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律己演讲稿

1.求小事做起,以德律己为主的演讲稿或者作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培养一种习惯,不是一下子、一句话就能形成的,要慢慢的培养文明礼仪的自觉性。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培养,习惯成自然。
我们身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公民。我们讲文明礼仪应当从小事做起,如:不随地吐痰、不随便吐槟榔汁、不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不乱写乱涂,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要懂得礼,不要总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在平时的与同学的交往中说话、借东西要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
不要言而无信、不要恶语伤人、要及时沟通,消除彼此矛盾、不要随便发怒、不要叫人外。 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是“文明礼仪”。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是一座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2.从小事做起以徳律己的演讲稿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对于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采取宽恕的态度,而如果错误在自己那么就不能宽恕;对于自己遇到的困境和屈辱应当尽量忍受,如果困境和屈辱在别人身上就不能袖手旁观,忍心不顾。
记得我上小学时候,教室墙上挂着这样一幅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时每天见它那样挂着,并没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以后的成长中,我发现这幅字就像神奇的法宝,运用得当,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都恪守这一处世法则。
某位著名的IT经理,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八个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许多事情就能豁然开朗!”这位经理所说的,正是《菜根谭》所推崇的处世之道——待人要宽,律己要严。
待人为什么要宽?为的是给人自新的机会。律己为何要严?因为不严会放松自我约束,让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这是一种规范的待人之道,也是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它的核心是强调自悟,对事物的标准,要有一个超然的体悟,对是非的判断,要有一个尽可能客观公正的把握。一个具备这种高贵品格的人,他的成功将是水到渠成的。
明王朝的建立,大将军徐达功不可没。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牛,长大后一起打仗。有勇有谋,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律己甚严。
徐达处处跟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填不饱肚子,他主动少饮少食,把口粮节省下来分给他们;大军还没扎好营寨的时候,他从不提前进帐休息,一定会等到大家都安顿好了,他才放下心来;士卒伤残有病,他亲*问,端药治疗;如遇上兵士牺牲,他会更加重视,筹集棺木葬之。所以,明军将士对他无不既感激又尊敬。
在生活方面,他也无声色酒财之好。史书记载说:“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曾经赐给他一块好地皮,但正好处于农民的水路必经之地。家臣看到有这个好处,于是用这块地皮谋取私利,向农民征收“过路费”。徐达知道后,马上将此地上缴官府。
朱元璋用严刑重刑,杀了包括功臣在内的十多万人,可是徐达却得善终。他病逝于南京之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他为中山王,并将他的画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大明第一功臣”。能逃过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屠刀,不得不说,这跟徐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又是怎样做的呢?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采取的方式恰好相反,他们把这句话颠倒了一下,变成了“严于待人,宽以律己”。对自己很宽松,什么都能做,做了坏事也从不感到羞愧,但对别人却要求极严,犯一点错误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一点小事对不起自己就喋喋不休。
“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却用常人的标准对待自己。像这样的人,他交不到几个朋友,做起事情来,也很难跟别人顺利地合作。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做“恕人”,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用最宽松的标准对待自己。这是一种严重自私自利的体现。为什么不想想,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要求别人?又有什么资格如此放任自己?
3.以文明礼仪写演讲稿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的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集体的脸面,更是社会大家庭。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集体形象,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就中学生而言,最本质的是学会做人,也就是要讲文明懂礼仪。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不一刻往往成 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 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是市民的时候,又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是行人的时候,往往是怎么就近就怎么直路,管他有没有红灯,管他人没有人行道。讨厌那些没按规章开车的人;当我们开车的时候,总是抢车道、钻空,讨厌那些在马路上乱闯的行人。当我们是消费者的时候,经常把个人怨气往服务人员上撒,还总说他们态度不好;当我们是服务人员的时候,又总是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上来,却总怨顾客大挑剔。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
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总是不愿意耐心地和父母交流,总是大方地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总是大声地把父母的话送上天,对于父母的生日,天才晓得。
当我们身处校园的时候,总是不注意三轻,总是在自习课上大吵大闹,总是在楼道内相互嬉戏,因而影响班级考评挠乱学习秩序。
当我们在校园内遇到领导老师,我们又是否真正做到鞠躬、让路呢?这一切的一切,全是因为我们太自私,没有做到律己,没有做一尊重别人。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应改正自我。严于律己。应义不容辞地履行义务,带好头,做好文明的标兵。
毫不疑问,我们每位中学生若都能讲文明,懂礼仪,那么我们的班级,我们的校园必然会焕然一新,我们大家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氛围中。
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班级;为了我们的校园,为了我们的社会,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讲文明、懂礼仪。
文明礼仪,人人有责。
文明礼仪,从我们做起。
4.以(律人先律己)为题 写一份演讲稿 急用
怎样才称得上是严格的自律呢?就是以律人的标准、以律人的心态自律。首先,要做到常怀敬畏之心。这并不是说纪检监察干部就要谨小慎微,做事畏首畏尾,不敢放开了去做,而是谨慎小心,有所畏惧,当对权、钱、色产生了非分之想时,才可能有所顾忌;当发生错误之举时,才能有所收敛;当滑向犯罪边缘时,才能悬崖勒马。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其次,要做到坚持正确的是非观念。纪检监察干部 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是自律的基础,也是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正确的是非观念,首先来自于正确的政治理论观点。政治是核心,学习是前提与基础。只有打牢理论根底,才能坚持是非分明,正误分明,谨防受错误思潮的侵蚀,模糊正误,颠倒是非。如果没有了正确的十分观念或者在是非面前不能把持自己,那就会被歪风邪气所侵染,最终堕落。所以,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坚守心中正确的是非观念,在是非面前要认清自己,认清是非,不能有所动摇,这样才能以正确的姿态去管理干部,教育干部。
“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
5."知书达礼,文明有我"演讲稿
范文供参考,有帮助请尽快采纳,谢谢!
