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在校经历范文
一、新闻专业的简历自我介绍怎么写
新闻专业的简历自我介绍怎么写(一):新闻专业自我介绍范例新闻专业自我介绍范例对于理想,我一直抱有同个态度,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便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上课期间,我们主修了新闻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摄像等一系列相关课程。
我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观赏了很多有价值的电视专题。这些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一直对文学有着特殊的感情,进入本专业也与之有一定关联。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现在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文字,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自小便有文章陆续发表。创新精神时有体现。
接受并融入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与人交流沟通以诚想待。
新闻专业的简历自我介绍怎么写(二):新闻专业个人简历自我评价分享新闻专业个人简历自我评价分享:●扎实的专业基础:10年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锤炼与积淀,以专见长;哲学、法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科全优的成绩,拓展学术视野。●较强的科研能力:已发表学术论文奖”;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工程课题主要成员。
●丰富的实践经历:cctv—1、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南京日报、e龙网等传媒的历练,培养了敏锐的新闻视角。●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新闻专业的简历自我介绍怎么写】2003年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会务组总负责人(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唯一的研究生学术年会、全程网上直播);曾主持江苏电视台新闻频道2次全省观众调查。
新闻专业的简历自我介绍怎么写(三):2016新闻专业简历自我评价新闻专业简历自我评价乐观、热情、自信的我,对工作和学习有着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即将从事的工作。在校期间,深入的学习了新闻学理论,培养了良好的新闻写作、新闻采编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2016年,主创大型校园dv电影《容我之梦》,参与剧本编写﹑拍摄以及后期剪辑工作。熟练掌握了索贝等新闻采编系统。
2016年年中,在《沈阳今报》实习,完成了我从一个新闻专业学生到一个具有一定新闻采写能力的新闻从业人员的转变。在《今报》实习期间,发表多篇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报道。
其中由我独立采访﹑独立写作﹑独立署名的《15小时学习制 考研学出强迫症——晚9点,记者与自习室里的考研生面对面》被新浪、搜狐等多家门户网站转载,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一定影响。连续五期报道皇姑区嘉陵江街地毯厂小区楼门被堵事件,引起了省﹑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最终帮助地毯厂小区居民解决楼门被堵问题。
参与《今报》纪念沈阳地铁开工一周年的《地铁专刊》的报道,深入地铁工人,一篇《这四年 要和地铁绑在一块儿》,深刻的表现了地铁工人的感情世界。在实习期间,我还参加到第二届“振兴杯”青年技工大赛的报道,以及沈阳市文明出行抄报日的报道当中。
创作多篇网络小说,在我的博客上连载,得到网友的好评。《华商晨报》有意转载我的作品。
给我一个机会,我将价值充分展现出来。新闻专业简历自我评价 [篇2]经过四年的专业系统的学习,我熟练掌握了新闻专业的操作流程。
并且在多家新闻媒体实习,有能力马上投入到工作当中。●扎实的专业基础:3年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锤炼与积淀,以专见长;哲学、法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科全优的成绩,拓展学术视野。
●较强的科研能力: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一篇为《新闻记者》头条刊登,并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一篇获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工程课题主要成员。●丰富的实践经历:中国青年报台江苏电视台、南京日报、e龙网等传媒的历练,培养了敏锐的新闻视角。
●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xx年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会务组总负责人(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唯一的研究生学术年会、全程网上直播);曾主持江苏电视台新闻频道2次全省观众调查。新闻专业简历自我评价 [篇3]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自我评价一进入大学自由的学习是很多高中学生的梦想。
同样怀揣着这份激-情我参加了高考,但是我失败了。做一位新闻记者一直是我的夙愿,为了离梦想近一点,高考落榜后,我不甘心从此碌碌无为,选择了新闻学的自考本科。
