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书信范文同窗

跟同学比一比,看谁了解到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多,如:鸿雁传书、鲤
鱼传尺素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青鸟传书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黄耳传书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写给老师的古代书信格式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神圣的职业,有人说,他们就像春蚕,默默的为人类吐出最后一点丝;有人说,他们就像蜡烛,默默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人说,他们就像辛勤的园丁,为祖国培育一代又一代的花朵。而我说,他们就像一把桨,引领着我们的理想之舟,让我们通向成功的彼岸,那就是老师。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有过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宛如天上的繁星,有的渐渐由明亮转为朦胧,但在这其中有一颗与众不同的明星,那光泽永不消退,那就是陈老师。
陈老师长着瓜子脸,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成了她身上的一道“风景线”,那对水灵灵的眼睛总是我失败时给我鼓励;在我成功时给我赞许,还告诉我不要骄傲、再接再厉;在我绝望时,给我带来希望。
记得有一次举行数学竞赛的时候,陈老师为了我们取得更优秀的成绩,利用课后搜集资料给我们练习,耐心地辅导我们。起初,我兴趣很浓厚,学得很开心,成交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快节奏的学习,我感觉负担越来越重越来越辛苦,我渐渐跟不上老师的脚步,失去了信心。当陈老师发现我的急剧变化时,她向我投来了支持的目光,那目光仿佛在指引正确的方向,仿佛在说:“加油”!不要放弃,不要让我失望!我一下子领悟到老师的用意,一种莫名的力量让我提起精神来听课,渐渐地我也就跟上老师的脚步,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了。到了考试那天,我满怀信心地进了考场,脑海里不时浮现老师那柔和的目光,我更加努力了,因为我肩上背负着的不仅仅是父母对我的希望,还有陈老师对我的希望。带着陈老师的目光,我成功了,我获得了满分。能有这样的成绩还真得多亏了老师对我的一番鼓励,老师谢谢您!
陈老师给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学习时,她就像一位导游,带领着我们在知识的果园中徜徉,摘取秋天的硕果,品尝着成功的喜悦;在遇到困难时,她就像母亲一样拉着我们的手一同翻山越岭;当我们犯错时,她总会用她的温暖再一次洗刷每一个学生心灵的尘土。我知道,陈老师付出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她为我们呕心沥血,不知为我们流下多少汗水,付出多少辛劳,但陈老师都无怨无悔。真不愧是人类灵魂伟大的工程师。
陈老师,你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古代中国书信的格式
常用书信套语
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 敬请教祺 敬颂海安
平辈:顺祝
署名——
对长辈:叩禀 敬叩 拜上
对平辈:谨启 鞠启 手书
对晚辈:字示 白谕
信封的写法跟现在没有多打的区别
不过古代的书写是竖的
注意使用相应的敬语就可以了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青青河畔草》 ……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他的像烽火啦,飞鸽啦,鸿雁啦,都很常见,不过官家用的应该是官道驿站吧,像讽刺杨贵妃的词里不是有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吗,以及红尘指的应该就是官方用来通报信息的 鸿雁传书、鱼龙传书。
在唐人的《春江花月夜》里,有一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一、烽火传军情 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的历史遗迹。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鸿雁传书 1958年7月10日,原邮电部发行了《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邮电部长会议》纪念邮票一套2枚,面值分别为4分和8分,图案都是工作中的广播发射塔和正在蓝天上高高飞翔的大雁。
这只飞雁,用的是“鸿雁传书”的典故来象征邮政通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凶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凶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
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但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血和泪写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书信,让鸿雁捎去。
以上两则“鸿雁传书”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而“鸿雁传书”也就渐渐成了邮政通信的象征了。 三、鱼传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
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
跟同学比一比,看谁了解到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多,如:鸿雁?
