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访谈报告范文
一、农村生活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以前老是听爸爸说农村又穷又落后,但我从电视中看到,富裕的新农村跟我爸爸说的大不一样,因此,想通过调查,了解真实情况。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爷爷的村庄和村民。
调查方法:实地观察和询问30户人家。
三、调查结果
1.马路宽了,汽车多了。
走进村庄,再也不见泥泞的小路,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水泥马路,而且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在被调查的家庭中,31%的家庭已买了车,26%的家庭已有了买车的打算,23%的家庭正在考驾照或者准备考驾照,只有20%的家庭还得继续使用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等作为交通工具。
2.经济好了,新房多了。
村庄里随处可见一幢幢“小洋楼” ,排列整齐,美观大方,里面的空调、彩电等一应俱全。听奶奶说,这一带原来都是破破烂烂的矮平房,可现在已有63%的家庭住进了这样的新房子,11%的家庭正在买房,9%的家庭正在建房,只有17%的家庭暂时还不能住进新房。而且村子里环境良好,条条村道干干净净,村绿化面积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加。
3.更加重视知识了
原先的农民,似乎只知道整天劳作,缺乏知识。而今天的农民,开始懂得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了。在被调查的家庭中,村民的文化程度都有了普遍的提高,几乎100%的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 70%的家庭为孩子准备了充足的学习工具,如电脑、学习机等。
4.生活更有保障了。
全村100%的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再也不用担心生病没钱了。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享受每月150元的养老金呢!
四、结论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经济在快速发展,农村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你还会认为我们的农村没有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吗?
2008-10-5
常新春点评:本文作者的调查途径清晰。到农村实地考察、采访,采用了一系列数据作为例证,以及通过采访奶奶,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型农村的面貌。在介绍过程中,作者夹叙夹议,语言流畅,使人读来感同身受。如果能够对更多的乡村进行调查,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更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二、新农村采访要怎么写啊
“农村工作不仅是一项意义重大、任务纷繁的事业,而且是一项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的事业。”
这是专家张强为新近出版的《为新农村建设支百招》一书所做的点评中的一句话。《为新农村建设支百招》图文并茂地对如何实际操作新农村建设提出系统的对策,刚刚出版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在北京地区仅20多天的时间,首印的5000册书就已销购一空。
记者了解到,这本书之所以受欢迎,就在于它抓住了“新农村建设”怎么搞这个基层干部和农民最需要的点子上。近日,记者就如何结合实际搞好新农村建设专程采访该书的作者———北京市顺义区三农问题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张林成。
记者:我们看到,关于新农村建设已经出版了不少理论探讨性的书籍,是什么原因启发你从“支招”的角度编写这样一本书的?张林成:在同农村干部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地方仍然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也有不少地方虽然有建设好新农村的热情,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可行性较强的措施,工作起来经常抓不住重点。从认识上看,有些基层干部存在把新农村建设当成阶段性任务,急于出成效的误区。
甚至有的人认为中央政策经常变,新农村建设“热”一阵儿就会过去。还有一些农村认为没有钱就没法建设新农村,等靠思想较为严重。
因此,必须让大家了解到,近年来中央围绕破解“三农”问题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以富裕农民、提升农业、振兴农村为出发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思路相当清晰,目标非常明确。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时之事,必须做好长期准备。
从操作层面看,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推出的亲民爱民惠民的重大举措,深受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欢迎,但至于怎样投入新农村建设,许多基层干部心里没底,表现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迫切需要给予导航。如有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建筑部门达成口头协议,计划兴建两栋居民住宅楼,让村民免费住进楼房。
他们请我帮助策划,我就对该村的两位主要干部说:“我不会顺情说好话,而是逆向思维给你们泼冷水,给你们降温,因为新农村建设不能理解为盖新房、住新居。况且你们村又没有经济实力,建楼占地又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让农民白住房还违背市场经济规律。
因此,我所支的招是不建为宜。”在听取了我的意见后,该村放弃原来的计划。
再比如诸多农民迫切期望致富,迫切需要开发名优农产品,但又没有科学技术;迫切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又不知怎样才能实现;迫切需要到非农岗位就业,又不知到哪里上岗;迫切需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又不知从何入手。所以,我认为,新农村建设的路怎样走,不仅需要农村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同时需要我们涉农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指导。
从当前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论述看,往往过于宏观和原则。由于对农民的需要了解得不清楚,提出的建议往往可操作性不强。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我自1986年从部队转业后,长期以来一直在农业战线上工作。
