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文学形象范文
1.分析曹操人物形象作文800字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计谋的人,他虽然是非常的奸诈狡猾,但是他的实力也是不可轻视的,最让人刻骨铭心的还是要数那次的赤壁之战,曹操把袁绍的几万兵马,毁灭的只剩下几百来个人乐,并且曹操自己也没有花多大的功夫,这可只是个奇迹呀。曹操这个人还是非常求贤若渴的那种人,总而言之曹操是一个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君主。
特点一:求贤若渴
故事一:曹操有一次把关羽给困到了山顶上,当时的关羽和刘备张飞失散,所以只好归降曹操,他便提出了要求,可是曹操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并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招待关羽,可是关羽还是坚持着如果找到刘备张飞就立即辞别曹操去找他们两个,曹操非但没有生气,还夸关羽是非常的有忠义的,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去找了刘备和张飞,并且杀了曹操的许多将士。
故事二:在曹操平定汉中的时候,曹操遇到了庞德,曹操知道庞德是一员勇将,曹操便就想把庞德收到自己的阵营下,他便叫徐晃去挑战,并且故意诈降,让庞德抢去了自己的寨子,趁着庞德设庆功宴的时候,来劫寨,庞德来不及防备,便就落荒而逃。并且曹操贿赂了大臣,说庞德受了曹操的贿赂故意打败仗,张鲁听信谗言,便把庞德给赶了出来,曹操设下了陷阱俘获了庞德。庞德被俘后,曹操亲自为庞德解开了绳子,庞德便顾顺了曹操。
特点二:忘恩负义
故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关羽是怎么死的吧,是被孙权给杀死的,可是我认我背后的凶手确实曹操。关羽在一次战争中被毒箭刺中了胳膊,而这时曹操应该知道关羽的伤势,如果这个时候挑起战斗的话一定会拿下那座城的,曹操便写信让孙权出兵,孙权便出了兵,关平劝关羽养伤要紧,不要去打仗了,可是关羽不听,关羽轻视了孙权。可是没多久吕蒙就拿下了城池,关羽非常的吃惊也就被敌人给俘获了,关羽确实是一位猛将,他宁死不屈,孙权便杀了关羽。曹操得了关羽的首级,非常的高兴,庆幸敌人手下的一员大将死了,此时的他没有一点伤心,没有感觉到内疚,没有觉得因为自己和孙权联合才导致关羽死了。幸亏司马懿提示,是孙权想嫁祸曹操,曹操应该厚葬关羽,只不过因为这个,曹操才用大臣之礼葬下了关羽。
故事二: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他们两个,自己就去买酒,但曹操却误以为家人的磨刀声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就杀吕氏家人。离开吕家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为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2.关于曹操形象的文章 速求
曹操形象浅析
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是东汉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又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因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灭袁术、袁绍,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加强集权等积极政策,用人主张“唯才是举”,打破世俗门弟观念,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其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一生指挥战役战斗三十多次,胜者占绝大多数,他亲自指挥的官渡之战,创造了我国古代军事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他有很高的艺术才华,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最早把大自然作为描写的对象,风格苍劲雄厚,四言诗在他手里出现了中兴景象,同时出现了四言向五言转变的痕迹。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背景,加之罗贯中站在“汉为正宗”的立场,以“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而创作的三国演义,便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具有二重性格的典型艺术形象。
著名的政治家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曹操生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主张“唯才是举”,打破世俗门弟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其领袖才能在三国演义中多有描写:
“ 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
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超人的领导才能。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的领袖才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能容、任人为贤。
行事果断
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的素质。曹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风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举兵讨伐董卓的事件中,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宏图大志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想整治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苦,这是他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而宦官家世对曹操来说,不仅没有丝毫可以炫耀的地方,而且可以说在他略懂人事的童年心灵中,便遭到受辱的痛创,幼小的曹操心灵深处已经萌发了立志冲破不足恃的地主贵族家庭,以及受辱家世的缠绕,立志创建自己的事业,这种思想极大影响着曹操日后成长的道路,成了他始终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这也是他性格形成的家庭因素。《三国演义》中,曹操为谋董卓献刀失败后,逃至吕伯奢家中,因闻庄后有磨刀之声,而误杀了其一家八口.此事虽过残忍,却足以反应曹操性格中行事果断的特征。
3.范文语言描写赏析,分析曹操人物形象
