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写给朋友的信范文

一、需求一封古代白话文致友人书信,作为春节的问候,无需实际内容,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前上一函,谅已入鉴.顷奉惠函,谨悉一切.惠书敬悉,情意拳拳.昨得手书,反复读之,拳拳盛意,感莫能言.数奉手书,热挚之倩,溢于言表.捧读惠书,欣慰无量.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久末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不日前曾奉一函,意其已抵左右.顷接手教,敬悉一切.接奉大札,敬悉种切.思念语 分手多日,别来无恙?别后月余,殊深驰系.一别累月,思何可支?久疏通问,渴望殊深.别后萦思,愁肠日转.离情别怀,今犹耿耿.故园念切,梦寐神驰.心路咫尺,瞻言甚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鸿雁传书,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相距尚远,不能聚首.转托文墨,时通消息.别来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前上一函,谅达雅鉴,迄今未见复音,念与时积,近况若何,念念.握别以来,深感寂寞.久疏问候,多多见谅.何时获得晤叙机会,不胜企望之至.久疏问候,想必一切佳胜?多日未晤,系念殊殷.。
二、古人写信 范文
旧时代的写信传统,格式严谨,讲究礼仪,无论是家事、公务,都叙述简洁明了,有概括性、可读性。
称谓按辈份长幼极其礼貌地形成一个公式,比如“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某某夫子尊鉴”、“某某仁兄座右”……等。对子女晚辈多写“某儿知悉”、“某女见字”、“贤妻庄次”、“某夫君如画”等,依关系、身份、区别称谓用辞,看上去会使你觉得写信人文质彬彬,恭敬礼貌;读信如睹人,你会感到一种亲切的安慰。
起了互通消息和联络感情的作用。 ——赵清阁为“书信选”所写的前言 另外,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
不悉。 不具。
不备。不赘。
书不尽意。不尽欲言。
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
余容续陈。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
伫候明教。时候教言。
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
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
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
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
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 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
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
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
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
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
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
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以下为常见祝辞: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 专此,致 专此,祝 专此即请 专此布达,即颂 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 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 即颂 即请 顺效 顺祝 或为: 此候 此请 顺致 顺颂 即候 或为: 祝颂请 问致候 对尊长,可选用: 恭叩 恭淆 恭颂 恭候 敬叩 敬祝 故请 敬颂 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 恭颂 恭请 恭候 为强调郑重其事: 谨祝 谨贺 对晚辈: 此询 顺祝 即问 祝(你)愿(你)盼 望 对祖父,颂祝; 起居永福 对父母辈,颂祝: 金安 福安 对尊长: 康安 钧安 崇安 履福 颐安 对女长辈: 慈安 懿安 坤安 玉安 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 春社 暑安 秋棋 冬馁 逢年尾岁首,可贺: 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 岁祺 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 常时可颂: 近祺 日祉 时吉 时绥 起居安吉 行止佳胜 工作顺利 台安 大安 当日可达之信,颂: 晨安 早安 午安 晚安 刻安 对女性可颂: 淑安 妆安 阃安 对未婚女子,颂: 闺安 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 侍安 侍祉 对晚辈后生,祝愿: 学业锐进 工作好 生活愉快 幸福 健康 进步 侍棋 课祉 祝收信人全家: 阔府康泰 全家幸福 祝收信人夫妇: 双安 俪安 俪祉 贺有喜庆事者,道: 喜安 庆祺 贺新婚者: 燕安 燕喜 贺生子者: 麟安 对家居者,颂: 潭安 潭祺 潭祉 对行旅者: 客安 行祺 旅 一帆风顺 旅居康乐 唁丧,请候: 礼安 孝履 问病,祝颂: 早日康复 痊安 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 否极泰来 对知识界,可泛颂: 文安 道安 研安 文祺 雅祺 对编辑: 编祺 编安 对写作者: 著祺 撰安 笔健 对教师: 教祺 教安 诲安 对军界: 勋扯 戎安 对政界 政安 勋安 升安 公祺 钧祺 崇祺 对工商实业界: 筹祉 财安 吉利 赢祺 盈祺 发祺 运祉 事业昌隆 宏猷大展 行止佳顺 万事顺 遂 百事称心 诸事如意 盛利久发 财源茂盛 日进斗金 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
三、古代书信格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是写在竹简上的?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我们现在说“三缄其口”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
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文字学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在中国古代的书信中?最著名的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从这些书信里可以看到比较规范的书信格式和用语,这些书信都成了书信礼仪的典范。彭教授还介绍了在魏晋就出现了专门记录书信礼仪的文献《书仪》。
?? ?■书信格式 ??不能称自己妻子为“我夫人” 书信的成分有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六个部分。 书信中敬称称呼对方表明尊重。
可以用古代的爵称,君、公等,也可在称谓前加敬字,或者称字和号。对于一些我们非常敬仰的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长者,比如社科院的庞朴先生,学术界一般都称他为庞公。
夫人这个词是专用来称对方或他人妻子的,绝对不能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我夫人。 称呼对方的儿子为令公子,也称令息,息就是子息的意思。
称对方为贤兄、仁兄、台甫、台鉴。一般来说称对方的字号比称名字尊重。
他还举例说,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昀和纪晓岚混称是错的。 书信中绝对不能出现我你他字样,如果非要用就需要用一些词代替。
