2)是不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SiO2 + H2O == *; SiO2 + 2 OH— == SiO32— + H2O 因此,装碱液的试剂瓶,必须用 塞,否则会生成 而使试剂瓶粘接打不开. SiO2 + CaO === CaSiO3 (钢渣、铁渣)2、*要找原子晶体,请到碳族来:金刚石(C)、晶体硅(Si)、金刚砂(SiC)、二氧化硅(SiO2)3、硅是最好的半导体,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前四位为:氧硅铝铁 n1n2 =微1微2n1n2 =V1V2. 4、最硬的物质是 ,最纯的物质是 ,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是 .5、造水泥的原料是 ;造玻璃的原料是 反应方程式是 ;6、金属的特性是 .金属能导电、能传热都是因为 .黑色金属是 .冶炼金属的方法有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 举例说明什么是电化学腐蚀 写出电极反应式 7、镁、铝都是轻金属,都可以用来制造轻合金.镁有两条特殊性是:①、②、铝有两条特殊性是:①、②、铝热剂是 的混合物.凡是有铝参加反应并生成氢气的话,则铝前边的系数必是“2”,氢气前边的系数必是“3”.8、两性氧化物只有“Al2O3”;两性氢氧化物只有“Al(OH)3” Al2O3 + H+ == ; Al2O3 + OH —== Al(OH)3 + H+ == ;Al(OH)3 + OH —== 特别注意:Al(OH)3 只会与强酸、强碱溶液反应,而不会与弱酸(碳酸H2CO3)、弱碱(氨水—NH3·H2O)溶液反应.换句话说:Al(OH)3 这种白色沉淀只会溶于强酸、强碱溶液中,而不会溶于弱酸(碳酸—H2CO3)、弱碱(氨水—NH3·H2O)溶液中.氢氧化铝的两种制法:①铝盐(Al3+)中加入氨水——强碱“置换”弱碱;②偏铝酸盐(AlO2—)中通入碳酸——强酸“置换”弱酸. Al2(SO4)3 + 3NH3·H2O === 2Al(OH)3 ↓+ 3(NH4)2SO4 2NaAlO2 + H2CO3 + 2H2O === 2Al(OH)3 ↓+ Na2CO39、*硬水是含有较多 和 的水.水垢的成分是 加热可软化暂时硬水;离子交换法既可软化暂时硬水,也可以软化永久硬水.10、凡是铁发生的置换反应,产物都只生成亚铁(Fe2+)盐. Fe + 2H+ == Fe2+ + H2↑; Fe + Cu2+ == Fe2+ + Cu 11、凡是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都不溶于水!但它们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FeO + H+ == Fe2O3 + H + ==Fe(OH)2 + H + == Fe(OH)3 + H + ==12、“三变色”——只要有Fe(OH)2 生成,就一定会出现:白色→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其原因是: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13、三价铁离子的鉴别:“血红色”现象.只要在含有 Fe3+ 的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 )或硫氰化铵溶液( )就会生成血红色溶液的特殊现象,而 Fe2+ 则无此现象.14、Fe2+ Fe3+ (难点、重点) 2Fe2+ + Cl2 == 2Fe3+ + 2Cl — ,2Fe3+ + Fe == 3Fe2+ ,因此在配制亚铁盐时必须加入少量的铁屑.15、苯酚的特殊性质:①、石炭酸非酸;②苯酚遇到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③苯酚遇到溴水就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为:其反应类型为:唯一一个缩聚反应是:苯酚与甲醛的酚醛缩聚.三、有机化学部分1、学好有机化学的两大原则 成键原则:碳氧氢421原则断键原则:该断就断,不断就照搬 (盯住官能团)决定决定2、学好有机化学必须牢记: 结构——→ 性质 ——→ 用途. 即:有什么样的结构(官能团)就该有什么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就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官能团).3、基本的有机反应:①、取代反应:原理是“一上一下”.烷烃(饱和碳原子)和苯环可取代.②、加成反应:原理是“只上不下”.烯烃、炔烃、苯环可加成.③、加聚反应:原理是“头尾相连”.烯烃、炔烃可加聚.④、氧化反应:原理是“向有机物分子提供氧原子”.与氧气反应(燃烧)、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与银氨溶液反应、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⑤、消去反应:原理是“一个分子脱去小分子”.⑥、缩聚反应:原理是“分子之间脱去小分子形成长链”.苯酚与甲醛缩聚,反应方程式为:4、重要的官能团①碳碳双键(C=C):其中的一个键容易断开,可加成(可使溴水褪色)、可加聚;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一刀两断”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H2=CH2 + H2—→ nCH2=CH —CH3—→ ②碳碳三键(C≡C):其中的二个键容易断开,且可以控制根据需要断一个或断两个,可加成(可使溴水褪色)、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一刀三断”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H≡CH + H2—→ CH≡CH + Br2—→ ③苯环( 特殊结构)有烷烃的性质——可取代;有烯烃的性质——可加成. + Br2—→ ? + HNO3——→ ? + H2—→ ?特别注意:⑴、苯不与溴水反应,但会使溴水褪色——原因是“萃取”.⑵、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苯的同系物却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④羟基(—O—H) : 一、有羟基(—O—H) 就能脱水 可分子内脱水(消去反应),也可分子间脱水. 二、有羟基(—O—H) 就可能显酸性其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无机酸>羧酸>碳酸>酚类>水>醇类 三、有羟基(—O—H) 就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四、酸脱羟基(—OH)醇脱氢(—H)去水(H—OH)成“酯”; 酸脱羟基(—OH)氨脱氢(—H)去水(H—OH)成“肽”.⑤醛基(—C—H):可发生银镜反应、可与新。

