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增效减负总结

    1.如何减负增效

    浅谈如何“减负增效”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负”已成了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我们全体教师学习了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在转变思想方面下功夫,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面向少数尖子生为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减负增效。

    “减负”是减去超出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能力以外的学习任务,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开发学生智能无用的作业练习,减去过时、烦琐与实际应用无关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放弃违反教育规律,简单粗暴、落后的教学方法,革除教学治理中仅以教学成绩评价教师教育成果的不当做法。并不是不要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其次,正确把握“减”与“加”的关系。《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这说明“减负”并不是只减不加,而是有所减和有所加的辩证统一。是要求人们从根本上改变重知识灌输,轻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重智育,轻德育;重视升学考试科目教学;重文化知识传授,轻体音美等基本素质练习;重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轻视学生思想变化、心理状况和行为仪表等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

    要加强和突出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勤奋、刻苦、探索、博闻慎思、好问、有恒的学习品质,礼貌、文雅、友爱、自尊、自重的交际习惯等,培养其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 基于学习以上精神,我们应该如何把这种精神落实到实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培训有机地融为一体,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我们教师要经常自问、自省,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和生长点,确定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通过开展听课评课,加强同伴互助和合作,注重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教学活动中交流对话与沟通,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教师每节课后写课后笔记,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总结和提高。 2、了解学生,尊重差异 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学生都有个性差异,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搞一刀切,我们提倡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一片苦心,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 3、注重课堂教学改革,讲究效益 减负不是手段,不是目的,“减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的自身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份快乐的心情,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4、减负增效应聚焦课堂 ,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减负增效”,应聚焦课堂,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对学习困难学生,教师进行及时辅导。

    教师要严格筛选作业,以年级中等学生为标准,布置适量作业。 学校和教师应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里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与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健康、活泼、主动地发展。

    同时,可以尝试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愿选择自己不同层次的“负担”,使不同特长的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充分的发展。 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6、抓实做好“堂堂清”,保证学生足够休息时间 素质教育的三维理论告诉我们,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反之如果课堂效果好,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家庭作业也就可有可无了。所以学生减负,而教师就要增效,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而真正要达到减负增效,“堂堂清”的教学理念和具体措施要求就是减负工作的创新理念,只有“堂堂清”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所以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途径,加强教研,认真备课,面向全体学生上好每一堂课,是不布置、少布置作业的保障,否则减少家庭作业成为无稽之谈,无本之木。

    反之,如果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老师必然要布置大量作业,来弥补课堂教学未达到的效果。所以学生要减少过量的家庭作业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认真抓实做好“堂堂清”工作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确实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而保证。

    2.数学课如何减负增效 苏文翠(教学工作总结)

    数学课如何减负增效 数学被很多学生认为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学科,很多时候教师布置大量作业,但是学生提高很慢,如何能够减负增效呢?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

    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

    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

    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

    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

    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①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②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

    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③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④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

    3.减负容易,如何增效

    现代教育一个重要的理念,即致力于发展、构造素质教育这一宏伟蓝图。

    关于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我查阅过诸多书籍,请教过资深教师,也止于窥其门径。相信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受,自小在应试教育中成长,思想已形成一种框架和定性,一时半刻无法领略其要旨。

    然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现就“减负增效”这一话题,有所针对,浅谈一二。“减负容易增效难”,这是许多教师的切身体会,自从“减负”以来,书包轻了,作业少了,课堂气氛轻松了,学习有趣多了,种种迹象表明,这就是素质教育。

    然而“绿灯”亮完就闪“红灯”,也难怪,新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新老交替这一阶段,考试仍是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主要手段,而教学成绩是在学校量化建设教师考核评选中占有相当分量的一个指标,因此,“搞素质的怕考试”,这无疑是一道死穴。不少教师在各方面的舆论和压力下,终改初衷,又开始“旧调重谈,老本经营”。

    于是,有人就总结出一条条歪理,“减负和增效是两条平行线”、“素质教育只存在于理念之中”、“素质教育= 减负+低效”,这直接导致了连串的负面效应,于是我们看到,许多人在谈素质教育,却没有人站出来说:我是搞素质教育的!或许这样的言语过于偏激,却代表了我们年轻教师的心声。我们是推崇减负增效的一代,我们是渴望素质教育的新生力量,我们有为发展素质教育而不断进取,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的权利和义务。

    减负增效不是空口号,不是虚无之物,只要有存在的必要性,合理的条件,符合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皆会逐渐成长,茁壮。目前,农村素质教育处于萌芽初始状态,力量单薄,急需独具慧眼,有识之士的鼎力扶持,培植,而这一切是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脑力劳动的,因为旧事物往往拘泥腐化,根深蒂固,这反映,“减负增效”最终得益者将会是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会更加辛劳,不过为了“培桃育李,桃李满天下”的共同夙愿,育人为乐,这又何妨!言归正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达到既“减负”又“增效” 的效果,应做好哪些思想准备和工作呢? 第一,思想开放,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无谓得失,以“减负”为中心,摆脱传统模式,不拘一格,师生共同缔造“减负”与“增效”之间的桥梁。