《青青河畔草》……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他的像烽火啦,飞鸽啦,鸿雁啦,都很常见,不过官家用的应该是官道驿站吧,像讽刺杨贵妃的词里不是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吗,以及红尘指的应该就是官方用来通报信息的鸿雁传书、鱼龙传书。
在唐人的《春江花月夜》里,有一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烽火传军情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的历史遗迹。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二、鸿雁传书1958年7月10日,原邮电部发行了《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邮电部长会议》纪念邮票一套2枚,面值分别为4分和8分,图案都是工作中的广播发射塔和正在蓝天上高高飞翔的大雁。
这只飞雁,用的是“鸿雁传书”的典故来象征邮政通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凶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凶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
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但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血和泪写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书信,让鸿雁捎去。
以上两则“鸿雁传书”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而“鸿雁传书”也就渐渐成了邮政通信的象征了。 三、鱼传尺素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
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
古代人的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
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毛泽东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
(二)告辞或思慕语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此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思慕语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的情感。
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 (三)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四)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具体例子如“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备。
不赘。书不尽意。
不尽欲言。临颖不尽。”
等等。 (五)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
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
“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
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六)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
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 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
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七)附候或致意 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
如“某人嘱笔问候”。 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扩展资料: 书信举例: 1.鲁迅写给母亲的信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的信,早已收到。
现在是总算过了年三天了,上海情形,一切如常,只倒了几家老店;阴历年关,恐怕是更不容易过的。男已复原,可请勿念。
散那吐瑾未吃,因此药现已不甚通行,现在所吃的是麦精鱼肝油之一种,亦尚有效。至于海婴所吃,系纯鱼肝油,颇腥气,但他却毫不要紧。
“去年年底,给他照了一个相,不久即可去取,倘照得好,不必重照,则当寄上。元旦又称了一称,连衣服共重四十一磅,合中国十六两称三十斤十二两,也不算轻了。
他现在颇听话,每天也有时教他认几个字,但脾气颇大,受软不受硬,所以骂是不大有用的。我们也不大去骂他,不过缠绕起来的时候,却真使人烦厌。
“上海天气仍不甚冷,今天已是阴历十二月初一了,有雨,而未下雪。今年一月,老三那里只放了两天假,昨天就又须办公了。
害马亦好,并请放心。 “专此布达,恭请金安。
“男树叩上广平海婴同叩。一月四日” 2、毛泽东致老师符定一(澄宇)先生: 澄宇先生夫子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
用书信格式写一篇给老师家长同学的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提起手中重若千斤的笔,怀着矛盾的心情,我写下了这封信,儿子有许多心里话要向你们诉说. 十几年来, 你们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和弟弟,视我们为掌上明珠,使我们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比起那些没有家庭和温暖的孩子,我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是你们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都深深铭记在心里,是你们编织了我丰富多彩的生活,你们是我最亲的人——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你们无微不至的呵护我们,带我们去看病,给我们喂药,帮我们保暖,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意恐迟迟归”,一定会换来我的“抱得三春晖”. 我知道,你们也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愿.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只有具备很强实力的人,才能够走上工作的岗位,因而你们对我要求严格,甚至会超出我的接受能力,但是我清楚的知道,这是出于你们对我的爱,并且我也很努力地在做,唯恐惹你们生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方法,由于年龄的差异,是我们好多意见上出现了分歧,是我们亲密的距离越来越远,每次冲动之后冷静下来,我就十分后悔,不应该这样使你们伤心,生气,同时也无法原谅自己,更不知该如何面对你们,静思时我会想起你们的辛苦,爸爸除了在学校工作,还的做家务,还的做农活,而妈妈因为常年劳累已衰老了许多,想到这些我的眼泪便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爸爸,妈妈,你们能站在我的立场上想想吗?其实我也有苦衷,巨大的压力使我倍感迷茫,真希望远出的航道上能有一盏明灯为我引路.请你们原谅儿子的无知,同时也让我们相互理解,超越代沟. 最后祝爸爸,妈妈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儿子: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