    3.化学必修2知识点人教版的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题目的难易不同,题型各异.因此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十分重要.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 1. 金属与酸发生反应 (1)金属应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 (2)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 (3)K、C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 ,其余金属则不能. 2. 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与盐溶液不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 (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只生成二价亚铁盐. (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先被置换出来. 纵观2005年各省市中考试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判断金属与酸(或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例1 (连云港市)5角硬币的外观呈金黄色,它是铜和锌的合金,市面上有人用它制成假金元宝行骗,小明同学用一种试剂揭穿了他.小明一定不会用的试剂是( ) A. 硫酸铜溶液 B. 硝酸银溶液 C. 盐酸 D. 硝酸钠溶液 解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盐酸反应:铜锌合金中的锌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会有气泡产生.铜和锌都比银活泼,能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金属表面的颜色发生变化;锌也能置换也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故不能与铜锌合金发生反应的为硝酸钠,因此一定不会用D. 二、判断未知金属的活动性大小 例2 (南京市)小颖同学为探究X、Y、Z三种金属(都不是银)的活动性顺序,做了以下实验:(1)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2)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下列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排在前面的金属(K、Ca、Na除外)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溶液中置换出来;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据此由(1)推知:X排在H的前面,Y排在H的后面,即活动性:X>Y;由(2)知Y的活动性比Ag强,Ag比Z强,即Y>Ag>Z;综上则有X>H>Y>Ag>Z,故正确答案为B、D. 三、判断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的产物 例3 (柳州市)向含有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Zn粉,完全反应后过滤.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若滤纸上只有Ag,则滤液中必有 B. 若滤纸上有Ag和Cu,则滤液中必有 ,可能有 C. 若滤纸上有Ag、Cu和Zn,则滤液中必有 ,可能有 D. 若滤纸上有Ag、Cu和Zn,则滤液中有 解析:若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后面的首先被置换出来.故Zn首先应与 溶液发生反应,反应完后若Zn有剩余才与 溶液发生反应.综上所述,可判断B符合题意. 四、判断金属与酸反应速率 例4 (天津市)用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和反应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a、b分别表示锌、铁的反应情况 B. 盐酸均反应完,锌、铁有剩余 C. 盐酸均反应完,锌恰好完全反应,铁有剩余 D. 锌、铁都反应完,盐酸有剩余 解析:金属的活泼性越强,越容易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越大.同价态的不同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等质量的氢气时,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消耗金属的质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由图象可知a比b反应速率快,a、b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比铁活泼,故a为锌,b为铁;由于等质量的锌和铁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故盐酸都已反应完全,再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铁,故消耗锌的质量比铁多,锌有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有剩余,但铁肯定有剩余.故应选D. 五、设计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 例5 (上海市)为探究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请根据实验室现有的仪器和药品条件,通过填写表1,完成对实验方案的构思.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镊子 〔实验药品〕铁钉、铜片、稀硫酸、硫酸锌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 表1 方案 所选药品 有关化学方程式 1 2 解析:由于铁是活泼金属,而铜是不活泼金属,因此可让其与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也可利用铁、铜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观察现象的方法来验证. 方案一:将铁、铜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铁和稀硫酸反应有气泡产生,而铜则无现象,有关方程式为 . 方案二:将铁、铜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有红色的铜覆盖在铁的表面,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铜则不反应,有关方程式为 . 六、评价实验方案 例6 (河南省)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四种方案,每种方案所用试剂如下,其中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 A. 溶液 B. 溶液 C. 、稀盐酸、溶液 D. 溶液、溶液 解析:(A)中 都不能与 溶液反应,只能说明 没有Fe活泼,但Cu和Ag的活泼性无法判断.(B)中Fe能置换出 溶。

