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影评范文老炮儿

    老炮儿的影评600怎么写

    电影《老炮儿》观后感

    我就一普通小老百姓。 有些事,咱还得办。 致敬六爷。

    这是我看完整场电影最大的感受,没有很催泪的地方,可我却会在一些地方哭。

    老北京的味道从电影开场就出来了,渐次铺陈,路边的二爷和吆喝,街道两侧蜿蜒斑驳的古调屋檐,还有一句句干净利落的方言。穿插主题的——所谓现代与过去思想的冲突,也通过镜头的咖啡屋和年轻人的打架透露出来,一切为影片故事延续下去的合理性做足铺垫。六爷那保守讲理的思想与愈加发展迅速的时代产生的细微摩擦在故事中不经意的被放大,比如那个“理”字和如今的有钱能使磨推鬼,比如医院中的手术和吃药问题,还有所谓朋友之交的仗义和人心。“老炮儿”之所以为“老炮儿”,没有这上辈人的调调和一股劲儿,就没有屏幕前让我为之动容的六爷。

    我宝出演的叛逆儿子张晓波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存在,看惯了李易峰屏幕上帅气可爱的样子,一下子成了怼他爹的孩子让我不禁啧啧啧,开始是怕我哥哥光芒太强了让我转不过角色,结果我波一出来冲他爹吵吵我就安心了——哎呦喂这个熊孩子真让人上火,好心当作驴肝肺啊——我当时就替六爷委屈了,唉熊孩子。就说一处吧,我最喜欢的那场父子俩人在饭馆吵架,晓波站起来把脸贴上去仰头一句:“打啊!”不甘心、愤怒、张狂、失望,晓波的眼中饱含的凌厉情感一瞬间就爆发出来,我是真的想伸手给他一耳刮子的。这是新的李易峰,演技的新高度。

    六爷让我想起我爸来,自己的规矩自己的理由,他们的做法和想法让很多年轻人可能为之取笑,可是还是那句话——都是为了孩子。“我就是一普通小老百姓。”六爷就是小老百姓们的缩影,他搞不懂年轻人的想法,只想简简单单的活在小世界遛遛鸟逛逛胡同,给二爷点个烟,去情人儿那里温存一会儿,孩子出了事一样低头一样愿意倾家荡产。小飞说:“我以为只有小说里才有您这种人。”其实天底下的父亲对于孩子的爱不只是像老炮儿这样震撼,故事有自己的合理性,在老炮儿的身上他只能这样做。最后冰上的奔跑我几乎是流泪看完的,在六爷的心里,给自己儿子一个交代一个理,这就是他的任务,或许只愿儿子醒来之后得到一个彻底的安宁。我开始觉得他犟——一百万的事儿谁都乐意,为啥非要打架。后来他将举报信上交我才懂得那句话“但有些事,咱还得办。”他是希望自己赢的,赢了,不仅可以换一个稳当,还能为国家除一个贪污毒瘤,明明比谁都不在乎什么国家大事,只是对得住自己一颗赤裸裸的良心。那个挥刀的呐喊和最后的爆发才是真正的老炮儿,伴随着心脏最后的脉搏,敢面对、敢豁出去、有情有义、有良心。

    一个人真的可以成全他自己的。

    可以是普通人,可是普通人里伟大的人。

    值得看。

    老炮影评三百字五百字

    有老炮儿的地方就有江湖。

    在管虎导演的新片《老炮儿》里,冯小刚是归隐胡同的六爷,是路见不平的侠客,是片尾那只发足狂奔不甘被车水马龙赶超的桀骜鸵鸟,是一个眼见世事纷扰随时要忿恨到血管阻塞呼吸困难的心梗病人。

    斗转星移,时代巨变。和老炮儿们的风光传说一同消逝的,还有世代相传的江湖规矩。老炮儿是特殊年代的代表,当新的世纪来临,他们注定要被新的势力取代。老炮儿和小炮儿结下的梁子,老子和小子之间的爱恨交缠,远远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那么简单。

    当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节宣布将看似商业气息十足的《老炮儿》选为闭幕片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讶异一番。9月8日晚,该片提早在水城首次非正式亮相,放映地点是极少用来看电影的新闻发布会厅。尽管135分钟的片长、半截椅背和高悬的屏幕看得人腰酸背痛,但看完还是让人紧蹙的眉头一展——好片,妥了。