比如“你”可以称为某某仁兄,某某砚兄或称阁下。他举例说,他有一位同学是北大的博士,和女朋友第一次鱼雁传书,那女孩在信封上也称他为某某砚兄。
在信中称自己应该为在下、小弟。信中的“他”应该用“渠”来代替。
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别人用敬称的同时自己用谦称。 比如古代皇帝都称孤道寡,这就是谦称。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子、内人、拙荆,绝对不能说夫人。称自己给别人的东西应该用“菲”、“芹”、“寸”、“薄”。
比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献。请人家吃饭叫做略具菲酌。
? ??■常用书信套语??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同学:砚右、文几、台鉴??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平辈:顺祝??署名??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字示白谕 ??■礼仪作用??E-mail该有传统书信礼仪 学习中国传统书信礼仪,可以使我们在不能见面的时候,从字里行间体现出揖让进退。 此外,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注重书信礼仪,但在我国港台、韩国日本以及华侨地区依然保留着最传统的书信礼仪,掌握基本的书信礼仪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文化礼仪素养,而且还有助于增进交流。
彭教授收到过很多韩国和日本友人或者我国港台学者的来信,他们都非常讲究书信礼仪。 比如一位韩国朋友写信中有“将命考”的字样,彭教授问他的学生,他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一种自谦,不敢给您写信只好给传命的人,“将命”是指传命的人,“考”是副手,这句话的意思是给您传达室的人的副手,可谓谦而又谦。
彭教授珍藏一封钱穆先生夫人给他的信,除了抬和阙以外,还有很多传统的书信格式。 她写道,匆匆不及所言,并候双安,又称他们夫妻为俪,这封信充分体现了传统书信礼仪。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看鲁迅写给母亲的信和毛泽东写给老师的信,可以体会出中国传统礼仪的魅力所在。 现在人写信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多数人都用E-mail,但其实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书信的结构敬语称呼等还是应该和传统书信一样的。
学会写信是一种文化素质和个人涵养的最基本体现。 ??■礼仪反馈??原来我不会写信 人文学院一位女生:我学了这么多年中文,现在才发现其实我连一封信还都不会写,也不知道写信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我平时很少写信,最多不过就是发个EMAIL,也不讲求格式。 不过现在觉得书信礼仪还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好好学习一下,有的时候我读到名人书信中有些地方看不懂也没有注意,其实这些细枝末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另外,一封措词得体恰当的信也反映出个人修养。连一封信也写不好,会让人笑话我这个学中文出身的人。
? ??■不用完全照搬 经管学院一位男生??书信礼仪可以增加个人修养和文雅气质。 我觉得了解书信礼仪是很重要的,但并不说明我们就要完全照搬,因为真的完全写旧式书信会有掉书袋的嫌疑。
有一些过于复古的东西不太适用了就应该被改进或者抛弃,只要有一套大家都接受和认可的书信礼仪就可以了。在书信礼仪这个问题上,我们保持尊敬别人和谦虚的传统是最重要的。
?? ??■去信别让人“跪启” 彭林老师举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有一个学生给父母写信:“敬爱的爸爸妈妈我钱不够用了。”
一点拐弯都没有,应该先委婉问候一下,说,“敬爱的爸爸妈妈天气暖和了,可是有的时候还很凉,一定要注意增减衣。
四、古代人的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
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毛泽东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
(二)告辞或思慕语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此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思慕语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的情感。
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 (三)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四)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具体例子如“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备。
不赘。书不尽意。
不尽欲言。临颖不尽。”
等等。 (五)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
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
“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
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六)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
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 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
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七)附候或致意 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
如“某人嘱笔问候”。 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扩展资料: 书信举例: 1.鲁迅写给母亲的信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的信,早已收到。
现在是总算过了年三天了,上海情形,一切如常,只倒了几家老店;阴历年关,恐怕是更不容易过的。男已复原,可请勿念。
散那吐瑾未吃,因此药现已不甚通行,现在所吃的是麦精鱼肝油之一种,亦尚有效。至于海婴所吃,系纯鱼肝油,颇腥气,但他却毫不要紧。
“去年年底,给他照了一个相,不久即可去取,倘照得好,不必重照,则当寄上。元旦又称了一称,连衣服共重四十一磅,合中国十六两称三十斤十二两,也不算轻了。
他现在颇听话,每天也有时教他认几个字,但脾气颇大,受软不受硬,所以骂是不大有用的。我们也不大去骂他,不过缠绕起来的时候,却真使人烦厌。
“上海天气仍不甚冷,今天已是阴历十二月初一了,有雨,而未下雪。今年一月,老三那里只放了两天假,昨天就又须办公了。
害马亦好,并请放心。 “专此布达,恭请金安。
“男树叩上广平海婴同叩。一月四日” 2、毛泽东致老师符定一(澄宇)先生: 澄宇先生夫子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
五、给朋友写的一封信,要用信的格式
1、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不过很少。)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
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
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
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写日期。
6、范文
亲爱的同学:
你好!
