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报告范文

    一、阿帕替尼是

    阿帕替尼其化学名为N-[4-(1-氰基环戊基)苯基]-2-[(4-吡啶基甲基)氨基]-3-吡啶甲酰胺,其药品是全球首个被证实在晚期胃癌标准化疗失败后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同时,阿帕替尼也是目前晚期胃癌靶向药物中唯一的口服制剂,可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13日消息,我国自主研制的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上市,这是我国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概况阿帕替尼(apatinib)是全球第一个在晚期胃癌被证实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也是晚期胃癌标准化治疗失败后,疗效最好的单药。

    并且,阿帕替尼也是治疗胃癌靶向药物中的唯一一个口服类药物,将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在2014年6月份,该药的临床研究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选作大会报告,这是中国创新药研究第一次在全球顶级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第一次入选该年会优秀研究。

    2014年12月13日,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新型药物——艾坦(阿帕替尼)正式在中国上市。艾坦,即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全球第一个被证实在晚期胃癌标准化疗失败后安全有效的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能够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期,为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二、阿帕替尼是

    阿帕替尼

    其化学名为N-[4-(1-氰基环戊基)苯基]-2-[(4-吡啶基甲基)氨基]-3-吡啶甲酰胺,其药品是全球首个被证实在晚期胃癌标准化疗失败后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同时,阿帕替尼也是目前晚期胃癌靶向药物中唯一的口服制剂,可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13日消息,我国自主研制的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上市,这是我国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概况

    阿帕替尼(apatinib)是全球第一个在晚期胃癌被证实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也是晚期胃癌标准化治疗失败后,疗效最好的单药。并且,阿帕替尼也是治疗胃癌靶向药物中的唯一一个口服类药物,将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在2014年6月份,该药的临床研究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选作大会报告,这是中国创新药研究第一次在全球顶级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第一次入选该年会优秀研究。

    2014年12月13日,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新型药物——艾坦(阿帕替尼)正式在中国上市。艾坦,即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全球第一个被证实在晚期胃癌标准化疗失败后安全有效的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能够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期,为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三、艾坦(阿帕替尼)在上市前,都做过哪些临床研究

    2013年8月,在线出版的《 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全文发表了艾坦(阿帕替尼)临床II期的研究结果;201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进教授共同牵头艾坦(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III期临床研究成果更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选作大会口头报告并收入2014 Best of ASCO论文。

    这也是中国胃癌创新药研究第一次在全球顶级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第一次入选该年会优秀论文。据了解,该项研究成果还将在世界顶级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或《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四、肺癌靶向治疗,好在哪里

    近日,我国肿瘤专家介绍了肺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研究的最新成果。

    专家指出,随着医学的进步,新的抗癌药物已能够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更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时间的话上我们网站看看:http://www.aizheng100.com/feiai.asp 1.肺癌分子靶向治疗新进展 近几年来,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靶向治疗新药不断涌现,在临床试验或正式临床应用中取得非常鼓舞人心的结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 Erbitux)和BevIressa (ZD1839,Gefitinib) 、OSI774(Tarceva, erlotinib)、Herceptin(Trastuzumab,贺赛汀)、IMC-C225 (cetuximabacizumab(Avastin)等,本文对这一新理念新疗法作一综述。

    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由于缺乏特异性,取得疗效的同时也往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选择肺癌细胞特异的分子靶点,应用针对该靶点的药物进行治疗,在取得明显疗效的同时,又避免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这种高效低副作用的治疗模式,越来越被肿瘤学术界和广大患者所认同。近几年来,随着对肺癌分子生物学行为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了多个可用于治疗的特异性靶位点,有多种靶向治疗药物已被FDA批准用于临床应用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以下简要介绍这一领域的一些主要进展: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常用的治疗靶点有: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和抗血管生成等,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目前最为主要的靶点,有多种药物均是针对此靶点,且在临床试验或临床应用中取得很好疗效。

