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教案范文
一、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
后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
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6、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作用是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 负责。
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国王的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3、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1787年;地点:费城 主要。
二、历史课堂教学范例怎么写
以讲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为例,参考下:本课的主题: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关键信息: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朗诵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着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三篇《香港》《澳门》《台湾》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课堂行将结束时,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以历史情节比较为培养学生比较和提炼、归纳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如:①通过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比较能力;②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学生提炼归纳的能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探究历史的心理。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香港、澳门、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当台朗诵优秀文学作品的技巧,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了解“合作学习”小组形式的开展应注意的方面,增强讨论辩论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3、通过本课的学习,力争使学生知道: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因此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地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情趣盎然地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教学评价方式:(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2)通过学生朗诵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3)通过视频播放香港政权交接的一些课外资料,如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离开香港情景等,可以衬托出香港回归滚滚大潮是不可逆转的。
(4)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的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亮出自己一个客观评价。②在本节课上,老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
三、历史课堂教学范例怎么写
以讲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为例,参考下:本课的主题: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关键信息: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朗诵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着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三篇《香港》《澳门》《台湾》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课堂行将结束时,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以历史情节比较为培养学生比较和提炼、归纳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如:①通过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比较能力;②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学生提炼归纳的能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探究历史的心理。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香港、澳门、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当台朗诵优秀文学作品的技巧,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了解“合作学习”小组形式的开展应注意的方面,增强讨论辩论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3、通过本课的学习,力争使学生知道: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因此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地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情趣盎然地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教学评价方式:(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2)通过学生朗诵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3)通过视频播放香港政权交接的一些课外资料,如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离开香港情景等,可以衬托出香港回归滚滚大潮是不可逆转的。
(4)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的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亮出自己一个客观评价。②在本节课上,老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
四、求两份初中历史教案 急
第一次见到这么囧的老师耶,老师别生气啊,你没说哪课我找了以下2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初一)一、教材分析重点: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以古史传说的形式对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过程作了形象的描述,它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上一课的“氏族部落”,启下一单元的“国家的产生”。
它是从传说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这段远古历史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去理解、认识这段历史。二、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属于了解层次,可通过讲故事、演课本剧、游戏、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组织教学。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2.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 1.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炎帝与黄帝事迹的学习,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2.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和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一)教学准备阶段1、制作多媒体课件2、查阅历史资料(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炎黄子孙” 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尧舜禅让又是怎么回事?远古时代的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谜底。
请同学们讲述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由学生分组准备,然后召开“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2、学习新课1)“炎帝与黄帝”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呢? 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 指导学生进行“传话”游戏。
(六位同学排成一行,老师用纸写好一句话,给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运用手势将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最后一位向大家说出他所理解的意思,看两者之间的差别)。谈谈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史实成分。
这些传说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过程,在人类的历史中,“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产生。至于发明,不一定都是炎帝黄帝创造的,而是先民成年累月,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并非一人短时之功,而是后人在追述他们的历史时,将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身上。
炎帝与黄帝的传说有哪些? 为什么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是怎样走向联合的? 炎帝与黄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龙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看“贝壳堆塑的龙虎图”(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有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这也反映了华夏族形成的历程: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而最终走向联合的。其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战败臣服,炎黄走向联合。
2)尧舜“禅让” 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来获得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位置的方式却很温和,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产生的。这一制度即历史上的“禅让”。
学生想像当时禅让的情景,挑选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尧”和“舜”,进行对话表演,体验什么是禅让。禅让的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
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3)大禹治水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开展“大禹治水的启示”讨论竞赛活动,分四组进行。
可以启发学生在环保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去谈。 3、课堂小结中华五千年文明从黄帝算起。
尧舜的禅让、大禹治水等传说让我们得以窥视我们祖先逐渐走向文明的一幕,被选举为首领的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我们祖先当中的这些英雄都具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
4、课堂练习:-------------(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 ------------(国家萌芽的出现)→ ---------------(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5、板书设计: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炎帝和。
五、历史教案怎么写
怎样写好历史教案? (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
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
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
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
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
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
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设计书写 1.书写内容及步骤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评价。
2.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因此,我们认为,或者以表格书写,或者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一,后一种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呈现,采用文本形式书写前端分析,教学过程则一般以表格形式书写,从而组织成为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所以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外,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多元化和创新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用表格形式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介)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文章。
六、历史论文1000字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
教 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讲不好,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反而形成错误概念,甚至 产生不满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民族感情。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述这些问题?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 践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要实事求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 历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今天满族的祖先西周的肃慎 ,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东胡,曾经十分强盛,并且建立过政权。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强盛,隔着长城 与秦汉帝国对峙。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则更多,而且不少国家还进入到中原地区。
宋朝时,契 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夏,就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管辖的范围更广,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
满族建立的清朝,疆 域广大,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作出了 重大的贡献。
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华夏族歧视的犬戎族,在 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推动了我 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逐步强盛起来,促进 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 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统一了全国。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我国今天的版图,基本上是 清朝前期确定的。
从经济上看,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苗、瑶族开 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回纥及西北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 。
正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经济的开发,并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才使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至于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例如清朝时期,东北各族 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斗争,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反击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国的斗争。
到了近代,各 族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事例就更多了。 当然,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
其中人数较多而又发展迅速的民族,对我们祖国历史的发展起的作用就大些,例如,汉族不论在政治经济上 ,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过巨大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部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汉族的发展史。
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不是由某一个民族缔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 包括历史上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必须包括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没有 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能称之为中华民族史。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 上的地位,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讲述。 二、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 ;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 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等等。历史上,多民族的中国存在着统一和 分裂的情况。
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的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便不难看出,在我国这 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在各民族之间,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彼此就友好相处,互相往来,和平发展, 国家就表现为统一状态,例如,秦汉的统一,隋唐的统一,元明清的统一等。当矛盾的斗争性占主要地位时, 民族之间就相互对抗,甚至爆发战争,国家就处于战争或分裂状态,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 裂,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等。
同时,矛盾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宋与西夏、辽、金的战争,双方统治阶级 几乎动员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战争之后,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族人民之间,又出现了和平相 处的局面。民族战争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万人死于非命,经济文化受到破坏,然而,战争也是各民 族之间相互接近的一种重要方式。
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总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强迫迁徙到另一个民 族的聚居地,各民族杂居错处,相互融合。东晋十六国时,。
七、高中历史教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学设计
《第12课 宪章运动》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解读课标:有两个要求,掌握争取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是一般层次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在此基础上认识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的培养。
2、教材分析 这是专题七“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的第一部分内容。前边所学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和封建专制的较量,这个专题讲民主政治的最大、最重要、最直接的当事人-----人民群众,为争取最广泛的民主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人类最高理想的奋斗。英国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最早进行工业革命,使英国工人阶级最先壮大、最先觉悟、最先斗争,他们的行为开启了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新阶段,所以本课承上启下,地位比较重要。
岳麓版教材本课有“欧洲早期工人运动”、“人民宪章”、“三次请愿运动”三个子目,突出宪章运动的背景、过程,对课程标准要求的普选权斗争、宪章运动对欧洲民主化影响着墨不多,所以要参阅紧贴课标的人教版教材。
本课内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学习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时,作为背景涉及到过,高中历史 。。
八、历史教案怎么写
怎样写好历史教案?(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
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
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
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
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
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
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设计书写 1.书写内容及步骤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评价。
2.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因此,我们认为,或者以表格书写,或者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一,后一种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呈现,采用文本形式书写前端分析,教学过程则一般以表格形式书写,从而组织成为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所以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外,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多元化和创新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用表格形式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介)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