以圆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 人才 的梦想。自考是对一个人意志与自学能力的检验,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有压力也有快乐。
别人娱乐的时候,我在灯下读书。也许这样的生活少了年轻人应有的乐趣,但对我来说却为梦想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过去的四年里,我完成了高等教育新闻专业本科阶段29门考试,在参加的全国考试中29门考试,我一次全部通过!曾获得8次学校(自考培训机构)颁发的奖学金,是我们学校中少有的几个能够在一次考试中全部通过考试的学生之一!在过去的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体会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仅仅是我们获得文凭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参加这样的考试从而培养我们认真细致,谨慎持久的学习态度以及让我们实实在在做事,做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念。当然,通过这四年的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也提高了。
二、新闻专业:实践性强实习经历重要吗
“无冕之王”的称号和理想主义的光环,让新闻学类专业备受考生和家长的追捧。
在很多人印象中,新闻学类专业应该好就业,实际上,新闻学类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据相关数据表明,不少知名高校新闻学院新闻学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都已经大幅下降。
包括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知名新闻院系分布较为集中的城市,新闻学类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不过,从记者所调查的广州6所高校的情况来看,6人中有4人从事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把原因归功于在媒体的实习,因为新闻类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一方面,毕业生挤破头想进媒体,却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许多媒体还抱怨找不到理想的毕业生。
究其原因,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综合、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随着我国传媒业逐步接轨国际,各个传媒集团不断整合,推陈出新,市场的竞争加剧,越来越需要适应新的传媒业态、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类毕业生。
三、优秀学生记者的工作事迹范文~~
沈林,男,材化学院无机061班学生。
现任材化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党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小组学生组长、校报记者、《材化之声》主编、无机081班班主任助理。 该生自入校以来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学习刻苦、工作认真,先后获得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学生干部、校报优秀记者等荣誉称号。
2008年度,其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等各级报刊发表新闻稿件150余篇,其中《江西理工大学设“情感导师”》等3篇新华社通稿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提升了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浪网等媒体发表新闻稿件2500多篇。 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008年被评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撰写论文被评为“社会实践优秀论文”,校友采访稿被评为“校友采风成果一等奖”;担任材化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期间,负责组织出版院刊《材化之声》、负责学院的摄影及摄像工作,组织策划了多项宣传活动,热心帮助新老记者,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余时财,男,材化学院材料073班学生,校党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小组成员、校报记者、树人网文字编辑,材化学院新闻中心成员及赣州晚报学生记者。曾任班长、《材化之声》副主编、西校区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队储潭队队长。
该生自入校以来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工作认真,努力学习。2008年4月开始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先后在新华社和《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体育报》、《中国有色报》、《中国冶金报》、《中国矿业报》、《中国化工报》、《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江西工人报》、《经济晚报》、《赣南日报》、《南昌晚报》、《赣州晚报》等媒体、行业报和江西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交通广播电台、赣州广播电台以及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易、搜狐等网站发表新闻稿件1000余篇,并多次参与学校组织的新闻宣传交流活动。
