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的教案范文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
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看,两者的条目并不完全对应。
课程标准有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5个大条目组成;教学大纲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6个大条目组成。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参考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联的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都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较大的区别。
一、全面阐述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现行大纲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叙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不过分追求概念、规律表述的准确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因此,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大的篇幅,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详尽的阐述。案例11: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对于课程性质,教学大纲指出: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学生在物理课中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受到观察、实验的初步训练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对于课程性质,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等。
对于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简评: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详尽的阐述,而大纲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仅涉及课程性质,但没有涉及课程基本理念,相比较狭窄。
二、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在教学方式方面,现行大纲重视知识的传承,重视较多的是科学的结论,而对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或重视不够,或根本忽略,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而课程标准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将学习重心从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积累过程转化。 案例12:对“凸透镜”的要求教学大纲的要求: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
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要求: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课程标准在活动建议中,还建议:阅读投影仪或照相机的说明书,通过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简评:课程标准删去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内容,反映了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承的弱化,不纠缠在“主光轴”等类似概念上,而是加强生活实际的联系,从“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变为“了解凸透镜的应用”,也可见一斑,不再局限于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另外,凸透镜成像规律历来是教学的难点,课程标准把重点放在探究过程,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通过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去。
案例13: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要求对于声音的传播,教学大纲要求: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课程标准在活动建议中,还建议: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止噪声的建议。简评: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大纲仅对结果有要求,而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要求,而课程标准对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要求,并在活动建议中也有具体的建议。
三、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行大纲关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虽然在教学目的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品德教育”,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而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无论在具体的知识点还是在活动案例上都考虑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的教育作用。
案例14:对“物态变化”的要求对于物态变化,教学大纲要求: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
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会查熔点表。知道蒸发现象。
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知道沸腾现象。知道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要求。
怎么写教案的课程标准
目标正确就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终极回宿。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要使学生把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这就是双基目标。
其次是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目标。再次是想一想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要求。
最后是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这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怎么设计教案
我们谈及的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应该具体到所教学科的学期,单元,甚至具体到课时的目标任务。
这些目标的确定,其实是有依据的。 教育部门为什么要设置这一课程?这一课程在某一学段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是有详细的规划安排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划分为四级目标: A:教育方针——一级目标 B、基础教育——二级目标 C、学科课程标准——三级目标 D、学期单元课时——四级目标 从这个划分层次上,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明确基础教育这一学段的教学任务,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这一学期,这一单元完成的教学任务,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探究技能。这样一来,我们探讨教学目标,就是狭义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 1、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分析这样四方面因素:学习者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环境条件分析。
2、依据学情,运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我们要到哪里去?) 3、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导向学习目标——我们怎样到哪里去?) 4、教学评价设计(评估目标——我们是否到了那里?) (二)、当前教者确定教学目标的途径及存在问题。
如何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中直接对教学目标起指导作用的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在描述目标要求时,所用的行为词语分别指向知识技能学习目标和体验性要求目标,目标要求的描述既有对学习结果的描述,又有对学习过程的描述。
按学习目标要求,分别设有从低到高的水平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不同的专题学习中,与大量的学习素材相联系,在课标中一一对应具体的学习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不涉及认知过程。还涉及认知过程的交往活动等,是不能依赖于某一项知识的学习过程或某一次活动就能实现的,而应该穿插在不同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贯穿于全部教学中,通过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和开展,逐步发展和提高。
所以,在不同的课节或课时可能会出现相同的或类似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描述。2.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3.教师要认真找出那些适合于合作学习的内容,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主支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习惯和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4.密切联系生产、。
课程标准中直接对教学目标起指导作用的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在描述目标要求时,所用的行为词语分别指向知识技能学习目标和体验性要求目标,目标要求的描述既有对学习结果的描述,又有对学习过程的描述。按学习目标要求,分别设有从低到高的水平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不同的专题学习中,与大量的学习素材相联系,在课标中一一对应具体的学习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不涉及认知过程。
还涉及认知过程的交往活动等,是不能依赖于某一项知识的学习过程或某一次活动就能实现的,而应该穿插在不同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贯穿于全部教学中,通过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和开展,逐步发展和提高。所以,在不同的课节或课时可能会出现相同的或类似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描述。
2.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3.教师要认真找出那些适合于合作学习的内容,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主支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习惯和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5.重视实验教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等的运用。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与说明怎么写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的性质(定 位)、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内容。
它是政府或学校对课程的基本规 范和质量要求,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以及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项目 教学大纲 1.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 学内容的确定、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 度、详细的教学顺序、各部分内容的课时、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要 求。
2.出发点是直接指导教学工作,从教师 教学的角度出发,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 逻辑关系的严密性,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学, 关注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3.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为首要目 功能 标,将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
4.强调“学科知识体系” ,即重视知识 的传承,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 而使教师较为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扎实的基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也没有强调通过课程 教学使学生“能做什么” 。 5.教师是“教教科书”,教师是教材的 执行者。
“笔试考核”。 规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信 行为 主体 息单向传递、教师单向控制,教学活动以教 师为中心、主体。
课程标准 1.规定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课程性质、地位作用、课程目标、课程内 容以及各学习领域安排做出相应的要求;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但不再包括 教学重点、难点、时间或数量等具体内容。
它为学校和教师进行 课程规划、实施与评价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2.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
由单纯强调知识 和技能,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 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3.重点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做出规定。
把培 养职业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 4.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以职 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素质为基础”;注重工作实践在课程中的主 体地位;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将学习重心从知识的传 5.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 教科书”。 6.所规范的考核体现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的总要求,突破了 “知识考核” ,体现“能力考核” ,不仅用概念问题考核,而主要 职业现场考核。
规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 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协调人和 专业对话伙伴”的理念。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