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行业薪资核算范文
怎么做一个零售企业的薪酬制度 怎么才能公平但是又要激励员工
零 售 企 业 利 润 的 增 加 主 要 来 源 于 销 售 额 的 增 加 和 成 本 的 减 少 ,二 者 都 与 员 工 的 积 极 性 和 成 本 息 息 相 关 ,而 员 工 的 积 极 性 和 成 本 又 与 报 酬 制 度 紧 密 相 连 。
1.奖励薪酬制:放大薪酬效应
销售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销售员工在工作中相对要遇到更多的挫折,因此容易感到沮丧,并丧失信心。合理的薪酬奖励是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力创佳绩的法宝。多数贸易类企业对营销人员采取"底薪+提成+奖金"的薪酬结构,即每月800元~1000元基本工资;营业额提成则在5%以内,常见的有 2%,或4% 如楼盘销售。
虽然销售员工的薪酬制度依其工作性质及公司制度而各不相同,维持一定的水准却是必要的。销售人员会通过比较,考虑在目前公司中的收入是否合理;同时也会与公司其他工作人员来比较,决定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因此当公司判定推销人员工资水准时,应考虑目前就业市场上的绝对工资及相对工资的因素,并根据员工本身的资历、经验能力及工作内容的差异,决定其工资水平。
"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现实的,人事部门应在公司与销售人员双方的期望下,寻找最佳交点,制定的工资水准不仅要使公司能在最具经济效益的方法下达成销售目标,更重要的是能激励销售人员尽其最大努力推销公司产品,并获得一份满意的薪水。
个性薪酬制:拉近距离、注重提携
对于一般的销售人员制定薪酬比较好办,问题是对于销售管理人员及新手如何定薪不太好办。这需要根据销售人员的类别制定个性化薪酬。
对于销售经理一般采取年薪制办法。一般来说,贸易公司市场部经理年薪最低也在10万元以上,营销总监至少为20万元,民营IT企业销售总监的年薪则高达30万元以上,而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经理年薪更是高达50万元以上。
对于销售新手,可实行"瓜分制"的薪酬制度,保障其一定工资水准的同时,也充分体现竞争体制。所谓"瓜分制",就是企业将全体新进销售人员视作一个整体,确定其收入之和,每个员工的收入则按贡献大小占总贡献的比例计算,其计算公式为:个人月薪=总工资*(个人月贡献/全体月贡献)。在这个计算公式中,如要将底薪导入,则可以进一步将"瓜分制"和"混合制"结合,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个人月薪=固定工资部分+(总工资-总固定工资)*(个人月贡献/全体月贡献)。这样,不仅拉近了新增员工的收入距离,保障其生活供应,同时也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可以增加其职业归属感和进取心。
2.指标工资制:化员工行为为企业需要
传统的营销人员工资管理制度往往是基薪加销售提成,使得营销人员往往对“做生意”比“做市场”更感兴趣。
那么,如何使工资制度既起到激励营销人员的积极作用,又在工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使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的总体发展需要?一种新的销售人员工资管理制度——指标工资制,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而设计出来的。
指标工资是遵循人的期望理论并与企业利益如何有效结合而设计的。由于不同的销售人员对努力和成绩、成绩和报酬之间的关系或许有不同的认识,所以指标工资制就是详细说明这些成绩指标并把它传达给销售人员,把企业的目标(并不是简单、唯一的销售额)和营销人员报酬联系起来。进一步讲,指标工资制就是企业首先对每一个销售人员岗位的所有工作分解成一系列具体指标,并依其对本企业的相对价设定一个工资总额。然后,根据每个指标在该岗位上的权重把岗位工资总额分解到每个指标上,销售人员要为了完成这些指标而积极努力工作以便于满足自己的需要。
最后,月底对该岗位的占有者就各项指标进行考核,实现了哪一项指标,该项指标被赋予的工资额就成为该岗位销售人员有效的工资数额;哪一项指标未能实现,则从已给定的岗位工资总额中减去该项指标被赋予的工资数额。将全部实现的各项数额加总,即得出该岗位销售人员当月的工资总额。
零售行业的会计分录怎么?零售行业的会计分录怎么做
零售批发行业的会计分录,比较忙烦的是库存商品的计价和销售成本的结转,建议您采用进价核算库存商品的价格,销售商品时开小票或登记销售明细表,每天按开的小票核对收入的货款,月末按实际销售的明细数量乘以单价计算结转销售成本,这样做成本核算准确,能及时发现出现的漏洞,###例题:1。
涉及资产的增加(从银行提取现金备用)借:现金贷:银行存款2。涉及资产减少(用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借:原材料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贷:银行存款3。
涉及所有者权益的(收到投资者投入设备一台)借:固定资产贷:实收资本4。 涉及负债的(购买原材料,尚未付款)借:原材料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贷:应付账款在编制分录的时候要分清应借应待的科目,然后再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登记即可###(1)比如企业发生销售收入时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2)退回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贷:应收账款 (3)同时 借:库存商品---**商品 贷:主营业务成本###借: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某单位 贷:库存商品-某产品。
零售业的会计处理