顺义区的426个村,我去搞过调研的有388个。2001年我从区农委副主任岗位上退居二线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三农”问题的研究上,2004年创办了北京市第一家民办的三农问题研究机构———北京市顺义区三农问题研究会。
因此,我凭着长期同农民打交道,且熟悉农村工作的内在优势,策划了这本书。其目的在于把中央精神结合实际具体化,在总结京郊农村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村改革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提出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应对招数。
记者:我们从您的书中了解到,您一共为新农村建设支了132招,概括地讲,您认为作为基层干部怎样才能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张林成:很多基层干部因为对中央政策吃不透,往往感到新农村建设工程浩大,不知从何处着手。我认为,作为一名村干部,想搞好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摸清四种结构。
一是村内的产业结构,了解村内的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各占多大比重,都有哪些主要项目;二是村内的就业结构,了解村内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各有多少人,占多大的比例;三是了解农民的家庭收入结构。我们的经验是,如果一家人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就很难走上富裕;四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结构,因为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就业。
把这些结构摸清楚,制定计划就有了针对性。除此,我还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是选准切入点。
根据村集体的自身经济实力,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利益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容易见成效的事务抓起。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就得到实惠,尝到甜头,看到希望,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坚定信心,更有助于调动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否则,不重视调研,决策只凭拍脑门,实践证明是不行的。
三、访谈一名村支部书记写一篇访谈小结
踏着喜迎建国六十周年欢庆的鼓点,沐浴着三中全会精神辉耀广袤田野的阳光,通过对全乡20个村 “三农”问题深入的调研思考,对农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当前农村所遇到的困境和挑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一、乡村新貌 通过座谈、走访、进村入户了解到,自2003年后,伴随着农业税费改革和国家政策方针逐渐向农村倾斜,农村经济已有了较快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实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1、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2008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746元。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提高的途径一般包括:传统农业、养殖业和务工收入,其中无可忽视的是农村政策性增收成为了农民收入提高的间接增长点。
2003年后,农业税的取消使得农民减轻了过去的税费负担,如每个农户每年少收200-300元,农户粮食种植还有粮食补贴,“现在农村种田不仅不用交钱,国家还给钱,大家种田也愿意了”是时下各个村干部最为感慨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对于推动乡村经济也表现的较为突出,现在规模养鸡、牲猪、母猪的农户和种植柑橘优良品种的农户越来越多。
此外,农民务工收入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村民生活环境较大改善。
新农村建设目标提出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尤其是道路硬化工程。目前全乡基本实现了村村通,90%的村实现了组组通。
乡自来水厂建成后19个村都通了水,基本上旱厕改成了水厕,卫生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大部分村还安装了路灯、进行了道路绿化,生活环境也有了较大提高。
3、社会保障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因病返贫”、“看病难”一直是农民头痛的问题,新农村合作医疗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本次就“新农村合作医疗”问题访谈中了解到,农民大体现在只需交纳20元(其中10元为农民门诊统筹基金),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其中一级医院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已达到70%,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也分别提高到60%,45%。
4、农村公共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大多数村都拥有本村自发的表演团队,腰鼓队则是农村最为普遍存在的表演队伍,农家书屋、远教站点等,都成为了农民最主要的休闲娱乐地点。
二、农村改革遇挑战 在走访中了解到,农村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 1、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事务越来越难办。
一方面农业税取消后,彻底断绝了村集体的经济来源,村集体资金的缺乏导致村级公共事务的财政经费没有来源和保障。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事业日益增长,这就形成了村级干部的两难困境。
村里不做事,村民会骂你“无能”,“别人村的道路都修得那么好,我们就这么差,还不是你们这些村干部没用”。但是,村里过多的公共设施投入,又苦于没有资金,只能举债,而县乡政府对于村级新债务的态度往往是“谁举债,谁负责,最后的结果是“做得越多,负债越多”。
马鞍村党支部书记就坦言村里新的负债已有近20万。通过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小型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矛盾最为突出,往往是“上面有口号,基层买单”。
以基础建设中硬化道路为例,大约1公里道路硬化实际需要花费22万元左右,政府投入大约11万左右,这就形成了每公里道路硬化10万左右的缺口,这对于财政上极为贫弱的村级组织无疑是沉重的包袱。面对资金缺口,村级组织解决的路径有三:第一、村民筹资。
