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析自己考研动机的范文
一、为什么要考研——考研动机分析
大量数据显示,历年的考研人数在不断增长,动机各有不同,根据不同的考研动机把最容易中途放弃的学生分为六大派: 盲目考研派 这一派的学生占据了考研人群的大部分,他们觉得“考研”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看见别人考研,自己也决定考研,不甘人后!他们有强烈的从众心理,认为大部分人干的事情肯定错不了,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典型心理就是“别人考,我也考,考上了最好,考不上拉倒”;典型行为就是当别人去买考研书的时候扭过头来幽幽地来上一句:“我也考研,帮我也带上一本呗……” 逃避就业派 有的同学上学比较早,到了本科毕业的时候还把自己当成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小男孩”,不想过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你跟他提将来的发展,他跟你唱“我不想不想长大……”他们临近毕业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可是又不想将来无所事事地待在家里啃老,觉得反正将来待着也是待着,不能白白浪费时间,于是想找点事情做,就开始考研了。
有一部分同学能力其实还比较强,要真正努力未必找不到工作,可是因为读书期间从未真正接触过社会,对于“职场”完全陌生,对于找工作的过程感到陌生和恐惧,不知道怎么去找工作,也不敢去找工作,一想到去找工作就感到紧张和害怕。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看过《杜拉拉升职记》之类的几本职场小说,所以聊天的时候一谈起工作,就一套一套的,可是当你让他真正开始实战的时候他哭丧着脸告诉你“不是我不想找工作而是现在找好工作太难了,我爸不是李刚,也不是李嘉诚……” 所以,为了逃避就业,这三类同学就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决定———“考研”。
当今的本科生就业形势确实不是很乐观,尤其对那些大学期间成绩一般、能力平平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读研是提升能力的一个好机会,是做好就业准备的一个缓冲期,也是改变就业处境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研究生就业这几年虽然带有寒意,不少研究生找到的工作也确实不如某些本科生。但整体来看,研究生的薪酬待遇要还是要高于本科生30%左右,职业发展前景也要好一些。
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现在的就业市场,便不难发现: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设置的一道门槛;研究生学历也成为区分岗位的一个标准,比如很多企业招研究生做技术,招本科生做销售,甚至很多技术类销售也要求有研究生学历;另外,即便是公务员考试,很大一部分中央机关或直属机构的职位也要求报考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因此,读研仍然是一个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前景的好途径。
虽然学历不代表能力,但学历却能为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成功殿堂的大门。 考试依赖派 在考研人群当中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把“大学”当“高中”过,大学四年每天的生活就像高中一样规律,从不迟到,更不翘课,认真做作业,认真准备每一次考试,年年都拿奖学金,几乎没有业余生活!这些同学到了大三的时候才开始思考人生,思考自己将来的出路……想了半天,发现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就是考试,其他的好像自己都不会。
看来看去,考研毕竟也只是一种考试,他们很熟悉,也很喜欢,虽然备考很辛苦,但起码熟悉复习套路,轻车熟路。找工作还需要自我分析、行业调研、简历、网申、笔试、面试、形象礼仪、口才营销、体检……还是考研简单,只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只要会写名字会涂答题卡就可以了,于是他们决定考研。
赌气考研派 有些同学本来自己是不想考研的,但是由于学校老师的压力,父母又逼得紧,周围的同学喊得很凶,所以索性赌气随便报一个学校和专业,随便复习一下,考不考得上,考得上哪个学校都无所谓,反正是他们要我考的,给他们一个交代就行。 体验考研派 有些同学境界很高,他们考研叫做奥林匹克精神———“重在参与”,结果不重要,享受过程。
他们认为,考研是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有考不上的可能,但是誓死捍卫自己可以考研的权利,他们坚信“不考研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为了这个目标,不管爱还是不爱,有没有目标,有事没事都得体验一把!每年100多万人参与的大事情,不参与体验一把,多可惜。 莫名其妙考研派 每年咨询我们的数万名学生当中,有一些学生考研的目的莫名其妙,基本跟考研本身没有关系。
比如有的同学女朋友在某个城市工作,为了像超级马里奥一样追求公主,于是通过考研追逐自己的爱情;我们接触过的一个同学考研原因竟然是为了省钱!他说:“北京房价这么贵,毕业之后别说买房啦,租房都很大成本,读个研究生能解决住宿问题,三年下来能省好几万呢,不管硕士学没学到东西,这钱省得很是爽……” 那么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考研战争”,拥有怎样的心态才能获得比较大的成功概率呢?根据对多年来通过我们辅导成功的学生人数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继续深造的机会 在我们辅导过的取得考研成功的学员当中,据不完全统计,有三成左右的考生奔着继续深造的目的而选择考研。 这部分同学又根据深造的诉求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大部分是应届考生,他们认为读研一方面可以锻炼自身专业素质,帮助自己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职场上取。
二、为什么要考研——考研动机分析
