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光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

    光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

    一、现急需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学、电学、光学部分各一份

    初中物理概念汇总 物理量名称 物理量符号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公式 质量 m 千克 kg m=ρ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Ω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 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 比热 c 焦每千克摄氏度 J/(kg•°C) c=Q/m△t 常用数据: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安全电压 不高于36伏 -------------------------------------------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v=s/t ③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N/kg。

    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³ ,常用单位:克/厘米³, 单位换算:1克/厘米³=1*10³千克/米³;ρ水=1*10³千克/米³; 读法:10³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³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²=1*10^-4米², 1毫米²=1*10^-6米²。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²;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²。

    】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 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 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 h:单位:米; ρ:千克/米³;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 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 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二、初中物理说课求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在线等急用

    有关平面镜成像例题 【例1】在图1中画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对镜面相互对称作图。 【解答】用轴对称方法先分别作出A、B、C三点的像A'、B'、C',再根据像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用虚线连结三点即可,如图2所示。

    【说明】在图中AA'、BB'、CC'都属辅助线,要用虚线表示,而像A'、B'、C'是虚像,也需要用虚线来表示。 【例2】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他在镜内的像将 [ ] A.逐渐变大,并且逐渐向镜面靠近。

    B.逐渐变小,并且逐渐离开镜面。 C.先变大后变小,先靠近镜面再离开镜面。

    D.大小不变,但逐渐向镜面靠。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大小相等,并且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始终相等。

    【解答】D。 【说明】人们在实践中会感觉到当人向镜面走近时,人像在变大。

    这是因为人的眼睛相当于凸透镜,在观察远处和近处的物体时,人的视觉会产生像的大小变化的感觉。 【例3】一个人身高1。

    60米,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距平面镜2米,要能看到自己直立的全身像:(1)画出成像光路图(2)镜子至少需要多长(3)应怎样悬挂才能看到自己全身像(4)按照上述要求挂好镜子后,此人向镜子前走近1米,还能否看到自己全身像,向镜子后移动5米,还能否看到自己全身像。 【分析】(2)人眼睛要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必须同时看到A、B两处的像A'、B',从图4可知,平面镜至少要有CD部分,因为根据平 所以镜子的长度至少为此人身高的一半。

    (3)怎样悬挂镜子即如同确定C点的位置,因为△A'CM∽△ (4)在CD长度,C点位置不变的条件下,此人在镜前做靠近或远离镜子的移动时,物长AB(此人身高)不变,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长A'B'不变,如图4所示,此人仍可看到自己全身像。 【解答】(1)为确定一个点的像至少找两条入射光线,确定一个物体的像至少画四条入射光线(上下端点各两条),根据反射定律做图,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便为该物体的虚像,如图3所示。

    (2)由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及平面几何关系可知,镜子的长度至少为此人身高的一半,即镜长至少0。 8米。

    如图4所示。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平面几何(△相似)关系可知 A间距离的中点的同一水平高度上。

    (4)把镜子按照要求选好和挂好后,此人采取不同站位时,反射光线均能进入眼,如图5所示,所以人能看到自己全身像。 【说明】人眼能否从平面镜中见到物体的像,与人眼形成的位置有关,只要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中,人就看到了它的虚像。

    因此利用小镜子可以看到大物体的像,只要物体离镜子足够远就行了,如图6所示。 但是利用平面镜看到自己的全身像,无论站在镜前什么位置,镜子的长只能是人身高的一半,而且镜子悬挂时,镜子的上方应在人眼到头顶间距离的中点的同一高度的位置上。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眼看远处的物体小,看近处的物体大,因此在这里总爱产生误解,认为人沾在离平面镜远一些要看到自己全身像,镜子的长度就可以小一些。 【例4】图7中S为发光点,从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分别与虚线a'、b'重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找出S在平面镜里的像S'。

    【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且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图8中,延长a',b'相交于S',S'即为S的像。

    连结SS',作SS'的中垂线PQ即为镜面。 【例5】如图9所示,M为平面镜,S是一个点光源,在S与M之间有一块不透明的挡板P。

    问: (1)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在哪里? (2)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这个像? 【解答】(1)从点光源S处向平面镜M引两条光线SA、SB,过入射点A、B分别作垂直于镜面的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别作出反射光线AA'、BB',如图所示。 反向延长AA'和BB',相交于S',则S'即为点光源在平面镜中的像。

