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权利和义务平等的范文

简单回答权利和义务?
公民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 (三)宗教信仰自由 (四)人身自由(五)社会经济权利 (六)文化教育权(七)监督权与请求权 (八)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
我国宪法第52条至第56条规定了我估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6、其他义务。如受教育义务、劳动义务等
公民权利的例子和义务的例子
我国宪法第二章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第三十三条到第五十六条,
公民的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表现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权;
人身自由权:1.人身自由权;2.住宅不受侵犯权;3.人格尊严权;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
社会经济权利:1.财产权;2.劳动权;3.劳动者休息权;4.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5.获得物质帮助权;6.受教育权;
获得救济的权利:1.申诉、控告;2.取得国家赔偿权;3.取得国家补偿权;
社会生活权利:1.宗教信仰自由权利;2.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3.妇女儿童权利等;
公民的平等权利: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3.保守国家秘密;4.爱护公共财产;5.遵守劳动纪律;6.遵守公共秩序;7.遵守社会公德;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 保卫祖国,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依照法律纳税 ; 计划生育等。
论公民权利与义务作文1000字
我们无不振憾地看到: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犯罪人的年龄越来越向低龄化发展,并有“星火燎原”之势。
这多么令人痛心,多么值得警惕啊!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但周围人的做法也起了成为圭要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做法不以为然,那么最终也会犯下无可弥补的滔天大罪,同样,现在的青少年犯罪者中,有很多罪犯都是由于从小的恶习所发展起来的,周围的亲人、朋友又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因此吞下自己所栽种的可怕的果子。也许有的人认为我与她一不沾亲二不带故,我凭什么要去管她、批评她,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这不仅仅只是道德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一个人自呱呱坠落地就依法成为我国公民起,就与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了法律的约束;既充分享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又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我,一个花季少年,年轻气旺的我从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从不随波逐流,从不人云亦云,我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我不敢夸下海口说我是一个出色的小公民,我能问心无愧地说我是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别看我仅仅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孩。其实我有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气概。
每当我看见有人在打架斗殴,一股无名之火在我心底油悉而生。理智使我不由上前去劝架,在我的劝架下,一股风波风平浪静了,也许在有的人看业,这是“傻子”的作为,但我甘当这种“傻子”。
试着想一想,如果我没有上前去劝架,而是跟着别人围在一旁看热闹,吆喝着,那么照这样子下去,无体止地地打架,不出事故才怪呢!一旦出了事故,岂不是要有人要去监狱吃“免费的饭菜”了吗?因此,我敢说我是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地球是大“家”的,家庭是小“家”的,地球只有一个,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孕育着一切,生态却在变化,地球为什么变得百孔千疮?原来是人类自身的糟蹋,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请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当前人类面对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保护环境,迫在眉捷!各国人民都不甘落后的行动起来了,中国也不甘落后,但还是很少部份人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
我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子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因此,我应义不容辞地参加了保护环境的这场热潮之中。我利用周末时间和小伙伴在家串户,进行废品回收。
对乡亲们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发动乡亲们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我村的环保已大有进步,恢复了以前的容貌:天蓝了,水清了,花开了,鸟鸣了。
啊,我们无不欣喜地看到了家乡在改变容颜,我又充分证明我是一个合格的小公民。锋叔叔曾说过:“一朵鲜花装扮不了美丽的春天,只有百花齐放才是春。”
虽然我是一个合格的小公民,但我的力量是微薄的,又是有限的,只有我们大家一起携起手来都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那么世界将青春常在,绿水常流将变得无限美好!。
求一篇浅谈权利与义务的论文
2、试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关系。
答:基本权利是由宪法律规范所确定的一种综合性的权利体系,所谓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赋予的、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重要地位的权利。基本权利作为宪法调整的权利形态,在整个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与基础地位。
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公民需要履行不同形式的法律义务,其中对于国家来说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即对公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义务构成宪法规定功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决定着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政治与法律地位。基本权力与基本义务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层次上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1)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辨证统一关系 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个一般原理,为现代人权观念所公认。
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强调的:"人人对社会负有义务",人人在行使他的权利和自由的时候,只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而确定该限制的唯一目的就在于保证对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应有的承认和尊重。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由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属性所决定。
因为人的权利只能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存在。在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某一主体享有某项权利,就意味着要求其他主体有尊重并不得侵犯这项权利的义务。
否则,任何人的权利都无法实现和得到保障。但是,权利和义务又有可分性的一面。
因为权利和义务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与范畴。在实际行使当中,有的主体可能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有的主体则可能只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
(2)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价值主次关系 有学者认为,基本权利和基本权利应当以权利本位,因为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权利是义务存在的依据和意义,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就在于保护权利的实现。还有一种认为,法律作为社会控制、规范手段,在技术方面有两种规范形式:赋予权利或权力,施加义务约束。
而相比之下,后者是更为有效的方式。单纯地宣告公民权利,不足以防止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及各级机关重大的决策失误,而对于公职人员的行为设定义务规范和决策程序,有利于社会有效地实现对管理组织反控的目标。
实际上,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问题,两者之间不存在以谁为本位的问题,撇开法律赋予谁以权利和加给谁以义务这一本质问题,讨论谁为本位是没有意义的。权利本位说把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绝对化,将权利的主导地位固定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quot;以重点论否定了两点论"。
事实上不存在固定的和普遍的权利本位和义务本位,作为矛盾统一体的各方的地位是依条件变化的。从法律规范的构成上看,权利和义务是保护和约束人们行为的两个方面,其质的规定性由具体行为的主导方面是保护还是约束所决定。
由于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存在,故而根本就无固定的权利或义务本位。从法的关系的构成要素看,权利和义务是人们一定关系的定型化。
在同一法律关系中,法对统治阶级是权利本位,而对被统治阶级则是义务本位。 3、简述基本义务的特征。