    4.高中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 A 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 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三周期元素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1)电子排布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2)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3)主要化合价 +1 +2 +3 +4-4 +5-3 +6-2 +7-1 —(4)金属性、非金属性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 冷水剧烈 热水与酸快 与酸反应慢 —— —(6)氢化物的化学式 —— SiH4 PH3 H2S HCl —(7)与H2化合的难易 —— 由难到易—(8)氢化物的稳定性 —— 稳定性增强—(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 Na2O MgO Al2O3 SiO2 P2O5 SO3 Cl2O7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10)化学式 NaOH Mg(OH)2 Al(OH)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11)酸碱性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氧化物 弱酸 中强酸 强酸 很强的酸 —(12)变化规律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Ⅰ)同周期比较:金属性:Na>Mg>Al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碱性:NaOH>Mg(OH)2>Al(OH)3非金属性:Si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氢化物稳定性:SiH4酸性(含氧酸):H2SiO3(Ⅱ)同主族比较:金属性:Li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碱性:LiOHCl>Br>I(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Ⅲ)金属性:Li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 非金属性:F>Cl>Br>I氧化性:F2>Cl2>Br2>I2还原性:F-酸性(无氧酸):HF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四、化学键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键型 离子键 共价键概念 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成键方式 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成键粒子 阴、阳离子 原子成键元素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 非金属元素之间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只有共价键)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

    5.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 原子序数=质子数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4)常见的放热反应: A. 所有燃烧反应; B. 中和反应; C. 大多数化合反应; 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 物质的缓慢氧化(5)常见的吸热反应:A. 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2. 化学能与电能(1)原电池(重点) A. 概念: B. 工作原理: 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 负极反应:X-ne=Xn- 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 金属腐蚀的防护: 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

    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

    (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电化学保护法: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 干电池(锌锰电池) a. 负极:Zn -2e - = Zn 2+ 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B. 充电电池 a. 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 + SO42--2e-=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 + 2e-= PbSO4 + 2H2O 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 + 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 + 4OH- - 4e- → 4H2O 正极:O2 + 2H2O + 4e- → 4OH-3.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1)化学反应速率 A.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B. 计算(重点) a. 简单计算 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 化学计。

    6.高中化学选修2知识点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工业教学重点(难点):1、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2、工业制硫酸的生产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及其对化工生产中条件控制的意义和作用。

    3、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合成氨生产的适宜条件。

    4、氨碱法的生产原理。复杂盐溶液中固体物质的结晶、分离和提纯。

    知识归纳:1制硫酸反应原理造气:S+O2==SO2 (条件 加热)催化氧化:2SO2+O22SO3吸收:SO3+H2O==H2SO4 98.3%的硫酸吸收。原料选择黄铁矿:FeS2 硫磺:S反应条件2SO2+O22SO3 放热 可逆反应(低温、高压会提升转化率)转化率、控制条件的成本、实际可能性。

    400℃~500℃,常压。钒触媒:V2O5三废处理废气:SO2+Ca(OH)2==CaSO3+H2O CaSO3+H2SO4=CaSO4+SO2↑+H2O废水:酸性,用碱中和废渣:黄铁矿废渣――炼铁、有色金属;制水泥、制砖。

    局部循环:充分利用原料能量利用热交换:用反应放出的热预热反应物。2制氨气反应原理N2+3H22NH3 放热、可逆反应(低温、高压会提升转化率)反应条件:铁触媒 400~500℃,10MPa~30MPa生产过程1、造气:N2:空气(两种方法,(1)液化后蒸发分离出氮气和液氧,沸点N2-196℃,H2-183℃;(2)将氧气燃烧为CO2再除去)。