    注意“减负”这个字眼,它是带有预期、目的性的,并非盲目减轻负担,体现于教学中即是: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开阔,教学方法新奇,教学重点突出;作业量少效大,“一叶知秋,举一明三,闻一以知十”;注重及时反馈,测验方式多样化,测试题目宁缺毋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能力;课堂之余多与学生沟通,博爱包容,不以学绩分等级,不以品行论优劣,做学生忠实信赖的朋友……“视徒如已,反已以教,则得教之情也。”(——《吕氏春秋》: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一样,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上来教育学生,这就掌握到教育的实情了。)

    这些是素质教育的实在体现,也是从“减负”升华至“增效”这个过程有力的保证,坚实的奠基。当然,开创自己的道路难免荆棘丛生,但只要坚信路子正确,万不可遇难即却,历挫而归。

    第二,因材施教,摈弃“全能”教育思想。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

    (人的资质、工夫、学问各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古代教育家言语如玑,确实“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不可能每个都一样聪明一样乖,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学生性格、气质、兴趣、能力互有差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区别之一在于:应试教育盲目追求高升学率,扭曲了“人才”的定义,素质教育则不受其制约,它强调“人性”与“民主”,摆正“人才”的本质涵义,保护学生的兴趣。宋代朱熹说得好:“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意思是说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不同资质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资质和才能小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质和才能大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不会有不堪造就而要遗弃的人。一个篮球运动员,你不可能叫他搞科学研究;一个数学家,你不可能让他攻文学著作。

    学生喜欢语文,不必强求数学非得完善,学生对英语情有独衷,也无须苛求其它科目一定要特别优秀。教育的素质化强调的是‘全面’而非‘全能’发展。

    虽说学科之间是互通的,但有必要让学生文理皆通吗?教师应顺其自然,不可鄙视“长短脚”,不可操之过急,应尽量尝试利用学科的共通点,潜移默化,产生兴趣的转移,才能两全其美,相得益彰。“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明·王守仁 :因人而施教,这才是教学,各人能尽其所长而成材,同样都达到善之目的。)。

    4.如何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结合

    自“减负”以来,学生书包轻了,作业少了,然而“红灯”却多了,从而“减负增效”已成为教育界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在思考:如何真正让学生在“减负”的同时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呢?我从分析减负后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原因出发,结合实践提出:课内外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对“减负”实质认识不清是造成学生学习效率降低的原因 由于有些教师对“减负”认识不清,造成学生负担过轻,有许多空余时间,甚至“减负”成了某些孩子逃避学习的借口,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教学互动,达到教学最优化。

    二、课内外结合,实现“减负增效” 教师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课外多下工夫,课上上出精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引导学生科学自主地规划课余时间,实现减负的同时能增效。

    (一)立足课堂教学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就得回归课堂。小学语文课堂通常把一篇课文划分为两课时教学,教师要把握住分课时的教学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1.紧扣字词教学,板块推进第一课时。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为例。

    (1)问题导入齐读课题。在你平常的印象中,你看到怎样的荷花?(生自由发言)叶圣陶笔下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出示一组生词: 挨挨挤挤?摇?摇碧绿 白荷花?摇?摇莲蓬?摇?摇花骨朵?摇?摇饱胀?摇?摇破裂 幅?摇?摇了不起 翩翩起舞?摇?摇舞蹈?摇?摇昨夜?摇?摇好梦 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有许多美好的画面。

    (2)步骤教学,学词。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字词教学须把所学的字的三方面牢固地联系在一起,“见形而知声、义,闻声而知义、形”。

    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做到音、形、义相结合。①读准字音:通过自读、互读、指读等方式把出示的本课要求掌握的生词,读准字音。

    ②识记字形:在教学中,我会采用讲故事、编儿歌、猜谜、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记住记牢。形近字比较,如“渴”“喝”,人渴要喝水,所以“渴”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③画面释义:在会读,会写生词后,紧接着就是对字义的理解,我们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更便于学生记忆。如在教学“挨挨挤挤”时,让小朋友们伸出他们的小拳头,把它们聚在一起,让学生有感官的认识,印象也会深刻。

    (3)学习概括,串词。在出示词语时,老师已经考虑到这个概括环节,所以出示的词语与文本应该要有一定的联系。

    因为有提示性的词语,所以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概括段意,就降低了难度。 2.品语言,提炼方法,精读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有两个重点:一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延伸的拓展训练。而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关系是两课时的区别所在。