大量数据显示,历年的考研人数在不断增长,动机各有不同,根据不同的考研动机把最容易中途放弃的学生分为六大派: 盲目考研派 这一派的学生占据了考研人群的大部分,他们觉得“考研”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看见别人考研,自己也决定考研,不甘人后!他们有强烈的从众心理,认为大部分人干的事情肯定错不了,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典型心理就是“别人考,我也考,考上了最好,考不上拉倒”;典型行为就是当别人去买考研书的时候扭过头来幽幽地来上一句:“我也考研,帮我也带上一本呗……” 逃避就业派 有的同学上学比较早,到了本科毕业的时候还把自己当成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小男孩”,不想过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你跟他提将来的发展,他跟你唱“我不想不想长大……”他们临近毕业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可是又不想将来无所事事地待在家里啃老,觉得反正将来待着也是待着,不能白白浪费时间,于是想找点事情做,就开始考研了。
有一部分同学能力其实还比较强,要真正努力未必找不到工作,可是因为读书期间从未真正接触过社会,对于“职场”完全陌生,对于找工作的过程感到陌生和恐惧,不知道怎么去找工作,也不敢去找工作,一想到去找工作就感到紧张和害怕。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看过《杜拉拉升职记》之类的几本职场小说,所以聊天的时候一谈起工作,就一套一套的,可是当你让他真正开始实战的时候他哭丧着脸告诉你“不是我不想找工作而是现在找好工作太难了,我爸不是李刚,也不是李嘉诚……” 所以,为了逃避就业,这三类同学就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决定———“考研”。
当今的本科生就业形势确实不是很乐观,尤其对那些大学期间成绩一般、能力平平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读研是提升能力的一个好机会,是做好就业准备的一个缓冲期,也是改变就业处境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研究生就业这几年虽然带有寒意,不少研究生找到的工作也确实不如某些本科生。但整体来看,研究生的薪酬待遇要还是要高于本科生30%左右,职业发展前景也要好一些。
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现在的就业市场,便不难发现: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设置的一道门槛;研究生学历也成为区分岗位的一个标准,比如很多企业招研究生做技术,招本科生做销售,甚至很多技术类销售也要求有研究生学历;另外,即便是公务员考试,很大一部分中央机关或直属机构的职位也要求报考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因此,读研仍然是一个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前景的好途径。
虽然学历不代表能力,但学历却能为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成功殿堂的大门。 考试依赖派 在考研人群当中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把“大学”当“高中”过,大学四年每天的生活就像高中一样规律,从不迟到,更不翘课,认真做作业,认真准备每一次考试,年年都拿奖学金,几乎没有业余生活!这些同学到了大三的时候才开始思考人生,思考自己将来的出路……想了半天,发现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就是考试,其他的好像自己都不会。
看来看去,考研毕竟也只是一种考试,他们很熟悉,也很喜欢,虽然备考很辛苦,但起码熟悉复习套路,轻车熟路。找工作还需要自我分析、行业调研、简历、网申、笔试、面试、形象礼仪、口才营销、体检……还是考研简单,只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只要会写名字会涂答题卡就可以了,于是他们决定考研。
赌气考研派 有些同学本来自己是不想考研的,但是由于学校老师的压力,父母又逼得紧,周围的同学喊得很凶,所以索性赌气随便报一个学校和专业,随便复习一下,考不考得上,考得上哪个学校都无所谓,反正是他们要我考的,给他们一个交代就行。 体验考研派 有些同学境界很高,他们考研叫做奥林匹克精神———“重在参与”,结果不重要,享受过程。
他们认为,考研是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有考不上的可能,但是誓死捍卫自己可以考研的权利,他们坚信“不考研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为了这个目标,不管爱还是不爱,有没有目标,有事没事都得体验一把!每年100多万人参与的大事情,不参与体验一把,多可惜。 莫名其妙考研派 每年咨询我们的数万名学生当中,有一些学生考研的目的莫名其妙,基本跟考研本身没有关系。
比如有的同学女朋友在某个城市工作,为了像超级马里奥一样追求公主,于是通过考研追逐自己的爱情;我们接触过的一个同学考研原因竟然是为了省钱!他说:“北京房价这么贵,毕业之后别说买房啦,租房都很大成本,读个研究生能解决住宿问题,三年下来能省好几万呢,不管硕士学没学到东西,这钱省得很是爽……” 那么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考研战争”,拥有怎样的心态才能获得比较大的成功概率呢?根据对多年来通过我们辅导成功的学生人数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继续深造的机会 在我们辅导过的取得考研成功的学员当中,据不完全统计,有三成左右的考生奔着继续深造的目的而选择考研。 这部分同学又根据深造的诉求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大部分是应届考生,他们认为读研一方面可以锻炼自身专业素质,帮助自己打造专业“核心竞。
三、有关“动机”的1500字论文
成就动机是推动个人获得成就的内在力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它对个体的工作、学习都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研究成就动机,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控制个体的成就动机,无论对组织的发展还是对员工个人的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成就动机的内涵 成就动机的概念最早是由H.A.Mury提出的,他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二十种,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成就需要。他认为,成就需要是指“尽可能快和尽可能好地做事的愿望或倾向”。
继H.A.Mury后,R.Sears于1943年提出“成功与失败的需要”;F.H.Auporey提出“自我参与”的概念;Lewin于1944年进行了志向水平的固研究。1950~一1965年这一时期,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主要在两个层次上展开。
