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 研究目的 1. 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
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
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
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
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之时。
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年初五开市日: 年初五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发红包,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过回平时的日子。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
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的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 研究目的 1. 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
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
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
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
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之时。
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年初五开市日: 年初五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发红包,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过回平时的日子。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
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的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知多少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对传统文化一直有很高自信的传统。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承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
本研究试图弄清传统文化教育在目前小学校中的现状,及广大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愿意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吸引广大教师同心同德继承和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二、调查对象与方法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辖颍州、颍泉、颍东三区和临泉、太和、阜南、颍上四县及界首。
阜阳师范学校是阜阳市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园长培训机构。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针对来自阜阳市三区四县50位小学骨干教师做的调查问卷和访谈。
在这些骨干教师中有45位女性教师和5位男性教师,这些教师70%人的年龄在31到40岁之间,基本上从教年龄在5年以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占了65%,他们分别来自阜阳市的三区四县,也就是说这份调查报告主要反映的是传统文化教育在阜阳地区小学校中的现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是本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
为了求得对阜阳地区小学教师这一群体的总体把握,采取了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为了提高研究的信度,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一方面是为了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先入为主的影响,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报告在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并非单纯为描述而描述,而是描述与论述相结合,在展现客观情况的同时加入历史的分析、思辨性的探讨,强调价值判断与数据描述的有机结合。
我们认为这种抽样与描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满足研究需要。三、调查结果这些教师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从整体上看,他们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肯定对这一问题有初步的、直观的、笼统的认识。
因此,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首先考虑的是从宏观上把握教师对此问题的认识,以便使我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我们主要是围绕教师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个人偏好、获得途径、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了解不多。调查结果看下表:图1:您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了解多少?序号选 项选择人数所占比率1愿意,毕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1224%2想了解,但没有良好的途径1632%3不愿意,这些东西已经过时2244%4其他00由此可以看出,老师们选择“不愿意,这些东西已经过时”(44%)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这说明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不高,对这一问题还是有待更多关注。
另外,对这个问题选“想了解,但没有良好的途径”的百分比是比较高的,占全部答案的32%,这说明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二)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
调查结果看下表:图2:您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一员吗?序号选 项选择人数所占比率1是3162%2不是1938%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老师们选择“感兴趣”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这说明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很大的兴趣,这就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关键是将如何引导使老师们将这种兴趣化作动力,去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当代老师的人文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三)老师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在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对这一问题,我们也作了调查,见下图:图3:您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何在?序号选 项选择人数所占比率1修养身心612%2传承文化1020%3扩宽知识面1224%4增强民族凝聚力1530%5培养爱国之心714%6没有什么意义00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教师们普遍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老师们选择这个答案所占比率最多,其次是“扩大知识面”,再次是传承文化,选择修养身心的所占比率比较小,从这些选项中可以看出老师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意义的认识十分准确,这样可以为以后在学校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四)老师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渠道来自书本。
通过下图可以看出人们获得传统文化教育渠道比较窄。图4:您是通过哪些渠道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序号选 项选择人数所占比率1电视36%2网络816%3其他书刊612%4学校教材2448%5老师及长辈或朋友918%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老师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渠道比较狭窄,主要通过学校里面的教材,也就是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选择从“老师及长辈或者朋友”那里学习的人数还是占很大比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基础比较好,但是从电视上获得传统文化教育的比较少,应该加强传统文化在电视上面的宣传力度,因为毕竟电视还是。
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调研报告
因为现在中国正在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他的精神支柱就是靠中国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奋斗和探索从而总结出来的,虽然纯在一些问题,但要懂得去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对待世界文化一样,人总是要前进的,而前进就少不了新鲜的事物来丰富,世界优秀文化是一个大范围的东西,也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导航灯。
所以既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同学这些如果答论述提还要扩展,你应该要把高二的练习册背一背,勤奋点哦!高考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加油!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民俗、国学等知识的调查报告3000字 求告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人们的教育观也在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
因此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八到语文教学中来,将其与现代教育结合,以便让青少年更好地领悟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改革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 (2)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
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
(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
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
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
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 (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
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 (3)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
“走进传统文化年”主题社会实践报告 800字
1.题目 “中国年文化”主题调查报告2.摘要从进入腊月门儿开始,距离我们中国的最传统节日——春节,一天一天的临近。
从腊月初八到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春节。3.关键词:1春节是什么2“腊八”——腊月初八3“小年”——腊月二十三4除夕——大年三十5春节——大年初一6元宵节——正月十五7拜年4.前言: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1.题目 “中国年文化”主题调查报告2.摘要从进入腊月门儿开始,距离我们中国的最传统节日——春节,一天一天的临近。