好象回答过这个题零售企业一般是按售价核算,售价核算的企业,入库销售成本,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都按售价记帐,并设置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现列举如下购买商品时借商品采购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应付帐款)商品入库时借库存商品(售价)贷商品采购(进价)贷商品进销差价(售价与进价的差额)商品销售时借银行存款(售价)借主营业务收入(售价)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售价)贷库存商品(售价)期末结转商品进销差价计算差价率差价率=(期初进销差价+本期进货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本期购进库存商品)*100%计算本期应结转商品进销差价=差价率*本期含税销售成本借商品进销差价贷主营业务成本月末按计算的商品销售收入计算本期销项税额借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其他就与其他企业做法一样了。
.。
零售业售价金额核算商品成本的核算方法
(一)一般纳税人企业的会计核算 1.进货的核算。
某商业零售企业购进商品一批,对方出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100万元,税额17万元。购进商品款项通过银行支付。
该批商品当月到达验收入库,进销差价率为15%,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则:购进商品支付款项时: 借:商品采购10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万元 贷:银行存款117万元 商品验收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134.55万元〔100*(1+15%)*(1+17%)〕 贷:商品采购100万元 商品进销差价15万元(100*15%) 应抵税金19.55万元。
2.销售收入的核算。若该企业本月实现销售金额为93.60万元(含向购买者收取的销项税额),收到的货款已存入银行。
则: 借:银行存款93.60万元 贷:商品销售收入8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0万元 3.结转销售成本、应抵税金。在进行上述会计处理的同时,按商品不含税的售价金额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按上笔分录的销项税额(含税售价金额与不含税售价金额之差)冲转“应抵税金”科目。
借:商品销售成本80万元 应抵税金13.60万元 贷:库存商品93.60万元 4.结转进销差价。月末结转进销差价时,仍然采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摊,但需注意的是,应将期末“库存商品”科目余额部分调整为不含税的余额来计算差价率,即:差价率=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贷方发生额+月末“库存商品”科目余额÷(1+适用增值税税率)〕*100%。
本月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月“商品销售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差价率。 假设本题无期初余额,则:差价率=15÷〔80+(134.55-93.60)÷(1+17%)〕*100%=13.04%。
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差价额=80*13.04%=10.43(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商品进销差价10.43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10.43万元。 5.结转利润。
将“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科目余额分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和借方。 借:商品销售收入80万元 贷:本年利润80万元 借:本年利润69.57万元(80-10.43) 贷:商品销售成本69.57万元 6.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
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将“库存商品”科目借方余额抵减“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方余额,同时扣除“应抵税金”科目贷方余额,然后再与有关项目进行合并,将结果数填入该表的“存货”项目。本例库存商品进价成本为30.43万元〔(134.55-93.60)-(15-10.43)-(19.55-13.60)〕。
二)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会计核算 若上例中该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6%),则无需设置“应抵税金”科目,其会计处理如下: 1.进货的核算。购进商品时: 借:商品采购117万元 贷:银行存款117万元 商品验收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134.55万元〔117*(1+15%)〕 贷:商品采购117万元 商品进销差价17.55万元(117*15%) 2.销售收入的核算。
商品销售收入=93.60÷(1+6%)=88.30(万元),应交增值税额=88.30*6%=5.30(万元)。 借:银行存款93.60万元 贷:商品销售收入88.3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30万元 3.结转销售成本: 借:商品销售成本93.60万元 贷:库存商品93.60万元 4.结转进销差价。
差价率=17.55÷〔88.30+(134.55-93.60)÷(1+6%)〕*100%=13.83%。 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差价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贷方发生额*差价率=88.30*13.83%=12.21(万元)。
