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水稻种植基地范文

    一、水稻的种植 1000字论文

    属须根系,不定根发达,穗为圆锥花序,自花授粉。

    一年生栽培谷物。秆直立,高30~100厘米。

    叶二列互生,线状披针形,叶舌膜质,2裂。圆锥花序疏松;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含3朵小花,颖极退化,仅留痕迹,顶端小花两性,外稃舟形,有芒;雄蕊6;退化2花仅留外稃位于两性花之下,常误认作颖片。

    颖果。原产亚洲热带。

    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水稻播种面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

    栽培历史已有6000~7000年。为重要粮食作物;除食用颖果外,可制淀粉、酿酒、制醋,米糠可制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业及医药用;稻秆为良好饲料及造纸原料和编织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药用。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

    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水稻源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后逐渐向西传播,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水稻都在热带、半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

    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至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至10厘米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收获的稻粒称为稻谷,有一层外壳,碾磨时常把外壳连同米糠层一起去除,有时再加上一薄层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泽。

    碾磨时只去掉外壳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淀粉,并含约8%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烟酸、核黄素、铁和钙。碾去外壳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米的食用方法多为煮成饭。在东方、中东及许多其他地区,米可配以各种汤、配菜、主茶食用。

    碾米的副产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细的米糠粉和从米糠提出的淀粉,均用作饲料。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为食品也可用于工业。

    碎米用于酿酒、提取酒精和制造淀粉及米粉。稻壳可做燃料、填料、抛光剂,可用以制造肥料和糠醛。

    稻草用作饲料、牲畜垫草、覆盖屋顶材料、包装材料,还可制席垫、服装和扫帚等。稻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

    其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和美国。上个世纪晚期,世界稻米年产量平均为4000亿公斤左右,种植面积约1.45亿公顷。

    世界上所产稻米的95%为人类所食用。 栽培稻(Oryza sativa)证据显示,许多文化很早就有种植稻谷,包括中国、印度和东南亚文明。

    然而,最早考古证据来自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年代可上溯至西元前7000∼5000年。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稻都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水稻)。

    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公分(2∼4吋)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 稻谷的构造 稻的植物剖面绘图稻叶在幼年时,跟杂草非常相似,一样具有长扁型的外观,农人多依赖稻叶特殊的叶耳与叶舌来区分。

    叶耳就是稻叶叶环的两端长出耳状之物,叶舌则是稻叶叶环内长出的薄膜。稻叶的叶脉是平行的,中央有很明显的中脉,呈绿色,在中肋,边缘或尖端有时也会有紫色色素。

    稻子的根呈胡须状,细短而多,随著稻的成长数量会增多,稻株旁也会不断长出小枝来。 稻成为稻穗后,一株稻穗约开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会形成一粒稻谷。

    稻花没有花瓣,也很难看到雄蕊雌蕊,它们都由稻花的内外颖保护著。稻在自体授粉时,雄蕊上的花药会破裂,花粉相当细小,会随风力,稻的摇摆,落到隔壁雌粉上头。

    与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结合,发育而成胚芽,也就是人类食用和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在胚芽附近,还有浆状的胚乳会不断增加,使子房日渐肥大。

    外观上则会看到绿色的稻谷上有细毛,称为稻芒。 由外而内分别有稻壳(颖)、糠层(果皮、种皮、糊粉层的总称)、胚及胚乳等部分。

    稻的生长非常快,最久一年,最快则三到四个月,就能从发芽、开花、完成结实的过成。稻的种子在伸出幼芽的时间仅需两三天,幼芽抽出第一片叶子,又只需要三天,因此在气候温和的地区,一年可种三期稻。

    农人选稻种时,多会将其泡在水中,轻而浮起的稻种会被淘汰,剩下来的就会培育成稻苗。 生 性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

    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

    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

    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

    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

    分 布 生产遍及除南极以外的各大洲。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考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种植水稻,比泰国还早千余年 中国著名的小站稻主产于天津市,它是在袁世凯小站练兵。

    二、怎样获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范文

    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已成为人们消费的大趋势,优质大米质量及其安全性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因此发展优质大米备受关注,也是今后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生态条件和生产目标,在选用江津区适宜种植的优质稻品种的基础上,通过各镇街农业服务中心的具体指导,集中成片选用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田间管理与技术指导、统一机械收割的“五统一”技术。

    水分和充足的氧气。每3d检查1次,每次下雨后增加检查1次。针对盖膜严实度、盖种厚度、秧盘紧实度、排水状况等予以处理,保证出苗整齐。双膜育秧在立针后及时揭去贴地膜。二是立针至炼苗。立针至1.8~2.0叶,此时温度极端不稳定,苗床易干易潮。晴天注意接膜降温补水,雨天注意盖膜排水,阴天注意降湿防霉。三是炼苗至稳苗。秧苗1.8叶后,注意天气预报,气温稳定回升,抢暖头及时揭膜炼苗;同时,用磷酸二氢钾3kg/hm2+70%敌克松3kg/hm2对水900kg喷施,补足苗床水分。四是稳苗至断奶。