一是以D.C.McCMland为代表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研究,着重探讨社会文化对成就动机、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分析社会集体成员的成就动机水平与该社会的经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以J.W.Atkinson为代表进行的成就动机微观方面的研究,着重研究成就动机的实质、动机的发生、发展及成就行为认知和归因等问题。
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成为成就动机概念的正式提出者。麦克里兰在其贼就动机》一书中写道:“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动力。”
此后,其定义范畴又有了新的发展,如成就动机维概念,即成就动机被认为具有多成分的心理结构。因此,成就动机被定义为对优秀标准的竞争或者个体设定或实现个体目标的愿望。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成就动机做了进一步研究。王本法认为,所谓成就动机指的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困难的工作,在竞争的条件下获得良好成绩的那种动机。
台湾学者张春兴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包括三方面含义:个人追求进步以达成希望目标的内在动力: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个人在不顺利的情景中,克服困难、扫清障碍,努力达到目标的心理倾向。陈伸庚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把自己的活动保持在尽可能高的水平和不断增加的努力之中,从而把活动推到最好标准的心理倾向。
张兴贵认为,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高目标,完成困难任务,竞争并超越他人的人格力量。成就动机受到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文化形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体特质紧密相关。
不同个体的成就动机有所不同。不同的学者对成就动机有着不同的界定, 但我们看出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体在社会生存中逐步形成的,是促使人们追求成功与卓越的内部动力,它与竞争和努力提高效率有关,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二、成就动机理论1、麦克里兰的社会成就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领导的调查小组通过大量的研究,创立了社会成就动机理论。
社会成就动机理论是以温特伯特姆和马克斯 韦伯的研究为基础创立的。温特伯特姆的研究指出,母亲的独立性训练有助于孩子成就动机的发展;马克斯 韦伯指出,新教改革促进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责任感;麦克里兰通过对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成就动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调查发现,人们成就动机的差异是由于儿童时期的不同经历造成的,最后他得出结论:“正在取得成就的社会,并不是由于人口增长、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或自然资源为特别有利的条件,而是由于成就动机较高的执行者的存在和一种在儿童训练中强调成就的社会倾向。”
麦克里兰的研究方案启示人们,高成就动机是优秀人才的一项基本素质。这一研究引起 『.学者们对成就动机研究的进一步关注。
2、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成就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期望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稳定的倾向构成。
当个体处于成就导向的环境中时,两种倾向可以同时被唤起。而此时个体导向目标的趋力——成就动机,就是这两种倾向的代数和。
Atkinson发现,如果个体寻求成功的动机相对于回避失败的动机更强,他们对成功将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同理,当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寻求成功的动机时,个体对失败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
Atkinson提出了冒险偏好模型,即以个体对成功的渴望和对失败的回避两种倾向冲突的结果来解释个体的冒险行为。追求成功倾向明显的个体,往往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业绩。
相反,回避失败倾向明显的个体,往往为避免失败的结果,采取消极退缩的态度和行为。3、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韦纳把认知因素引入到成就动机理论中,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成就动机进行探讨,说明了人的成败对未来成就行为的重要影响。他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
韦纳认为,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结果认定存在四种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些原因都可以从原因部位(:内部和外部)、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控制性(可控和不可控)三个维度加以区分。
个体对成败的不同原因、不同维度的归因会对个体以后的态度、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则会使个体对未来的成就结果产生失败的预期;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程。
四、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大学生考研动机的文献有哪些
王莹