去年,我们互相认识了,直到现在,我们依旧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今年寒假,我想邀请你到我的家乡作
客。
说到我的家乡,自然会想到美丽的太湖。这里风景如画,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对面的山峦,在太湖上,还建
有湿地公园。站在桥上往下看,太湖湖水清澈见底,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芦苇丛立在湖水中,
美丽极了。傍晚,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都到映在湖水中,把湖水都染成了全黄色。在太湖边走一走、看
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在这里最著名的就要数“太湖三白”了,那就是:银鱼、白虾、白鱼。有人曾经说过:“太胡白虾甲天
下。”到我们七都来,肯定是要吃这“三白”的。这“三白”味道可口鲜美,令人流连忘返。不仅
是“三白”我们这里的螃蟹也是很有名的。每当秋天,都是螃蟹最肥美的时候,如果能在这个时候吃上
螃蟹,那是再好不过了。我们这里的人都很热情,只要你们来,我们一定会款待的。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很想来呢。来吧,到我的家乡来吧,我和家乡会张开双手欢迎你的。
祝你生活愉快!
你的朋友:xx
xx年xx月xx日
六、古代人写信的格式
报任安书 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是也。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在穽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谨再拜。 译文 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
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荐贤能之士。情意十分诚恳,似乎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
我并非如此。请允许我谈谈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
长时间没有答复你,希望你不要责怪。 我的先人,没有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特大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本来就是皇上所戏弄,当成乐师、优伶一样畜养的人,为流俗所轻视。
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为什么呢?这是自己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促成的。
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头发、以铁索束颈受辱,其次是毁伤肌肤、断残肢体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极点了!《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
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猛虎在深山(的时。
七、古代的书信格式有什么规定
现在一提“书信”都知道是信件。
古代的“书信”则是两回事。“书”是信件, “信”是使者,也就是送信之人。
如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自可断来信,徐徐 更谓之。”这里的“来信”就是前来提亲的媒人。
把“书”与“信”合成一个词的是 《晋书。 陆机传》。
唐人写诗才有把“信”单指信件的提法。如大诗人元稹《书乐天 纸》:“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封诗。”
此类例子举不胜举。 书信是实用性独立文体,写起来比较自由,但也要讲究格式。
古代书信大致分为给 长辈、平辈、晚辈三种。不管给谁写信,至少要有上款(受信人)、正文和下款(写信 人)三个部分。
但是,在历史上这三个部分的先后次序并不一样。汉魏六朝时期,常要 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信人的姓名,像《报任少卿书》,写信者是司马迁,一上来就 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写了正文之后,再来点谦词就不写署名 了。但在明清以后,一般是按照上款(受信人)、正文和落款(写信人)、日期这样的 顺序写,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使用、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格式。一封 完整的书信至少应包括六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
因为收信人的年龄、身份、地位、职业不同,写信时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就要有相应的区别。 比如在称谓语中,给长辈写信,称谓语加敬称但不具名,如 给父亲写信,称谓语加“大人”二字,提称语为“膝下”、“膝前”、“尊前”等,然后 以“敬禀者”引写正文,末尾祝愿语如“敬请福安”等,署名写“男(或女)某某叩 禀或敬叩或拜上”,最后写上日期就可以了。
给平辈写信敬称要讲究一些,如给朋友一 般称仁兄、先生等,对比较亲近或年轻的朋友多用“足下”。末尾祝颂词用“安”、“棋”、“祉”等。
如果对方是公职人员,则应为“敬颂公棋”、“敬颂公绥”。下款署名 多用“某启”、“谨启”、“鞠启”、“手启”、“手书”、“白疏”之类的字眼。
给晚辈子侄 写信可随便些,抬头直呼其名即可,结尾问好与否关系不大,落款用“谕”、“示”、“白”等字。老师给学生写信,落款只写名字即可。
古代书信中一般不会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一是让人觉得简慢,二是看起来 没有文采,凡是遇到这种地方要委婉处理。 如给朋友写信,提到对方可用先生、仁兄、砚兄等。
写到自己可用在下、小弟。说道第三方时用“彼”、“渠”等。
还有,国人向 有“礼多人不怪“的习惯,这点同样适用于写信,对别人用敬称的同时自己要多用谦 称。如称自己的妻子为内子、内人、拙荆,不能称“我夫人如何如何”。
自己给别人的 东西应用“菲”、“芹”、“寸”、“薄”。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献”。
请人家吃饭叫做 “略具菲酌”。这类讲究很多,应加以注意。
此外,信封的书写也要讲究,也要体现自谦而敬人的原则。对于收信人的称谓,一 定要用尊称(晚辈除外),在收信人名字、称谓之后一般要加“俯启”、“赐启”。
表明 对方身份高贵。明信片因为不需要开启,所以就不要写“启”和“缄”之类的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