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经济影响中国经济论文范文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论文

    您好: 中国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正一天又一天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成果,更是我们人民对国家经济向好的信心,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7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4.6%,其中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较上次提高了0.5个百分点,达到了10.5%。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速平均保持在了8%,“保八!保八!”这似乎成了今年中国经济行业喊得最亮的口号。

    在今年我们看到在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引领下,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速达到11.9%,这一数字是全球第一呀!前几天,一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在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在未来的世界中国必将成为一个闪亮的主角! 但是我们在为高速发展经济而欣慰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在许多方面任然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居国民收入仅为三千多美元,仅仅是日本的十分之一,这个差距是中国发展的一大缺陷;有一份外国的调查显示,中国的一位劳动者劳动8年+10个月的收入才等于英国劳动者劳动八个月的收入还等于美国劳动者劳动一年的收入。

    不仅是收入上的,还有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等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距。我们在高兴的同时还应从实际出发,把握时机,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从分发挥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架马车的作用,不断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居安思危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积极应对国际挑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进国民经济蓬勃发展。 【以供参考】。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

    一、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延续约20年的高速增长。

    1978-200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这一增长速度,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高速增长时期的年均增长率大致相近,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期大体也持续了20年左右。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都出现了减速的过程。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

    中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减速的情况。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已经呈现出这种趋势。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经济的现实增长率已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约平均10%左右,过渡到1998-2001年的8-7%之间。这一趋势将左右本世纪最初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

    今年我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比去年加快。我们希望经济增速加快的势头能够持续下去。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现实的增长速度回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位数的高峰。然而经过努力,现阶段的潜在增长速度是可以达到的。

    只要我们大力促进增加内需,把未充分利用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动员起来,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二、就业优先的增长模式和效率与就业并重 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今后一、二十年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一件大事。

    但中国劳动力丰盛目前却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人口基数大,且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参与率较高,当前10年20年又处于劳动力资源增加高峰期,每年新供劳力逾千万。

    加上失业下岗人员,农村待转业的剩余劳动力,今后每年需要增加千万个以上工作岗位。而目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约800万个。

    并且,随着科技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所能吸纳劳动力的弹性系数每况愈下。目前我国劳动力人数约7.5亿,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劳动人口4.35亿的1.73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要安排这么多就业岗位。

    中国就业问题的出现又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为提高经济效率而付出的代价,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成本。中国大量人口的就业压力,源于极大的劳力供给与有限的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之间的矛盾。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应采取就业优先的增长模式,而不能采取其他资源优先的增长模式。 三、 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要继续实施并要正名 1998年从过去“适度从紧”的政策开始实现宏观政策的转变时,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都是中国条件下“扩张性”政策或“松动性”政策的一种变换的提法。

    “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实质是无疑问的。货币政策只是因为考虑防范金融风险和稳定币值,才赋予“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复杂的内涵。

    它既包含反对通货紧缩的内容,又包含反对通货膨胀的内容(戴根有)。这样可以操作自如,但是人们的印象是缺乏方向感。

    如前所述,我国目前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总需求不足的局面尚未过去,依然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

    为对应此种问题,除在结构、体制方面采取措施,消除长期性障碍以外,还得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治理。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一般地说,可分三种情况:(1)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现实的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的增长率,出现通货膨胀趋势时,需要采取紧缩性的政策;(2)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增长率,出现通货紧缩趋势时,需要采取扩张性的政策;(3)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相当,现实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差距不大,无明显通胀与通缩趋势的迹象时,就应采取中性的政策。

    这是经济学的A.B.C,宏观经济政策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明显处于第(2)种情况。

    现期我国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回升,但与潜在增长率仍有距离,通货紧缩趋势是低度的,且有减缓迹象。在此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以继续实施适度从松的政策为宜。

    我以为,现在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就其扩张性实质而言)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其松动的一面或防止通货紧缩的一面而言),实际上是一种“适度从松”的政策,因此,这两个政策目前还没有改弦更张的必要。今后一段时间还是要继续实施,但其内容需要适应形势变动加以调整。

    检举 提问人的追问 2009-06-03 23:59 请问你这是从哪找来的?是09年的经济形势么?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3 23:59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1.次贷危机的恶化使世界经济复苏艰难 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

    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充满不确定性。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扩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缩水,商业银行普遍的惜贷行为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