    (1)以点及面,把握文本。“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以一个总问题引领,比一个个零碎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明确阅读的方向。如《槐乡五月》,我以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接下来分两部分研究:槐花和槐乡。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语言文字的品析。

    带着“发现”的欲望和眼睛,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了知识储备,形成了对新知的理解。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解开文字表达的秘密,获得语言的积累和智慧。

    这种深层的语言学习,形成了对思维的挑战,学生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2)品味语言,适度拓展。

    课文的语言如诗般的美妙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在设计《槐乡五月》品语言文字环节时,“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一个“抱”字,不但把槐花写活了,而且使槐花变得更美了,这是一种团结的美,这是一种挨挨挤挤、生机勃勃的美。引导学生在品读时写下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并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进行拓展训练:“作为一个称职的小导游,你会怎么把槐乡五月的魅力介绍给所有的游人?请写下介绍稿,可以分别介绍槐花的美和槐乡孩子的好客,也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完整地介绍槐乡五月。”

    (二)辅以课外拓展 围绕着小学语文的多层次、多维度教学目标,应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外拓展。语文是美学的载体,课外拓展要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引导学生阅读原作、查找资料、处理学习信息等,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1.重视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有效上好课的保证。

    为了让学生科学合理地预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菜单式”预。

    5.如何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结合

    自“减负”以来,学生书包轻了,作业少了,然而“红灯”却多了,从而“减负增效”已成为教育界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在思考:如何真正让学生在“减负”的同时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呢?我从分析减负后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原因出发,结合实践提出:课内外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对“减负”实质认识不清是造成学生学习效率降低的原因 由于有些教师对“减负”认识不清,造成学生负担过轻,有许多空余时间,甚至“减负”成了某些孩子逃避学习的借口,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教学互动,达到教学最优化。

    二、课内外结合,实现“减负增效” 教师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课外多下工夫,课上上出精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引导学生科学自主地规划课余时间,实现减负的同时能增效。

    (一)立足课堂教学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就得回归课堂。小学语文课堂通常把一篇课文划分为两课时教学,教师要把握住分课时的教学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1.紧扣字词教学,板块推进第一课时。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为例。

    (1)问题导入齐读课题。在你平常的印象中,你看到怎样的荷花?(生自由发言)叶圣陶笔下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出示一组生词: 挨挨挤挤?摇?摇碧绿 白荷花?摇?摇莲蓬?摇?摇花骨朵?摇?摇饱胀?摇?摇破裂 幅?摇?摇了不起 翩翩起舞?摇?摇舞蹈?摇?摇昨夜?摇?摇好梦 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有许多美好的画面。

    (2)步骤教学,学词。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字词教学须把所学的字的三方面牢固地联系在一起,“见形而知声、义,闻声而知义、形”。

    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做到音、形、义相结合。①读准字音:通过自读、互读、指读等方式把出示的本课要求掌握的生词,读准字音。

    ②识记字形:在教学中,我会采用讲故事、编儿歌、猜谜、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记住记牢。形近字比较,如“渴”“喝”,人渴要喝水,所以“渴”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③画面释义:在会读,会写生词后,紧接着就是对字义的理解,我们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更便于学生记忆。如在教学“挨挨挤挤”时,让小朋友们伸出他们的小拳头,把它们聚在一起,让学生有感官的认识,印象也会深刻。

    (3)学习概括,串词。在出示词语时,老师已经考虑到这个概括环节,所以出示的词语与文本应该要有一定的联系。

    因为有提示性的词语,所以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概括段意,就降低了难度。 2.品语言,提炼方法,精读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有两个重点:一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延伸的拓展训练。而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关系是两课时的区别所在。

    (1)以点及面,把握文本。“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以一个总问题引领,比一个个零碎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明确阅读的方向。如《槐乡五月》,我以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接下来分两部分研究:槐花和槐乡。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语言文字的品析。

    带着“发现”的欲望和眼睛,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了知识储备,形成了对新知的理解。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解开文字表达的秘密,获得语言的积累和智慧。

    这种深层的语言学习,形成了对思维的挑战,学生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2)品味语言,适度拓展。

    课文的语言如诗般的美妙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在设计《槐乡五月》品语言文字环节时,“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一个“抱”字,不但把槐花写活了,而且使槐花变得更美了,这是一种团结的美,这是一种挨挨挤挤、生机勃勃的美。引导学生在品读时写下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并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进行拓展训练:“作为一个称职的小导游,你会怎么把槐乡五月的魅力介绍给所有的游人?请写下介绍稿,可以分别介绍槐花的美和槐乡孩子的好客,也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完整地介绍槐乡五月。”

    (二)辅以课外拓展 围绕着小学语文的多层次、多维度教学目标,应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外拓展。语文是美学的载体,课外拓展要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引导学生阅读原作、查找资料、处理学习信息等,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1.重视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有效上好课的保证。

    为了让学生科学合理地预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