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高三历史小论文的范文

    高三历史小论文的范文

    一、高中历史,关于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小论文范文1500字

    李鸿章及其生活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但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驳陆离,因而人们评价起来众说纷纭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适逢其会的李鸿章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 李鸿章以儒生起家军旅,凭借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削平大难”而“早膺疆寄,晋赞纶扉”。太平天国运动是“四海变秋气”的封建衰世的农民群众企图用火和剑来变革现存的清朝统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国在现世、在中国建立起来。

    尽管他们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国实际上只能给自己套上一副带有光环的封建枷锁,但他们反对“鹰 遍野,豺狼噬人”、内则残民以逞、外则丧权辱国的清朝统治,无疑是顺乎时代潮流的正义之举。李鸿章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镇压太平天国,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自然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罪无可赦。

    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 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外国殖民侵略和世界现代化浪潮冲击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近代中西文化撞击和交融的初步结果。

    与同时代的洋务官员相比,李鸿章不仅对中外形势和中国出路的认识要比同僚深刻,而且采用西法、举办洋务新政数量之多、成效之大,也无人能望其项背。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大清帝国“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因而主张“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绝不应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思振作。

    为此,他提出必须向西方学习,举办洋务新政,以求“自强”、“自立”。他斥守旧而不避“人君”,为“自强”而力倡变法,主张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西方富强之术。

    他力主把“修明前圣制度”和学习“外人所长”结合起来。所谓“修明前圣制度”,就是“变法度必先易官制”,改善封建政治制度。

    所谓学习“外人所长”,就是引进属于西方“物质文明”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必须指出的是,他力图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只热衷于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即近代军工技术,显然不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但毕竟使封建体制发生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加速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 李鸿章曾长期跻身于晚清“外交第一冲要”,时人称“一生功过在和戎”。外交的成败,自然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外交政策的当否。

    就综合国力即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力而言,封建的中国远逊于列强,因而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列强的枪炮就扫地以尽。李鸿章有鉴于此,明确指出:中外实力相距悬殊,列强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中国无法取胜于疆场,因而对列强不可轻言战争,而应以“羁縻”之策谋求“中外相安”之局。

    所谓“羁縻”,就是用儒家的道德规范即孔子“忠信笃敬”四字方针进行“笼络”。在应对列强欺凌时,始则以理折之,进行与虎谋皮式的道德说教,并实施以中国传统的合纵连横理论和西方的均势思想相结合为特征的“以夷制夷”之策;继而不惜在权益上作出某种限度的让步,以期“驯服其性”,实现“守疆土保和局”的目标。

    李鸿章所以主张“羁縻”之策,目的之一是想争取并利用和平环境“借法自强”,预修战备,以期“确有可以自立之机,然后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和则久”。从李鸿章推行“和戎”外交的实际看,有得有失,而失远大于得。

    他指挥过“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而以失败告终的甲午战争。他亲手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其中除了《中日修好条规》、《中秘友好通商条约》等少数平等条约外,其他诸如《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均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些丧权辱国条约标志着中国从独立国向半殖民地沉沦。对此,作为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的重要一员和晚清丧权辱国外交决策的参。

    二、高中生历史小论文

    提供几篇高中历史小论文(节选),供参考。

    1。 一百六十年前林则徐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禁烟运动",不仅在当时轰动世界,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林则徐也从此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而名扬中华,流芳百世。

    今天,一百多年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再度就林则徐当时的"禁烟运动"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新的认识,特别把林则徐的行为完全称之为"爱国行为"有许多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 本文就此做分析,以引起人们争论。

    一、林则徐"禁烟运动"前的中国 从十四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文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新航线的开通,现代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的距离。古老的东方,特别是充满神迷感的中国,西方各国早就意欲打开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的大门。

    最早来华的是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些当时海上的强国,葡萄牙是自西而东,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间(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间到达广州沿海,在广州附近的一些小岛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条葡萄牙船来到广州珠江口岸。 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宁波,明朝官兵还与葡萄牙人发生武装冲突,据西方人记载,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