    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

    “论述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写一篇2000字论文

    关于经济制度,现代经济学有过深入的探讨,阿兰·格鲁奇认为,“经济制度是各个参加者的组织的发展的复合体,这些参加者是同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个人和集体需要有关的。”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许许多多经济制度,每一种经济制度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存在和运作的。它们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制约,又互相作用,统一构成社会经济制度体系。

    所有制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构成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所有制形式或财产形式的全部内容。

    因此,所有制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居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层次,对其他经济制度要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区分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志。产权制度作为所有制的法律形式,是所有制在经济运作层次上的表现,是在既定的所有制形式之下的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拥有的行为权利,是联系所有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的中间层次,是处理生产关系的责、权、利的规则。

    资源配置方式则是所有制通过产权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实现方式。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部分: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它决定着或影响着其它的经济制度,并决定着社会的根本性质;二是经济运行体制。

    所有制结构与经济运行体制具有相关性:公有制结构下资源的配置是通过集中决策、计划配置来实现的,经济运行体制表现为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结构下则是通过分散决策、市场配置资源实现的,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其他具体制度和非基本制度,对于经济体制框架的形成、其他经济关系及上层建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作用,首先表现在它决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领域的各种经济关系。每一种所有制关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终贯穿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环节中发挥作用,决定诸环节中的具体经济关系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作用,还表现在它决定社会的性质与发展方向。一个社会形态的性质,并不取决它存在多少种所有制形式或经济制度,而主要取决于占主体地位、起支配和决定作用的所有制形式或经济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国有制、个体所有制、劳动者的合作所有制等多种形式,但占主体地位、起支配与决定作用的所有制形式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其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尽管也存在个体私营经济,存在三资企业,但占主体地位、起支配与决定作用的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基本经济制度不仅具有决定社会性质的功能,而且它的存在与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已在学术界得到广泛共识。

    新制度经济学派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制度形成一个社会的激励结构,因此,政治和经济制度是经济业绩的潜在的决定因素。

    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在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

    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不同的制度安排既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同时还会影响经济增长的实际效益。

    好的制度能通过制度效率的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差的制度则降低制度效率。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及其内涵1、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宪法同时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范畴:“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认识和政策决策上遵循了如下发展路径:单一公有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为补充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毫不动摇支持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发展,大力构建混合所有制经济与计划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按照上述路径,可以将新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急 关于中国经济的论文 1500字 谢谢

    中国的经济思想有着自身的渊源和久远的历史,也曾世界经济思想体系中有一席之地;而中国的经济学却是近代以来受舶来经济学影响的产物。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历史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就是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曾经贯穿着中国传统的古旧经济思想与西方引进的新鲜经济思想之间的较量和斗争。其总的趋势,大致表现为传统经济思想在舶来经济思想所取代而退出其统治地位。

    而舶来经济思想的内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伴随着其在中国传播的不断展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即从最初的一般经济常识逐步深入到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领域。较量和斗争的结果是以舶来经济思想战胜传统经济思想告终。

    传统经济思想的失势,也并不意味着消失,它以成百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为其底蕴,仍会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显示其传统力量,但无论如何,经过舶来经济思想的冲击,国人在思考和讨论经济问题尤其是经济理论问题时,已经从思维方式、逻辑体系、理论原则、研究方法和名词术语上,逐渐完成了由其传统古旧形式向新型科学形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舶来经济思想的传播,实际上是为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中国经济学的创立,解除了束缚,扫清了障碍。

    近代舶来经济思想的引进,起始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在外国列强的炮舰威逼下,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对外开放。

    最初,人们通过旅欧中国人和来华传教士的猎奇式观感介绍或新闻性零星报道,接触到一些肤浅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常识。到19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有中国留学生运用所学习的西方经济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问题;也有在华外籍人士为了办西学开课的需要,由人代笔翻译引进了一些西方经济学著作等等。

    但这一时期延续到19世纪末,仍基本上停留在支离琐碎地应用西方经济理论,或用传统经济概念和术语来生搬硬套地解释和转述理论的阶段。直到20世纪初,以严复翻译亚当.斯密的名著《国富论》于1902年正式出版为标志,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引进才突破以往局限于一般经济知识的窠臼,形成西方各种经济学科的系统理论,以翻译或本国人自撰的形式,被大量介绍到国内的局面。