第二、借款。第三、依靠乡土精英。
乡村干部利用从与村庄走出去政治精英之间的私人关系,直接拿到款项,这成为了现在村级组织筹资的主要模式,而这种非正式制度关系的差异性,导致有的村庄资金运转充裕,有些仍是苦心经营,最终造成新一轮农村公共建设中非公正性。 2、农民增收能力偏低。
新农村建设虽然大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是这是基于农民过去的收入低起点,城乡之间差距仍很巨大。市场经济中,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
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
四、求一篇关于农村的调查报告
论文:外地来京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 目的:调查外地来京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了解来京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需求,为政府和社会制定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方式对北京市石景山区麻峪民工子弟小学、海淀区建筑工地等的70名六年级小学生、5名教师及34名外地来京农民工进行了调查。结果:农民工子女就学年龄普遍大于北京市市民子女就学年龄;很大部分农民工子女与父母分离,在原籍读书民工;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缺乏资金设备和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农民工普遍认为北京市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但过高的赞助费使他们感到无法承担。
结论:外地来京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令人担忧,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好的办法是政府、社会和个人协力办教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就业人口流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热潮,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首当其冲地迎接着这一浪潮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的农民工大约有20万,其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约24万。
这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就随之凸显出来。由于教育经费和户籍管理的原因,北京市一般不会向他们提供9年义务教育,也不会向他们提供与北京市市民子女一样的高中教育。
那么这些外地来京农民工子女目前就学的现状如何?他们在受教育问题上有什么困难和需求?政府和社会应该如何干预?为此我们对北京市石景山区民工子弟学校、海淀区建筑工地的学生、教师及民工进行了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的调查。资料和方法一、资料来源 选择位于近郊区条件中等的麻峪民工子弟小学,随机整群抽样选择该校六年级两个班7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5名教师(包括该校教导主任)进行小组访谈,同期选择人大附中学校附近4个建筑工地的34名外地民工进行个人访谈。
时间为2004.3.25。二、方法 由经过短时间培训的我班学生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小组访谈和个人访谈。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入学情况、教育的可接受性、教育费用等。访谈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民工学校的办学情况、困难和建议,民工个人对北京市义务教育现状的看法和意见,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等。
三、统计学方法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列出表格,并由表格绘制图表。使用SPSS11.0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结果一、民工子女家庭及就学的一般情况 1. 农民工子女就学年龄(13.95±1.397岁)普遍大于北京市市民子女就学年龄(12.25±0.440岁),与我班学生小学六年级时年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8.366 P=0.000)。见图1。
2. 父母职业以个体经营(40.15%,53/132)和给个体单位打工(18.94%,25/132)为主,以后的排序为:无业(16.67%,22/132),集体单位打工(15.91%,21/132),其他(8.33%,11/132)。见图2 3. 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大多集中在800~1000元/月,父亲或母亲完全没有经济收入者占12.88%。
见图3 4 .家庭居住面积较拥挤,全家住一间房占43.55%,两间35.48%。全家住房面积少于15平方米占18.75%,16~20平方米占31.25%,21~30平方米占18.75%。
5. 学校距离家较近,上学路程所需时间少于10分钟者占22.73%,10~20分钟33.33%,20~30分钟28.79%。多于30分钟15.15%。
二、民工子女就读现状 1. 在政府开设的民工子女学校中就读:本调查的麻峪民工子弟小学就属于这种学校,但该校处于交通不甚方便的郊区,在其中就读的学生也仅限于学校附近的民工子女。 2.在北京面向外来民工子女的私立学校就读:对海淀区建筑工地民工的调查,其中只有一对夫妇的两个孩子在这类学校就学,其他除目前尚没有孩子的一两个人外,其子女均在原籍读书。
对于这些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收费问题,家长们普遍表示不满和提出抱怨,但是考虑到北京市的普通学校并不对外地户口的孩子开放或是要征收一大笔的借读费,他们只能暂时让孩子在这些私立学校就读。 3.在家乡的学校就读:这些孩子通常是由祖父祖母或是其他亲戚照顾,与父母分离在家乡就读。
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比不上北京。对海淀区建筑工地民工的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民工表示并不放心家乡学校的教育,也不放心不在身边的孩子的情况。他们没有让孩子来到北京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例如在北京没有固定的居所和收入,或者承担不起孩子在北京读书的学费等。
三、外来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情况 1. 没有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北京地区几乎没有为外来民工子女设置的高中,初中的门槛也相当的高。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愿意子女继续留在北京上学,但是民工子女在京读完小学或者最多初中之后,如果父母没有为其办理北京户口的能力,他们就只能返回家乡继续上学,或者在北京投入社会寻找工作 2. 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对其子女就学的影响:1)外来民工具有流动性,这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性的。