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唐太宗说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曹瞒传》评价曹操: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
裴松之写过:“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
周瑜评价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刘备评价曹操:“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
陈琳评价曹操:“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埽夷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千王莽。”——《史通·探赜》
洪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容斋随笔》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读通鉴论》
古人评价曹操:“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辩亡论》
李宗吾评价曹操:“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心子之黑,真是达于极点了。——《厚黑学》 ”
顾炎武评价曹贼:“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三国志(注)》评价曹操: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许邵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易中天评价曹操: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4.曹操的历史、文学、戏曲中的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崛起,在短短时间里迅速击败了许多地方割据军阀,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之后,他积极推动北方的经济生产,中国北方在魏晋时期能够保持相对安定和富庶,曹操功不可没。文学方面,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合称“三曹”是东汉末年了不起的诗人和文学家。在诗歌方面,曹操代表了东汉末年诗歌的最高境界,而作文方面,曹操主张通脱,支持消除汉以来文章华而不实的弊病,从这两个方面说,曹操也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
文学《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紧扣两个字而写,奸雄。《三国演义》把曹操和刘备作为相对的两个极端。曹操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华,保持了中国北方的安定和富庶,这些在《三国演义》中是得到了肯等的。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他狡诈,多疑,残酷和野心勃勃的性格作为反面角色进行批判和讽刺。
戏曲中的曹操是反面脸谱化了的曹操。在戏曲里完全否定了曹操的才华和对贡献,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贪婪,残暴,野心勃勃,可怕又经常出丑的这样一个反面角色。
5.分析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你问的是小说中形象却不是历史中,让我微微诧异了一下。
《三国演义》此书中是以蜀国为中心,重点神化蜀国的。对他国都是以反面来写的。
所以此书中曹操与历史中的,我认为有较大不同。
但如你所愿
从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到处流亡。期间一次竟仅仅是曹操推断别人要杀他,就杀掉了十几口人,面对当时的结伴同行的陈宫的质问,曹操说出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也不可让天下人负我”的惊人语段。从中不难看出曹操生性多疑,拥有一个领导者的冷酷和果决。
但从后面的关羽入曹营和关羽被孙权杀害,将其头颅寄给曹操,欲加害于他。但曹操却将关羽风光大葬。可以看出曹操是个爱惜人才的人,也懂得收买人心。
由上不难看出曹操似乎是个天生的领导者,大气,收买人心,果敢,多疑。。。曹操全部具备,也不失有个乱世之枭雄的美誉
6.曹操的艺术形象
关于曹操,人们似乎已经无话可说--平定北方之赫赫武功、唯才是举之开明措施、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机变权谋、引一代风尚之粲然文采,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无不有所建树。作为古代官员,他位极人臣;作为历史人物,更是堪称绝对的偶像派,时至今日,仍然拥有众多拥趸。不可否认,曹操是一个魅力十足的人物,他的魅力从表层上讲在于他的强势--实为三国时代最重要之角色。面对历史的垂青,后世往往无可奈何,然则爱慕强者之心却总是人皆有之。
早期的曹操在涉及社稷民生等方面还颇有忧国忧民之情怀,有诗(《蒿里行》)为证: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可以吟出悲天悯人的诗句,有时却酷虐嗜杀;他可以行事诡谲变诈,有时却对待故人情深义重;他以忠君报国的姿态步入仕途,却身不由己地从“有志青年”逐渐蜕变为乱世奸雄。这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千百年来可以遭到无数人的唾骂,也可以受到无数人的追捧,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曹操本身的复杂。
7.作文曹操形象之我所见550字
乱世枭雄时间: 2009年06月06日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曹操,多少年来是“奸诈”的代名词,在人们心目中往往是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
可如果你认真地对曹操进行多方面的考证的话,凭心而论,曹操无愧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 论权力,曹操的职位是丞相,可这个丞相却非同一般,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 论战功,曹操战果累累。
破黄巾,杀袁术,攻袁绍,灭吕布,收刘表,哪一件不被后人们津津乐道!曹操有勇有谋,他那智在必得的魄力,勇往直前的勇气,唯才是举的眼光,灵活老道的谋略,无不为世人所感叹! 论治国之大策,曹操堪称治国之能臣。他推行屯田制,安定了民心,恢复了社会经济;他打破世俗门第之观念,打击豪强大族,缓和了阶级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文学领域,曹操也无愧是一位大家。文学史上建安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在五言诗方面占有杰出的地位。