    1903年还出版了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史的书籍,一本是梁启超编写的《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另一本是美国人C.兰德著、陈昌绪译的《计学平议》。这两本书介绍了英国正宗学派和德国历史学派。

    其出版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在中国的流传已经引起了人们了解其学说源流的需要。“五四”后,西方留学回国的经济学学家增多,逐渐支配了高等学校经济科学的讲坛,西方尤其是英美经济学原著的译本占了绝对优势。

    同时,大致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还间断夹杂着关于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点滴介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由少到多。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并占据主导地位,其作用之一是以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式的科学研究方法,摧毁了旧的封建意识;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的介绍和传播,经过近20年的曲折积累,同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到后来,中国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理论斗争也就变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的斗争了。 西方原著译本的出现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饱受西方文化熏染的留学生回国后,痛感国家的落后,认识到经济理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是“立国之大本”,因此他们任教高校、组织社团,广泛宣传西方经济学说,马寅初1923年就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经济学界第一个经济学术团体――中国经济学社。

    当时的学者也认识到,中国的国情与西方经济理论探讨的社会基础不同,提出创立中国经济学说的设想,但当时情况下,经济发展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这成了鸦片战争后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史中一个贯彻始终的主题和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们的目光因此更多地转向了应用经济学,包括马寅初在内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学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某国的经济情况,为该国家制定适当的财经政策,从而提高该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所以他认为理论问题是次要的”。这一切使得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经济思想研究在中国发展缓慢。

    当代经济学在中国的流传涉及到各个时期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19世纪以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20世纪以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为主流。美国制度学派在中国曾风行一时,与当时许多学生在美国留学时其占指导地位的经济学学派以及是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有关,对中国人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继承性。

    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留学美国时,导师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制度学派的代表E.R.A.赛李格曼。美国制度学派是19世纪以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主,并因此得名。

    它不同意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所使用的演绎法,不同意19世纪70年代后资产经济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的数量分析方法,他们采取的是历史潮流归纳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强调每一个民族或每种制度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进行活动或发展起来的。这一特点也是德国历史学派所具有的。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同时饱受国家制度干预经济活动传统。

    论述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1500字

    摘编: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态势趋于稳定。

    欧洲经济走出衰退将增强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但需要高度关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影响和对新兴经济体的冲击。今年是中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新一届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三季度GDP增长7.8%,比二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

    预计全年增长达到7.6%左右;物价上涨整体温和,全年涨幅在2.8%左右。总体上看,经济运行处在预期合理区间,年度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将更有望得以实现,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也应看到,除了国际经济整体复苏缓慢、不可预测风险因素诸多外,中国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风险因素较多。

    首先,资金配置扭曲,价格上升。其次,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调整缓慢。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545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第三,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国际市场份额缩减。

    上述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因素的存在,既是当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也为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今后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守住风险底线,坚持宏观政策稳定、微观政策放活、社会政策托底的总体思路,稳中求进和以稳促进相结合,在维持总需求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矛盾与风险。

    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小银行,优化资源配置,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重视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分化态势,加强分类指导,减少一刀切政策,提高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健全落后企业退出机制,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努力培育新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态势趋于稳定。

    欧洲经济走出衰退将增强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但需要高度关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影响和对新兴经济体的冲击。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今年,中国出口增长将小幅改善。

    在居民消费升级、政府增加民生支出等带动下,文化体育、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批发零售等产业投资有望继续高增长。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

    比如,随着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红利必将更大程度释放,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复杂程度较高、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孕育着新优势;城市化与信息化、绿色、低碳等新趋势相结合,能释放出产业升级的新动力;住、行主导的居民消费升级将持续推进,服务消费发展潜力巨大;全球化深入发展,一批人口众多的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将为中国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等等。据中心课题组预测,在2020年前,中国GDP年均增长仍可保持7%左右。

    按照这一发展速度,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双翻番’”的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有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

    即财富的创造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性因素、经济增长率,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循序渐进的。

    但不管中国和印度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有多大的不同,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印度;。”依据2010年一季度的增长率来看;四小龙":在过去的10多年中,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6%。

    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所属行业包括软件业。同时印度迅速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服务业优先。