    (1)看苗诊断以掌握叶色黑黄交替变化为中心,根据晚粳稻生长发育特点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分蘖阶段,以争取一定的分蘖数,奠定足够的穗数为目标,观察叶色、长势、长相和分蘖消长动态。这一阶段要求群体叶色出现第一次黑黄交替变化。第二阶段从拔节到幼穗分化初期,以培育壮秆大穗的群体为目标。除观察叶色、长势、长相外,还要观察叶面积系数的形态变化和封行时期。这一阶段要求叶色出现第二次黑黄交替变化。长势上要求生长稳定,长相上要求“青秀老坚”、色正、叶挺、株壮、无病。第三阶段从穗分化后期到出穗,以防止颖花退化,减少不孕和争取粒饱为目标。这时株型已基本定型,诊断上要掌握叶色变化。二黄之后叶色要再度转深,出穗前3~5天叶色相对转淡,出现第三黑黄交替变化。

    (2)根据看苗诊断制定肥水技术,着重肥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以水调肥”的作用。追肥分3次进行,分别控制分蘖、长相、长穗和长粒的形成过程,并做到三者之间互相协调达到高产。3次追肥又以中期追肥为重点。该“黑”的时期,追肥结合浅水灌溉。需要“落黄”时期,干干湿湿或晒田。晒田一般为3次,分别在分蘖末、穗分化前后和出穗前3~5天。

    三、作文:水稻的产业的发展之路

    水稻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2006年百年不遇特大干旱,使重庆市数十万亩水稻绝收,大面积严重减产这一事实再一次突显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一方面是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或废弃;另则新修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农业灌溉水库蓄水不足,季节性缺水矛盾日益突出;再则整治好的农田因作它用,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减灾抗灾能力。耕地资源贫乏,种植效益低重庆市农村人口仍有近2000万、农产品生产数量及农业总产值等均达到了中等农业省的规模;然而重庆市耕地资源仅占全国的1.7%,人口却占全国的2.4%,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至2004年底全市人均占有耕地仅有0.069hm2,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029hm2,低28%;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仅0.013hm2,比全国平均水平0.033hm2低60%,仅为四川、云南的2/3,极大地显现出了重庆市农用耕地面积的相对贫乏,制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2008年,我们对大足、梁平等地稻田面积相对较大的乡镇调查结果表明,其人均稻田仅为0.045hm2,而每个从业劳动力平均种植稻田面积只有0.071hm2;由于种植规模小、种植技术粗放,加之丘陵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偏高,导致种粮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从而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水稻生产的发展。从业劳动人员素质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推进,且种粮效益低,粮食生产低效益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大批受教育时间相对较长、接受知识能力强的中青年劳动者已逐渐离开农村进城务工找钱谋生致富,致使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巩固和提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08年,我们对大足、梁平等地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从业劳动力中小学文化占71.05%、初中文化水平的占21.05%、高中文化水平的仅占7.89%。

    水稻生产种植方式落后由于重庆市地处丘陵地区,稻田面积小、不规范,田间道路大多未经过整治,加之适宜于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具不配套,水稻机械化种植的推进速度较慢。目前重庆市水稻生产种植方式仍主要以手工插秧、单打、独耕为主[8],人们“面朝黄土背托天”,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种稻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水稻产业的发展。

    良种良法技术不配套近年来,一批优良品种的育成,一些轻简高效配套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水稻单产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水稻创高产活动、提高关键技术的到位率,一些品种在较大面积集中示范创造了产量达12t/hm2的高产典型,许多区县的670hm2水稻高产示范创建产量亦达9.45t/hm2左右。

    而大面积生产由于分户作业,加之种植农户的整体素质不高,种粮环比效益低,农户对新技术的需求不高、接受难度大等原因,生产上良种良法脱节、技术难以配套、关键技术到位率低,致使水稻产量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产量水平较低。1997—2008年全市水稻平均产量只有6.71t/hm2,仅2007年、2008年产量高于7.5t/hm2。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水稻生产成本,降低了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几点建议种植水稻的稻田田坎约25~30cm,每667m2稻田发生洪水时,可储存160~200m3的洪水,如果有0.667万hm2稻田的地区发生洪涝,将储存1600万~2000万m3的洪水,如果3.33万hm2稻田的地区发生洪水,将储存8000万~10000万m3的洪水。

    这些洪水一旦直接全部排入江河或溏、库、堰,将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种植水稻对于重庆这样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地区来说,是防止洪灾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措施之一。

    种植水稻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据有关研究,在淹水的条件下,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比旱地慢,但又有利于提高磷、锌等富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因此种植水稻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减少磷、锌的施用。

    更为重要地是,研究表明,每公顷旱地水田年固氮能力仅有15kg,水田可以达到50kg,是旱地的三倍有余[9]。稻田还是水的净化器。

    研究表明,稻田不仅可使pH值向中靠拢,而且对地下水硝态氮有自然净化的能力[10]。更为重要的是稻田是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消解有机有毒物质、钝化或无效化无机有毒物质。