摘要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对高层次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规模也在急剧地膨胀。自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了研究生招生扩招政策,研究生考试一年比一年热,大学生群体作为考研究生的主力军,人数也逐年攀升,“考研热”现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截止到2009年,我国各类研究生在校人数约达到180万人,如此大规模的群体考研已经不仅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教育现象,更是一种需要引起我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无论大学生选择就业还是考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教育对于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具体的个人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以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这一社会行为所构成的社会事实作为研究的对象,以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为主,兼用成就动机理论作为补充理论,以定性研究为本文的基本出发点,并在这个基础上用宏观的文本分析结合微观的资料分析展开了研究。以往的有关考研方面的分析大部分侧重于在宏观层面上阐述考研现象,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主要针对“考研热”现象的一些简单的描述,缺乏一定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本文在一个特定的场域中,通过社会学中的文献资料法、参与观察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对大学生群体“考研热”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笔者以理性选择理论和成就动机理性理论作为基础研究理论,并以大连市高校学生为案例,辅以个案深度访谈对现在大学生群体“考研热”现象进行分析。笔者试图从微观层面出发来解释这一现象,以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从微观层面上用访谈对象的思想、行为去分析他们选择考研这一行为的原因。 本文结合案例,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分别从行动者的目标、社会价值规范取向、行动者自身和资源等四个角度分析大学生群体在选择过程中选择考研是否是一种理性选择。科尔曼首先提出了理论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即“理性人”假设和个体主义的方法论。本文的理性人就是有目的的行动者,他们采取行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利。个体主义方法论是科尔曼得出的“系统行动的内部分析”的方法,他认为社会学解释的是宏观现象,但解释应该在低于宏观的层次上进行。科尔曼先从微观分析开始,他指出:“社会中的人都占有一定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使行动者获得某种行动的权利,但行动者获利的其它资源可能为别的行动者控制,行动者为了获利就要与其他行动者进行交换。”在对中观系统层面分析时,科尔曼认为“在进行社会交换时,由于人们资源占有的不平衡,占有资源很少的行动者便通过对别人的服从来换取自己的利益,于是出现了权威系统。”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由法人行动者组成,但法人行动者由于占有大量资源且具有权势,所以他们的活动可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因而法律、法规就应运而生了,这时权威、信任等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使整个社会秩序得以保持。 通过对现有文献和访谈记录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选择考研究生的这种行为对大学生来说是他们的理性思考的结果。选择考研的考生作为“理性人”,这些人对考研的看法、态度及其最后的决策都受理性的控制,通过了理性的思考,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我们不排除一部分同学考研的决定存在一定的不理性因素,虽然在行动者的最初目标是不理性的,有些冲动,甚至是盲目的,但经历过考研这个阶段的洗理,不管考研成功与否,对自己的成长都有一定的帮助。失败了没有太大的损失,如果成功了,不论从学历还是知识方面对自己都是一个提高。研究生教育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精英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大量学生涌入考研队伍无疑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空间。但是,随着大学生考研队伍的越来越壮大,一些新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考研这种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从国家、社会到家庭、个人,都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的指导大学生的毕业选择,以此促进国家经济更好发展,保障社会更加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多
出版源《东北财经大学》, 2010
关键词研究生 / 大学生群体 / 考研热 / 理性选择 / 成就动机理论
五、谁能分析分析未来两三年考研究生的利弊,最好全面一点,或者有相关
关于考研利弊的分析:考研已成为一种热门的社会现象,而读研的必要性及实用性也成为考研学生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本文着重分析了读研现状,在理性的角度下,更深地剖析考研为我们带来的利与弊、得与失,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引起更多的人对考研的重新审视与理性思考。
近年来,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都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考研热”风景线。考研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现象,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现象。
为了直观、全面地了解上述变化趋势,表1给出了从2001年到2010年报考研究生人数的变化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十年里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增长了将近100万, 每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在不断增加,考研的规模不断地扩大。
