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评语
1.如何评价电视剧《开封府》
我个人认为《开封府传奇》这部电视剧无论从剧情还是人物塑造上面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
或者它并没有超越前作,但是比其他续集的电视剧还是要好太多了。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在北宋宗真年间,在前朝和后宫的险恶斗争之中,包拯在这样的乱世之下屡破奇案,最终成为了一代铁面清官的故事。
《开封府传奇》这部剧投入上亿的成本,就为了制作出真正符合小说原著的电视剧。但是对于这部电视剧,网友却表示,“演员形象塑造呆板凝滞,剧情进展设计疏漏无力,这是我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想必也是众多看过此剧的人的想法。
我并不反对艺术形象的创新,毕竟金超群先生对包拯的形象塑造如此深入人心。”但是我觉得这部剧没有这位网友说得这么差劲,相反我认为它是一部好剧,而且每一个演员的演技都是在线的,剧情也十分精彩。
当然,每个人的侧重点和观点都不同,这也是我个人的看法,也许跟我喜欢断案题材的剧有关,再加上黄维德这次对自身的突破,我就觉得这部剧值得一看。 。
2.包拯的人物评价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
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 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
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现藏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183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却已磨去,据说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碑记时,由于敬仰包拯而经常用手抚摸指点其名,天长日久,竟将碑字磨去。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
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有小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士大夫语曰: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 欧阳修: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
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赵祯: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阴幸也。
司马光:①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 ②向者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
刘敞: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吴奎:① 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
…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
②公守法持正,敢任事责凛凛然有不可夺之节,盖孔子所谓大臣者欤! ③力于亲,尽瘁于君。峻节高志,凌乎青云。
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
自始及终,言行必一,…惟令名之皎洁,与淮水而悠长。 张田:仁宗皇帝临御天下四十年,不自有其圣神明智之资,善容正人延谠议,使其谋行忠入,有补于国,卒大任以股肱者,惟孝肃包公止尔。
包顺:平生闻包中丞朝廷忠臣。王称:拯为人不苟合,未尝伪辞色以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亦皆绝之,人多惮其方严,仕已通显,奉已俭约,如布衣时。
李焘:拯性峭直,然奏议平允,常恶俗吏苛刻,务为敦厚。虽疾恶甚至人情所不及,即推以忠恕。
不为苟合,未尝伪色辞以悦人。不作私书,至于干请,无故人亲党一皆绝之。
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虽贵,如初官时。 朱熹:复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刚毅。
脱脱:拯为开封,其政严明,人到于今称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谓刚者乎。
蔡东藩:狄青、包拯两人,垂誉至今,称颂不衰。而包龙图三字,盛名尤出狄上。
即妇人孺子,无不知有包龙图者。甚且谓狄之荣显,多由包拯之力,是则子虚乌有之谈,固难取信耳。
尝考狄之立功,莫大于夺昆仑关,包之成名,莫要于知开封府,著书人不敢溢美,亦不敢没善,就两人功名,择要演述,已足存其实迹;而当时朝政之得失,亦销纳其间,以视俗小说之附会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别也。此书一出,可以扫尽巵言。
胡适:历史上有许多有福之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包龙图。
···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身上。
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了。
3.究竟如何评价黄维德在央视热播剧《开封府》中饰演的包拯
电视剧《开封府》在中央八套热播,这部剧由黄维德饰演包拯,张檬饰演前开封府府尹女儿雨柔,甘婷婷饰演太后刘娥,姜潮饰演宋仁宗。
这个版本的包拯与往常的包拯不太一样,不仅刻画的包拯在年少时期特别憨傻,数羊数不清楚,走路也是手臂不动的小碎步,平时包拯总是瞪着圆圆的眼睛,前期眼睛可以说一动不动
