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采访老兵实践报告范文

    一、采访老兵的心得体会1000字

    瑟瑟的秋风吹拂着大地,天空中飘散着点点星雨。在这个萧瑟中带有些许沉重的时候我们来到了敬爱的老兵爷爷家。

    那是一栋普通的居民楼,江润德老爷爷就住在这栋楼房的3楼,我们到达老爷爷家的时候正好遇上老爷爷下楼去吃饭。看着老爷爷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走下楼,我的心里为之一震,老爷爷比我想象中的还要老,受的伤比我预料中的还要重。在敬佩之余一股担忧油然而生。我们不约而同的上前去扶住老爷爷,但是被倔强的爷爷拒绝了。

    爷爷就这样在我们的注视之下一步步地走到了面馆,像往常一样吃起了面条,还不断地跟我们说一天10.5元,一天一个面条加个蛋炒饭,315元一年。原来老爷爷的生活是这样的有规律,这样的精打细算,这些和我们的生活规律比起来真的很厉害而且老爷爷今年高龄95岁了,不得不说爷爷好体魄。

    最后爷爷摆脱我们带他去把工资领了,他说他已经3个月没领过工资了,而且他一个老人家跟本就打不到车去银行,于是,我们四人出发去了银行帮老爷爷领了工资,又把爷爷送回了家,之后又有点不舍得和爷爷到了别。

    回来的路上还是飘着雨,但是天空已经不再沉重,有些许的暖意从心里流出,流向我们的全身。愿爷爷幸福安康,寿比南山

    二、采访抗战老兵心得3000字

    炎炎烈日直直地照射着大地,知了欢快地鸣叫着,仿佛预知我们如火的热情。今天,我们实践小分队来到了章立功老人家中。鹤发童颜的面容,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经历了那样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老人很温和地和我们讲述着过去地故事,那样的点点滴滴如白玉兰的花香,悠长的沁入我们的心灵,久久不能散去……

    1940年,章老在南通县打工的父亲不幸病故,这对他们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章老陪同母亲和5个兄弟姐妹怀着悲痛的心情从宁波赶到南通来奔丧。奔丧结束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时的南通已被日军占领,形势十分严峻,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又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旅途,形势所迫他们只能留下来,但是该留在哪里?那时镇上全是大批的日军,只有农村根据地才是共产党的天下,才是老百姓可以安身的地方,所以章老到了农村并在那里完成了小学学业。

    章老读初中时,,为了防止日军的破坏和保证学生们的正常学习,老师们搞起了“哪里安全就在哪里上学”的游击式教学,尽管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章老还是认真完成了学业。1945年初中毕业了,又该何去何从?上高中?不敢上也上不起!这时区长和书记鼓励的画面浮现在他眼前:去参加新四军!去抗日!爱国的热情涌上了心头,同学们决定一起投奔新四军。志向是伟大的,路途是艰辛的,拿着区政府开的介绍信,他们这群热血青年积极联系秘密交通站,绕过敌人的重重岗哨,现在短短3个多小时的车程,他硬是用步行,花了20多天才走完,终于到达了盐城大丰的总部。原以为梦想就要实现了,但由于章老年纪小,身材小,个子没有枪杆高不能参加新四军去前线,组织上便安排他去干部学校即四分区专门学校参加学习,章老解释道,这个学校同抗日军政大学的性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坚持艰苦的朴素作风,坚持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建国的需要培养人才的地方,进入学校就是参加革命!

    对于干部学校的生活章老仍然记忆犹新。因为是一所为新四军培养干部学校,所以学校要求大家要“以教学为主,同时进行军事训练和劳动生产。”没有住的地方学校就把堆棉花的仓库作为宿舍,没有床就把挖出来的土晒干堆成半米高,再在上面铺层芦苇和稻草。学校还发给每个学员一条军用被,一个背包,一个茶缸,一个碗和一双筷子,吃的是杂粮,有时甚至是马粮,条件的艰苦是勿庸置疑的,用章老的话来说就是:“政治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水平。”但没有人因此而退却。

    后来这所学校改名为苏中公学,规模比以前更大了,学员有4000多名,当时的学校与现在的学校有所不同,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开始是公共课学政治,然后分队学专业课。