    由图可见,像的位置跟没有挡板P时是一样的。 (2)光源S发出的光射向平面镜,因挡板P的阻挡,平面镜上只有AB部分被照射到,反射光线只存在于AA'和BB'之间的范围内,所以,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能看到平面镜中的像。

    【说明】物体发出的光,只要能到达平面镜,就能在平面镜中成像。像与物的连线总是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要确定能看到像的范围,就要分析反射光线的范围。哪里有反射光线,哪里就能看到像。

    【例6】一人站在平面镜前,若人不动,平面镜以1m/s的速度远离人,问像将怎样移动? [ ] A.以1m/s的速度靠近镜面 B.以lm/s的速度远离镜面 C.以2m/s的速度靠近镜面 D.以2m/s的速度远离镜面 【分析】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如图11所示,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从2位置处运动到3位置处,由图可知: S12=S24=S23+S34 S13=S35 S13=S12+S23=S23+S34+S23=2S23+S34 S35=S34+S45 S45=2S23 由题意可知,平面镜移动的速度V1=S23/t=1m/s 像移动的速度v2=S45/t=2S23/t=2m/s。 【解答】本题应选D。

    【说明】像和物对平面镜总是对称的。 思考一下,此题若是平面镜不动,人远离平面镜以1m/s的速度移动,像将怎样移动。

    三、急需 光的折射说课教案

    光的折射说课教案.doc 。

    。龙海一中 洪益军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一节光的折射教案doc,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光的折射说课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 。

    。 第四章 光的折射 教学案 。

    。四章 光的折射 一、知识梳理 1、透镜分 和 两种光的折射,在下图中属于凸透镜的有: (填序号)。

    2、在下图中标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平行光线的光路: 3、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光具座上顺次放置凸透镜、、。

    探究时,应调整 使它们大致在 ,目的是 。 5、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成像性质 像距v 应用 二个点 U=f U=2f 三个范围 U>2f 2f>U>f U 7、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 ; (3) 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8、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 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光的折射ppt 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当人看远近不同 。

    。 克思主义的诞生[人民版][教案 。

    。水高级中学06/07(上)高一历史学案25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课题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时间 班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王健 复备人 教学目标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3、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品质和奋斗精神拿来主义教案,感受人类先进思想的精神感召力; 重点难点 1、从经济根源、斗争实践、思想基础等方面,简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2、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 教学方法 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导入: 【导语分析】 1、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两大阶段?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创立到实践运用; 2)1917年—至今:社会主义从一国到世界多国; 2、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的特点? 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世界多国实践。 【课前预习】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爱国主义教育教案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__________________;1836年开始的英国_________________和1844年德意志__________________ 。

    。 新课标高一物理新教案《圆周运动》.doc 。

    。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圆周运动.doc,学生归纳分析,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抛体运动的规律,这节课开始我们再来学习一类常见的曲线运动――圆周运动。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圆周运动的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纷纷举例。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待学生举例后,高一数学新教案提出问题: 。

    《石榴》教案6 。

    三、自学检查。 1.重音要读准: 枣庄郁郁葱葱喇叭子儿玛瑙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石榴教案,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春天叶 夏天花 秋天果 四、指导精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教师教师枣庄 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令家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⑷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苏教版石榴教案这是作者爱家乡的原因。