    肺癌分子靶向药物主要有两类,小分子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化合物常用的有:Iressa (ZD1839,Gefitinib)和OSI774等;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常用的有:Herceptin(Trastuzumab,贺赛汀)、IMC-C225(cetuximab, Erbitux)和Bevacizumab(Avastin)等。 1 小分子化合物类分子靶向治疗 1.1 Iressa (ZD1839,Gefitinib) Iressa (ZD1839,Gefitinib)是一种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剂,属小分子化合物,2003年5月被FDA批准单药用于经含铂类或泰素帝方案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EGFR高表达的肿瘤细胞侵袭性强、易转移、疗效差,患者预后不好。EGFR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有关,EGFR过表达的肿瘤细胞接受细胞生长信号,激活细胞内某些基因表达,加速细胞分化,释放更多的血管生成因子和促转移因子。

    抑制EGFR的过度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目前Iressa主要用于治疗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对乳腺癌、前列腺癌及头颈部肿瘤等也证实有效。

    采用单药Iressa治疗142例经含铂类或泰素帝方案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的临床Ⅱ期试验结果显示:采用250mg/天剂量组的显效率为(CR+PR )14%(9/66),采用500mg/天剂量组的显效率为(CR+PR )8% (6/76),女性和未吸烟者有更好的疗效,采用ZD1839联合化疗,对化疗没有益处,因此,不提倡化疗与ZD1839联用[1];另有研究报道单药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可取得53%(CR+PR+SD)的疾病控制率[2];采用ZD1839治疗NSCLC,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ZD1839联合放疗治疗NSCLC,对放疗有增敏效应[4]; Iressa的主要毒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和痤疮样皮疹,患者均容易耐受。 1.2 OSI-774 (Tarceva, erlotinib, R 1415, CP 358774, NSC 718781) OSI-774 (Tarceva, erlotinib, R 1415, CP 358774, NSC 718781) 也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剂,属小分子化合物,2002年9月,美国FDA批准其作为标准方案治疗无效的晚期NSCLC的二线或三线治疗方案[5]。

    一项OSI-774单药治疗复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显效率12.3%,稳定率38.6%;另有一项OSI-774单药治疗细支气管肺泡癌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显效率26%[6],且患者均容易耐受。多项联合化疗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也在进行之中[7,8,9],主要的联用药物有泰素D、健择+顺铂,卡铂+泰素。

    有些临床试验研究有了初步的结果:L. Forero[30]等联合OSI-774、泰素和卡铂治疗9例恶性肿瘤患者,在第一周期的OSI-774治疗前3天给予泰素和卡铂治疗,1例非小细胞肺部患者接近CR,1例非小细胞肺癌者和1例阴茎癌患者达到MR,病情稳定超过4个月,OSI-774无明显增加化疗的毒副作用。 1.3 其他的小分子化合物靶向治疗药物 其他的小分子化合物靶向药物包括:CI-1033,一种不可逆的erb酪氨酸激酶抑制剂[10]; PKI166 、GW572016和EKB 569,均可同时抑制EGFR和Her-2的双功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10];SCH66336,一种蛋白激酶C抑制剂[11];LY317615,一种蛋白激酶Cb抑制剂[11];TNP-470,一种血管内皮抑素[11]; SU6668, SU11248, PTK787/ZK222584和ZD6474,均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12, 13];SCH66336 (lonafarnib)和R115777,均为法尼醇蛋白转移酶抑制剂,可特异抑制多药耐药蛋白1和蛋白2[14] 。

    这些小分子化合物靶向治疗药物治疗肺癌(包括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试验研究均在进行之中。 在上海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临床。

    五、紫衫醇的作用和合成是怎样的

    疗效均PR,经紫素联合顺铂化疗有效外,余3例非小细胞肺癌,虽经紫杉醇单药化疗2周期,主要为Ⅱ°抑制,均无效,经Ⅱ期临床试验证实。

    另外紫杉醇与其它抗肿瘤药相比,较少出现胃肠道反应,我们所治9例病人。本组病例1,为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16例病人紫素(紫杉醇)是由紫杉树的皮或针叶提取或半合成的有效抗癌成份,本文虽病例少,但也能证实这一点;m2,顺铂60 mg/m2治疗转移性乳腺癌,联合用药疗效进一步提高,与文献不符,其中一例应用阿霉素(mg/m2),另3例联合PDD(60-80 mg/m2),疗效均达PR,CR4例,PR11例,有效率94%,发现疗效相似。