    相比管虎的前作《斗牛》《杀生》《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摒弃了结构与视听语言上的种种花哨技巧,也不像之前预告片透露的那样风格浓烈,只用扎实沉稳的平铺直叙,不急不缓,娓娓道来。主角配角,主线副线,均可圈可点。冯小刚本色出演,他的诠释之精当,非任何学院派表演系教得出来;吴亦凡和李易峰也各自找到了偶像光芒与剧情需要的衔接点;许晴作为名符其实的女一号,表现出乎意料地好,褪去公主病,把北京丫头片子那股子爽快劲儿演出来了。

    在现下“艺术”和“商业”两大派系渐行渐远的电影市场,《老炮儿》让人看到了双方握手言和的美好景象;在当今世态炎凉不断见诸报端的中国社会,《老炮儿》能重生浩然气,振奋精气神儿。影片并非尽善尽美,但无愧为有时代意义和思考价值的用心之作。当爹的和做儿子的,甭管多大年纪辈分,想看的里头都有,票房不会差。以下仅用一些数字与意象的只言片语,为你勾勒出它的大致模样儿来。

    老炮影评三百字五百字

    有老炮儿的地方就有江湖。

    在管虎导演的新片《老炮儿》里,冯小刚是归隐胡同的六爷,是路见不平的侠客,是片尾那只发足狂奔不甘被车水马龙赶超的桀骜鸵鸟,是一个眼见世事纷扰随时要忿恨到血管阻塞呼吸困难的心梗病人。斗转星移,时代巨变。

    和老炮儿们的风光传说一同消逝的,还有世代相传的江湖规矩。老炮儿是特殊年代的代表,当新的世纪来临,他们注定要被新的势力取代。

    老炮儿和小炮儿结下的梁子,老子和小子之间的爱恨交缠,远远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那么简单。当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节宣布将看似商业气息十足的《老炮儿》选为闭幕片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讶异一番。

    9月8日晚,该片提早在水城首次非正式亮相,放映地点是极少用来看电影的新闻发布会厅。尽管135分钟的片长、半截椅背和高悬的屏幕看得人腰酸背痛,但看完还是让人紧蹙的眉头一展——好片,妥了。

    相比管虎的前作《斗牛》《杀生》《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摒弃了结构与视听语言上的种种花哨技巧,也不像之前预告片透露的那样风格浓烈,只用扎实沉稳的平铺直叙,不急不缓,娓娓道来。主角配角,主线副线,均可圈可点。

    冯小刚本色出演,他的诠释之精当,非任何学院派表演系教得出来;吴亦凡和李易峰也各自找到了偶像光芒与剧情需要的衔接点;许晴作为名符其实的女一号,表现出乎意料地好,褪去公主病,把北京丫头片子那股子爽快劲儿演出来了。在现下“艺术”和“商业”两大派系渐行渐远的电影市场,《老炮儿》让人看到了双方握手言和的美好景象;在当今世态炎凉不断见诸报端的中国社会,《老炮儿》能重生浩然气,振奋精气神儿。

    影片并非尽善尽美,但无愧为有时代意义和思考价值的用心之作。当爹的和做儿子的,甭管多大年纪辈分,想看的里头都有,票房不会差。

    以下仅用一些数字与意象的只言片语,为你勾勒出它的大致模样儿来。

    老炮儿 电影观后感300字

    我就一普通小老百姓。

    有些事,咱还得办。致敬六爷。

    这是我看完整场电影最大的感受,没有很催泪的地方,可我却会在一些地方哭。老北京的味道从电影开场就出来了,渐次铺陈,路边的二爷和吆喝,街道两侧蜿蜒斑驳的古调屋檐,还有一句句干净利落的方言。

    穿插主题的——所谓现代与过去思想的冲突,也通过镜头的咖啡屋和年轻人的打架透露出来,一切为影片故事延续下去的合理性做足铺垫。六爷那保守讲理的思想与愈加发展迅速的时代产生的细微摩擦在故事中不经意的被放大,比如那个“理”字和如今的有钱能使磨推鬼,比如医院中的手术和吃药问题,还有所谓朋友之交的仗义和人心。