从腊月初八到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春节。3.关键词:1春节是什么2“腊八”——腊月初八3“小年”——腊月二十三4除夕——大年三十5春节——大年初一6元宵节——正月十五7拜年4.前言: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5.正文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腊月初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腊八”,这一天,我们要吃腊八饭,所谓的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放在一起熬成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腊八粥的品种花样也日益繁多。关于为什么要喝腊八粥,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传说。
有说某人坐吃山空后苦思悔改,痛改前非以此穿哗扁狙壮缴憋斜铂铆为鉴的;也有说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而教育后人的。但不管哪种传说,都表达了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好年景的美好心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民间叫法是“辞灶”。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会“请”来“灶王老爷”,有的叫它“灶码”。
上面是“灶王爷”的画像,下面是一个二十四节气表。 辞灶这天是灶王老爷上天见玉皇大帝的日子。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灶王老爷走的时候要给他吃糖,让他上天以后多说好话,以此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 “灶王老爷本姓张,一年一碗大面汤”,这天人们要放鞭炮,吃面汤(面条),有的地方吃水饺。
吃饭前要祭祀,摆供桌,供桌上面用小碟盛着糖、水果等供品。晚饭时把灶码上面的灶王老爷剪下来烧了, 把剩下那块灶码头(二十四节气表)贴在锅台上面。
辞灶这天还要大扫除,把买来的新笤帚用绳子绑在长棍上,把家里的边边角角都打扫干净,以除旧布新,让灶王爷将这家干干净净的情况上报天庭,以祈降幅。 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还要贴春联,有的人家会在大门前挂两个大红灯笼,有的人家把灯笼挂在院子里的树上,除夕晚亮一夜长明灯。
大红灯笼的确给这个快乐的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有的人家年三十不但贴春联,贴福字,还要贴萝卜钱(也叫过门钱),就是在每个门的门楣上,窗户上都贴上萝卜钱,有贴万事如意的,有贴招财进宝的,有贴吉祥如意的,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三十下午,女人们包饺子,置办吃食,男人们还要拿着供品,粮响到祖宗的坟地里上坟,请祖宗们回家过年。年三十晚上吃的饺子是肉馅的,随着噼里叭啦的鞭炮声,一个。
民族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调查调查目的: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懂得对中国文化的欣赏。调查方式:上网调查,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调查结果:搜集到相关资料,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整理资料,总结出一份调查报告。总结报告: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古老的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欣赏一下中国传统的文化,你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1.盛大的传统佳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自汉武帝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一天古时称为元旦、元日或“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就把农历年改为春节,把阳历年作为元旦。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放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古人把竹节放在火中烘烤,使它爆发出巨大的声响,用来辟疫驱疠,这是爆竹的起源。宋代起,以纸裹硫磺,用火点燃作响,称为爆仗。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春节是欢乐气氛最浓的节日。历来在街头和公共场所,都有艺人表演说唱、杂技、百戏杂陈,热闹非凡。2. 传统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到今天,中国人的团圆之意也是这种观念的反映。3.服饰文化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层出不穷。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充分显示出来。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丰富多彩,在不断地发展着、娈化着,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
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知多少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对传统文化一直有很高自信的传统。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承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
本研究试图弄清传统文化教育在目前小学校中的现状,及广大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愿意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吸引广大教师同心同德继承和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辖颍州、颍泉、颍东三区和临泉、太和、阜南、颍上四县及界首。
阜阳师范学校是阜阳市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园长培训机构。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针对来自阜阳市三区四县50位小学骨干教师做的调查问卷和访谈。
在这些骨干教师中有45位女性教师和5位男性教师,这些教师70%人的年龄在31到40岁之间,基本上从教年龄在5年以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占了65%,他们分别来自阜阳市的三区四县,也就是说这份调查报告主要反映的是传统文化教育在阜阳地区小学校中的现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是本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
为了求得对阜阳地区小学教师这一群体的总体把握,采取了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为了提高研究的信度,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一方面是为了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先入为主的影响,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报告在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并非单纯为描述而描述,而是描述与论述相结合,在展现客观情况的同时加入历史的分析、思辨性的探讨,强调价值判断与数据描述的有机结合。
我们认为这种抽样与描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满足研究需要。三、调查结果 这些教师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从整体上看,他们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肯定对这一问题有初步的、直观的、笼统的认识。
因此,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首先考虑的是从宏观上把握教师对此问题的认识,以便使我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我们主要是围绕教师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个人偏好、获得途径、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了解不多。调查结果看下表:图1:您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了解多少?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1 愿意,毕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1224%2 想了解,但没有良好的途径1632%3 不愿意,这些东西已经过时2244%4 其他00 由此可以看出,老师们选择“不愿意,这些东西已经过时”(44%)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这说明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不高,对这一问题还是有待更多关注。
另外,对这个问题选“想了解,但没有良好的途径”的百分比是比较高的,占全部答案的32%,这说明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二)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
调查结果看下表:图2:您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一员吗?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1 是3162%2 不是1938%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老师们选择“感兴趣”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这说明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很大的兴趣,这就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关键是将如何引导使老师们将这种兴趣化作动力,去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当代老师的人文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三)老师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在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对这一问题,我们也作了调查,见下图:图3:您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何在?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1 修养身心612%2 传承文化1020%3 扩宽知识面1224%4 增强民族凝聚力1530%5 培养爱国之心714%6 没有什么意义00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教师们普遍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老师们选择这个答案所占比率最多,其次是“扩大知识面”,再次是传承文化,选择修养身心的所占比率比较小,从这些选项中可以看出老师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意义的认识十分准确,这样可以为以后在学校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四)老师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渠道来自书本。
通过下图可以看出人们获得传统文化教育渠道比较窄。图4:您是通过哪些渠道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1 电视36%2 网络816%3 其他书刊612%4 学校教材2448%5 老师及长辈或朋友918%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老师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渠道比较狭窄,主要通过学校里面的教材,也就是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选择从“老师及长辈或者朋友”那里学习的人数还是占很大比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基础比较好,但是从电视上获得传统文化教育的比较少,应该加强传统文化在电视上面的宣传力度,因为毕竟电。
春节情 体会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