以我们调查的麻峪小学为例,每学期有25%的学生转学,一个教学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剩下的同学不足1/2,这些同学随父母流动,就学的情况极不稳定。
五、如何做好采访记录和撰写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寒假期间,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做了一番调查,在这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了解了现在农村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采访了一些农户和村干部,我对农村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首先就是农村中的教育问题。因为从三年前农村中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走又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副村支书***说: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我们村为中小学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免杂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扩大我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资助范围,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免除杂费。“两免”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80元,初中130元,特教95元。按照“一费制”标准,除中央财政负担的免费教科书资金外,其余资金由省、市两级财政各负担一半.2.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在“两免”资助范围内,对贫困寄宿生在校住宿期间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天补助1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可逐步落实,2005年受资助面要达到贫困寄宿生的80%,2006年达到100%,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老百姓都说这是一件好事啊。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第二个老百姓比较关注的就是免交农业税。皇粮国税,古已有之。直到今天,“交公粮”一词,仍是中国农民的口头禅。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以牺牲农民收入、农村发展的代价进行了城市工业化建设,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经济增长的“大蛋糕”中,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农民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反而在某些方面还遭受着严重的“不公”。比如在税制方面,城市和农村一直实行的是“双轨制”,广大农民的税负长期高于城市居民。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专门面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总税率达百分之八点四。随着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全面取消农业税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取消农业税,还在于它破除了对农民的不平等待遇。人民群众对这项民心工程感到非常高兴。 村民***告诉我,他家有4口人,耕种3亩地、70株橄榄,还做些生意,年收入2万元左右。他说:“现在农民享受这么多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我们对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由衷地拥护!”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从2003年起,村民们免交“三提五统”,去年又免交种粮耕地农业税,今年起全面免交农业税,全村农民每年减轻负担38万元,基本达到“零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100元。这对我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农村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农民的就医问题。农民就医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我认为应当赶快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就医难主要表现在很多家庭看不起病,还有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对此,各级政府也做了很大的工作和努力,也确实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定好位,找准位置,使其真正起到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功能;第二、要建立农民看病的统筹制度,对于一些特困患者,政府应该考虑解决部分款项,减免他们的就医负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三、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可以选派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毕业生送医学院校进行培养,入学前与他们签定合同,毕业后回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医院还可以定期为农村培养实用性医疗人才,进一步充实农村医疗队伍;第四、要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关注农民兄弟的身体健康,有条件、有优势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民就医的活动。
