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纳兰容若演讲稿

    1.纳兰性德作文

    纳兰性德,清初的第一次词人。

    生于富贵温柔乡,却满篇哀感顽艳。徐志摩说,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了你我的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满山的荼蘼谢尽。

    但我却不然,不是说他不好只是在那个异族侵伐的时代,迫切需要一个代表罢了。一个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写一笔平仄的词篇,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困,风华正茂,去匆匆离世。

    他的传奇,恰是他盛名下必要的一笔。 我起初不知他时,却会了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不懂,却故作姿态,就像辛弃疾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样,不知这怅然的诗句有着伤人的词名《拟绝决诗》。与谁决绝,为谁只饮那一瓢三千弱水。

    为沈婉,与卢氏。“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可曾知晓?我也有意,奈何情深缘浅,纳兰性德一生注定为情所累。

    在《纳兰容若词传》中猜测古人重量,她认为纳兰容若,重21克。因为西方用精密仪器测量过,人死后体重会立减21克,所以21克被认为是灵魂的重量。

    而纳兰性德,重21克,灵魂之重。他的一生也恰是灵魂般纯粹,不追名不逐利,即使为情所困也是清浅的,就如那句“赌书消得泼茶,当时只道是寻常。”

    清清浅浅,淡淡的思念像一根细线缠上心头。看不得,念不得,一份相思,两处愁。

    他的文词,清淡却不无味,清浅却不离散,像一幅水墨山水,细细读,慢慢品。在个闲散的时刻,舀来慢慢翻。

    不经意间,看见君子如玉。 纳兰性德,取自‘君子以成德为性,日可见之行”也。

    谦谦德行,不是人间富贵花。

    2.求、演讲稿、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玉堂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 红烛烧断,落泪凭栏。风吹起你的衣袂,翩然若登仙,你是否渴望离尘远去?“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生生世世,不离不弃。苍茫大地,竟有如此之人发出这般惊天地、泣鬼神的呼喊,教我不得不走进你的世界。

    你出身于贵族,父亲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你的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良好的家庭背景注定将来富贵荣华,青云直上。

    然而造化弄人,你注定要发出与这世界不和谐的声音。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却被授予侍卫之职。别人当然羡慕不已,但你却不以为然。“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十八岁时,你爱上了美若天仙的表妹,可惜表妹被选入宫,你的“初恋”也就此夭折。虽然在宫中可以相见,不过是平添悲伤。二十岁时,你与卢氏相遇,结为连理。两人相亲相爱,生活美满。三年后,卢氏难产而亡,痛失知己,可怜这知音难觅的世界只剩下孤零零的你。而立之年,你结识江南才女沈宛,门不当户不对,爱情再次灰飞烟灭。可恨,可悲,可叹!

    吟诗作对,把酒临风,你用激昂顿挫的文字挥洒着壮志豪情。怎奈天妒英才。。.

    世上少了那一份灵魂的归属,叫你如何继续支撑残存的身躯?是不是摒弃这具没有灵魂的肉体,才更加快意?

    3.求、演讲稿、纳兰容若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

    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

    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

    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

    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

    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

    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

    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

    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

    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4.关于纳兰容若的作文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是谁家少年,策马临鞍,顾盼之间自是流丽无双;是谁家少年,容止俊雅,翎舞翩跹,谈笑之间自是温柔了岁月;又是谁家少年,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刀光剑影之间侠气自成一篇······要怎样的文采才能与他共话桑麻,剪烛西窗;要怎样的婧美才能与他举案齐眉,言笑晏晏;又是要有怎样的笔墨,才能绘出一个不灭的纳兰? 一声叹息,轻轻的吹开几百年历史的尘埃,我仿佛来到了那段被他惊艳的时光。生于贵胄之家,十岁便能赋得窈窕之章,十八岁中举,仕途坦荡,才动京华,前途无量。

    无论是德高望重的殿阁学士、清高自赏的潦倒诗人、久居闺中的碧玉闺秀,甚至是不精词赋的庶民百姓,无人不对纳兰推崇备至。街头巷尾,楼台宫阁,无人不晓纳兰之名。

    即使是在后世的今天,纳兰也被王国维这样的文学大家推崇说北宋以来,唯此一人尔,然而使他成为这唯此一人的,又何止他的才华?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名利奉承丝毫不曾对纳兰产生过什么影响,他依旧是他,那个天真羞涩却又坚定淡泊的纳兰。羞于向表妹直接言明爱意以致咫尺天涯误了终身的是他;冒死混进深宫只为再见心爱的表妹一眼的也是他;几多旧事,几多思量,细腻敏感忧郁孤独的那个诗人是他;随君出征,驰骋沙场的那个一品带刀侍卫也是他·····纵汉字再博大精深,也难绘出纳兰的风流无暇。