    H2:水合碳氢化合物(生成H2和CO或CO2)2、净化:避免催化剂中毒。除H2S:NH3H2O+H2S==NH4HS+H2O 除CO:CO+H2O==CO2+H2 K2CO3+CO2+H2O==2KHCO33、氨的合成与分离:混合气在合成塔内合成氨。

    出来的混合气体中15%为氨气,再进入冷凝器液化氨气,剩余原料气体再送入合成塔。 工业发展1、原料及原料气的净化。

    2、催化剂的改进(磁铁矿)3、环境保护三废处理废气:H2S-直接氧化法(选择性催化氧化)、循环。 CO2-生产尿素、碳铵。

    废液:含氰化物污水-生化、加压水解、氧化分解、化学沉淀、反吹回炉等。 含氨污水-蒸馏法回收氨,浓度较低可用离子交换法。

    废渣:造气阶段产生氢气原料的废渣。煤渣(用煤),炭黑(重油)。

    3制纯碱氨碱法(索尔维)1、CO2通入含NH3的饱和NaCl溶液中 NH3+CO2+H2O==NH4HCO3 NaCl+NH4HCO3==NaHCO3↓+NH4Cl2、2NaHCO3Na2CO3+CO2↑+H2O↑缺点:CO2来自CaCO3,CaO-Ca(OH)2-2NH3+CaCl2+2H2O CaCl2的处理成为问题。和NaCl中的Cl-没有充分利用,只有70%。

    CaCO3的利用不够充分。联合法(侯德榜)与氨气生产联合起来:NH3、CO2都来自于合成氨工艺;这样NH4Cl就成为另一产品化肥。

    综合利用原料、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NaCl利用率达96%。资料:一、硫酸的用途肥料的生产。

    硫酸铵(俗称硫铵或肥田粉):2NH3 + H2SO4=(NH4)2SO4;和过磷酸钙(俗称过磷酸石灰或普钙):Ca3(PO4)2 + 2H2SO4=Ca(H2PO4)2 + 2CaSO4; 浓硫酸的氧化性。( 1) 2Fe + 6H2SO4 (浓) Fe2 (SO4)3 + 3SO2 ­ + 6H2O (铝一样)(2)C + 2H2SO4 ( 浓) 2SO2 ­ + CO2 ­+ 2H2O S + 2H2SO4 (浓) 3SO2 ­ + 2H2O 2P + 5H2SO4(浓) 2H3PO4 + 5SO2 ­ + 2H2O(3)H2S + H2SO4 (浓) = S + SO2 ­ + 2H2O 2HBr + H2SO4 (浓) = Br2 ­ + SO2 ­ + 2H2O 8HI + H2SO4(浓) = 4I2 + H2S ­ + 4H2O (4)2NaBr + 3H2SO4 (浓) = 2NaHSO4 + Br2 ­ + SO2­ + 2H2O 2FeS + 6H2SO4(浓) = Fe2(SO4)3 + 2S ¯ + 3SO2 ­ + 6H2O (5)当浓硫酸加入胆矾时,浓硫酸吸水,胆矾脱水,产生白色沉淀。

    二、氨气1、氮肥工业原料 与酸反应生成铵盐2、硝酸工业原料 能被催化氧化成为NO 4NH3+5O2=4NO+6H2O (Pt-Rh 高温)3、用作制冷剂 易液化,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三、纯碱烧碱(学名氢氧化钠)是可溶性的强碱。它与烧碱并列,在工业上叫做“两碱”。

    烧碱和纯碱都易溶于水,呈强碱性,都能提供Na+离子。1、普通肥皂。

    高级脂肪酸的钠盐,一般用油脂在略为过量的烧碱作用下进行皂化而制得的。如果直接用脂肪酸作原料,也可以用纯碱来代替烧碱制肥皂。

    第二单元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教学重点(难点):1、天然水净化和污水处理的化学原理,化学再水处理中的应用和意义。硬水的软化。