    军事化的生活让章老和他的同学们训练有素。上课的时候,每天早晨起来先要打背包,,因为背包就是上课的凳子,书桌则由膝盖充当;他们学习时政,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而这些都给了章老很多启发。最让章老怀念的是课后大家在一起核对笔记时的景象,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来自敌占区,有的来自国统区,文化水平从小学到大学不等,大家在一起时你一言我一语的非常热闹。在军事训练的时候,大家一听到哨子声就立刻爬起来打背包,排好队出操跑步,一切都井井有条;章老说那时为了练习站岗放哨,每个班还发了两杆枪作为训练之用。

    课余的时候,他们为了有充足的供给还要开荒种庄稼。平时想出去买牙膏粉、草纸之类的日用品也不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他们必须请假,通过秘密交通站才能出去,纪律非常严格。

    章老说在干部学校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更加重要的是帮助他建立了革命战争的人生观,在学习期间,他明白了一个人应该“生时做什么,死后留什么”,要“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干部,不能被糖衣炮弹击垮,要“靠得住,有本事”。这些人生观、价值观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认识到作一名干部就要做到“靠得住,有本事”,这样才能对得起老百姓,这些都对他日后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七战七捷后,章老从事了财经方面的工作,专属财经处,他需要为前线输送经费,当时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他们把钱藏在三条海船上,即怕搁浅又怕外围的伪军巡逻艇发现,所以工作也具有很高的危险性,是需要十分的胆识和才智的……

    随着老人唱起豪迈的校歌《黄海之滨》,我们这次的采访也告一段落了,他伟大的爱国情操和艰苦朴素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曾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作为大学生不应该忘记过去,因为过去是给我们的警世,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该沿袭伟大英雄们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三、访问老兵过去的作文

    新年前不久的一个早晨,我信步走到阳台,站在明亮的窗户前,感受一天开始所带来的清新阳光,享受之时,爸爸却在客厅里高喊了一句:“儿子,快来看个东西!”

    那是一篇《郴州日报》里关于一个抗日的老兵的报道。

    他叫王飞黄,邵阳人,曾多次参加抗日的战役,后来加入缅甸远征军,一度和敌人作战至喜马拉雅山下的印度境内,不幸的是后来队伍被打散,几经波折,艰难的回到了中国。由于他的身份是国民党军官,解放后的生活一直落魄不堪,最后流浪到了资兴,得到了资兴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救助,生活才终于安定了下来。

    新年快来了,我们想去看望一下他了。

    他的居所在城东一个叫陈家湾的僻静的村子里,不远处就是唐洞火车站,每当日落时分,长长的火车从这里经过,留下一条孤独的背影。离村子不远的大马路已经翻新,而我们却走进了一条泥泞不堪的小路。前面是宽敞高大的陈氏祠堂,门上的对联已经斑驳不清,里面的天井已干,上面铺满了一层厚厚的鞭炮屑,很新,像是昨夜才绽放过。我们遇见了一个带孙子的老人,向他说明了来意,他便很认真地带我们穿过一条小巷,热心地告诉我们:他就住在那个屋子里。我们顺着他的手势看去,那间土砖累成的低矮小屋躲在几间大屋的阴影里,一条水沟从屋子边流过,那里有扇暗暗的门。我们小心地走过去叩了几下,却没有动静,不在这里,去哪儿了?旁边同样有一间破破的屋子,里面似乎有动静,于是我们高声喊道:“有人吗?”“谁?”那是一个老奶奶健朗的声音。

    我们说明了来意,她便领着我们,到了另一扇木门前。她还很灵便,走上前去叩门道:“王老头!有客人来看你啦,来送红包啦!”我们一阵不好意思地笑。里面答应了一声,于是老太太笑道:“他还没起床。”然后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几分钟后,木门吱呀一声开了。