社会上有关考研的批判与质疑之声有也越来越多。眼下的“考研”,值得我们思考。
一、考研的主要动因 1.适应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进入社会的起点。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十年前也许本科生就是社会的骄子,然而走到今天,本科生已经不是那么受宠和独占鳌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
为了能在知识时代把握住时代的潮流,不被时代边缘化,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显得尤为必要。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
2.通过学位的快速提升,缩短走向成功的路径。 空间距离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然而一个人从立志到成功是找不到一条最短路径的,正所谓“没有最短,只有更短”,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应对世间万物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通过个人的主观作为,走向成功的路径确实可以缩短,考研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如果一个本科生毕业后出去打工,要谋取一个较为理想的职位,至少要5—8年,如果要生活得更好,则需要10年甚至20年。而考研、读博士和博士后,毕业后,其社会地位则可以迅速得到提升,尤其是在知识成为社会最重要的稀缺品的时候,更是如此。
加上目前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层知识层次普遍偏低,更强化了这种学历的价值。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靠做学问走向成功压缩的是时间而不是过程,这其间需要相当的毅力和极大的付出。
路径压缩也不仅是限于做学问这一条道路,如何压缩一般取决于个人的智慧。 3.拓宽了交际面,开阔了人生的视野。
研究生阶段正是大学生思想开始独立,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能结识来自全国各地的具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同学和朋友,其文化、性格、思维方式与知识结构上的互补和交流等都能更进一步增强研究生的待人处事的能力, 不同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又相互给了关于人生思考的素材。
一个人接触得越多,思考得越深,那么越趋于成熟和越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研究生彼此之间的感染和熏陶就能开阔视野,提升人生的品位,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以及形成对真理和幸福美好的忘我追求[2]。
4.为全面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缓冲的时间。 本科生阶段所学的知识主要是理论知识,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跟社会实践的结合比较少,而且在本科生阶段知识比较零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尚不能形成关于对社会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一方面因为知识存量及深度有限,另一方面是还没有经历社会实践的洗礼这一环节,这个时候进入社会,有激情有冲动,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力不从心。如果继续读研,则可以在这段自由时间里, 在学习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密切关注社会的各个层面,把自己放到社会中去锻炼,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对社会的全面和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读研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目前还是一种精英教育, 培养的是高级人才, 大量的大学生涌入考研队伍中来无疑是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但是随着大学生考研队伍的越来越庞大,一些新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1.加剧了竞争,打乱了本科教学秩序。 “考研热”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加剧了学生的竞争压力。
很多大三的学生提前参战,实施考研计划,摒弃一切与考研无关的活动,整天忙于考研功课的学习。此外考研生还要忙于了解和联系招研的学校和导师, 自然使正常的本科教学秩序被打乱,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都被应付了事。
很多考研生利用参加毕业实习的时间去参加考研辅导班,这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因此正常的本科教学制度必然受到冲击。
不仅如此,一些大学生如同高考一般专事考研,为了能够自由秉烛夜读,避开学校不同意学生外租的规定,学校的住宿费照交,个人却外出租房,这也增加了学校住宿管理的难度。 2.考研动机过于功利,备考过程应试化。
许多人为学位而不是为学问来考研,有些人把考研当作通往成功的捷径,备考过程应试化,只靠突击复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即使考上研究生也只能在专业研究的边缘徘徊。由于考研目的不明确、不端正,导致考研虽“热”但学术却“冷”,未能水涨船高地随着考研人数和录取。
六、考研的优缺点,不考研的优缺点,谁来个原创分析下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每个人的追求而定。有的人追求的是考上研究生之后,工作相对好找,为了工作而考研,这样的话多选名气较好的学校,专业的话考虑在次。有的人为了学业喜好,纯粹的是热爱自己的专业,想要在这一方面有建树,自然选择同类大学中专业最好的一个。对于为了工作而考研的同学,又分两种,一是工作能力欠佳,想以文凭为自己加分。另一种是工作能力较好,欲更上一层楼。自然有种是逃避就业压力考研的。个人认为,不管为了什么,考研都是要考的,即使现在不考,将来也要考,因为在这个社会,竞争激烈,自己不努力的话,迟早是会被淘汰的。至于缺点的话,为了某些逃避的目的,毕业后找不到何时的工作,那就是浪费了时间,浪费了年华。在准备的期间,复习或学习的时候会累了些。但是有梦想在,大抵是累也快乐着。不管怎样,鄙人都认为功利心不要太强,分析好自己的所需和追求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