    一五六一年左右来华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货物湿水,需要"借地晾晒",重金贿赂广东地方官,租下了澳门,每年完纳地租银一千两,一七四0年减少为五百两,历来均向山县缴缴纳。 。

    2。 [摘要]通常认为,从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过程,但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西方国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抹杀了近代历届中国政府在内政外交领域的主动、积极的方面,作为史学研究,我们需要一种中性的和较为客观的理论来对中国近代史予以界定。

    [关键词]鸦片战争,半殖民地,近代中国。 “半殖民地”是指一个国家受到外来势力的影响,而且受到外力影响的严重程度已使该国的独立地位受到重大影响,得这种影响的程度又没有使该国完全丧失独立国家的地位。

    也就是说该国形式上有自己的主权,实际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要受制于殖民者。 因此“半殖民地”概念所描述的状态是一个介于独立国家和完全殖民地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对于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完全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区别,我们会毫不费力地找出一个分界点,但如何划出独立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就面临相当大的难度,“半殖民地”是否具有起码的一些客观上量化的指标? 一般认为,从1840年起近代中国就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已成为被史学界普遍接受的定论。 各种近代史著作也是以这一理论作为基础来叙述历史事件,把近代中国的内政、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因素与“半殖民地”普遍联系,似乎只有与紧密相连才能说明清王朝的腐败、顽固、落后,才更能说明北洋军阀的倒退、卖国,才更能说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

    从而为人民的革命斗争、反帝斗争提供理论依据。新中国的史学界也在“半殖民地”等范式的指导下,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3。 摘 要 本文从“改革策略”、“改革步骤”、“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和同僚的关系”、“改革者信念和毅力”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之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成效 )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

    但是,将王安石的变法与张居正的改革进行比较,则王安石变法的成就不能与张居正的改革相提并论。 王安石变法之时就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后世学者对王安石变法也褒贬不一,可作为王氏变法不如人意的佐证。① 与王安石变法不同,张居正任相之时改革却得以全面推行。

    虽然张居正身亡之后,其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被明神宗废而不用,他本人也遭诬劾而被削官夺爵;但到万历末年,人们认识到改革的益处。 因此,他的文集问世后,为其作序跋的文人、士大夫无不对其改革称许有加,认为在他执政的“十余年间,海宇清晏,蛮夷宾服”,②并把他誉为“救时宰相”。

    ③天启朝,廷臣开始为居正鸣冤。于是熹宗下诏“复(居正)故官,予葬祭”;到崇祯朝,居正父子官复原职,尚书李日宣等更称:“故辅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驰,弼成万历初年之治。

    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④可见张居正以他的改革精神赢得后世对他的追思与怀念。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所没有的。

    三、高中历史小论文

    如果你写“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为什么不断加强?”那得从秦之前开始说起。

    写这个也不难,拿本历史书出来看一下从夏朝开始的政治方面开始归纳,看看不同时期设置或者取消了什么官职什么制度,而且最好是找出这些措施的原因所在(通常一个朝代的新管制原因都要从前朝去找)。而且建议一下最好加入适当的经济角度,经济决定政治嘛,所以经济的变化是很关键的原因之一。

    要是你想论证更完善一些的话,文化也最好加进去,从文化方面的反映得出一些结论。其实论文的话理清一下思路,起笔以后就好写了。

    四、高中历史一小论文

    一、五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①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②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1、割地: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2、赔款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3、开埠通商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权。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4、攫取中国的特权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三、列强侵华罪行1、两次洗劫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③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3、制造大屠杀: ①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②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1937年八•一三事变。四、人民的反抗1、人民群众的斗争(1)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2)1899至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3)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6)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7)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

    (8)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9)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怎么写高中历史小论文

    结合你的课本。

    进行扩展。查找资料。

    注意是适当的扩展。题目老师已经出了。

    那么根据题目。着重写传统文化在古代的意义和发展。

    比如可以说在古代起到人民精神和国家统治的支柱作用,在现代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蓄传统文化。既要谈到积极的一面,又要谈到消极的一面。

