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初中“问题学生”文献综述范文

    小学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文献综述怎么写啊,大家帮帮忙吧,12月15?

    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交流材料) 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其工作的方法也多种多样,现就“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特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作以下几点体会。

    一、 在思想上和学校保持一致,上下齐心,形成教育的合力。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直接“土壤”,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对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全面执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起着保障作用。

    班主任的工作必须以学校工作为核心,在思想上和学校保持一致,带领学生积极投入到学校的校风建设中去,上下齐心,形成教育的合力,努力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比如:我们学校政教处为了抓好校风建设,在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制定了“蒙自三小校园纪律”,这个校园纪律对学生安全、卫生、言行举止等方面都作了较详细的规定,每天学校少先队大队部都将对各班进行以上方面的监督、纠察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班级考核,每个学期这些考核成绩还将影响到班主任的工作量化成绩。

    我想,作为班主任,应该以大局为重,以少先队的检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摆正自己的心态,看到自己的学生违反了纪律,被扣了分,要做到不包庇学生,对学生的违纪不隐瞒,更不要去找什么客观原因,要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批评教育。 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和学校保持一致的思想,有了一致的思想,全校各部门之间,各位老师之间,形成了一股凝聚力,一种教育的合力。

    大家都用一致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去管理学生,学生也就能认真地遵守校园纪律,使学校的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要做好学生言行的表率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班主任要模范遵守师德,品德言行要努力做好学生的榜样。 三、亲近学生,关爱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

    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 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要细致,要有原则,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成长,也关心他们的心理发展。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配合体育老师做好班级的体育教学工作。

    班主任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把自己也当作学生的朋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几年我都在关注着我们学校学生品德言行的发展变化,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我们以前全校出名的“问题学生”少了,以往五六年级总有让全校老师头痛的几个“问题”学生,而近几年来这样的学生没有了,我们的生源没有变,是我们老师的观念变了,和学生相处的方式变了,因此我们的学生也变得懂事了、守纪了,这就是教师们爱的投入,爱的力量。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首先要体现在班主任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要给予宽容,给予积极耐心的引导,要想到孩子犯错误这是正常的事,谁叫他们是孩子呢?把对孩子的爱融入到对他们的批评教育之中。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只有了解,才有沟通。 只有了解,才有有的放矢的教育效果。

    在关爱和亲近学生的同时,班主任要想让学生爱自己,尊重自己,佩服自己,班主任还必须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要努力展现自己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即亲近又崇拜,即认定你是值得信任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在学生中树立起威望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那么,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会有力的促进你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 加强班级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为“老师的左右手。”

    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才能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肃集体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五、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纪律是学习的保证,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保障。

    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班主任必须扎实有效地加强。

    初中生论文《我看高考状元》怎么写?急求一篇关于09年高考状元的一

    我看高考状元 作者:朱晓剑 “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

    在高考和就业同样趋难的情况下,不免令人想起狄更斯的这句名言。至于说到对高考状元的炒作,每年伴随着高考尘埃落定、高考成绩揭晓,高考状元也便陆续出炉。

    而围绕高考状元的新闻追踪、经历回顾、个人访谈、折桂经验,网络、电视、出书等活动亦是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诸如“高考状元榜”、“状元榜中榜”、“状元最青睐的大学猜想”、“状元语录”、“状元书”、“状元宴”等“高考状元秀”更是甚嚣尘上,高考状元几乎成了全民参与之下“头等重要”的大事。 尽管这看上去有些恶俗,也足以证明一些人的“高考状元情结”。

    前段时间,成都的一家媒体则专门对过往的高考状元进行回访,我不知道这彰现的是对素质教育的反映,还是对应试教育的礼赞。其实,我们都清楚这一点,教育不是为了那个状元的,而是使一个人成为完善人格的人,也即做人的道理。

    而功利化的结果就是把这看作一种“进阶”,那就适得其反了。这不是我贬损高考状元,也不是我没有成为高考状元就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缘故,委实是他们除了为应试而读死书之外,别的能力就乏善可陈了。

    恰好近日我在报上读到一条新闻:德国著名的洪堡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理由是对这些“好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满意。 洪堡大学招生院院长给申请者的信中写道:“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进入学校的都是充满活力的新生。”

    反观我们对待高考状元的态度,正如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说的那样:“高考成了制约人才资源发展的瓶颈:瓶口外——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连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去‘残酷’地培养一流的考生;瓶口内——按照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培养学生,反而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的学校所不需要的。

    这更让我想起了当年我所在的班级的若干个高考状元的事,他们学习当然很用功到我这样懒散的人都恨不得立马头悬梁锥刺骨的跟倒去学习,可是,我渐渐地发现除了考试比我们分数高之外,别的尚值得说一说的事很少了。 当我们去外面接触社会时,他们依然勤奋地读书,后来,我们这些人都工作了,他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