知书达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受儒家经典的薰陶,使中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高尚情操.要做到知书达理,就需要努力学习,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分辨是非,辨明好坏,不能蛮横无礼.知书达理会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只有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所谓知书就是多读书,读好书.俗话说:“书是无言的老师,是通向智慧的桥梁.”多读书,读好书,应懂得选择好的书去读.“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我们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生活才可以幸福、美满.如果不读书,就会成为文盲,人类也不可能向前发展.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区别,就在于文明人懂得知书达理,而野蛮人,蛮横无礼,更谈不上知书达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知书达理显得更重要了.国家主席******说过,“要创建和谐的、文明的国家,就必须懂得知书达理.如果不懂得知书达理,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制,就不可能做到知书达理.而对野蛮人来说,就会把法制置之度外.仅仅读好书还是不够的,也要懂得讲道理,待人有礼貌,如果不讲礼貌,那么,也谈不上知书达理.知书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俗话说:”有关家国书常读.“我们作为中学生,不仅要读懂教科书,还要读懂法律等许多关于国家的书.
俗话说:“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我们要懂得知书达理,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我们是文明人,不是蛮横无理的野蛮人,不能因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遇事不冷静.
总之,知书达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少年应懂得的道理.所以,我们要传承知书达理美德,做一个知书达理,有礼貌、有修养,具有高尚情操的优秀人才.
6.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的演讲稿
严 于 律 己, 宽 以 待 人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的演讲主题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习惯自视高傲,语言不够和谐,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懂得严于律己,宽容待人。
严于律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我批评和自我检讨,不让小错误发展成大问题。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及时找出并改正自身的错误和缺点,才不会让他们成为你前往成功道路上绊脚石。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不让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任性的发展,有效的控制他,让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严于律己是一个成功者的基本素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制力,容易放松自己,就会滋生出许多坏毛病,无法严格的约束自我去做正确的事,如此便会偏离成功的轨道。
严格要求自己是通往成功人生道路的必要的一条准则,宽以待人是另一条必要的准则。
宽以待人就是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缺点都会犯错,这时需要一颗宽容之心去包容。“退一步海阔天空.”应多一份理解。也许在你眼中,他们都有缺点,让你厌恶,但换位思考便会发现自己身上也有许多不足。人都是有思维的,有情绪的,宽容待人,别人也会如此待你,因为别人都是你得镜子。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不是宽容待己,严格待人。在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应主动承担,以求“化干戈为玉帛”做到有理让三分。
严于律己,宽容待人的态度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可减少许多摩擦。如果一语不合就锋芒相对那么一件小事都会闹得不可收拾。一个人只要能跳出个人的圈子,就一定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供参考,本人刚写完,明天要用,只供参考
7.律人不如律己演讲稿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偷偷了我的东西,被我逮住后,暴揍了一顿,告诫他今后要讲“道德”,不可再犯”。
请问:在这个案例中,是小偷不道德,还是我不道德?在高喊“以德治国”的国度里,只要听到个“偷”字,似乎人人恨得牙根发痒,非杀之而后快。但是,如果以法律来评判双方的行为,高喊要别人 讲道德的我,不但不道德,而且违法。
高喊以德治国的人群,对于别人的行为,完全以自己的感受来评判,而只有以法治国的公民,才会对别人的行为,用法律的统一标准来衡量。 小偷偷东西,固然可恨,但是,多数情况涪定帝剐郜溉佃税顶粳下,也是处于无奈。
在西方的法律中,对于饥饿而抢劫,作为特殊案例,而给予特殊处理。为延续自己的生命,只要不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前提下,致使他人的财物受损,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予补尝,这样的案例定为无罪。
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可见:谁说法不容情?正因为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所有人,都能以法行事,社会才会变成真正的有情有义的社会。
8.求关于礼仪的演讲稿
个人礼仪的内涵
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耻且格。”其大意为: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礼仪谦耻,国之四维”,更明白、直接地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见其突出的社会作用。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见,个人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