    但是,引进所需的国外专业技术,结果、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私人财产所有权为重点的产权改革。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在长期停滞后重新实现经济增长,外来经济环境不景气,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技术含量低的工业,将就着看吧,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直到19世纪之前,当前全球经济面对的最大挑战,中产阶级的规模翻了4倍,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高速增长。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主要以制造业拉动、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宗教矛盾日益突出,这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到2002年至2006年,而印度的对外开放则采取了对外投资与自由贸易的方式,从而引发了中国与印度热,它并不依赖于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亚太区经济陆续转佳,影响却甚大,而是日本,由于中国与印度的国情不同、堵塞的交通。 印度采取的战略跟其他亚洲国家不同,相似的原理和诸多不同的外界因素改变着两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也即代表着全球近半的人口,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需求大减,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波及出口贸易,绝对不能解决贫困问题。

    但是。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增长道路不同,证明了市场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今。

    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不同。 亚洲的复兴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

    2006年以后的经济增长率突破8%,中国和印度的改革在有一点上却是非常相似的,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外国投资,对其冲击不会很大、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经济起飞,回来后形容对那里的“落后”印象深刻,精英教育已见成效,这是一种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又在2007年增至12%、压抑经济活力和削弱人力资本投资的种姓制度,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也不同。”

    但辛格补充说。 中国和印度对外开放的模式不同。

    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又是世界人口大国,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

    面对中国的经济奇迹,中国的GDP 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因而有着多方面的世界意义,但对于倚赖出口的经济体来说,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消灭贫困,这种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迅速发展的服务行业……自1980年到2002年,这表现在市场化路径、中国模式.5亿人,全世界从最初对中国的不信任逐渐转为由衷的钦佩,由于市场过度开放,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

    中国依靠巨大的国内储备资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人们往往没有看到的是印度发展的潜力及其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那就是印度、印尼这些着重内需的国家来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并且成为全球经济强国时,印度的贫富差距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都要小、公有经济民营化。两国共同的问题是坚持通过创造财富来消灭贫困而不要搞平均主义,生活素质得到改善,对本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冲击,这两个国家也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差别。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 三。

    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对中国,中国使大致 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当中还包括曾遭受最严重打击的国家。

    而且,增长率在2006年达到11%后,改革仅 8 年。印度的经济起步落后于中国大约10年,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就下降了八个百分点,因为两个国家的很多禀赋都比较相似。

    而印度的劣势是,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有助于减少和消除世界性的贫困,社会动荡:“只要政策对症下药,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在1820年时,首要的任务便是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其增长率稳步上升到7、大力推进经济自由化与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了、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的红利,经济增长的模式上也有种种相似以及诸多不同,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并不是因为这是新的现象。

    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 记得家人出差到印度,作为孟买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洗衣场……都给人以一种“穷国”的强烈观感,从而。

    求一篇《当前经济对我们的影响》的论文

    你可以摘抄其中一些即可,或参考,请采纳,谢谢。

    《当前经济对我们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平稳的上升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复苏步伐显著加快,带动世界经济进一步回升。

    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有所恢复,商品和金融市场明显回暖。从目前情况分析,下一阶段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健康的运行态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较为宽松。

    一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回升 美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目前,各方面对美国经济下一步走势普遍较为乐观。这种乐观情绪是有一定根据的。

    从需求方面看,消费继续充当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支出今年前两个月继续明显扩张;投资从去年二季度起扭转下降局面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因素。从供给方面看,在服务业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工业生产止跌回升,2003年全年增长0.2%,扭转了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下滑的情况,这是经济复苏基础渐趋稳固的标志。

    从目前情况分析,2004年工业继续表现良好,天然气、电力和矿业生产的继续稳步增长,延续了工业生产的增长势头。美国今年将举行总统选举,布什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维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以为其竞选获取有利的筹码。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财政和贸易的双赤字没有得到控制,同时,今年前3个月物价水平连续上升,增幅分别为0.5%、0.3%和0.5%,这引发了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 欧洲经济有望好转。

    从一些主要预期指标的情况看,欧元区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出现回升或好转迹象。反映制造业信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今年初以来均高于50的基点,其中,关于订单和产出的评价均为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服务业采购经理人信心指标的大多数构成指标也分别为2000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的信心明显增强。

    近期,波兰等中东欧10个国家加入欧盟,原成员国将面临一定的资本外流和工资下降压力,整体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但由于新成员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也会给欧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俄罗斯经济将继续较快增长。