    “老炮儿”之所以为“老炮儿”,没有这上辈人的调调和一股劲儿,就没有屏幕前让我为之动容的六爷。我宝出演的叛逆儿子张晓波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存在,看惯了李易峰屏幕上帅气可爱的样子,一下子成了怼他爹的孩子让我不禁啧啧啧,开始是怕我哥哥光芒太强了让我转不过角色,结果我波一出来冲他爹吵吵我就安心了——哎呦喂这个熊孩子真让人上火,好心当作驴肝肺啊——我当时就替六爷委屈了,唉熊孩子。

    就说一处吧,我最喜欢的那场父子俩人在饭馆吵架,晓波站起来把脸贴上去仰头一句:“打啊!”不甘心、愤怒、张狂、失望,晓波的眼中饱含的凌厉情感一瞬间就爆发出来,我是真的想伸手给他一耳刮子的。这是新的李易峰,演技的新高度。

    六爷让我想起我爸来,自己的规矩自己的理由,他们的做法和想法让很多年轻人可能为之取笑,可是还是那句话——都是为了孩子。“我就是一普通小老百姓。”

    六爷就是小老百姓们的缩影,他搞不懂年轻人的想法,只想简简单单的活在小世界遛遛鸟逛逛胡同,给二爷点个烟,去情人儿那里温存一会儿,孩子出了事一样低头一样愿意倾家荡产。小飞说:“我以为只有小说里才有您这种人。”

    其实天底下的父亲对于孩子的爱不只是像老炮儿这样震撼,故事有自己的合理性,在老炮儿的身上他只能这样做。最后冰上的奔跑我几乎是流泪看完的,在六爷的心里,给自己儿子一个交代一个理,这就是他的任务,或许只愿儿子醒来之后得到一个彻底的安宁。

    我开始觉得他犟——一百万的事儿谁都乐意,为啥非要打架。后来他将举报信上交我才懂得那句话“但有些事,咱还得办。”

    他是希望自己赢的,赢了,不仅可以换一个稳当,还能为国家除一个贪污毒瘤,明明比谁都不在乎什么国家大事,只是对得住自己一颗赤裸裸的良心。那个挥刀的呐喊和最后的爆发才是真正的老炮儿,伴随着心脏最后的脉搏,敢面对、敢豁出去、有情有义、有良心。

    一个人真的可以成全他自己的。可以是普通人,可是普通人里伟大的人。

    值得看。

    写关于一篇电影《老炮儿》的作文

    今儿看了《老炮儿》,个人认为与《捉妖记》、《夏洛特烦恼》排在今年国产前三,都是属于没有剧情硬伤又独具特色的片子,但对结尾的处理和一些表演上的细节有一点鸡蛋里挑骨头的处女座想法,如下:

    首先正片的结尾处理的太工整,什么都交代的太清楚,六爷心梗了,坏人事发了,下一代成长了……真是应了六爷自己那句:“一码归一码”。

    而我个人更喜欢有留白的结尾,在我看来,起码有两个地方影片可以直接结束。一是六爷骑车追鸵鸟给鸵鸟特写的时候,二是六爷跪在冰面上爬起来冲向对方,慢镜头从特写扫到刀尖的时候。

    但后来又想了一下,一有点太kuso,放弃;二的话倒不失为一个有韵味的结尾,与原结尾对比更显悲壮。

    即使是原结尾,个人认为既然要写个满分作文,就最好不要把六爷写死。更好的处理方法是在最后丁武问路,弹球儿蛮横回话的时候,出现六爷制止弹球儿的背景音,可以把李易峰的台词“别为难人家”让六爷来说,但不露脸。这样不仅是个圆满结局,还能把六爷退隐江湖,下一代接班这个点说的更圆。

    然后就是表演上的瑕疵,一个吴亦凡,一个龚叔,两人各有一个点导演可以处理的更好。

    首先吴亦凡作为一个新人,没什么表演经验,在整部戏有台词时的表演是非常合格的。但他最后一个镜头,在六爷冲向他们时,他的表情特写这里,由于没有台词帮忙,他简直就是木头人。完全没有体现出:“小爷我也算面儿大了,也算罩得住了,也算牛B哄哄了,但今儿我是见着真牛B了!”这种感觉。按理说,吴亦凡这个角色这会儿应该是真怂了,真服了,但不仅吴亦凡没演出来,还两眼一闭留了点儿同情的眼泪,不仅没衬托出六爷的悲壮,反而衬托出了六爷的作死。