    也有作者报告以200-250 mg/m2剂量持续24小时给药时疗效明显提高,达56%。 总之,国产紫素作为新的抗肿瘤药物的出现,证实联合化疗有效,并减少了紫素的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其毒副反应,本组3例无一例有效、2、5均为乳腺癌术后复发,广泛转移。

    也有人报告紫杉醇90 mg/,例9化疗后病灶无变化,仅病例7肺腺癌,骨转移剧痛难忍,化疗后第2天疼痛基本消失、卵巢癌有良好的疗效,原肺不张不全复张,但缓解期短,待第2周期化疗前,紫杉醇的最大剂量200 mg/m2静脉注射3小时与固定剂量的阿霉素(60mg/m2)联合使用,有效率达95%,并证明对所有转移部位者有效[3]。故有人认为紫杉醇的第一适应症是转移性卵巢癌,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对耐药细胞也有效的特点,是近年来新抗肿瘤药物中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类,而且在临床中现多作为二线用药 紫杉醇系美国布迈施贵宝公司(BMS)从太平洋紫杉树皮中提取分离并开发的一种天然抗肿瘤新药。

    其作用机制是在细胞分裂时能与细胞微管蛋白结合,显示出该药对转移性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抗肿瘤活性,至于对非小细胞肺癌、关节痛或皮肤的麻木感,其关节痛主要表现在下肢,经口服B族维生素和对症处理,约在一周内消失,未见任何后遗效应。但由于其费用较昂贵,很快重新出现肺叶的完全不张,待第2周期结束,并可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后者为29%。

    同时经24小时持续静滴同等剂量紫杉醇对比。本文有4例联合用药,生存质量得以提高,说明紫素是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但本组中无一例CR,考虑与复治有关。 紫杉醇与阿霉素或顺铂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疗效已被证实。

    有作者在紫杉醇3小时滴注联合阿霉素治疗初治的转移性乳腺癌的最佳剂量和最好耐受给药顺序的研究中证实,使细胞内形成稳定的微管束,以干扰细胞周期的G-2有丝分裂,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美国1992年来将该药开始应用于卵巢癌的治疗后,又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m2两种不同剂量3小时静滴单药治疗乳腺癌,结果前者有效率20%,经予紫素用量在135-150 mg/m2,有单药或联合化疗的,疗效均PR,全部有效,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中病例8化疗后病灶增大24%,对其它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效果。本组治疗的9例恶性肿瘤,病人所用紫杉醇均为国产,其中有4例转移性乳腺癌,1例转移性卵巢癌和1例复发的小细胞肺癌,经2-3周期的单药或联合化疗。

    紫杉醇单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一般为20-25%;m2和175 mg/,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而第二适应症是难治性的转移性乳腺癌[1]。 我国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首先从云南红豆杉树的枝叶中提取分离得到了紫杉醇,国产紫杉醇不但对乳腺癌。

    1994年5月在达拉斯召开的第三十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2]和199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泰素(紫杉醇)化疗中的新进展研讨会[3],也充分证实了紫杉醇对乳腺癌的治疗作用,并伴有轻微的心脏毒性(传导阻滞),这与文献报导相符合[4]。会上有作者报告采用135 mg/,仅3例出现Ⅰ°胃肠道反应,而其中2例为联合应用PDD病例,进一步证实紫素所致胃肠道反应较轻,再无复张。

    但因病例少,尚不能说明紫素对肺癌的治疗效果。 一般认为紫杉醇的剂量限制毒性主要为神经毒性和骨髓抑制,本组中有6例出现肌肉:本组9例,有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4,高者可达56%[3]。

    本组4例肺癌患者中,除1例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患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