    老人从一片黑暗中走出,缓缓止步在门前。他弯着背,努力地抬头看我们,我们快步迎了上去。他身上穿得并不单薄,一件略微褪色了的绿棉袄,宽大的衣服和他那瘦骨嶙峋的身材显得极不相称,这衣服一定是政府好心捐赠的,而袖口是污的,看上去很久没有洗过了,头上是顶深蓝色的粗棉布帽,用来抵御这寒冷而潮湿的冬天。胡子乱成一团,很久没有剃过了吧?他把光阴在他脸上划下的皱纹努力挤成一道笑容,就这样看着我们,虽然他的目光早已浑浊,仍可以感觉得到那和蔼的神情。我和姐姐忙向他问候新年好,并把准备好的红包和带来的新鲜橘子送给了他。对于这突然而来的关爱,他很感激地握着我们的手,却不知道该怎么说,很久才用那浓重的乡音说道:“你们进来坐一坐吧?”爸爸回答:“不用了,谢谢!今天我们一家人特意给您拜个早年,祝您健康长寿!老人家您是英雄啊,没有你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当初日军侵略,是靠你们抵挡的啊!”这样鼓舞人的话,我们在电视,报纸,演讲报告中听过无数遍,而今天,站在这样一个真实的老兵的面前,却是五味杂陈。他很淡的笑着,这样平静地看着我们,并不客套地接过我们的红包和礼物,一边用苍老的声音道:“谢谢,谢谢!你们还是进来坐坐吧!”他的盛情邀请一再被我们委婉谢绝,我甚至开始担心,他会不会误以为是我们在嫌弃。我正准备拿出相机合影留念,却又怅然了,也许,这台日本产的相机还暂时没有资格装下这位英雄如今风蚀残年的模样吧,假使有一天,老人在我们大家的关爱下,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想我会回来的,一定要给他照张相,留下那英雄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永作纪念。

    爸爸递给他一支烟,他缓缓地伸出那不太利索的双手接过。我们弯下腰来,和他弯拱的背平齐,寒暄道:“老人家,天气这么冷,一定要注意保暖,多买点年货。。。。。。”我们其实真的帮不上什么忙,只能这样一遍遍地寒暄着,我相信他的心里也会因此而感到温暖吧。

    枪林,弹雨,炮火,原始森林,瘟疫,毒蛇,迷路。。。。。。这些让我们遇见一次就足以吓破胆的事物,他全都经历过。功勋卓著这样的形容词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侮辱,他的战争不是为了功勋,而是民族的魂,九十多载的光阴,厚得不能再用语言来承载,他就是一本老旧而又光辉的历史书。他出生在五四运动的那年,那是一段风生水起的时光,那是一个救国热情初被点燃的年代,而他用一生的时间去见证,践实,铸造了这样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就算他在很多人眼里是国民党的残兵败将,又怎么不是历史的一部分?

    我们简单的拜访就这样结束了,我们告别了他。老奶奶一路送我们到了村口,同样依依不舍地告别了。

    四、要去采访一个老兵,怎么写采访提纲

    采访老兵的人有无数个了 不知道 楼主是想采访的和谐一点 还是独特一点呢这个采访是私人写评论还是说单位要的8.1节的材料呢 如果是私人写评论的话 最好查查那时候的历史资料 滇桂黔 边纵曾在文革中被错误宣传过 这段往事可以着重问问 毕竟已经平反了 乐意聊天这个没办法 看你的年龄了 如果是人家孙子辈的 就别装的很懂一样 还是多听少问 老人家话很多的 当然前提是要人家肯说 见面给点小恩小惠小礼物很实用的 我擦 文职的话 只好问问 他跟部队领导旁边看到领导如何如何了 这个真不好写 没参加过战斗 基本上跟着跑后勤的 是在就没办法了 这个稿子写不出太高水准 参考一下以前别人的评论 随便糊弄一下算了吧。

