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四俪六范文

一、骈句示例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y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qīng)。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由于此文骈句甚多,故将全文列举。
所谓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文体,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而且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2,3,4段基本都是骈句。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也有很多骈句,感兴趣可以搜来读读。
阿房宫赋http://baike.baidu.com/view/121673.htm。
二、语文中騈散结合是怎么样的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句子。它跟对偶相似,但没有对偶工整严格。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中唐以后,骈体文衰落,但人们在文章中仍常用骈句,而且不限于四言六言。
骈句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可能不完全相等,只是基本相同即可。散句,是相对于骈句而言,它在句式长短上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符合作者表现的主题就行,换言之,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骈句句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语意鲜明;散句则结构自由,形式多样,音节参差,活泼而不呆板。
一般地说,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行。但是,对于初学者,要求可以略微放松。如果能在平时的写作中恰当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语言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也间有骈句,文章从容婉转,韵味无穷,很有特色。
在写作中,骈散结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上下句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二、上下句的词性基本上要一致;三、字数基本上要相同,不能相差太多。
典论·论文(节选)
[三国·魏]曹 丕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字子桓,政治家、文学家。曹操次子,是推动建安文学发展的重要人物。
【参考译文】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寿命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穷尽,欢乐与荣誉也只能终止于他的一生,二者都必然会到达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后,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后,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放弃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
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光流逝呀。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溺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世间日日衰老,转眼间就与万物一起变迁老死,这也就是有志之士的最大哀痛啊!
【助你成功】
骈散结合,使曹丕的文章具有一种独特的姿态。几个骈偶的句子并列,然后来一个叙述和感叹;又是几个骈偶的句子并列,然后又是一个叙述和感叹。倘若光是骈偶的句子,就显得过于整齐密集,而加入散文的句子,可以起一种疏散的作用。
三、与朱元思书 算不算赋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赋,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 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所以。..严格来讲与朱元思书不算赋.
四、吴均《与朱元思书》的赏析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寒微,很有才学,受到沈约的赏识。其诗作常用比喻手法,表现怀才不遇、激愤不平之情,或歌颂战士们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概,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又善于写小品书札,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秀逸,是六朝骈文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当时的人仿效他,被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中的一段话,这是一段清新优美的写景状物文字,是南朝骈文中成就很高的作品。
《与朱元思书》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篇山水游记的经典之作。吴均早年曾有志于作史,但因撰写《齐春秋》为粱武帝所黜,所以史志未遂。他们著作多以失传,传世之作主要是一些短札,如《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
《与》文主要写作者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富春江的观感,它将本人的身心感受寄予景物描写中,简洁明快,清新悦目,于骈文中见作者潜词造句之功底,虽传承了魏晋士大夫的文见,但在那个时代倒也耳目一新
此文构思严谨,层次分明,作者从合写与分写的角度,先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全文,点出富春江的山之奇,水之异的独特之处。开篇以清幽宁远的笔调映衬游历的闲适随兴之情,让读者也随之进入到优美旷远的胜境,接着作者分写了水的绿、深、清、急之特点和山的高险、奇、密之景象,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进行了白描,突出水之异与山之奇,而且从人的视觉、听觉入手,描物摹声淋漓尽致,使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水势,形象的绘画与动听的万籁之声融合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增添了青山绿水的妙趣,而且给人无尽的美好感受”。最后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将写景自然而然地转入到抒怀,是作者心与大自然的融合,作者的感情至此已得到了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忧愁烦闷于此已消失殆尽,不足为外人道了。篇末追笔,用“横柯”、“疏条”紧承上文的“寒树”,补写出两岸山间的繁茂之状,营造了令人“息心忘返”的哲理境界,与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有异曲同工之意,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
骈文起源于两汉辞赋,到魏晋时期已臻于成熟,出现了骈文大家鲍照,南北朝骈文的形式技巧又较魏晋代更精密了,北有孔稚圭南有吴均、江淹等。
骈文与散文相对,在句法上讲求对偶,而且把“偶句分类归纳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类型,从《与》的语言上可见一斑,使得全文读起来十分酣畅,有如行云流水一般。句的字数渐渐向“骈四俪六”,正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章句篇》中说的“四字密而不沉,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变也。”在声律上,骈文要求平仄配合,音韵和谐。一般骈文中章句之内讲究音韵迪是骈文所追求的。如“泠泠”、“嘤嘤”叠音词的运用, 可说是“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如比喻、夸饰、物色等技巧。骈文注重形式美,当然不等于形式主义。但是形式主义文风的流行促成了骈文的畸形繁荣,而骈文的畸形繁荣又进一步造成形式主义文风的泛滥。然此文并没有流于低俗靡烂的文风。
总而言之,《与》文不失为一篇简洁明快,文辞兼美的山水佳作。
五、骈文与散文有什么不同
骈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体,其句多四六对仗,故又称四六文,或名曰四六、骈俪、骈体等,具骈文要点而有押韵者称骈赋。该文体在文学史上评价不高主要因为后期华而不实,适于写景而不适于说理。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骈文
文体: 骈文
異称: 四六文
时代: 盛于六寓
性质: 同属无韵之文
特点: 对偶工整、词藻华麗、音韵和谐、用典繁多。
散文
文体: 散文
異称: 古文
时代: 盛于唐宋
性质: 同属无韵之文
特点: 朴实无华、蕴含教化、明道致用、偶用骈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