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培训强帮扶划范文
养猪技术帮扶协议
荆门市福利化养猪新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解决生猪规模养殖过程中存在的温差大、污染重、臭味浓三大难题,改善养猪环境和公共卫生状况,促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推广的背景与意义 动物福利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1822年,第一个禁止虐待动物的议案—— “马丁法令”获得通过。
所谓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其标准包括动物无任何疾病、无异常行为、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国际上公认的动物福利基本原则包括:让动物享有六种自由(即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
国外提出动物福利问题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许多国家(如欧盟)都制定了保护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我国《畜牧法》规定,“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畜牧业生产经营者改善畜禽繁育、饲养、运输的条件和环境”,使“动物福利”得到了体现。
在我市大力推广福利化养猪新技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是引入福利化养殖观念。近年来,保护动物福利的争论已愈演愈烈:疯牛病、链球菌病、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爆发,都证明了人和动物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
如果动物的生存状况恶劣,也必然会伤害到人类。因此,保障动物福利就是保障人类的健康安全;二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采用此技术养猪的农户,每年增加收入1.5万元;三是有效解决规模养殖中的环保问题。四是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
二、实施目标 1、充分发挥生猪潜能。与传统规模饲养相比,商品猪95公斤出栏,饲养期由140天缩短到120天,料肉比由2.8-3.0:1降为2.4-2.6:1。
2、全面改善猪场环境。 “以猪为本”的设计解决传统养猪“怕热、怕冷、怕脏”的问题。
猪舍内干净、卫生、无蝇,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氨气等)明显减少,粪、尿等排泄物经地下沟入沉淀池或沼气池。 3、大力提高养猪效益。
全封闭式猪舍设计及严格的环境控制,不仅改善了生猪福利、降低了疫病防控风险,而且提高了养殖收入。采用福利化养猪技术,与传统养猪模式相比,按头平增加纯收入50元、每批出栏150头、全年饲养2批商品猪计算,每户可增收1.5万元。
三、实施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1、主要内容:福利化养猪新技术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在现行的“良种+良料+良法”的基础上,采用全封闭式的标准化猪舍设计、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及其舍内温度的有效控制。(1)温度的控制。
猪舍的墙内、门内和屋面均添加保温隔热材料,高温时有水帘降温,天冷季节由地下设“U”型烟道供暖。环境温度可调控在20-30℃之间,适宜猪的生长;(2)污染的治理。
猪舍内实现纵向负压通风换气。墙边设有戏水池(猪厕所)粪、尿集中在戏水池里,通过密闭的地下沟流进沉淀池或沼气池。
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臭味、有害气体的浓度,解决猪舍内的脏、乱、差问题。同时,窗户外面敷设钢丝网,防止老鼠、野鸟、蚊蝇等进入猪舍。
猪舍内配备自动饮水器、自动喂料器,既保证了料、水的新鲜、卫生,又减轻了劳动强度(1人可同时管理2栋标准化猪舍,年可饲养生猪900头)。 2、实施地点:钟祥市以胡集、旧口、张集、东桥镇为重点,京山县选择孙桥等镇进行示范;沙洋县组织在纪山镇、拾桥镇示范,东宝、掇刀、屈家岭区分别在子陵铺镇、团林镇和何集办事处示范。