    详见:http://hi.baidu.com/qcygu9/blog/item/d56647522525e6322834f013.html。

    四、高中物理说课稿范例摩擦力

    教课与说课小学自然《摩擦力》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以及它的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积极的去探索未知世界.德育目标:向学生渗透”自然界是变化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教学重点: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教学难点: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教学方法:启发,实验,观察,自学.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各种实验器材.课型:探究性实验课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泥鳅)(生):泥鳅(师):对,有的同学认识,那么谁愿意帮助老师把它从这个烧杯中抓出来,放在水里呢?(生):上台做实验(由于泥鳅很滑,不容易抓)(师):好抓吗?(生):不好抓.(师):哪位同学能想办法来帮助老师呢?(生):想出各种办法.其中之一是在泥鳅上洒一些泥土.(学生上来演示)(师):真聪明!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生):由于课前预习,他已经知道这样可以增大摩擦力.(师):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进一步研究摩擦力呀?(生):想(师):好,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摩擦力(板书课题)新课(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这一课.那么,你是怎么发现有摩擦力存在的.谁来汇报一下.(生):学生汇报他在课前设计的实验.证明摩擦力是存在的.(多个学生进行汇报)(师):在学生汇报完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你设计的这个实验摩擦力产生在哪里?(生):产生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师):(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呢?还是相反呢?(生):相反(师):(3)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还是帮助物体运动的?(生):阻碍(师):你答的非常好,通过大家的汇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下面呢,就请同学们给摩擦力下一个定义.(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师):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摩擦力的概念,那么,同学们课前研究摩擦力的时候,你还有哪些收获呢?(生):学生汇报实验,以及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多个学生进行汇报)(师):通过同学们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摩擦力的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生):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关系.(师):接触面 摩擦力粗糙 大光滑 小 (板书)(师):除了接触面还和什么有关系?(生):被拉动物体的重量.(师):接触面 摩擦力 物体的重量粗糙 大 重光滑 小 轻 (板书)(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增大摩擦力,有的时候又需要减小摩擦力.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究竟有哪些做法是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做法是减小摩擦力的?(生):回答(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你们想不想试着自己去设计一个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实验呢?(生):想(师):自己选择桌上的材料,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开始.(学生实验)(师):哪组的同学想要介绍你们组设计的实验?(生):介绍实验.(几个学生分别介绍)(师):你说的真好,你们设计的实验,思路都很正确.老师发现我的学生越来越聪明了.下面,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组图片,看看图中的做法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还是为了减小摩擦力.(课件出示图片)(生):看图回答(师):你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咱班同学已经基本掌握所学知识了,不过呀!老师还是要考考你们,看看,谁掌握的最好,谁能做一个小小发现家.好,那就跟老师一起去找找看.(出示课件)(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呀?(生):自行车(师):对,这是一辆自行车,问题就在这辆自行车上,谁能找一找自行车上哪些地方是为了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而设计的?(生):车把,车座,车蹬,车轧,轮胎,(增大摩擦力)轴承滚珠,加润滑油(减小摩擦力)(师):大家找的非常准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摩擦力重不重要呀?(生):重要(师):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没有它呀?(生):不可以(师):但是,现在呀!我们要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假设没有摩擦力,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生):多个学生做答(师):看来,摩擦力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很重要,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还真缺不了它,对于它,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你们去进一步研究.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班的某位同学就会成为摩擦力专家.他呀!利用摩擦力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成为了人类的功臣.你们想不想成为他呀?(生):想(师):好,那就继续探索吧!。

    五、教师资格认定,我是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考了教师资格证考试,现在试

    这个网站随你下 免费的 不仅有课件还有试题 高一物理课件 ------------------ 高一物理主要章节说课稿 解决时间:2009-4-29 08:00 高一物理 第一章 力 1. 重力:G = mg 2.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 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 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 直线运动 1. 速度公式: vt = v0 + at ① 2. 位移公式: s = v0t + at2 ② 3. 速度位移关系式: - = 2as ③ 4. 平均速度公式: = ④ = (v0 + vt) ⑤ = ⑥ 5. 位移差公式 : △s = aT2 ⑦ 公式说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 (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 (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 : n2。 (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 (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 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 (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

    (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 (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

    2。 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 3。

    超重与失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 物体平衡 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 0 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 (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 (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

    答案补充 第五章 匀速圆周运动 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①. 线速度的定义式: v =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 ②. 角速度的定义式: = ③.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 ④.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⑤.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 ⑥. 向心加速度:a = 或 a =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 (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变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快慢。向心力总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变物体动能的,但它能改变物体的动量。

    答案补充 第六章 万有引力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万物之间,大至宇宙中的星体,小到微观的分子、原子等。但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非常之小,小到我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

    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与星体或星体与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F = (即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跟这两个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说明:① 该定律只适用于质点或均匀球体;② G称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N·m2/kg2。

    3。 重力、向心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1)。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 重力和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如图所示, 图中F示万有引力, G示重力, F向示向心力), 这里的向心力源于地球的自转。 但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很小, 致使向心力相比万有引力很小, 因此有下列关系成立: F≈G>>F向 因此, 重力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便是加速度的两个分量, 同样有: a≈g>>a向 切记: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与重力并不是一回事。