    五、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采访成功人士范文

    李昆仑:怀揣梦想 但求无愧我心

    在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在跟随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走近李昆仑”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采访全国十杰法官——李昆仑回来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李昆仑,目前任全国贫困县冠县定远寨人民法院法庭庭长。这个人民法院地处盐碱地,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水资源一直非常紧缺。然而李昆仑丝毫没有抱怨过,她说:“我在哪都能干,只要好好干,在哪都是一样的。”李昆仑不是没有调离的机会,但是她从来没有主动向领导提出过,因为她明白这里的百姓需要她,这里的领导信赖她,这里的同事舍不得她。而且她说:“我发现这里的条件也越来越好,我没有感觉不好,甚至是正在一点一点的变好。”在李昆仑到来之后,定远寨人民法院由原来一个荒草丛生的地方转变为一个美丽花园。刚来时李昆仑经常与同事们调侃说:“咱们这个地方可是拍摄《新龙门客栈》最佳地点啊!”之后,李昆仑大力整顿了这里的环境。她说:“法庭是维护法律公正的地方,是一个为当事人支撑起一片司法屏障的地方,我们应该让它展现出充满生机活力的健康面貌。”据了解,李昆仑和这里的工作人员在法庭后院种上了蔬菜和瓜果,减少了一笔伙房开支。另外,李昆仑在法院中还专门设立了当事人休息室,为当事人安放“便民桌椅”、饮水机、报夹、墨水、纸笔等,设立宣传栏和法律文书公开栏,普及法律知识,接受群众监督。在每间办公室门口都挂上了“工作牌”,写上每个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动向(在岗、出差)和联系电话。她说:“我们在条件艰苦的基层法庭,尽力做到这些工作,是为了方便群众、热心为民,真正实现一个基层法庭的利民效用。”当问及李昆仑今天的成绩是否与她工作的环境有关系时 ,李昆仑说:“对我而言,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不同,它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论是在基层法庭还是法院工作,我都是我;获奖之前和获奖之后,我也还是我。”

    李昆仑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办事极其低调,却又极其认真的人;一个总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给当事人做调解工作的法官;一个不曾抱怨生活苦难内心却又充满柔情的女强人。她从不计较结果,正如她所说:“过程就是结果,我在漫长的工作过程中所吸取的经验就是我要的结果,而且这个结果比什么都重要。我永远都是我自己,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风格,我就是一名基层法官,我力所能及的就一定要干好。或许我这一辈子都有可能与财富无缘,但我不后悔,因为我选择的是自己最钟爱的事业,我热爱这个事业,我将在这个岗位上奉献我的一切,我始终无怨无悔。”

    六、访问老兵过去的作文

    新年前不久的一个早晨,我信步走到阳台,站在明亮的窗户前,感受一天开始所带来的清新阳光,享受之时,爸爸却在客厅里高喊了一句:“儿子,快来看个东西!”那是一篇《郴州日报》里关于一个抗日的老兵的报道。

    他叫王飞黄,邵阳人,曾多次参加抗日的战役,后来加入缅甸远征军,一度和敌人作战至喜马拉雅山下的印度境内,不幸的是后来队伍被打散,几经波折,艰难的回到了中国。由于他的身份是国民党军官,解放后的生活一直落魄不堪,最后流浪到了资兴,得到了资兴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救助,生活才终于安定了下来。

    新年快来了,我们想去看望一下他了。他的居所在城东一个叫陈家湾的僻静的村子里,不远处就是唐洞火车站,每当日落时分,长长的火车从这里经过,留下一条孤独的背影。

    离村子不远的大马路已经翻新,而我们却走进了一条泥泞不堪的小路。前面是宽敞高大的陈氏祠堂,门上的对联已经斑驳不清,里面的天井已干,上面铺满了一层厚厚的鞭炮屑,很新,像是昨夜才绽放过。

    我们遇见了一个带孙子的老人,向他说明了来意,他便很认真地带我们穿过一条小巷,热心地告诉我们:他就住在那个屋子里。我们顺着他的手势看去,那间土砖累成的低矮小屋躲在几间大屋的阴影里,一条水沟从屋子边流过,那里有扇暗暗的门。

    我们小心地走过去叩了几下,却没有动静,不在这里,去哪儿了?旁边同样有一间破破的屋子,里面似乎有动静,于是我们高声喊道:“有人吗?”“谁?”那是一个老奶奶健朗的声音。我们说明了来意,她便领着我们,到了另一扇木门前。

    她还很灵便,走上前去叩门道:“王老头!有客人来看你啦,来送红包啦!”我们一阵不好意思地笑。里面答应了一声,于是老太太笑道:“他还没起床。”

    然后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几分钟后,木门吱呀一声开了。

    老人从一片黑暗中走出,缓缓止步在门前。他弯着背,努力地抬头看我们,我们快步迎了上去。

    他身上穿得并不单薄,一件略微褪色了的绿棉袄,宽大的衣服和他那瘦骨嶙峋的身材显得极不相称,这衣服一定是政府好心捐赠的,而袖口是污的,看上去很久没有洗过了,头上是顶深蓝色的粗棉布帽,用来抵御这寒冷而潮湿的冬天。胡子乱成一团,很久没有剃过了吧?他把光阴在他脸上划下的皱纹努力挤成一道笑容,就这样看着我们,虽然他的目光早已浑浊,仍可以感觉得到那和蔼的神情。