    此外种植水稻还可以平稳大气及土壤温、湿度,防止表土流失,不会扬起沙尘,而且可固定落尘,叶面积大,可以净化空气,不污染地表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补给地下水,防止或减轻地面沉降等生态功能。第二,水稻是多用途作物。

    水稻是适宜作主食,之所以号称“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是因为米饭食味和口感好,由其他粮食作物改食稻米容易,相反则难,且稻米的生物价高,据IRRI专家分析,其生物价在谷类作物中最高;氨基酸比例较合理;消化率较高:一般可达66.8%~83.1%。水稻还是多用途作物,在加工方面,据江南大学统计,用稻米作原料的产品已达3500多种[11],常见的有食品类方便饭、雪花饼等,酒类中的白酒、黄酒、米酒等,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味精等食品工业。

    在饲料方面,稻谷、稻糠是传统家禽家畜饲料,稻草是传统冬季反刍家畜饲料,目前正在研究的有水稻草、稻草能源、谷秆两用稻等。第三,。

    四、全国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是什

    据统计,稻谷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的粮食品种。

    我国大陆除青海省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水稻种植,分布面最大。目前,全国稻农已达1.58亿户,约占农户总数的64%,共6亿多农村人口;稻谷是涉及“三农”面最广的粮食品种,也是产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来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稻谷是我国“兴农业、稳农村、富农民、安天下”的主要粮食品种。据课题组对湘、川、黑、吉、苏、皖、赣、渝、桂、晋等10省(区)市123户粮农I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其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7.6%,稻谷销售量占粮食销售总量的59%,稻谷消费量占粮食总消费量的71%,稻谷对于广大种粮农民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水稻在我国的分布很广,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华南各省水稻的主要产区以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闽江和九龙江下游,广西的西江两岸,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 河南的沙、汝、颖、洪四河沿岸洼地,山东济宁、荷泽地区的滨湖洼地和临沂地区,山西的太原、榆次河谷盆地,苏皖淮北地区等地。

    林省的东部山间盆地,黑龙江省牡丹江半山区谷地平原。宁夏银川平原,甘肃河西走廊张掖一带,新疆的乌鲁木齐—玛纳斯、阿克苏、喀什、库车、莎车等绿洲灌区。

    珠江三角洲,牡丹江半山区谷地平原,长江流域,这3个地方产粮比较多,。

    五、怎样获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范文

    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已成为人们消费的大趋势,优质大米质量及其安全性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因此发展优质大米备受关注,也是今后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生态条件和生产目标,在选用江津区适宜种植的优质稻品种的基础上,通过各镇街农业服务中心的具体指导,集中成片选用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田间管理与技术指导、统一机械收割的“五统一”技术。水分和充足的氧气。

    每3d检查1次,每次下雨后增加检查1次。针对盖膜严实度、盖种厚度、秧盘紧实度、排水状况等予以处理,保证出苗整齐。

    双膜育秧在立针后及时揭去贴地膜。二是立针至炼苗。

    立针至1.8~2.0叶,此时温度极端不稳定,苗床易干易潮。晴天注意接膜降温补水,雨天注意盖膜排水,阴天注意降湿防霉。

    三是炼苗至稳苗。秧苗1.8叶后,注意天气预报,气温稳定回升,抢暖头及时揭膜炼苗;同时,用磷酸二氢钾3kg/hm2+70%敌克松3kg/hm2对水900kg喷施,补足苗床水分。

    四是稳苗至断奶。 (1)看苗诊断以掌握叶色黑黄交替变化为中心,根据晚粳稻生长发育特点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分蘖阶段,以争取一定的分蘖数,奠定足够的穗数为目标,观察叶色、长势、长相和分蘖消长动态。这一阶段要求群体叶色出现第一次黑黄交替变化。

    第二阶段从拔节到幼穗分化初期,以培育壮秆大穗的群体为目标。除观察叶色、长势、长相外,还要观察叶面积系数的形态变化和封行时期。

    这一阶段要求叶色出现第二次黑黄交替变化。长势上要求生长稳定,长相上要求“青秀老坚”、色正、叶挺、株壮、无病。

    第三阶段从穗分化后期到出穗,以防止颖花退化,减少不孕和争取粒饱为目标。这时株型已基本定型,诊断上要掌握叶色变化。

    二黄之后叶色要再度转深,出穗前3~5天叶色相对转淡,出现第三黑黄交替变化。 (2)根据看苗诊断制定肥水技术,着重肥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以水调肥”的作用。

    追肥分3次进行,分别控制分蘖、长相、长穗和长粒的形成过程,并做到三者之间互相协调达到高产。3次追肥又以中期追肥为重点。

    该“黑”的时期,追肥结合浅水灌溉。需要“落黄”时期,干干湿湿或晒田。

    晒田一般为3次,分别在分蘖末、穗分化前后和出穗前3~5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