    答案补充 2)。 脱离地球表面而成了卫星的物体: 重力、向心力和万有引力是一回事, 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说到卫星就会马上写出下列方程的原因: = m = m 4。 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1)。

    v= 即: 半径越大, 速度越小。 (2)。

    = 即: 半径越大, 角速度越小。 (3)。

    T =2 即: 半径越大, 周期越大。 (4)。

    a= 即: 半径越大, 向心加速度越小。 说明: 对于v、、T、a和r 这五个量, 只要其中任意一个被确定, 其它四个量就被唯一地确定下来。

    以上定量结论不要求记忆, 但必须记住定性结论 答案补充 第七章 。

    六、物理发展史教案

    漫谈物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冯 端 (南京大学物理系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3) 摘 要 文章试图对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作一透视,从而理解其现状,并进而窥测其未来的前景。

    我们希望这一看法对于当今从事物理学教学与科研的人士有所助益。 由于物理世界的层次化,诸层次之间既可能存在耦合,又可能出现脱耦。

    因而大量粒子所构成的复杂体系中所涌现的各种层展性质就不能简单地还原成个别粒子所服从的规律。我们根据这一观点并结合物理学的未来前景,讨论了当今物理学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

    一切迹象预示着物理学将有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 物理学,历史,现状,前景,前沿,物理世界的层次化,层展性质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物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非常大而且重要的题目,也是一个非常难讲的题目,特别是涉及物理学的未来,结果往往是贻笑大方。

    这里以历史的透视为主线,提出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1 历史的透视 对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进行透视,将有助于我们来理解其现状并进而展望其未来。

    历史很长,不能样样都讲到。我想从牛顿开始,牛顿以前还有很多先驱性的工作,只好从略了。

    1。1 经典物理学的盛世(17世纪至19世纪末) 我们不想详细讨论历史,主要考虑那些还在用的物理学知识。

    第一次综合(统一)是l7世纪牛顿力学构成了体系。可以说,这是物理学第一次伟大的综合。

    牛顿力学实际上是将天上的行星运动与地上的苹果下坠概括到一个规律里面去了,建立了经典力学。 至于苹果下坠启发了牛顿的故事究竟有无历史根据是另一回事,但它说明了人们对于形象思维的偏爱。

    牛顿实际上建立了两个定律,一个是运动定律,一个是万有引力定律。运动定律就是在力作用下物体怎样运动的规律;万有引力是一种特定的物体之间存在的基本相互作用力。

    牛顿将两个定律结合起来运用,因为行星的运动或者地球上的抛物体运动都离不开万有引力的影响。牛顿从物理上把这两个重要的力学规律总结出来的同时,也发展了数学。

    他也是微积分的发明人。他用微积分来解决力学问题。

    由运动定律得出来的运动方程,可以用数学方法把它具体解出来。 这体现了牛顿力学的威力,它具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假如你要计算行星运动的轨道,基本上可以按照牛顿所给出来的物理规律,加上用数学方法解运动方程就行了。根据现在的轨道上行星位置,倒推千百年前或预计千百年后它们的位置都是轻而易举的,从而开拓了天体力学这一学科。

    海王星的发现史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人们发现天王星的轨道偏离了牛顿定律的要求,问题在哪里呢?结果认为牛顿定律正确无误,而是在天王星轨道外面还有一颗星,对它造成影响,并估计出这个星球的位置。

    果然在预计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星,命名为海王星。这表示牛顿定律是很成功的。

    按照牛顿定律写出运动方程,若己知初始条件位置和速度,原则上就可以求出以后任何时刻的粒子位置。 到19世纪,经典力学新的发展表现为一些科学家重新表述了牛顿定律。

    重新表述有拉格朗日(Lagrange)方程组、哈密顿(Hamilton)方程组。 这些重新表述形式不一,实质并没有改变。

    在不改变实质的条件下,用新的、更简洁的形式来表述牛顿定律。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将牛顿定律推广到连续介质的力学问题中去,就出现了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在这一方面,20世纪有更大的发展,特别是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气动力学的发展又和喷气技术密切相关,进而牛顿力学还构成了航天技术的理论基础。

    因此我们说牛顿定律到现在为止还是非常重要的,牛顿定律还是我们大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其表述方法应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