    若是上帝予一个人最大的惩罚就是赋了他无尽的思想,那纳兰就是遭了无尽的惩罚 ,就如故事里那棵只能孤独的仰望天空的嘉木,命中注定路过人间。南方有嘉木,谁与望天堂。

    嘉木风可摧,相思不可断。正如嘉木可以被风摧毁而思念不灭一样,纳兰的思想,永不可断。

    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还有谁会怨恨着故人心易变?如果人间处处暖风红烛,还有谁会顾念着西风独自凉?百年流云任时间,清弦歌不绝。我的梦中,将永远停留着一个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少年,只可惜,当时只道是寻。

    5.关于纳兰容若的作文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一富于意境的佳作,是其众多的代表作之一。

    纳兰性德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7月1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24岁将自己的词作结集为《侧帽》后更名为《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6.写纳兰性德的文章

    初识纳兰性德,是在我上高中那阶段,读罢纳兰性德一首回忆的词《浣溪纱》,便对这位用情专一的男子仰慕起来,加之高中语文老师刘邦赵先生又赞其风流倜傥,才情过人,就对他开始了像信仰一般追寻。

    “沉思往事立残阳”,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的情语竟然能点破人心,心情有偏差的时候,几乎被勾下泪来了。“背灯和月就花阴,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一瞥就看见他逗留在荒芜的秋草蔓地的庭院里,寻找,追忆,落寞,遗憾,悲凉……怪不得陈奕迅的《十年》能如此打动不同的人哪,只是都有这般相似的经历。

    记得苏联诗人说过“二月,足够用墨水来痛苦。”那么十年光阴,连心都长上了苔藓,足够用来怀念的了。

    他也写送别词,勾勒的画面寒意沉沉,使人心意飘摇,心绪黯然,不过末尾他会有句温暖宽慰之语,总算能让人含泪微笑一下下。纳兰性德的词中多次浮现“谢娘”的身影,令我对其迷恋爱慕之中充斥了一股嫉妒,这样一位才子竟然独具烟花般的寂寞,任凭年华在指间飞落也心系谢娘不为她动,怜之,妒之。

    不过,他的边塞词能写出将士们磊落的男儿风,又精道地抒发自己的故园之思,真算异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他,思念家乡之情可解,可他也并非愿意回京城受皇帝的呼喝吧,一个贵胄竟然感觉无处可归,在他人看来纳兰性德是自寻烦恼,认定是他的文气、才气清高所致,我却以为是一才子在艺术性地发牢骚罢了。

    人们提及他——纳兰容若,便觉是一阙绝妙好词。唇齿间流转起来芳香馥郁,一个男人也能惊艳于清王朝三百年喔!他短暂的人生用这句话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一生恰如三月花。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星影坠】 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精魂。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一句无限风光惊绝。人尚留在“星影摇摇欲坠”的壮美凄清中未及回神,“归梦隔狼河”的现实残酷已逼近眼前。

    帐外响彻的白狼河的涛声将人本就难圆的乡梦击得粉碎。 奇怪的是,这阕被王国维许之为豪壮的《如梦令》让我最先联想起的并非“黄昏饮马傍郊河”的箫壮,而是李易安“绿肥红瘦”的清廖。

    也许容若本身透露的意象就是如此。 人沉醉,却非全醉。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就算塞外风光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翼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容若这阕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一种思维定势,脑袋里面的主旋律。

    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整出这样了“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词。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因此离别是重大的。

    一路上关山隔阻,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在种种焦虑和不安中意识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斯渺小。

    这种惶惑不是现在坐着飞机和火车,就可以满世界溜达的人想象的。归梦隔狼河,却被河声搅碎的痛苦,在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值一提。

    何必做梦呢,直接视频或者电话就好了,多少话也说得尽,不必可怜巴巴寄望于梦中还家。 今人已经习惯把自己的世界掌握在可以掌握的范围之内,既明哲保身又胜券在握,何乐不为?当一座都市大的可以容纳成千上万人,而你又来去自如时,故乡的概念也被虚化。

    只要你愿意,可以和某人老死不相往来;或者转身把自己投入人海,今天在南半球,明天就出现在北半球。故乡的血液在现代人身上流失殆尽。

    像听一场古老的戏曲,看一场皮影戏,读古人留下的诗词常浮起这样的心意。那里没有石头森林钢筋铁塔,没有无休止的工作和无法派遣的压力。

    桃李芳菲的场景下是人在其间踏歌漫行,时光漫漫,足可用来浪费。他们即使有哀痛,依然似不识人世愁苦的稚子。

    读到这阕词的时候会有一点落寞,静静地滴下来。

    7.求一篇写纳兰性德的作文

    这是我作文里一个小小的文段,是完全自创啊~

    -----------------------------------------------

    当书页一张张翻过,如同拨动我温润的心。纳兰公子就这样翩翩而来,三百

    多年不知有多少人轻声默念着他的名字,然却终究抵不过那八个字——如鱼饮

    水,冷暖自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种莫名的感触涌上心头,也许是相知多年的

    故友,总有一种道不明的透明的哀伤。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情到浓

    时,他可以化作诗笔,而今读诗的人竟也轻倚危阑,不知为谁垂泪。于是,细细

    地将他的心印在纸上,不禁地遐想,在什刹海的那棵西府海棠下,会上演一段怎

    样动人的故事.

