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肺炎稿件

1.白衣天使抗战非典型肺炎的故事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关切的抚慰。
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6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 病魔袭来迎着上 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
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 叶欣的爱人总是神闲气定,波澜不惊。
他相信,危险和死亡从来不会真正地走进他双眸明亮的妻子;他相信,妻子不会离开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然而,叶欣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
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和儿子。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
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
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
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 身先士卒连续加班 忙的时候,叶欣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询问。
只是对接听电话的姑娘说,“告诉他,我在班上。没事。”
今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开始发现“非典”和疑似“非典”的患者,最高时一天5例。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 作量,叶欣护士长周密筹划,并安排了加强班。
为了防止病魔感染自己的同事,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做好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不拉,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科室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加,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询问。只是对接听电话的姑娘说,“告诉他,我在班上。
没事。” “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
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叶欣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原有冠心病,曾经作过心脏搭桥术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
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处于半坐卧位,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2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了。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
“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叶欣尽量包揽了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然而不幸很快发生了。
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
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
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怀疑终于被证实:又是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呈现了,这是一例“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患者终于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可“非典”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 “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 ,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这些同事。 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
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
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7床每2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
她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发病第四天,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和急诊科主任一起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据叶欣的同事回忆,大家都戴上了氧气罩,只能靠发短信息和写纸条互相勉励。
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艰难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这些同。
2.武汉肺炎作文500字怎么写
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让今年的春节大不一样,往年的新春旅行,走亲访友,欢聚一堂都取消了。
疫情牵动着举国上下每个人的心,人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抗击着病毒,我们一家三口也不例外。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警察,大年初三他们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和很多行业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奋战在疫情的第一线。
他们不停的在辖区里巡逻,提醒市民戴上口罩。他们查宾馆,查饭店,查消毒器材是否齐全。
他们进社区,入各家宣传疫情防护。他们还到疫区回来的人员家走访,询问隔离情况,翻阅体温记录表,我每天都为他们提心吊胆,怕他们接触到可怕的冠状病毒。
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逆行者”这个词,我觉得他们和所有冲在抗击冠状病毒第一线的叔叔阿姨们,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爸爸妈妈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作为一名“红领巾”我也不能落后,虽然我只能“宅”在家里,但是我也能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病毒贡献一份力量。我听从学校的安排,乖乖待在家里写作业,每天认真做到:勤洗手,多通风,好好吃饭,作息规律,不给病毒可乘之机,不给祖国妈妈添乱。
我用画笔画出“武器”,打败冠状病毒,我还编了一首防治冠状病毒的儿歌,提醒大家做好防护,还有幸在铜陵日报小记者专栏发表了。 虽然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但疫情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手拉手心连心,众志成城,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抗击疫情,就一定能战胜病毒。
祖国加油!武汉加油。
3.简短的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
叶欣抗非典,护士长叶欣的事迹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每天早上,她提前半小时回科室,给大家准备预防药物,派发到每位医生、护士、护工手里,连清洁工也不例外。有些预防药物有较强的副作用,叶欣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
面对危重传染病人,她身先士卒,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
没有人能确定,叶护长是在哪一天、哪一次感染到非典型肺炎的。每次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人送到科里,她和急诊科主任就身先士卒,承担起繁重的医护工作,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同事介入。
4.抗击抗击非典型肺炎的英雄
王晶生前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女,1971年2月2日出生,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被感染,经抢救无效,于2003年5月27日不幸以身殉职,年仅32岁。
王晶生前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从事护理工作13年来,一直任劳任怨地工作在急诊第一线,工作中勤恳扎实,对待病人热情耐心,服务周到。在这次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她临危受命、忘我工作,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始终战斗在最前线。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不幸感染非典型肺炎,于2003年5月27日,以身殉职。
转自搜狐
/zwxx/rsgl/zcxx/t20041208_29844.htm
/zwxx/rsgl/zcxx/t20041208_29844.htm
看下参考资料里的网页
5.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一百字左右
2003年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而被感染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
除夕晚上9点钟,邓练贤在家接到医院电话,称由外院转入两个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由于正值春假,发生突发事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邓练贤以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积极地挑起传染病科人员调配、组织协调的担子。作为传染病科主任医师的他十分清楚地知道这个工作的风险性,但他没有推脱而在每一个救治过程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与科室医务人员,共同战斗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
但不幸的是,他在救治患者时却被病毒感染。在中山三院,传染科的医护人员无一幸免地染上了非典型肺炎,而病得最重的邓练贤在与病魔坚强战斗了两个多月后离开了人世。
6.请你收集一些“非典“时期全国人民抗击病魔的感人事迹,选一个你认
3月25日,李晓红所在医院收治了一名从急诊转来的患者。对病人集体会诊前,科主任告诫身体不舒服的李晓红不要参加会诊了。
可会诊前,大伙还是在人群中发现了一身防护的李晓红。“我看过这方面的资料,比你们有思想准备,让我来吧!”她从同事手中夺过听诊器和血压表,开始为这名患者查口腔、听肺音、量血压。一阵忙活,她已大汗淋漓。大家劝她休息,她说:“我同这名患者有了接触史,你们上去会又多一份危险。”
李晓红哪里知道,此刻,病毒正绕过层层防护服,向她和她的战友们侵袭过来。
接下来是病例分析。已经答应休息的李晓红突然又出现在大家面前,“这是我从网上下载的有关非典的资料和国家推荐的临床诊断标准,看看对大家有没有启发。”早就关注非典疫情的她提出对这名患者进行消毒隔离,并建议“营养支持、预防感染、激素早期介入”的治疗方案,得到全科同志一致认同。
李晓红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每天对病人查体、修改医嘱、制定治疗方案,与病人“零距离”接触。3月30日,李晓红突感不适,“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
为了不让救治的病人惦记自己,影响养病,被隔离治疗的李晓红让战友封锁了消息她还反复告诫接管了自己病人的两名医生:“**患者肺部感染很重,要提前使用抗菌素;**心功能不全,要随时探视……”
这个时候,李晓红的耗氧量要比正常人高出20%,肺功能本来就差,加上连续高热、饮食不佳,4月6日,李晓红病情加重,已不能用语言和医生交流其他病人的治疗方案了,她用笔艰难地写道:我是一名医生,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在我身上试用,我不怕,你们不要靠近我,一定要搞好防护。
4月16日下午3时30分,李晓红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永远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