    我和姐姐忙向他问候新年好,并把准备好的红包和带来的新鲜橘子送给了他。对于这突然而来的关爱,他很感激地握着我们的手,却不知道该怎么说,很久才用那浓重的乡音说道:“你们进来坐一坐吧?”爸爸回答:“不用了,谢谢!今天我们一家人特意给您拜个早年,祝您健康长寿!老人家您是英雄啊,没有你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当初日军侵略,是靠你们抵挡的啊!”这样鼓舞人的话,我们在电视,报纸,演讲报告中听过无数遍,而今天,站在这样一个真实的老兵的面前,却是五味杂陈。

    他很淡的笑着,这样平静地看着我们,并不客套地接过我们的红包和礼物,一边用苍老的声音道:“谢谢,谢谢!你们还是进来坐坐吧!”他的盛情邀请一再被我们委婉谢绝,我甚至开始担心,他会不会误以为是我们在嫌弃。我正准备拿出相机合影留念,却又怅然了,也许,这台日本产的相机还暂时没有资格装下这位英雄如今风蚀残年的模样吧,假使有一天,老人在我们大家的关爱下,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想我会回来的,一定要给他照张相,留下那英雄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永作纪念。

    爸爸递给他一支烟,他缓缓地伸出那不太利索的双手接过。我们弯下腰来,和他弯拱的背平齐,寒暄道:“老人家,天气这么冷,一定要注意保暖,多买点年货。

    。”我们其实真的帮不上什么忙,只能这样一遍遍地寒暄着,我相信他的心里也会因此而感到温暖吧。

    枪林,弹雨,炮火,原始森林,瘟疫,毒蛇,迷路。

    这些让我们遇见一次就足以吓破胆的事物,他全都经历过。功勋卓著这样的形容词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侮辱,他的战争不是为了功勋,而是民族的魂,九十多载的光阴,厚得不能再用语言来承载,他就是一本老旧而又光辉的历史书。

    他出生在五四运动的那年,那是一段风生水起的时光,那是一个救国热情初被点燃的年代,而他用一生的时间去见证,践实,铸造了这样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就算他在很多人眼里是国民党的残兵败将,又怎么不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简单的拜访就这样结束了,我们告别了他。老奶奶一路送我们到了村口,同样依依不舍地告别了。

    七、访谈九十岁老兵的内容

    记杞县沙窝乡孔寨村90岁老兵孔繁明早两年就听宗亲们说起,杞县有一个90岁的孔家伤残老兵,很值得尊敬。

    令奇曾多次看望他,我也很想去看看。 我曾经也是个军人,和这个未曾谋面的老革命神交了一年多,也畅想了无数次他现在的状态,只是由于事情太多,未能抽时间及时探望,每每想起,心中便有不安。

    国庆节刚过,丢下手头所有的事情,迫不急待地和令奇赶往杞县,了此心愿。 一路上,隔窗远望,白的棉花,金黄色的柿子、玉米穗,在田间劳作的农人……一幅幅农家丰收图始终挂在车前,让久住城里的人觉得到农村接接地气也能升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两个小时的车程,便到了杞县沙窝乡孔寨村。 这是一个孔子后裔聚住地,据介绍,2000多人口的大村,只有四户外姓人,其余的全姓孔。

    村里的孔庙,谁也说不清是那年建的,因年久失修,已经破败。前些年,村里孔家人集资在旧址上复建了三间大殿供奉圣祖,门楼上写着“东鲁世家。”

    “居处恭,执事正,与人忠”;“德不孤,必有邻,当仁不让于师。”;“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不争权夺利。”

    等等二十条孔子语录镌写在大门两侧。 行辈、家庙、《论语》等这里有散居外地孔子后裔聚居地的一切世家标签。

    走在街上,多次前来的令奇迟疑找不到地方,繁明老人原来所住的两间草房如今已被一座面阔三间的二层小楼替代,令奇看着正坐在门口晒太阳的繁明老人,才确定了这里真的是他的家。 老人的侄孙孔令山很热情地把我们迎到屋里,他不需要在农村再建房屋,但为了老人住得舒适,令山去年决定,给老人建新房,让老人安享晚年。