    8.关于写纳兰容若的作文精彩片段

    历史上的花样男子——周瑜和纳兰容若 我们都终将成为历史,却不一定会成为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首先要是个“人物”, 是可能流传千古,其名其行被后人记住的人,即使不在正式的史书典藉之中,也会在士 大夫的笔端,乡野的闲谈中世代相传。历史人物少有不少求身后虚名的,甚至于为此颠 倒黑白,但后世如何评价总是不能掌握。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不多,算起来真心实意地喜 欢的只有两个。因为我的标准不但严格而且细致,少一点都会打了折扣,全部符合的人 堪称完人,可是这完人在世人眼里却远称不上完美甚至远称不上伟人,由此可知我的标 准多少有点不可理喻。

    写自己是自讨苦吃,写自己真心喜爱的人却是乐事,神驰千载,想象他们在遥远的 年代中的做为,为世上曾有这样的人而心存感激,这是一种奇异的精神享受。喜欢历史 人物有三个好处,其一是已成定局,没有悬念没有改变,再不可能让你失望。

    现实中的 人要耗费你的一生去看他的一生,不免累人;其二是轻松,再难过的事情写在史书里也 只是薄薄两页,发生在现实中却惊天动地,不一定承担得起了。其三是不存拥有的奢望 和痛苦,只是全心地欣赏,就象欣赏任何从古流传下来的无瑕珍品去欣赏这人世间曾经 有过的精彩人生。

    所以这标准也只适合于古人,不能用来衡量身边的人。身边的人都称 不上完美,即使他是的,也须由后人来评价,因为是古人,你才可以极尽挑剔之能事, 而对于现实的人,这样的标准无疑是太过苛刻近于疯狂了。

    两个古人都是男子,我想这毋须解释。 第一个是周瑜。

    三国两晋之时是中国最风流瑰丽的年代,特立独行的人比比皆是,何以独喜口碑并 不甚佳的周瑜?要说的明白还得把我的标准一一列出来,实际上我也不知道是因为喜欢 了周瑜才立了这些标准还是因为他丝丝入扣地符合了我的标准才喜欢他。这些标准中有 俗而又俗的,也有无章可循的,想清楚列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是由人而言之吧。

    周瑜的生平可由三国中诸葛亮那篇假惺惺的祭文得知,祭文哀情虽假,内容倒是真 的:“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 割剧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 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 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宏才,文武筹略;火攻强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 ;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这样的人宁不 让我为之泪涟而心折。

    首先自然是“吊君丰度”,一个相貌猥锁之人再有惊世之才也不在我喜爱之列,比 如庞统。周瑜在三国里出场尚且年青,已是“容颜秀丽、姿质风流”,世人多称周郎, 小乔是当世美人,却与周郎堪称佳配,可见其相貌已非不俗可喻了。

    但两晋美男子会聚 ,从夏候玄、嵇康后可列出一长列名单,可知仅有好相貌也不能让人倾心,象武则天的 男宠张宗昌、张易之之流,即使“六郎面如桃花”也不过让人作呕而已;慷慨悲歌之士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死后让三军怆然的有李广,让主为哀泣的有霍去病,让友为泪涟的 更是不计其数,三者共有的虽然较少也绝非绝无仅有,对于其他人我也感佩但不会心仪 更不会喜爱至此,所以人格的因素不是主要的,周瑜的确受部众爱戴,受孙权倚重,在 他死后数十年孙权仍将公谨作为第一人推崇,他临终之前推荐鲁肃的拳拳之心读之让人 心碎,然而我想周瑜此人即使刻毒阴险,也不会在我心中损其分毫;火烧赤壁的丰功伟 业是必须的但不是全部,凡是青史有名者,谁无过人之处?凡是君王霸主之类的大功业 让我望而生畏,那样的人只是让你崇拜评说而不是让人去喜欢的。大器晚成是让我叹气 的一种,对于郦食其、范曾、商山四皓一类的老朽我缺乏兴趣,好在少年得志的古人更 多。