借:商品进销差价12.21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12.21万元 5.结转利润: 借:商品销售收入88.30万元 贷:本年利润88.30万元 借:本年利润81.39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81.39万元(93.60-12.21)。
零售业售价金额核算商品成本的核算方法
(一)一般纳税人企业的会计核算 1.进货的核算。
某商业零售企业购进商品一批,对方出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100万元,税额17万元。购进商品款项通过银行支付。
该批商品当月到达验收入库,进销差价率为15%,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则:购进商品支付款项时: 借:商品采购10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万元 贷:银行存款117万元 商品验收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134.55万元〔100*(1+15%)*(1+17%)〕 贷:商品采购100万元 商品进销差价15万元(100*15%) 应抵税金19.55万元。
2.销售收入的核算。若该企业本月实现销售金额为93.60万元(含向购买者收取的销项税额),收到的货款已存入银行。
则: 借:银行存款93.60万元 贷:商品销售收入8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0万元 3.结转销售成本、应抵税金。在进行上述会计处理的同时,按商品不含税的售价金额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按上笔分录的销项税额(含税售价金额与不含税售价金额之差)冲转“应抵税金”科目。
借:商品销售成本80万元 应抵税金13.60万元 贷:库存商品93.60万元 4.结转进销差价。月末结转进销差价时,仍然采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摊,但需注意的是,应将期末“库存商品”科目余额部分调整为不含税的余额来计算差价率,即:差价率=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贷方发生额+月末“库存商品”科目余额÷(1+适用增值税税率)〕*100%。
本月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月“商品销售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差价率。 假设本题无期初余额,则:差价率=15÷〔80+(134.55-93.60)÷(1+17%)〕*100%=13.04%。
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差价额=80*13.04%=10.43(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商品进销差价10.43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10.43万元。 5.结转利润。
将“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科目余额分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和借方。 借:商品销售收入80万元 贷:本年利润80万元 借:本年利润69.57万元(80-10.43) 贷:商品销售成本69.57万元 6.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
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将“库存商品”科目借方余额抵减“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方余额,同时扣除“应抵税金”科目贷方余额,然后再与有关项目进行合并,将结果数填入该表的“存货”项目。本例库存商品进价成本为30.43万元〔(134.55-93.60)-(15-10.43)-(19.55-13.60)〕。
二)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会计核算 若上例中该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6%),则无需设置“应抵税金”科目,其会计处理如下: 1.进货的核算。购进商品时: 借:商品采购117万元 贷:银行存款117万元 商品验收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134.55万元〔117*(1+15%)〕 贷:商品采购117万元 商品进销差价17.55万元(117*15%) 2.销售收入的核算。
商品销售收入=93.60÷(1+6%)=88.30(万元),应交增值税额=88.30*6%=5.30(万元)。 借:银行存款93.60万元 贷:商品销售收入88.3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30万元 3.结转销售成本: 借:商品销售成本93.60万元 贷:库存商品93.60万元 4.结转进销差价。
差价率=17.55÷〔88.30+(134.55-93.60)÷(1+6%)〕*100%=13.83%。 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差价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贷方发生额*差价率=88.30*13.83%=12.21(万元)。
借:商品进销差价12.21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12.21万元 5.结转利润: 借:商品销售收入88.30万元 贷:本年利润88.30万元 借:本年利润81.39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81.39万元(93.6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