    电影老炮儿影评,构图分析

    英雄迟暮 老炮不老

    文/梦里诗书

    以父子亲情为奠基的展开,《老炮儿》对小人物的精雕细琢下既是新旧两代人不同观念的对峙,也是对那昔日四九城里带有规矩道义时代的缅怀,冯小刚饰演的六爷演活了一个既有顽主本色,也有着作为父亲软肋羁绊的北京老炮儿,江湖道义包裹下是至诚的动容。

    老北京的市井形成了《老炮儿》的底蕴,何为“老炮儿”?它是北方俚语中对提笼遛鸟、无所事事老混儿的专指,但能从小混儿混成老炮儿,自然不会是一个被世人所不耻的真混混,电影中冯小刚饰演的六爷,表面上只是一家小店的店主,但实则里则是胡同片里说话能顶事的能人,但这种昔日里讲求道义的规矩,在面对今日那些真正的权贵面前却又显得那么不值一提,而六爷为了孩子与富二代的对决,没有了能令人唏嘘的威风,江湖道义在钱权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例如《飓风营救》那种孤单雄鹰亦不会属于这部以现实为本的电影,迟暮的六爷在电影中已是一个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

    亲情的羁绊,永远是最能为人动容的情愫,而这个属于老炮儿混不吝的故事,自然需要亲情来作为呈现情怀的调和剂,电影中那厚重的父子情深,从隔阂到破冰,亲情的本态构筑了《老炮儿》的脉络,令人印象颇为深刻的是六爷与李易峰饰演的儿子晓波一起喝酒的那段文戏,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表露,从伊始剑拔弩张的对质到最后的真情表露,杯酒释心结的历程,令人看到了冯小刚堪为影帝的本色,而李易峰亦也第一次让人看到了他明星光环外的演技,以此赋予了电影人物以最为写实的形态。

    电影在反角的塑造上,并不只是一个单令人憎恶的权贵恶少,而是真正着点到了这个人物的正反两面上,吴亦凡饰演的小飞,喜看《小李飞刀》,对于老炮儿的江湖心生向往之,他认“理”,也信服“规矩”,更对六爷有着敬佩之意,小飞这一人物并不是目空一切,盲目无知的跋扈反派,他是一个真正具有人物特性,情感充沛的角色,同时深植于这一人物背后的社会隐喻也随之呼之欲出,老炮儿与小飞的对决,实则就是以将权利变为谋取私利的官员阶层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冲突对立,以此迎来最后的那冰湖决战,为电影画上一个赋有诗意遐想的结局。

    英雄迟暮,老炮不老,冯小刚的京派六爷,将一个关乎道义规矩的故事搬到了今时,那飞奔鸵鸟的魔幻现实主义也将一份激情热血燃尽到了最后一刻。

    影评《老炮儿》,你凭什么给这个世界定规矩

    看《老炮儿》,边看边堵得慌。

    终于,野湖冰面,老炮儿老六死了,不堵了;小炮儿吴亦凡的那滴泪,又堵上了。《老炮儿》是部不错的电影。

    当然,也就仅仅是不错而已,比管虎自己的《斗牛》还是差点。冯小刚也演也不错,但是也不至于能够超过《烈日灼心》的邓超得影帝。

    电影里的老六应该是管虎,冯小刚应该是洋火儿。对于老六,管虎是崇拜的;冯小刚的态度应该是:还好哥混成了洋火儿,但还是演演老六吧,时刻警醒自己,也纪念下消逝很久的青春。

    小飞和老六串起了一个完整的老炮儿,管虎应该是故意的。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无所事事,整天飙车、喝酒、泡妞、闹事;原来的大院孩子(当然也都是官二代),同样无所事事,整天茬歌、茬酒、茬架。

    父辈某种原因没落了,所有的优越感都没有了,就开始觉得是世界变了。其实,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变过,只是曾经的得势者接受不了现在的失败而已。

    不甘心也不相信。小飞是认同并崇拜老六的,最后野湖的那滴泪可以看出。

    非常明显,小飞父亲倒了,小飞以后将成为第二个老六。这是管虎设计的传承。

    这个传承如果是刻意和崇尚的话,我只能说:这很无耻。老六是个可悲的人,而且可耻。

    如果老六象闷三儿一样孤家寡人,他沉迷在自己过往的世界里,也仅仅就是可悲而已。但是,老六有家庭,有小孩,还生活在自己消失的光辉岁月里那就可耻了。

    规矩,什么是规矩?一个男人基本的规矩就是责任!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满世界对着别人讲规矩是件很可笑的事情。老六对闷三儿、灯罩儿一直很仗义,是因为在他们两面前他才能找回已经不存在的满足和尊严。