    看着刚刚装修好的新房,繁明老人心里畅亮,满心欢喜写在脸上。简单的寒喧过后,令山把我们带到饭店,和老人边喝茶边聊天。

    老人叫孔繁明,生于1925年元月,读过几年私熟,入伍前当过教师。那年代,这是“标准”的文化人。

    老人耳有点背,需要靠近大点声才能听清,但他思路清晰,至今仍能记得过去岁月的细节。 他1944年入伍,最初在杞县跟着吴芝圃(毛泽东在广州农运所的学生、原河南省委书记)打游击。

    入伍后不久,在扶沟县四所楼乡一个叫欧阳岗的地方,他参加过伏击日本辎重车辆的战斗。当时敌人有6辆车,被消灭了四车,逃跑了二辆。

    那时,他是战斗小组长,带三个兵。在那片桃树林里和敌人周旋了一上午,一个被击伤后倒在地上的日本兵,当他和战友去缴他的枪时,他突然站了起来,拒不缴枪,他和战友用刺刀迅速把他刺倒。

    他说,当班长,眼得看事儿、耳得听事儿、心里得揣摩事儿,子弹可不长眼睛。谈起过去的战斗岁月,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怕死是不行的,革命真的不是请客吃饭! 后来部队整编被编入刘邓大军二野11纵队独立旅二营4连1排。

    在陇海线黄口车站的一次战斗中,子弹从后面把他的帽子打飞了,他边说边做着手势。也是在这一次战斗中,机枪子弹打中了右上臂从右前臂穿出。

    说着老人挽起右手衣袖,我看到伤痕至今还在,右手小手指、无名指从受伤时起从未能伸展过。还是在这次战斗中,一个敌人刺中了他的右小脚,他转身一枪把敌人击杀了。

    他说,战斗可不是说着玩的,一个闪念,倒下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老人1946年入党,同年由班长提升为排长。

    他反复强调:“己正才能正人”,那时候的“官”可不是好干的,很多人不愿当官,你得吃更大的苦,受更大的罪,你得以身作则!冲锋号响声起后,你得带头冲啊,团长也是一样。天上飞机,地上大炮,阵地上是机枪扫,云梯竖起,你第一个得往上冲,上面敌人的子弹和下雨一样,随时都会牺牲,但你不能怕呀…… 他边说用手势做着冲锋的动作,思绪又穿越到了战争年代。

    老人参加过淮海战役,他称为决心战役。当时上上下下只有一个口号:有我没你,有你没有我。

    先是一夜160多里的急行军,实在走不动了就拽着马尾巴走一会儿,有时被甩到路边的水沟里,数九寒冬,水深没膝,但当时一点冷的感觉都没有,至今,仅有的伤残右腿即使在夏天还是冰谅。 淮海战役最惨烈的双堆集战斗,他的腿就是在这场战斗中被炸掉的,说起自己的伤,他没有说更多,只是平淡地说左腿被炮弹炸掉了,后来在永城战地医院截了肢。

    在永城的战地医院有6个休养所,在那里他认识了邓长顺、康留刚、李民等伤残军人,那时,伤员每人每天补助三斤麦。 那场战役,一起负伤的还有他们团长马明,他是伤着腰了。

    老人和他的团长马明同是杞县人,两个人一起因残转业到杞县,前些年,两个人还经常见一见,聊聊过去的事情。 马团长在杞县可是名人,不怕死,会打仗,冲锋号一吹,就是向前冲,带头爬云梯,去世前在杞县很有名望。

    说起他的团长,他一脸自豪。 谈话间,我给老人敬茶,看着面前的茶水,他说,最紧张的时候,渴了就喝路上马踢儿印里的马尿。

    说起那时的苦和累,老人家身子挺了挺,浑浊的眼睛里透射出坚定和刚毅。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老人紧挨着坐在一起,老人家牙全没了,出于对老人的尊重,我只给他夹些他能嚼烂的菜。

    其实,老人家手还挺灵便,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他夹菜的时候,我看了他受伤的右手指,细小而弯曲,多年的练习他早已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