这就是我在这次社会时间中的调查所的得,农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该尽快解决,决不能姑息。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的收获很大,我常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感受也很多 。我也感受到了农民的朴素和勤劳。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六、中学生关于农村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关于农村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我认为研究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很有必要的一项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国经济腾飞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因为面对8亿农民的庞大数字,我想到不是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巨大困难而是应该盯住这个庞大的市场,正逢利用这一机遇发挥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扩内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们利用暑假时间对农村经济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通过对山西省天镇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辽宁省葫芦市市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政府对农村发展所实施的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研究提高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方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具体情况调查 我们根据自填式问卷特点合理制作调查问卷(见调查报告下方附件) 个人一般情况,如: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人口数; 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 家庭设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费方面,如:消费地点﹑消费环境等; 国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医疗合作政策﹑减免农业税﹑小额信用贷款等 本村企业方面,如: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等。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2:11。 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
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其中4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岁以上的人群。 从婚姻状况来看,90%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 80%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家庭平均人口为5人左右。
家庭劳动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队农村经济现状的了解情况 调查中的相关问题有4道小题,在此引用两道小题,分别用表格形式展示: 一﹑在您家每月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种类 比例 日常生活必需品 40% 教育支出 20% 赡养老人 9% 农业成本 20% 其它 11% 二﹑您家一月的总收入大概是: 范围 比例 1000元以下 5% 1000元到三千元 30% 三千元到五千元 50% 五千元以上 15% 三﹑调查时间:2010年8月1日——2010年8月30日 四﹑此次农村经济现状调查的体会: 对国家政策的认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普遍认为国家政策的方向及目的是为老百姓谋福利,但是其执行到地方以后已经有所变味甚至扭曲。 (一)﹑据本次调查所知,80%的村民反映沙河市某乡新农村医保政策就存在较多不透明的现象。
乡卫生所的药物的价格更是高出当地药房药品价格的好几倍。并且有些村级医疗合作社的医生在村民购买药品时,找借口甚至推脱,不愿意为其进行优惠。
这里面可能也有他﹑们的难言之隐,因而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其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完善。另外,我也了解到国家制定的这些政策中所包括的药品种类与村民所用的药品存在不对称现象,也就像市场上的商品供求信息不对称类似。
新农村医疗合作政策是一项解决农村治病难﹑看病难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而制定的,可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地方,它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那种效果。 (二)﹑ 在前几年,刚了解到家电下乡政策之后,认为这是一项利民的政策,可是走遍市内各个大型商场及走访农民得知,享受家电下乡优惠政策的家用电器种类少且偏低端产品,并且优惠款额较低,50%的人认为这不会影响他们是否购买家电的意愿,并且优惠款额很难返还到村民手中,并且手续繁杂。
(三)﹑谈到国家对农民种田的各种补贴,如种子补贴﹑粮食补贴等,但是由于中国农民数量多,这些补贴仅仅相当于每年上涨的农业生产用品价格的一小部分。因为随着化肥种子农药等价格的上涨,农民的种粮成本在逐年增加,可是粮食的收购价的上涨幅度却相当小,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中国人口这一客观因素,但是这也需要国家在制定政策时更加考虑到它的可行性以及具体性。
(四)﹑面对这一优惠政策,许多农民只是听说过根本就不了解。一个是宣传的原因,另外就是其手续繁杂。
在贷款机构里,农民多感觉到能够取得贷款的多是关系户或是其本身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而对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对农村收入来源的认识:在农村调查的这几天,我们发现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普遍情况都是靠种地获取粮食收入,但是其所占农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减少。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收入来源中有外出打工收入,有在本地企业工作的收入,以及少数卖土地所有权所得。在农户收入中,粮食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其他的收入差距差距却很明显。
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一直在跃跃欲试想用自己手中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去了解整个社会的全貌。
我来自农村,也了解农村,每天都在感受着它的日新月异,对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