在此基础上,再总结经验在全市推广。 3、实施步骤:(1)宣传培训阶段(2006年10--11月)。
利用荆门日报、荆门电视台、荆门农业信息网、荆门畜牧信息网等媒体,宣传福利养猪模式;举办培训班,印发有关资料,武装骨干。(2)培植样板阶段(2006年11月到2007年6月)。
选择部分志愿参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和猪场,搞好全封闭式猪舍设计与修建、相关设备的购置和安装、育肥猪的科学饲养管理、相关数据的记录与整理等工作。(3)全面推广阶段(2007年7月到年底)。
四、保障措施 1、组建推广工作专班。市、县两级畜牧业局成立工作专班。
分别成立由分管畜牧生产的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及专家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技术指导及开展培训等,作到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2、扎实开展科技入户活动。把推广福利化养猪新技术作为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重点内容来抓。
注重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的服务方式。一是构建技术指导队伍网络。
根据每位技术指导员的专业特长进行合理搭配,尽量做到专业互补。各县、市、区组编2-5个技术指导小组,每个小组负责3-5个乡镇。
每位技术指导员负责1-2个示范村,10-2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村确定了1-2名核心示范户,作为科技入户的召集人和联系点,形成了“专家组—指导单位—指导小组—指导员—核心示范户—示范户”的科技入户网络。
二是抓好科技“赶集摆摊”。在做好入户指导的同时,利用农村集贸市场人流集中的优势,以技术指导组为单位积极开展 “赶农村大集、摆科技摊”活动,现场解答技术问题,发放技术资料,扩大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的覆盖面和工作成果。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是争取省畜牧局扶持一部分资金;二是市县区可将福利化养猪新技术推广纳入畜牧小区建。
关于农村养殖扶助的申请报告怎么写
近年来,养鹅业的发展比较迅速。我区把发展养鹅作为全区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先后通过无偿扶持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渠道与方式帮助农户发展养鹅,农民养鹅积极性高涨。全区现存栏鹅1 200余万只,鹅业产值4亿余元。通过几年努力,养鹅逐渐由家庭散养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之路。通过对养鹅大户进行科学调查,发现懂科学、精技术的养殖户收效高,如渔沟镇蒋口村朱某,通过多年的养殖实践,掌握了精湛的养鹅技术,年养2 000只,纯收入2.4万余元;五里镇涧桥村徐某,种植黑麦草0.2公顷(3亩)地,科学饲养种鹅420只,年收入3万余元。现将他们的成功经验介绍如下。
一、充足的牧草供应
鹅是草食动物,优质的牧草可提供鹅80%~90%的日粮营养,是鹅获取营养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养鹅规模的先决条件。养殖户可根据饲养规模种植适量的牧草。据调查测算,种1/15公顷(1亩)黑麦草,年割5~6次,产量达6 000千克左右,可养肉鹅200~250只。
二、加强选育选配
饲养种鹅应加强选育选配,通过选择优秀的个体做种用,使其优良的品质得以遗传,从而提高鹅群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否则,饲养数年后便有些鹅群会退化,生产性能下降,经济效益变差。
三、科学的饲养管理是规模养鹅获高效益的关键
1. 适度的饲养规模。专业户养鹅规模大小与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养鹅数量多、出栏数多、劳动效率高,收效也大。决定饲养规模的大小要根据养殖户的劳力资金、草料资源等条件,以及市场销售情况来确定。如果条件尚不够完善,饲养技术跟不上,不必追求大规模,否则饲养管理不善,鹅群生产性能下降,患病死亡增多,反而得不偿失。一般农户饲养肉鹅500只左右,种鹅150只左右;专业大户可适当多养,肉鹅可为1 000~2 000只;种鹅可为500~1 000只。