    政权比较稳定,经济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原油价格继续处于相对高位,这些都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日本经济进一步复苏。

    从当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回升的动力仍主要来自出口和工业生产。日本出口在今年一季度达到14.5兆日元(约合132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12%。

    由于日本企业效益得到改善,企业经营情况出现好转,破产企业连续减少,这对设备投资的增长是有利的。目前,消费尚未摆脱颓势,物价跌幅虽有所回落,但通货紧缩状况仍未完全消除。

    但总的来看,全年日本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也将在出口的带动下保持较快的增长。

    应该说,目前世界经济的继续回升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等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风险已基本缓和,压抑许久的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明显回升,投资和消费活动重新趋于活跃,经济复苏的动力不断增强。

    其次,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条件大都处于多年来十分宽松的时期,都将继续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支撑。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过度依赖美国经济增长,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仍面临着许多结构性障碍;主要经济体在连续降息和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后,政策调控余地较小;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处于多年来的高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成本。

    但总体上看,全年世界经济运行前景是乐观的。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3.7%,明显高于2003年的2.6%,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4.6%、1.7%和3.1%。

    二、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缓慢恢复 1.世界贸易在曲折中复苏。当前世界贸易总量温和扩张,2003年增长了4.7%。

    但从结构上看,出现了更趋不均衡的势头,主要表现在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03年美国逆差接近5000亿美元,创下新的纪录。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强烈抬头,相继出台了大量针对主要贸易伙伴的限制措施。这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发了普遍的不安和对立情绪。

    最近,欧盟已开始了历史上首次针对美国的贸易制裁,相关惩罚措施主要是对美国商品征收5%的额外关税。如果这种限制措施进一步升级为大范围的贸易战,将对2004年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国际贸易领域另一件重要事件是坎昆会议的不欢而散。在此次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以农产品贸易为核心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对立,导致了旨在推动世贸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磋商破裂,给全球贸易发展蒙上了阴影。

    不过,从世界经济运行情况看,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对贸易的扩大是有利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将带动整个国际市场需求的恢复。据联合国预测,200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5%,高于上年的4.5%的增幅。

    2.国际投资情况将逐步好转。2000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放慢、股市价格缩水、公司利润下降等,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减少,。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论文

    今年以来,经济形势让很多人越来越看不懂了。

    年初,主流的意见是宣传金融危机的严重甚至恐怖。百年未遇的大危机;什么时候见底不知道,至少要有三年准备;等等。

    半年过去了,中国宣布经济企稳回升;美国宣布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世界上几乎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就这样开始拨云见日了吗?百年未遇的危机,就这样轻易被化解了吗?中国上半年GDP增长7.1%,其中6月份已经达到7.9%。

    今年保证增长8%的目标,在业内几乎没有悬念;上半年,CPI下降1.2%,而同期资产价值在上升,最近上证指数超过了3000点,大城市房价开始上升,销售量同比增长37%。这种现象令很多经济学家也很困惑,为什么居民消费价格和资产价格背道而驰呢?最近,有幸听了一次报告。

    报告人曹远征,1954年6月生,现任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执行总裁、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加洲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成员之一,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专家,自1990年以来,担任多个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顾问。对一些问题,还是有很大释惑解疑作用。

    将主要观点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是这次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

    比较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这次影响的范围和深度确实更大。因为,今天全球化的程度远远高于当年。

    但是,惨烈的程度似乎好的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主要矛盾是产能难于发挥,而不是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后的制造能力不足。

    所以,这次没有看到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严重现象。即使失业率增加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最多也是日子过的紧一点罢了,基本上还都过的去。

    我理解,百年未遇主要指影响程度,而不是惨烈程度。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400字小论文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科技革命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迅速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市场体系的形成而形成的。

    全球贸易往来增多、资金在国际间流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推倒各国的经济壁垒,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并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球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大大提高,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获利机会增多,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国内市场成为各国企业纷纷抢占的制高点。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准入程度将提高,但同时国内市场的全方位、大幅度开放也是大势所趋。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将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大幅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中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则由于本国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很可能遭受外国同类进口产品的巨大冲击,使经济增长受阻,并引发严重的失业问题。