答: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本义务表明公民的宪法地位。基本义务是公民作为统治对象而负担的义务,是公民宪法地位的直接体现。
第二,基本义务具有制度保障或法律保留的性质。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是具体立法的宪法依据,通常具有一种伦理的、宣言的效尤基本义务是公民宪法地位的高度概括,它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部门法才能具体化和现实化。
如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但在宪法中,纳税义务只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还没有变为现实的义务。纳税义务的现实化与具体化须通过国家立法变为现实的义务。
纳税义务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税法》而得以现实化和具体化,并通过租税平等与租税法律主义而得到保护。因此,立法者在制定《税法》时要以宪法规定的纳税义务为依据。
第三,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的一体性。在宪法实践中,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关系并非始终具有对应性;但两者以不同的形式保持着内在的一体性。
有些基本权利与义务是直接结合为一体的。如受教育权与劳动权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其他的基本权利从表现形式看,并不一定具有相应的基本义务,但基本义务的规定实际上构成基本权利运行的宪法界限。一部宪法典规定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数量是不平衡的,通常基本权利的数量大于基本义务数量。
但这并不说明基本义务不重要,它只能表明基本权利与义务的不同存在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履行基本义务的过程本身就是享有基本权利。
如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同时它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行使监督权的条件。在现代社会中,在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基本权利的价值体系,两者处于同等的地位,把基本义务仅仅看作是"种责任或负担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应当从积极的角度揭示基本义务的地位与作用。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的论文怎么写
第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违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民主管理制度,工会有权要求纠正,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决定的事项,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办理。 第二十条 工会帮助、指导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工会签订集体合同,上级工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 企业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以依法要求企业承担责任;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请仲裁,仲裁机构不予受理或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处分职工,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 企业单方面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工会认为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合同,要求重新研究处理时,企业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职工认为企业侵犯其劳动权益而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工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二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定,有下列侵犯职工劳动权益情形,工会应当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交涉,要求企业、事业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研究处理,并向工会作出答复;企业、事业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请求当地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 (一)克扣职工工资的; (二)不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的; (三)随意延长劳动时间的; (四)侵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权益的; (五)其他严重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
第二十三条 工会依照国家规定对新建、扩建企业和技术改造工程中的劳动条件和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进行监督。对工会提出的意见,企业或者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第二十四条 工会发现企业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企业应当及时研究答复;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时,工会有权向企业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企业必须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五条 工会有权对企业、事业单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进行调查,有关单位应当予以协助。
第二十六条 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和其他严重危害职工健康问题的调查处理,必须有工会参加。工会应当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有权要求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对工会提出的意见,应当及时研究,给予答复。 第二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有关方面协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意见。
对于职工的合理要求,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解决。工会协助企业、事业单位做好工作,尽快恢复生产、工作秩序。
第二十八条 工会参加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地方劳动争议仲裁组织应当有同级工会代表参加。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各级总工会可以为所属工会和职工提供法律服务。 第三十条 工会协助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做好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和社会保险工作。
第三十一条 工会会同企业、事业单位教育职工以国家主人翁态度对待劳动,爱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进行业余文化技术学习和职工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 第三十二条 根据政府委托,工会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培养和管理工作。
第三十三条 国家机关在组织起草或者修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规章时,应当听取工会意见。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同级工会的意见。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劳动就业、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时,应当吸收同级工会参加研究,听取工会意见。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召开会议或者采取适当方式,向同级工会通报政府的重要的工作部署和与工会工作有关的行政措施,研究解决工会反映的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
简述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公民在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出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职位高低,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一律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公民的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国家机关不得以任何理由歧视任何公民,公民有权要求得到平等的对待和服务;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权,任何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第二,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也就是说,司法机关必须根据事实和法律,平等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平等地追究一切违法犯罪的法律责任。比如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扩展资料
《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要消灭特权。特权是公民平等权可能被侵犯的主要表现。有的干部自视为不受法律的约束的“特殊公民”,他们不但不守法,而且还以权谋私。
徇情枉法,包庇纵容违法者。由于他们地位的特殊性,公民误认为他们有些特权,不敢问,甚至侵犯自己合法权益也误认为应该如此。事实上,公民权利是平等的。一个人无论职位高低,都要遵守和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公民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