    中和法和沉淀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2、海水晒盐。

    海水提镁和海水提溴的原理和简单过程。氯碱工业的基本反应原理。

    从海水中获取有用物质的不同方法和流程。3、石油、煤和天然气综合利用的新进展。

    知识归纳:方法原理天然水的净化混凝法混凝剂:明矾、绿矾、硫酸铝、聚合铝、硫酸亚铁、硫酸铁等Al3++3H2O3H++Al(OH)3 絮状胶体(吸附悬浮物);带正电(使胶体杂质聚沉)。生活用水净化过程:混凝沉淀-过滤-杀菌化学软化法硬水:含有较多的Ca2+,Mg2+的水,较少或不含的为软水。

    不利于洗涤,易形成锅垢,降低导热性,局部过热、爆炸。暂时硬度:Ca(HCO3)2或Mg(HCO3)2引起的硬度。

    1、加热法 永久硬度:钙和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引起的硬度。2、药剂法:纯碱、生石灰、磷酸盐3、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树脂,不溶于水但能与同电性离子交换 2NaR+Ca2+==CaR2+2Na+再生:CaR2+2Na+==2NaR+Ca2+污。

    7.高考化学选修2知识点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 原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二、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ؤ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ؤ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2、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2)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4)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1)“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2)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三、化学键 1、离子键:A. 相关概念: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A. 相关概念: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 所有燃烧反应;B. 中和反应;C. 大多数化合反应;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E. 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 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 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B、中和热测定实验。 二、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 (1)_概念:(2) 工作原理: 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5)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6)原电池的电极反应:a. 负极反应:X-ne=Xn-;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防护: 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电化学保护法: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锌锰电池) a. 负极:Zn -2e - = Zn 2+ 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2)充电电池 a. 铅蓄电池: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 + SO42--2e-=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 + 2e-= PbSO4 + 2H2O 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

    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 + 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 + 4OH- - 。

    8.求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我有机化学学的超烂,希望知识点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 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 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和无机物相比,它们的热稳定性比较差,电解质受热容易分解.有机物的熔点较低,一般不超过400℃.有机物的极性很弱,因此大多不溶于水.有机物之间的反应,大多是分子间反应,往往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因此反应缓慢,往往需要催化剂等手段.而且有机物的反应比较复杂,在同样条件下,一个化合物往往可以同时进行几个不同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水、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为有机物. 2.淀粉(糖类)主要存在于大米、面粉等面食中; 油脂主要存在于食用油、冰激凌、牛奶等; 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等;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鱼、肉、牛奶、蛋等; 纤维素主要存在于青菜中,有利于胃的蠕动,防止便秘.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纤维素是有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分类: 一.根据碳原子结合而成的基本骨架不同,有机化合物被分为三大类: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2.碳环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2],故称碳环化合物.它又可分为两类:脂环族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或稠苯体系的化合物.3.杂环化合物:组成这类化合物的环除碳原子以外,还含有其它元素的原子,叫做杂环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决定某一类化合物一般性质的主要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编辑本段]命名: 1.俗名及缩写 有些化合物常根据它的来源而用俗名,要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是甲醇的俗称,酒精(乙醇)、甘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石炭酸(苯酚)、蚁酸(甲酸)、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肉桂醛(β-苯基丙烯醛)、巴豆醛(2-丁烯醛)、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氯仿(三氯甲烷)、草酸(乙二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甘氨酸(α-氨基乙酸)、丙氨酸(α-氨基丙酸)、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D-葡萄糖、D-果糖(用费歇尔投影式表示糖的开链结构)等.还有一些化合物常用它的缩写及商品名称,如: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煤酚皂或来苏儿(47%-53%的三种甲酚的肥皂水溶液)、福尔马林(40%的甲醛水溶液)、扑热息痛(对羟基乙酰苯胺)、尼古丁(烟碱)等. 2.普通命名(习惯命名)法 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 正:代表直链烷烃; 异: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新:一般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3.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1.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命名是所有开链烃及其衍生物命名的基础. 命名的步骤及原则: (1)选主链 选择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有几条相同的碳链时,应选择含取代基多的碳链为主链. (2)编号 给主链编号时,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开始.若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应使各取代基都有尽可能小的编号或取代基位次数之和最小. (3)书写名称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位次,先写出取代基的位次及名称,再写烷烃的名称;有多个取代基时,简单的在前,复杂的在后,相同的取代基合并写出,用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用半字线隔开.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

    化学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