    当然,这不过是个案。但若将对高考状元的炒作披上“高考神圣”的外衣,与盲目的“状元情结”嫁接,而高考状元不知自醒、自重,也不懂得自警、自励,非但会造成价值上的错乱、偏离,扭曲现代青年学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也不利于后来者的求知向上、追求进步,实质上则是在强化应试教育。

    关于单亲家庭的论文都有哪些参考文献?谢谢

    分析单亲家庭学生易成为问题学生的主客观原因,针对这些原因,结合年龄特征,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几点对策。

    当今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导致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大批出现。在这部分学生中,差生比例往往高于完整家庭。

    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因为这些学生生活在非正常的家庭环境中。二是由于家庭失去管教,孩子流向社会,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是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失误。 在这些客观原因的影响下,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行为习惯较差,甚至染上一些恶习,此外还容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

    按其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忧郁类:由于自卑,感到抬不起头,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少言寡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第二、散漫类:行为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第三、多疑类:由于多疑,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

    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常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争吵,个别的甚至大打出手。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缺乏集体荣誉感。

    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第四、霸道类:由祖辈哺养,或溺爱,或缺乏监管、教育能力,择友不良且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的单亲家庭学生容易属于这一类型。

    由于缺少管教,从小养成骄横的习气,事事处理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老师、同学,法纪观念淡薄。个别的由于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道理。

    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也使他们更容易成为问题。

    如何提升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借助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加深对条件和问题的理解。

    有些内容或题型,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理解。

    例如二年级下册,做第四单元P65第7题,30片药,每天三次,一次两片,能吃多少天?虽然这道题贴近生活,可学生吃药时都是医生或家长包好小包药来吃,由于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较低,部份学生这样解题:30?(3+2)。我利用圆磁片当做药贴在黑板上让一些学生动手操作,位置上的学生画圆形来解决,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

    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引导儿童操作,模拟解决问题的情景,画示意图,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题意。从而达到本题的教学目的。

    问题学生案例

    我班有个学生叫刘某,刘某是我班男生中最为调皮,令人头痛的学生。他虽然头脑灵活,但自控能力差,上课随便插嘴、讲废话,作业经常少做或不做,还有说谎的坏习惯。通过细心的观察我发现,刘某极不自信,不敢主动与伙伴,老师,家长交往,又不敢说出内心的渴求与希望,总是躲避着别人的指责,小心地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压抑着内心的情感。

    于是,我经常在学生面前表扬他,我发现孩子的自尊需要得到了满足,他增添了许多自信,也经常和我聊天。根据他的这一心理,我决定将计就计。我从这个学生头脑灵活、反应快的优点入手,以他一次不举手就随口答为突破口,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还肯定了他回答的合理之处。而后的一段日子,我有意识地对他多次赞赏,有时甚至用夸张的表情、惊讶的语气说“你真聪明。没想到能回答地这么好!太棒了!”与此同时,对他在校进步的表现我还打电话给家长予以表扬。从此,他的表现明显有了好转,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作业也认真完成,上课乱动的现象也有意识地控制。

    我所教班级中的王小明同学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学生”,成绩差,经常与同学吵架、打架,以前好几位科任老师都认为他是一个一块不可雕的朽木,完全放弃了他,这样他更我行我素、散漫不羁,曾因打架纪律处分,学习成绩差。由于他的影响,班上的班风、学风均不好,许多同学要求转班。

    【案例评析】 “问题学生”通常是集体荣誉的破坏者,同学都讨厌害怕他们,不愿和他们亲近,丧失集体友谊和同情。即使他们有过勇于改正错误的表现,但也常常难以得到重视、信任和鼓励,因而他们产生了心理对抗;另一方面,一般“问题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经常成为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同学嘲笑的对象。为了表示不满与反抗,他们在外表上往往表现出傲慢骄横的样子,而其内心却又常常低估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表里不一”的心理特点。外表对批评满不在乎,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外表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不太合群,内心却渴望友谊、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

    【对策】具体来说,第一,从情感上。动之以情,是思想教育的原则,也是心理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要重视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即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教师要主动靠拢“问题学生”,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怀和照顾,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这样,“问题学生”的心灵之窗才会打开,教育才会奏效。第二,从行为习惯上。我们要求“问题学生”熟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规班约》等,并严格按要求规范自己。我们强调对“问题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仅要爱,而且要爱得深沉、持久。在他们违章犯规时,教师应予以细致的、恰当的、合情合理的批评教育,使他们心服口服,并下决心纠正错误;还应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养成、巩固并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

    “问题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发端于复杂的内因和外因,有一定的顽固性,只有截断源头,疏通渠道,启动内因,对症下药,方可取得成效。