    (注意每一个论点,也就是观点。都要有论据,包括说理啊,史实啊等等。)

    积极地,比如说儒家的道德观啊。消极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

    这要看你发挥了。着重辩证。

    至于将来。当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现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如果心中对未来有更好的憧憬,那么发挥吧。但都要有理有据。

    高中写论文,一定要注意的就是至少让你的老师与你共鸣。祝你好运。

    六、2014年江苏高三历史试题小论文范文

    1.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

    3.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七、关于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高中历史小论文

    供参考: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

    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2、知行合一观。

    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3、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4、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5、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

    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6、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二、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政企不分,按长官意志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 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 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

    八、历史小论文1500字,急需啊

    欧洲是工业文明与新思想诞生的地方。

    16世界前后,工业文明的曙光首先出现在西欧。工厂的前身手工工场兴起,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随后,今天被众人所熟知的,民主政策、科学思想得到传播,专制制度走向覆灭,革命的旗帜树立在新时代的上空。 欧洲文明的快速崛起,由多方面构成: 1、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农业社会的面貌。

    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一部分进入工场的农民因为远离农务变成了工人。 中世纪,欧洲处在天主教会的绝对统治下。

    14世纪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2、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

    人们逐渐走出中世纪的宗教愚昧和专制主义,追求自由、民主与科学。17。

    18世纪,西欧先进的思想家们相信,人类社会也受一定法则支配,人有能力考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去发现这个法则。这就是“启蒙运动”,它将人们又领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将文艺复兴的理念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他们提倡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人民主权。

    极大的动摇了封建统治,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传召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全新的自然观的念出现为近代科学诞生以及新技术的创造是密不可分的。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极大鼓舞了科学家们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强有力的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人们更加深入的探究自然现象,这就是“科学革命的开端”。

    4、在16世纪以前,各大洲的人们交流很少,那么整个世界时则样从原来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走向一个故乡联系的整体呢?其间欧洲人做了巨大的贡献。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开始了他的远洋航行。

    经过连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到达了“印度”。(美洲)这是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个新大陆。

    受到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影响,许许多多航海家们加入了这个海上探险事业,开辟通往东方的道路。先后有葡萄牙人迪亚士、达伽马、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使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民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美利坚”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在世界范围内日益频繁起来。

    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不满足现状,人类贪婪的本质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褪下那层虚伪的面纱,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对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扩张,野蛮地屠杀当地具名,掠夺土地和财富。16世纪40年代,在欧洲殖民者疯狂的掠抢行动中,古老的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欧洲各国在非洲美洲和亚洲大陆的很多地方建立起隶属各国的殖民地。在这次饕餮盛宴中,英国的战果最为丰盛,抢占的殖民的最多,遍及世界各地,建立起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对封建专制统治越来越不满,思想的解放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他们向王权发起了挑战……英国、法国先后爆发资产积极革命,美国人民经过斗争获得国家独立。

    这些国家先后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人类文明有又前迈出一大步。 5、18世纪中期,一场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了。

    后,逐渐向欧美各国扩散。在工业革命中,科学及时的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人咧社会的蒸汽时代和电器时代相继到来。这又为欧洲在世界的霸权加上一层双保险。

    6、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革命不仅带动了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程,还使18、19世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曾宪出了崭新的面貌。

    这一时期最终的思想成果,便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7、20世纪上半期,相继发生了最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文明的发展遇到了重大挫折,经历了剧烈震荡。

    全球范围的大政党孕育着新的突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新的发展道路。

    自此,人类社会迈向现代文明。 讲述完欧洲的历史进程,我们回望过去,不忘、展望未来,不停。

    14——20世纪间起伏跌宕的记忆。几代人用血水拼搏的理想。

    我们能做的只有深深的臣服…… 巨化中学初二。

    九、高中历史小论文,写的细一点,谢谢

    下面以宋词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代表作有《雨霖铃》(柳永)《醉花阴》(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陈亮、苏轼等。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苏轼)《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等。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后来,宋词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产生的历史背景)宋词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