林金宇,男,中共预备党员,信息工程学院通信062班学生。现为我校党委宣传部宣传小组成员之一,并任信息工程学院第八届分团委、学生会新闻中心负责人。
该生在过去一年里,积极参与校园内外各项文化活动,并及时做好对外对内新闻宣传工作,在校内外各类报刊及网络等发表新闻稿300余篇。 杨炳君,男,文法学院法学061班学生,共青团员。
曾先后担任西校区班主任助理、西校区摄影摄像助理、西校区对外宣传人员、校报学生记者、学校广播站常驻播音员,现任文法学院学生会主席、学校党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小组成员、学校广播站站长。 该生自担任校广播站播音员以来,认真完成各项播音任务,一年来没有出现一次播音失误。
同时,在课余时间,他还十分关注学校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新闻写作,两年来,他在《中国有色金属报》、《江西商报》、《今日家庭报》、《赣南日报》、《赣州晚报》、赣州人民广播电台和新浪、网易、搜狐、中国网、中国共青团、中国高校网、中国江西网等网络发表新闻稿件几百篇,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汪清,女,材化学院生物061班学生。
现任校团委宣传部学生部长、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学生工作部对外宣传小组助理、校报记者负责人、材化学院新闻中心主任、生物081班主任助理。 该生自入校以来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学习刻苦,工作认真。
先后获得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校报优秀记者等荣誉称号。2008年,先后在《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江西日报》等报社发表新闻稿件近30篇,在新浪网、人民网等网站发表新闻稿件近300篇,在校报上发表多篇文章,其中还参与撰写了两期校报专版。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该生撰写的论文被评为“社会实践优秀论文”,撰写的2篇校友采风采访稿均被评为“校友采风优秀成果一等奖”。担任校团委宣传部长期间,她积极安排组织部门成员做好校内外各种活动的宣传,并策划了多项校级活动,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赖银昌,男,建测学院给排水062班学生,校党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小组成员、校报记者,现任建测学院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校学工部通讯员等职。 该生勤奋好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曾获得优秀团干、优秀学生干部、校报投稿积极分子、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建测学院宣传报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先后在《科技日报》、《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冶金报》、《今日家庭报》等报刊发表新闻稿件25余篇,在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国网、江西新闻网、新浪网、赣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各网站及媒体发表稿件500余篇。
他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08年被评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韩金花,女,建测学院资源062班学生,中共预备党员。
现为校报编辑,建测学院宣传报道小组成员,资源062班学习委员。 该生自06年入校以来学习刻苦,工作认真,成绩优异,一次性通过英语四级和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获得四次一等奖学金、一次国家奖学金。
先后获得优秀团员标兵、两次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校报投稿积极分子、优秀学生记者、第四十一届运动会宣传报道先进个人、大。
四、求一篇新闻专业的论文的范文
新闻报道中的语法隐喻分析内容提要]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新闻报道中包含大量的语法隐喻,解读新闻报道中的语法隐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本文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现象如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指出其在篇章中的作用。[关键词]功能语言学;新闻报道;隐喻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法隐喻的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社会意义系统,意义是理论语按旧的核心问题(Halliday)。
因此语言学家研究的不是词的意义,相反他们研究的是一个词或句的社会意义。功能语法对语法隐喻的研究始于韩礼德。
他在1985年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专门讨论了语法隐喻的问题。外部世界的各种物质或事件可称作“外部事实”,外部事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称作“概念语义”,体现概念语义的词汇和语法形式称作“表达形式”。
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实际上是相同或相似的外部事实和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词汇方面的比喻表现在外部实体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除了用不同的词汇手段外,往往还要动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外部事实。例:1997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在外部事件中,见证人首先是人,他亲眼见证了某事件的发生。