    总之,转化“问题学生”是一项既艰苦又令人愉快的工作,作为一个教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蕴藏着他独特的个人潜能,教育的责任在于把它挖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以不断提升他的生命意义”。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教育每一个“问题学生”,只有有爱心,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有耐心、信心地转化“问题学生”,让这些“问题学生”变“后进”为“先进”。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给你格式 别的自己看着办一.实践报告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

    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

    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 c)关键词;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 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8.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二、撰写实践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

    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

    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报告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三、实践报告的写作细则 1.书写 实践报告要用学校规定的稿纸单面书写(必须用黑或兰黑墨水)或用计算机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稿纸边框线以外。

    稿纸不得左右加贴补写正文和图表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

    版式要求如下: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四号”“仿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名称之间应空两格),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四号”“仿宋”),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四号”“宋体”)。实践报告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

    2.标点符号 实践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

    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

    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实践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

    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实践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标题层次 实践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7.注释 实践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8.公。

    急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中学教师需要哪些素质"例

    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它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出了一些共同的要求,各国之间将在各个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尤其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谁拥有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抓住了教师,谁就拥有了竞争的资本。 因此,世界各国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并把提高教师的素质放在重要地位。

    美国为了提高教师素质,不惜巨额投资来组织有关协会和教育专家研讨师范教育改革和在职教师素质的提高问题,先后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的师资作准备》、《明天的教师》等研究报告,为提高教师素质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 前总统乔治·布什于1991年4月18日公布的《2000年美国教育规划》以及1993年11月美国《教育文摘》杂志发表的《克林顿总统的教育计划》,都对提高教师素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于1995年9月20日向金泳三总统提出了第三次教育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改革教师政策,要求改革师资培养制度、实施教师任用考试制度、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这些措施对未来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德国于1986年制订了《新教师任免制度》,目的在于保证教师质量。

    90年代德国文化教育部长会议的若干决议,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国政府在1983年向众议院提交了题为《提高教师质量》的白皮书,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进入90年代以后,英国大学重新调整了师资培训课程,从而也提高了师资培训标准。 日本文部省的咨询机构“教职员养成审议会”于1987年提出了《关于提高教员素质能力的措施》的报告,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作了探讨。

    直属总理大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把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作为面向21世纪的重要课题。90年代由文部省每年出版的《我国的文教施策》反复强调了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从各国的研究报告和改革措施来看,普遍认为21世纪初叶的教师应具备下列素质: 一、较高的学历水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水平。从21世纪对教师的需求出发,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韩国认为,21世纪的教师无论在其训练背景、素质还是专门性等方面,与今天的情景、情形都不同。教师的概念也将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作用将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教育过程。

    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就成了必然要求。韩国今后将通过继续教育,使许多中小学教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美国近年来各州相继提高了对教师学历的要求,有些州要求高中教师必须持有教育硕士学位,有的州则要求今后小学教师也须具有硕士学位。华盛顿州要求到1992年,中小学教师申请更新教师证书时,须同时具有双硕士学位,即除持有文学、理学或者人文科学硕士外,还须持有教育硕士学位。

    法国1990年秋季开始,在综合大学里设立了两年制的“教师培训学院” (1—UFM),来培训所有中小学教师,使培训后的小学教师达到普通大学“硕士”学位获得者的水平,中学教师达到普通大学“大学高级研究文凭”获得者的水平。 日本早在70年代就成立了“教育研究生院大学”今后计划通过这种形式逐步使中小学教师达到硕士水平。

    二、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小学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主要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美学知识等。

    科学文化素质的各项内容在新形势下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比如说,“基础知识”原来主要指“读、写、算”等各专业所必需的知识,而新科技的发展则使“基础知识”有了新的内容。

    美国在1983年发表的《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的报告中明确指出,“21世纪的基础已不仅是读、写 算,还包括通信技术,高超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这些新的基础是所有学生都必需的。每个学生都应有扎实的数学、科学与技术基础。

    ”①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应首先掌握。所以,美国等国普遍要求中小学教师除了掌握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要接受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

    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其他方面相比,近年来,各国更加重视教育科学知识的掌握。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理论的训练,否则,即使专业知识水平再高,也无资格担任教师。

    例如,英国规定,要成为中小学合格教师,“必须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取得教育证书和教育学士学位,只有持有这种证书的人,才有可能在中小学任教。无证书者,不论其专业水平如何,都不能当教师。”

    ②日本也要求所有中小学教师必须获取一定的教育科目学分,而且从教年级越低,对教育科目所占学分的比例要求越高。 德国则规定 未受到高等师范教育的人一律不得被聘为中小学教师。

    进入90年代以后,德国文化教育部又作出了新的规定,要求未来的教师应“具有教学和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承担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正确评价学生,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学习等工作,应当能够进行教改和展开教学研究。 ”③也就是说教师应。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