而且在曹操父子的影响下。魏晋南朝的君主和王公贵族多崇尚文学,招揽文士,为这一时期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但是曹操生性多疑。华容道遭劫,赤壁大败,以至死后还为自己修建了七十二座坟墓,都是他这一性格的佐证。
正是这一性格的缺陷使得他在许多战役中向对手暴露了自己致命的弱点;当然,这种多疑的特性也使得他不会轻易的落入对手的圈套,多次使他得以大难不死。 论三国群雄,诸葛亮没有曹操会识才;孙权缺乏谋略;刘备过于优柔寡断,缺乏曹操的魄力。
这样看来,曹操无愧是乱世之枭雄。
8.曹操的形象
我觉得他是英雄,都说世势造英雄,战争年代就是胜者为王。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备,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字,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但一部《三国演义》的问世,把曹操形象丑化、被定格。
确实《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徐州屠城、水淹邺城、华佗被害、近待被杀、、出于恐惧和猜忌杀吕伯奢一家、为引诱吕布将掳来的群众当炮等等,确是曹操凶残性格的大暴露。罗荀被逼自戳贯中借助这一艺术形象严正地抨击了剥削阶级英雄的残忍,深刻提示了曹操之类政治人物固有的谋功逐利,不择手段的阶级本质。但是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开国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他们的双手都粘满了人民的鲜血。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官渡之战,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郭沫若先生写《替曹操翻案》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不管怎样,世势造英雄。适者生存。
9.急求文学论文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得到广大群众的共鸣。 罗贯中顺应广大民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以许劭的评价为基调,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
这里所说的“奸雄”,是指曹操既是远见卓识、才智过人、具有强烈功业心的英雄,又具有极端自私、奸诈残忍的性格特征。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格和恶劣的情欲。
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毛宗岗父子修订《三国演义》时,批判曹操的色彩有所增强,但并未改变曹操形象的基本面貌,仍是一个真实可信的艺术典型。 在小说中,曹操第一次出场,就写得有声有色: 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
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二回。
毛本第一回作:“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以下引文,凡未注明版本者,均引自毛本,以方便读者。) 当何进为了诛灭宦官,欲召各地军马进京时,曹操劝道:“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
吾料其必败也。”十常侍假传旨意宣何进入宫,何进欲行,曹操却提出:“先召十常侍出,然后可入。
”何进不听,终于死于非命(第三回)。在这场斗争中,曹操的远见、谋略、胆识,不仅是昏庸无能的何进无法想象的,也是积极为何进出谋划策的袁绍明显不及的。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慑于其淫威,惶恐无计,只能悄悄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 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第四回) 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接着,曹操向王允借了七宝刀,欲去刺杀董卓。本来,要杀董卓,一般刀剑即可,曹操却偏要借宝刀,说明他早已为行刺不成准备了退路,其心思之细密,又非常人可及。
当机会来到,他拔出宝刀就要下手时,不料董卓看见拔刀动作,回身而问,吕布又已回到阁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操立即跪下,献上宝刀,把事情轻轻遮掩过去。随即又以试马为名,逃出洛阳,其随机应变的本领,确实令人惊叹。
路经中牟时,他被守关军士捉住,与县令陈宫有这样一番对话: 县令……问曰:“我闻相国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县令屏退左右,谓操曰:“汝休小觑我。 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
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县令曰:“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
县令闻言,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第四回) 曹操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表白,确有几分英雄气概,因而深深感动了陈宫,使之毅然放弃邀功请赏的机会,随曹操逃走。 但在故人吕伯奢那里,曹操由于疑心病太重而杀死吕伯奢全家,并进而杀死出外为他打酒的吕伯奢本人;陈宫指责他“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他竟恬不知耻地宣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四回)到了陈留,他发出矫诏,号召各地诸侯共讨董卓。当董卓部下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
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并且“暗使人赍牛酒抚慰(刘、关、张)三人。”(第五回)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立鸡群。
董卓火烧洛阳,西迁长安,众诸侯按兵不动,惟独曹操率兵奋勇追赶,虽然遭到埋伏,险些丧命,却虽败犹荣。 回到大寨,他义正辞严地斥责众诸侯“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
随后便愤然离去,另作打算(第六回)。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
其中,表现曹操英雄气概的“借刀刺董卓”、“矫诏号召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