    读者如果有兴趣,不妨去翻一翻牛顿当年的表述。牛顿关于力学研究的成果,写在一本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的巨著中。

    只要稍微翻一下这本书,就会发现它非常难懂。牛顿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从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把行星运动的轨道推了出来。

    我们现在学理论力学时,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问题是不太难的,解微分方程就可以求出来。但牛顿在《原理》里,没有用他的微积分,更没有用解微分方程的方法,他纯粹是用几何方法把椭圆轨道推出来的。

    现代科学家就不一定能看懂他这一套东西。举个例子来说,费曼(R。

    Feyman),有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写过一本书,他说他自己对现代数学比牛顿强得多,但对17世纪牛顿当时熟悉的几何学他就不一定能全部掌握,他花了好些时间,想用牛顿的思路把椭圆轨道全部证出来,结果,中间还是有些环节证不出来,最后他不得已调整了一下方法,没有完全依照牛顿的证法,但基本上还是用几何方法把这个问题证明出来了。 科学理论的表达是随时代变化的。

    现在来看,牛顿运动定律的关键问题,譬如行星运动是椭圆轨道,现在应有可能在普通物理中讲了,因为简单的微分方程已经可以用计算机求解了。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也许今后在普通物理中讲牛顿定律时,就可以在课堂上把行星。

    七、初二物理论文

    1.无声的世界 无声的世界 幻想一下无声的世界将怎样 在我们这个充满着绚丽色彩的世界中,声音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没有声音的世界将会怎样。让我们来幻想一下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是有趣的?阴冷的?安静的?还是…… 人类是世界的主宰者,首先声音会对人类怎样呢?那就让我们先来谈谈声音对人类的影响吧!如果没有声音,人类会怎样呢?如果没有声音人们说话发不出声音,就像是那些失声的人打着哑语来交谈。

    人又为什么要耳朵呢?又没有声音能听,难道是用来装饰的吗?现在的那些优美的音乐又怎么会有呢?如果没有声音整个世界都死寂在死一般宁静的宇宙中有何意义呢?如果没有声音,学生们上学如何读书、识字呢?又怎么会有音乐、英语、信息……课程呢?又将如何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难道靠手语吗?我实在无法想象那时的教学会是怎样的。 中国的祖先盘古制造出人类就是他觉得世界太安静了,太缺少生气了,但现在如果没有声音,没有那欢声笑语。

    那为什么又要有人类呢,有了人类又有何意义呢。我们不是贝多芬,也没有贝多芬的本领,即使听不见,也能够用牙咬住木棍,根据振动颅骨感到声音,但如果没有声音,连声波也没有,即使是贝多芬也不能感受到声音,更别说弹钢琴了。

    假如没有声音又怎么会有现在的电话呢,如果亲人在远方,他们又将如何交谈呢?难道相隔那么远也能够打手语吗?如果……如果……太多的如果了,我认为这些如果是不可以的,总而言之人类需要声音。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呢!当然这不只有人类;动物也同样需要声音,如果没有声音连动物也无法生存;举个例子来说吧!蝙蝠可以说是特殊的动物了,它虽然长有一双眼睛,按说听不见总可以看见吧,但是你们可知道被喻为动物界中的“盲人”。

    它的眼睛是名不副实的,因为它靠得是耳朵。用耳朵听超声波来辨别位置和躲避障碍物的。

    如果没有声音,蝙蝠听不见声音,捕不到食物,也不能够飞翔,那它还有生存的机会吗,当然不止蝙蝠一种动物,其他动物同样离不开声音。这里举出这个例子强调“地球离不开声音”。

    没有声音,人们仿佛生活在真空中,安安静静的,一丝声也没有。没有风声雨声读书声,更加鸟声歌声欢笑声。

    所以现在有人类生存的这个宇宙中不能没有色彩更加不能没有声音。 2.5.介绍照相机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上。

    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像原理。 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

    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 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

    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ν表示。

    经过1s振动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v”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v=λ/T ,ν=1/T,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

    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觉不到了。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相同的传播速度,数值是c=300,000km/s。

    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光线的传播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像等。

    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 (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

    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像面上成像。

    (3)光的反射定律 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改变传播方向,发生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指出: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人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入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入射角,用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反射角,用α表示。

    则有i=α。光的反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