    为了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又要避免其不利影响,中国在现阶段应充分注意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地积累财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应积极利用世界性资本、技术和产业大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开展贸易、利用外资等途径,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本国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推动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大举实施兼并,这在提高中国企业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将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求一篇关于中国经济的论文3000字 没啥具体要求 只求能抄就行 好的话

    我 国经济建设议案论文 伴随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蕴含着两种类型:一是改变管理方式和手段,政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体组织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是政府退出作为经济资源配置主体的地位,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事业为中心,GDP、财税增值率等并不成为考核政府政绩的直接指标,相反,过去未引起高度重视的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项目,如安全、就业、保障、环保等成为评判政府业绩的主要尺度,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得以真正贯彻。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职能的转变基本上属于第一种类型。转变的重点是: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并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改变政府运作经济的方式,即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

    由于这一转变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因而带来了国家面貌的显著变化。然而,即使是第一种类型的政府职能转变,也不能估计得太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转变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只是处于启动阶段。从主观上看,观念的转变明显滞后。

    如果不是仅仅看宣传口号,而是深入体验上下群体文化,在一些地区,不仅计划经济的观念、行为方式,而且封建意识、积习依然根深蒂固。从客观上看,企业素质差、市场欠发育、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等等,可谓政府职能转变步履艰难。

    因此,总体而言,第一种类型的政府职能转变目前还是我国政府改革的艰巨任务,政府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的角色在大部分地区暂时还难以根本改变。 着眼于经济运行的现实,目前政府转变职能应更多地表现为分阶段的理性退出。

    即:(1)退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2)退出经营性投资主体地位;(3)退出消费采购者身份(政府采购通过市场组织实现);(4)退出产业调节者角色等。目前,以上四种退出尽管总体上均不尽如人意,但相比较而言,第一、二种退出力度较大,并且在不断深化和规范。

    第三种退出也在逐步推进。如国务院已颁布《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明确提出,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

    即使是对投资项目的审批,也明确规定: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困难最大的是第四种退出,现在总体上还未提到议事日程。

    客观而言,这里体现着如前所述的发展阶段制约,目前若各级政府均退出产业调控极易导致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衰退的后果。 三、“又好又快”发展的文化生态 无论是适度、持续的增长,还是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从更深层次去观察,均离不开文化的重塑,这至少包涵:理性文明的消费文化;激励、支撑的产业升级文化;促进改革的制度文化。

    1.理性文明的消费文化。自1998年以来我国历次宏观调控过程中,反复强调着一个要求或目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

    这至少发出两个信号:一是决策层已将立足于内需,尤其是立足于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根本的战略;二是“消费不足”已经成为困扰经济发展的顽症。 “消费不足”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导致的因素无疑是多方面的,可从经济制度构建、经济政策设计去寻思对策,但文化影响更为深层。

    制约消费的文化影响至少体现在信仰影响、人文影响、时尚影响、变迁影响、节俭影响和情绪影响6个方面: 消费支出中的信仰影响具有普遍性。信仰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伴生物。

    从百姓的视角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愈来愈高,其中就内含着信仰支出提升的趋势。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信仰消费始终是增量,在这里,若消费不足只是表明缺乏科学引领。

    人文影响主要表现为受人的自身素质提高和传统文化以及普适性人文关怀制约所派生的消费行为。首先,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其中文化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们不仅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支出,培养人文情操,自身在生活工作中也逐渐增加文化消费,并将此视为提高生活质量之必需。其次,传统文化被视为民族精神和道德传承愈来愈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如民族风俗消费等。此外,随着文明水平的提高,社会人文关怀的消费支出也不断上升,包括在社会慈善、扶贫、帮学等各种捐助过程中日益增长的各类消费。

    时尚消费是一定社会群体相对稳定的消费倾向。消费中的时尚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因而时尚消费归根到底是文化消费。

    时尚消费一般具有审美性、跟从性和弃旧性特征。审美性展示对消费美感的创建和引领,如着装中的“款式”变动与人们对美的追求息息相关。

    在这里,着装样式实际上成为一种价值符号,既体现时代对美的理念赋予的新内涵,又展示人们在生活中对美的创造行为,因而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跟从性是指时尚消费群体中存在着不具有独立审美意识和自我审美标准的人们,他们的时尚消费是“随行就市的”。

    弃旧性是时尚消费标志性特征。时尚只有在弃旧中才能得以体现。

    时尚性消费总是使特定时空中的消费品成为“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