    只是有学问失之柔弱,即使是仗剑而行的李白也不过还是一介书生,我对诗人的喜 爱只限于诗词本身,与其本人不甚相干,我很爱《红楼梦》,却并不喜欢曹雪芹,太悲 剧和寒酸的角色让我难有热情。对于谋士一群我更是不知所谓地讨厌,象是巨堤下的虫 蚁,除了阴谋没有阳性;战场上的武将我反而更为偏好,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气 魄让我倾倒,李广“飞将军”的神采让我赞叹,一个男子的真性情只有在古战场上才能 真正淋漓尽致地挥洒和释放,我迷信这种阳刚,然而粗鲁无华仍然是不够的,所以《水 浒》中没有一个让我舒服的人,林冲稍稍好一点,但也称不上文武双才。

    我喜爱的是“文武筹略”的人物,文得武得,并非是文会识字,武能耍剑就可以, 两者并重且都有名证才可以,这样一要求,范围就小了,辛弃疾、岳飞都是能文能武的 人物,但一偏于文而一偏于武是显而易见的。明代的王阳明无疑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 学问出奇的好,仗也打得出色,清朝的曾国藩、左宗棠都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可我半点 不喜欢。

    他们都太正统了,想起来都有黑白电影的感觉,因为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的绮丽 温情的背景作为陪衬,长长的一篇功劳簿看了让人生厌。唐朝的李靖在文武全才之上又 比他们多了一分长。

    9.写纳兰性德的文章

    初识纳兰性德,是在我上高中那阶段,读罢纳兰性德一首回忆的词《浣溪纱》,便对这位用情专一的男子仰慕起来,加之高中语文老师刘邦赵先生又赞其风流倜傥,才情过人,就对他开始了像信仰一般追寻。 “沉思往事立残阳”,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的情语竟然能点破人心,心情有偏差的时候,几乎被勾下泪来了。“背灯和月就花阴,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一瞥就看见他逗留在荒芜的秋草蔓地的庭院里,寻找,追忆,落寞,遗憾,悲凉……怪不得陈奕迅的《十年》能如此打动不同的人哪,只是都有这般相似的经历。记得苏联诗人说过“二月,足够用墨水来痛苦。”那么十年光阴,连心都长上了苔藓,足够用来怀念的了。他也写送别词,勾勒的画面寒意沉沉,使人心意飘摇,心绪黯然,不过末尾他会有句温暖宽慰之语,总算能让人含泪微笑一下下。纳兰性德的词中多次浮现“谢娘”的身影,令我对其迷恋爱慕之中充斥了一股嫉妒,这样一位才子竟然独具烟花般的寂寞,任凭年华在指间飞落也心系谢娘不为她动,怜之,妒之。不过,他的边塞词能写出将士们磊落的男儿风,又精道地抒发自己的故园之思,真算异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他,思念家乡之情可解,可他也并非愿意回京城受皇帝的呼喝吧,一个贵胄竟然感觉无处可归,在他人看来纳兰性德是自寻烦恼,认定是他的文气、才气清高所致,我却以为是一才子在艺术性地发牢骚罢了。人们提及他——纳兰容若,便觉是一阙绝妙好词。唇齿间流转起来芳香馥郁,一个男人也能惊艳于清王朝三百年喔!他短暂的人生用这句话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一生恰如三月花。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星影坠】 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精魂。“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一句无限风光惊绝。人尚留在“星影摇摇欲坠”的壮美凄清中未及回神,“归梦隔狼河”的现实残酷已逼近眼前。帐外响彻的白狼河的涛声将人本就难圆的乡梦击得粉碎。 奇怪的是,这阕被王国维许之为豪壮的《如梦令》让我最先联想起的并非“黄昏饮马傍郊河”的箫壮,而是李易安“绿肥红瘦”的清廖。也许容若本身透露的意象就是如此。 人沉醉,却非全醉。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就算塞外风光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翼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容若这阕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一种思维定势,脑袋里面的主旋律。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整出这样了“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词。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因此离别是重大的。一路上关山隔阻,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在种种焦虑和不安中意识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斯渺小。这种惶惑不是现在坐着飞机和火车,就可以满世界溜达的人想象的。归梦隔狼河,却被河声搅碎的痛苦,在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值一提。何必做梦呢,直接视频或者电话就好了,多少话也说得尽,不必可怜巴巴寄望于梦中还家。 今人已经习惯把自己的世界掌握在可以掌握的范围之内,既明哲保身又胜券在握,何乐不为?当一座都市大的可以容纳成千上万人,而你又来去自如时,故乡的概念也被虚化。只要你愿意,可以和某人老死不相往来;或者转身把自己投入人海,今天在南半球,明天就出现在北半球。故乡的血液在现代人身上流失殆尽。 像听一场古老的戏曲,看一场皮影戏,读古人留下的诗词常浮起这样的心意。那里没有石头森林钢筋铁塔,没有无休止的工作和无法派遣的压力。桃李芳菲的场景下是人在其间踏歌漫行,时光漫漫,足可用来浪费。他们即使有哀痛,依然似不识人世愁苦的稚子。 读到这阕词的时候会有一点落寞,静静地滴下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