和外部事实相似的表达形式应该是:We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1997.两句虽然表示的意思相同,都表达了1997年中国的发展,但却用了不同的语法手段。第一句用1997做主语;而后句用we做主语,1997则作了附属语。
如果将表达形式和外部事实相似的现象称作语法主体,那么以年份来表达目睹者做主语,是一种偏离外部事实的语法表达形式方面的变异,这种变异可看作是和语法主体相对的喻体,这种语法表达偏离现象称作“语法隐喻”[1]。功能语言学将词汇语法和语义之间的体现关系分为“一致关系”和“非一致关系”。
“一致关系”指语义和语法的自然范畴,人们用动词来表达人类活动或客观事物的过程,而名词体现活动或事物的参加者,而用形容词表达事物的特征。“非一致关系”体现的是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的非自然关系。
功能语言学家将人类语言中的“非一致关系”表达称为语法隐喻式表达[3]。各种语法现象是语言不同元功能的具体体现,各种语法形式的变异和语言的三元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此,语法隐喻和三元功能也有密切的关系。韩礼德(1985)基于语言的元功能将语法隐喻分作两类: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
概念隐喻包括过程变体和名词化现象;人际隐喻包含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在报刊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过程变体以及名词化现象,本文将对其一一讨论。
二、概念隐喻中的过程化Halliday认为人类主客观世界的活动可描写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在概念隐喻中,Halliday认为及物性系统中的各种过程都可以隐喻化,即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随着过程的转换,与过程有关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环境因子等)也发生变化,并在词汇语法层面体现为另一个形式[2]。如:a.They arrived at the village on the second day.参与者过程环境时间b.The second day witnessed them at the village.参与者过程环境例a中on the second day原为表环境的成分,表达的意义符合现实情况,是一致式;但是在例b中on the second day隐喻成了思维过程的感觉者,因此物质过程隐喻为了心理过程,因此b句是隐喻式。
总之,语法隐喻突出的是功能的思想,即语法隐喻主要体现在及物性的过程和功能成分的相互隐喻化,最后才见之于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转换[3]。由此可见功能语法所讲的规划实际上是一个由大量可选项组成的系统。
功能决定形式,形式体现于意义,形式不同其意义也就不同,但不同的形式可以表达同一概念意义[4]。在平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使用“一致式”表达,因为这是我们呀呀学语时首先掌握的表达方式;然而在报刊文体中,出于文体和叙述的需要,记者通常使用“非一致式”过程的变体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词化词汇语法层上最常见的隐喻是名词化。韩礼德将语言的“非一致式”表达称作语法隐喻,它表达语义与语法范畴之间非自然关系,这种“非一致式”表达除了表达过程变体之外,还可以用名词词组表达事物的过程和特征[1]。
名词化是将表示过程的动词和表特性的形容词经过隐喻化,使它们不再体现它们本应拥有的功能,相反它们以名词的形式表现实物。如:They are able to reach the computer——their access to thecomputer.Technology is getting better——advances in technology.名词化通过把小句变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从而使小句的信息密度增大,表达内容增多[2]。
四、际隐喻人们使用语言时除了如实地表述主、客观世界外,同时也是为了建立人际关系,确定说话的轮次,对一些事情表示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评价。这些都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元功能。
在体现其中一些功能范畴时,我们发现一些语法形式是可以互为隐喻的。人际功能可以分成语气部分和情态部分。
相应地,人际隐喻也分为语气类和情态类两种。我们以“请某人开窗”的请求为例来说明语气类语法隐喻。
五、校园新闻100字
你好,我是在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其实新闻写作过程就是个摸索和模仿的过程,我不想说太多你看起来累的理论,给你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的网站 http://txs.youth.cn/,你可以点击首页“报道校园”栏目,上千篇校园新闻任您学习,借鉴。
以下随便选了两篇范文给你借鉴,写得不一定好,仅给你用作参考:校园新闻(消息)范文: 《宜春学院举办“党在我心中”青年教师演讲比赛》 通讯员:宜春学院 李国宾 为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激发广大教师爱党、爱国的情感和爱校、爱教、爱生的主人翁意识,4月13号下午,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在艺术楼演奏厅举行了“党在我心中”青年教师演讲比赛。宜春学院教务处处长涂序才、张海帆及科长傅晓滨、李剑等担任了此次比赛的评委。