2. 科学地规划修建鹅场(舍)。鹅舍应建在地势高燥、平坦或缓坡地带,南向或东南向,土质以透水性好的沙壤或土壤为宜。广大养殖户可利用废弃的旧房或搭建简易棚舍,周围用竹篱笆或粗网围护饲养;也可利用沟、河等流动水源将棚舍建在沟、河边围养。采用砖木结构的鹅舍要特别注意夏季通风散热问题,可在前后墙设置上下两排地窗,下排窗户的下缘以距地30厘米为宜,为防敌害可安装金属网。
3. 科学放牧。针对放牧鹅采食积极性主要在早晨和傍晚的特点,鹅群的放牧要早出晚归,放牧到八成饱时应赶至水源处饮水戏水。高温天气时要增加放水次数和延长放水时间。放牧前要注意放牧地和水源不要被农药等污染,同时对放牧的草地、茬地、畦地等要有计划轮换放牧。
4. 做好雏鹅的护理和产蛋鹅的饲养管理。
雏鹅:一要做好保温防湿工作。在育雏期间要经常检查育雏温度,如发现雏鹅打堆时应及时哄散,并保持育雏舍通风,地面干燥,清洁。二要做好饲喂工作。开始可用浸泡的碎米和柔嫩的青菜饲喂,每天饲喂6次左右,10~15日龄后可配以全价饲料和青饲料(如黑麦草)饲喂。三要做好疫病防治和防御敌害工作。
产蛋鹅:一是采取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相结合饲养方式。每天补饲3次,早、中、晚各1次,补饲的饲料总量控制在50~200克。二要做好配种工作。每天早晚分别让种鹅到清洁的水塘中交配,有条件的可采取人工授精,降低种公鹅的饲养量,从而降低饲养成本,并提高良种公鹅利用率,提高养鹅经济效益。三要防止窝外蛋。母鹅产蛋时间多数在下半夜至上午10:00左右,因此上午10:00以前不宜放牧,应在舍内补饲。母鹅有择窝产蛋的习惯,在产蛋鹅舍内应设置产蛋箱或窝。放牧时如发现母鹅有产蛋表现时应送回产蛋。四要控制抱性。母鹅在产蛋期间的抱性对产蛋性能造成影响较大,可采用及时隔离和关在光线充足的通风处,只给饮水不给料,2~3天后再给少量料,或用市场出售的“醒抱灵”等药物醒抱,恢复产蛋。
5. 肉鹅的短期肥育。仔鹅到60日龄时可转为舍饲,关养在光线较暗的舍内,限制光照和运动,喂以玉米为主的高能量日粮,每天喂料3~4次,促使体内脂肪迅速沉积,同时给以充足饮水,促进消化,经15天左右即可出售。
四、防治疾病
规模养鹅效益高低看管理,成败与否看防疫。规模养鹅要保持鹅舍干净,地面干燥,栏舍通风并经常打扫;定期或不定期用药物消毒场地及用具;发现疫情应及时隔离治疗并对病死鹅做深埋处理;定期防疫驱虫,对鹅群按免疫程序注射小鹅瘟疫苗、禽流感疫苗、蛋子瘟菌苗等,并定期请兽医上门查虫驱虫。
产业扶贫的典型经验
近年来,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进一步整合资源,把发展林下生态养鸡作为产业扶贫开发与生态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山上种果树、树下养土鸡”是南晓镇林下生态养鸡的真实写照。南晓镇有林地13.63万亩,果园面积4.24万亩。作为农业主导型乡镇,南晓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采取林下放养模式养鸡,其产品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备受消费者欢迎,畅销区内外。
2014年以来,南晓镇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200多亩,更新造林500多亩,同时与广西大学合作,开展“优质荔枝高位嫁接”技术推广工作,在荔枝主产区那敏村完成“桂味”“鸡嘴荔”等优质品种高位嫁接150多亩,积极造林和扩大果树种植面积,进一步美化绿化了村屯,也为发展林下生态养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南晓镇还整合林下养鸡土专家、镇畜牧站、农业服务中心及林业站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团队,定期对养殖户进行走访,及时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此外,南晓镇密切结合当地实际,通过争取财政支持、引入社会投资和发动群众自筹等多种方式,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全力推进“南晓土鸡”项目建设,养殖南晓土鸡50多万羽。为更好地推广南晓土鸡,以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助农增收,南晓镇注册了“南晓土鸡”商标,成立镇级养鸡协会,先后引进了麻鸡、假三黄鸡、本地三黄鸡、金陵三黄鸡等优良品种,并以“协会+基地+市场”模式推动林下养鸡科技化和产业化,探索政府引导、协会推动、会员带动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目前,南晓镇土鸡养殖户达800多户,每年出栏土鸡500万羽以上,年产值近2亿元,南晓生态养鸡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