到了后期包拯掉入井中忽然变得正常,并成功考上了开封府的府尹。虽然也是时常瞪眼,但眼神却自然了一些,走路也与常人无异了。小编觉得导演安排包拯瞪眼应该是在向金超群版包拯致敬。导演也曾回应说“这是打破传统,加入了一些人性的‘怪’,塑造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包拯”。网友对这个角色的演绎争议很大,同时开始流传黄维德的表情包。黄维德说:“我想让这个角色好玩起来,希望大家会喜欢。”
在《开封府传奇》中,黄维德将古板呆萌,不走寻常路的包拯拿捏得入木三分。颠覆传统的演绎使得“包拯”这一形象完全跳脱于观众的想象,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深受观众喜爱,黄维德也因此斩获“2017年度观众最喜爱男演员”。
黄维德用心塑造的“包青天”形象使其收获了不少“海外粉丝”。正因为这次在《开封府》中包拯一角的“创新”尝试,黄维德上台领奖时也不忘调侃“渴望拿一个新人奖”。
黄维德在谈到如何演绎这样一个经典人物的时候,表示:“在包拯正义、强大、智商超群这些性格之中,他还有着普通人的一面,他是一个外貌生来特别、智商天下难寻的人,所以我给他设定了一些细节让他更立体。“导演更是赞道:“这种创新让包拯不同以往,虽是打破传统却也是打破桎梏,很难得。”
4.对宋太宗的评价
比起他的兄长,赵光义显然更加令人不喜欢。
赵光义的发家分明是赵匡胤的连带,要不然,这个没多少战功的家伙要爬到开封府尹的位子,这可是件很难的事。 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的阴谋中,貌似很不情愿地被拥戴他的人披了一身的黄袍,事实上,在这场活动中,赵光义起了很好的穿插作用。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要谋划这么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当然离不开赵光义。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完成之后,赵氏兄弟心照不宣,而前面说过的赵匡胤重情的性格就开始埋下了斧声烛影的伏笔了。
比较这两兄弟而言,赵匡胤是比较大气的,不管在对待属下、对待朋友,还是在对待前朝故主和其他亡国之君,他都能用宽容的心态处理。赵匡胤当皇帝以后,始终偏心着他的这位弟弟。
他自己的长子赵德昭,只是个“贵州团练使”“同平章事”的职务,名义是相位,却没有宰相的权力,并且终宋太祖一世,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都未封王。而赵光义的爵位是晋王,任开封府尹,有名有实,算得上是实力派人物。
开封府尹是首都的最高长官,关系着皇族的安危,这已经表明了赵匡胤对他的坦城和完全的信任。而我们从赵光义的所为里不难看出,他对乃兄却完全不是这个调调。
按理说,赵匡胤如此信任他,他更该多替哥哥分点责任,担点骂名,唱唱黑脸,做好捧哏才对。可是,他显然是个很有野心的家伙。
他在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大力培植亲信,网罗可用之材,利用士人亲近皇族的心理,把许多人才收为自己的亲信。他还把触角伸到了皇宫大内,以后在政变中起到莫大作用的宦官王继恩也在他的心腹之列。
史书里还提到他示恩于赵匡胤的心腹田重进,想把他也拉过来,不过碰了一鼻子灰。可见,他跟着赵匡胤起家以后,把赵老大广交朋友的优点临摹得很不错,只不过,他的良苦用心,却比赵匡胤深得多了。
那么,是赵匡胤如此昏庸透顶,看不出来他的野心吗?当然不是。前面说过,赵匡胤是五代十国以来难得的一个明君,而且开封府尹是个什么样的位子,他岂有不心知肚明的道理,后周的柴荣在继郭威的位前就当过这个重要的职位。
虽然史书不可全信,不过史书里有时候透露的一两句话其实是很耐人寻味的。在他被“斧声烛影”掉的那年三月辛巳日,他到了洛阳,透露了想迁都洛阳的想法,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最后在赵光义说了一句 “在德不在险”(意思说开封府虽无险可守,但是皇权是否巩固,不靠地势陷要,靠的是人君的仁德),赵匡胤不再坚持。
回来以后,刚给弟弟光义、光美和儿子德昭加官晋爵后又“诏益晋王食邑,光美、德昭并加开府仪同三司,德芳益食邑”。然后,九月,一向没什么病,也不爱喝酒的赵匡胤,和赵光义喝到半夜后就在醉梦里“崩”掉了。
事实上,赵匡胤是不是被赵光义搞掉,这已经是无关紧要的问题了。我认为,赵匡胤的死,实际上是他性格中的“重情”给害死了的。
他的心地不坏,对于朋友、结拜兄弟、甚至从前的敌人,他都能能以诚相待,对于他自己的手足同胞,他更没有理由要猜忌亏待。赵光义为了解释自己继位的合理,后来和赵普一起炮制出所谓“金匮之盟”,这东西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我觉得,以赵匡胤的性格,多少对这种兄终弟及的事情有过考虑。
在当初“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光义是重要的主谋,对于赵匡胤来说,他当然不会忘记这份功劳。在他的儿子还没有长大的时候,他一定在心里有过今后传位给光义的打算,甚至有可能在两人密谈时透露过,让赵光义当开封府尹、爵晋王已经很曲折地透露了他的心事。
不过,在皇位越坐越顺、儿子一天天长大,但是赵光义的权势也越来越大的时候,他的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变化的。只是他也许至死没有想到,还没等他拿定主意,他自己就在阴谋中被抢了皇位,而且这个布置阴谋的人,还有九成九的可能就是他倚为肱骨的亲兄弟。
不管历史书是怎么写的,总而言之,赵匡胤是莫名其妙地死了,他一死,赵光义就在王继恩的通风报信下,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然后就登上了皇位。赵匡胤的儿子就远没有柴家的后人那么幸运了,等待他们的,只有一个在权力斗争里最赤裸裸的结局,虽然它始终包裹着很光明正大的外衣。
赵光义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甚至连虚伪地推辞一下下也没有,从这一点看,他还算是个有点真性情的货色。当皇帝对他来说当然是一件很美的事,可是他当皇帝的水平实在是差劲地让人无法恭维。
从他当了皇帝以后,就开始留给我们很坏的遗产,一直到现在,汉民族的性格里都留下了他烙下的印记。 赵光义的一生,最成功的事情就是“斧声烛影”,而这件事已经实在没有什么好写了。
因此,我认为,所谓的宋太宗赵光义的故事,写到这里已经足够了,其余的事,不妨留在写其他人的时候给他再补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