外国语学院院长潘华凌、党总支书记李菊花等领导及10级全体师生观看了此次比赛。 经过第一轮的初选后共有12名青年教师进入决赛。
参赛选手结合自身经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激情澎湃的演讲:有的讴歌党的丰功伟绩,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有的围绕人生观、价值观,畅谈自己对党的认识和体会;有的讲述身边党员甘于奉献、任劳任怨的感人事迹……最终,卢怡、胡丹颖两位老师获得了此次比赛的一等奖。 通过此次比赛,使青年教师、学生接受了一次党性的再教育,对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90年风雨历程更深的认识,宜春学院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付君萍 编辑: 上官昌淮 来源: 校园通讯社校园新闻(评论)范文: 《 今天,你织“围脖”了吗 》 通讯员:信阳师范学院 刘泉池 三言两语,随时随地,无需设置标题,不必考虑如何展开叙述,只需一个或几个短句就可以表达你的心情状态了。最近,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别人分享,字数控制在140个左右,可附图片、视频的微博深受大家喜爱,被大家亲切表述为“织围脖”。
据新浪官方统计,2010年下半年,我国微博累计活跃注册用户数量已突破1亿个。特别是随着姚晨、李开复、俞敏洪、赵薇等一线明星、商界精英、媒体达人、品牌公司的加入更是使微博写作变得更加火爆。
而伴随着微博的推广与普及,校园内的微博力量也逐渐显现,恰如新浪网站上的一句广告词:“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微博,缘何风靡校园 “我以前有写日记的习惯,后来写博客,现在则改成写微博了。因为微博很方便,三五个字,一两句话就成了。
有想法的时候,可以立即抓住那一瞬间的灵感,很及时。正好可以解决我们平时课程多没时间坐在电脑前写东西的弊端。”
在谈到自己玩微博的经历时,文学院08级王秋华这样说道。 可以说,微博之所以能够风靡整个大学校园绝不是偶然的。
由于微博内容闲碎松散,对写作技术的要求较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组织语言而不用雕琢词句,同时微博以其操作简便的优势将大量碎片化信息整合,让同学们在快节奏学习生活状况下急剧上升的个人表达沟通的愿望需求得到了满足。另外,微博与手机网络联系在一起,更方便了我们随时随地书写心情。
微博之所以风靡校园,诚如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刘运峰所说,“微博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与交流手段,它有发送便捷、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特点,并能在短时间内产生‘乘数效应’,即传播效果能够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微博,作用毫不微薄 微博,爆发出“3Q大战”、“唐骏打假”、“我爸是李刚”等一个个社会热点……小小微博,作用却丝毫不微薄,关键时刻可以迸发出巨大力量。
在校园中,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开始借助微博便捷功能,使其在帮助自己学习、就业、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发挥发挥重要作用。 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李春洋就深深体会到了微博在帮助自己学习的重要作用,他通过自己的微博,关注到了不少与本专业有关的教授、学者的动态,可以迅速、便捷地掌握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像这样通过微博为学习“加餐”的例子还有不少。
微博“追星”也是不少同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关注喜爱名人,了解他们最新动态;幸运的时候,或许还能与偶像在线交流,在“织围脖”的过程中与社会名流“零距离”。信阳师院报也通过开微博来用自己的“微力量”为全校同学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新平台。
刚刚“入住”微博不到一个月,就拥有了1100多名粉丝,“织”了近30条“围脖”,除了推荐书籍、名人名言以外,该微博还会分享一些经典电影和音乐以及最新资讯等,深受大家好评。 微博,精华糟粕共存 对于大学生而言,微博并非一剂“十全大补药”,微博内容存在精华的同时也含有大量糟粕。
作为微博最早“粉丝”之一09级的小李同学就认为,微博在走向专业化的同时,也在变得杂乱和琐碎,一些人把它当作了个人记录行踪、表白心情,甚至宣泄情绪的场所,其间传递出的个人化、碎片化令人厌烦。此外微博传播成本和门槛比较低,导致各类庞杂的信息充斥微博,使得网络谣言、不良、有害信息肆虐。
还有一些同学则认为,沉溺微博,往往会占用大量时间,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精力的分散和浪费。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
六、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学习经历有什么
研究是主题 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往往视博士后为学生的成分大一些,因为博士后在出站时如果考核合格的话,国家人事部要为其颁发有关的证书。
这和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在毕业时拿毕业证学位证没有两样。但我认为,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学生等的教育是以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而博士后的培养则主要以成果为考核依据。
博士后没有课,不必因循在校学生“三点一线”的模式,其管理也完全靠自觉。那么博士后在站期间到底做什么呢?做研究! 每一个进站的博士后都知道,在他们进站申请的时候,会填写一些表格,而其中的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你有什么研究课题,计划进站后研究哪个课题,或从事哪些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要给出你以前的研究成果,倒是学习的成绩不是主要的取得进站资格的指标。
在站期间,每一位博士后都要在国内或国际的核心刊物上发表4篇以上的论文,还要尽可能多的出成果,此外,流动站还指定了国内有名的核心期刊,让我们在上面发文章。殊不知,在这些期刊上发文章,无疑是挑战国内顶级权威。
因为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人,都是新闻学界的当权派实力派,姑且不论他们文章水平的高低,单是他们如雷贯耳的大名,期刊的编辑者们就没有不采用的理由。 另外,一些领导的文章,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文章和应时应景的文章也要充斥不少的版面。
算来算去,能够留给无名小辈的版面并不多,多年来来稿的积压,漫长的审稿和排队等候,要在短时间内发表文章不是那么容易,除非你的论文很有水平,而这个水平就是建立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之上。 这也就促使博士后们横下心来硬闯华山一条路。
可以想象,没有扎实的研究为基础,这些成果的取得几乎是不可能的。 兼修是主课 前面已经讲过,博士后没有课,但这并不等于博士后期间就不再研修课程。
相反,是要研修更多的课程。在硕士、博士学习期间,由于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深入进去比较容易。
正如古人所言“偏工易就,尽善难全”。在某一个方面达到“工”的水平是容易的,而要全面取得成绩,做全能运动员就比较难。
博士后恰恰是要做全能运动员。要兼修而不是“偏工”。
如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在招收进站人员时就特别注意知识及学科的构成,不是囿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中文、历史、外语、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博士也是该站的主要生源,且比例不小。 这些人员进站后有比较多的交流、沟通、联谊等,在相互的交流中既可体现自己的专长,又可以映衬出自己的不足,环境给他们提供了兼修的机会。
博士后多数人有过工作的经历,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怎样才能全面起来,因此在进站后会有目的地兼修一些课程。 复旦作为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大师云集,为这种兼修提供了保证。
目前,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不少国内知名的教授,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自考新闻专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研究分会会长、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等我国新闻教育的领头人若干人。 这些国内一流学者的存在,又从另一个角度保证了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的兼修成为可能。
超越是主旨 我本人获得的是教育学的博士学位。在当时研究教育问题的时候有一种观点:大学教育提供的是知识,研究生教育提供的是方法,博士生教育提供的是境界。
由此类推下去,我本人臆想,博士后教育提供的应该是超越。在国家有关博士后培养的文件中有“博士后研究制度是人才开发的重要措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学术交流,博采众长”、“避免‘近亲繁殖’”等文字,通过对这些文件的解读,结合本人在站学习研究的体会,我认为博士后培养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超越。
据悉,国家在博士后培养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这既是学习借鉴了国外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从全面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水平出发作出的英明决策,是保证我国各级、各类学科不断有新人出现,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良好态势的有力举措。
国家的期望当然是博士后能在学习研究中取得突破,实现超越。 同时这种期望也具体地体现在了设站单位的选择,培养和考核指标的设定,制度保证和待遇等几个方面。
由此,超越是博士后的不二选择。博士后由大学、硕士、博士一路走来,上课和考试他们驾轻就熟。
他们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佼佼者。但博士后如何完成由学习到研究的转变,完成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转变是实现超越的关键。
复旦新闻教育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生培养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几十年来新闻教育的丰富积累积淀为博士后研究进行了有力的铺垫和实验。多年来,它们在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媒介经济学、新媒体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优势。
学院的学科和学术地位位列全国前列,博士后在这里研究,基本可以看到和了解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水平,能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前沿走势,为超越奠定了基础。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很快获悉,学院的图书报刊资料收藏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