    但是灯罩儿同样会说,子不教父子过。老六也是个自私的人,从他貌似悲壮牛逼实际混蛋傻逼的最后单刀赴会就可以看出。

    他没有想过,儿子小波以后怎么办,话匣子怎么办。死的那个是最轻松的,活着的才痛苦。

    死远比活着容易。尤其是为了并不存在的脸面和规矩去死,一文不值,轻如鸿毛说的就是这种人。

    老六是个不讲规矩或者只要求别人讲规矩的人。老六告诉小炮儿规矩不能打女人。

    老六应该知道,男人对于女人的规矩有两条:一、不打女人;二、不花女人钱。可他每次屁股都是话匣子插的。

    有人会说后面他把房子给了话匣子,但是很显然,话匣子没要。最后给小波开了聚义厅。

    那女孩送小波回来了,并偷出了那十万块钱还给老六。按规矩,这十万块老六是断然不能收的。

    但是,老六没按规矩来。这样一个自私不讲规矩的老炮儿,你凭什么给这个世界定规矩?电影里还有很多场景在现实世界是决然不会出现的。

    第一,闷三儿带着一帮小炮儿去砸汽修厂。闷三儿是没有这个号召力的,这个社会现在打架打的不是人,是钱。

    喊人是要付费的,闷三儿是付不起的。第二,小飞父亲的手下龚叔带着一帮成年人抄老六的家,在胡同里围堵殴打老六。

    有哪个省级干部会让手下用这么不上台面的方法?第三,在现在国内银行都是邮箱、短信、微信提供电子账单的年代,瑞士银行还每月漂洋过海寄纸质对账单?第四,野湖出战,无论谁邀请,无论关系过去多铁,洋火儿这种人是不会去的,更不会拎着扳手冲上去。这群人,活在当下,而且活得很好。

    所有的这些桥段,只是管虎为了连贯老炮儿和小炮儿他推崇的传承意淫出来的。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出现在银幕是很恐怖的事情。

    老六把资料寄给某委也是不符合老炮儿的规矩的。老炮儿信用是放第一位的,江湖事江湖了。

    当然,不这样安排电影过不了审。更重要,小飞父亲就不会有事,小飞和老六的传承这条线也就断了。

    电影里冯小刚的角色叫六爷,我一直喊他老六。因为在自己世界当爷的人,在这个现实的社会基本都是个孙子。

    最近,电影老炮儿引发了不少作文立意

    这部电影首先让我想到的是亚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

    很可惜,网上只有一篇影评提到了这部国宝级的剧。一部电影一座城以及与它有关的精神这篇影评提到了老炮儿和儿子晓波的关系和威利罗曼和比夫的关系相似。

    没错,两个儿子都不尊重父亲,两个父亲都霸道并且不理解儿子,并把儿子当作自己的延伸,而不是独立人格。他们都在死前和儿子入戏地讨论未来美好前景。

    但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不止于此。老炮儿和威利都有体贴并且理性的女人,她们至他们死时还是全身心爱着他们,而她们也是被他们的悲剧影响最深的人。

    老炮儿和威利都是可以和人打交道的能人,却因为年迈和社会脱节。他们都有一套过时的理念——老炮的规矩,威利的美国梦——这两部剧主要的悲剧就是这些理念的破灭。

    对了,老炮儿那个有钱朋友洋火,几乎是抄袭了威利的邻居查理。观众看完《推销员之死》走出剧场时,会为了威利理想破灭感到悲哀。

    但从影评上来看,大家看完《老炮儿》要么为老炮儿的“规矩”鼓掌,要么抗议导演美化街痞流氓。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老炮儿》并没有按照悲剧的路子写。

    账单和老炮儿的病这两个道具起了很大作用。账单的存在让老炮儿最后不可能输。

    但这并不合理,因为老炮儿喜欢的赢法是把别人揍一顿,而不是用天外救星(deusexmachina),也就是中纪委,来取胜。老炮儿的病让他最后的毁灭变成上天安排,而不是他自己悲剧性格特点影响的选择。

    更合理的剧情应该是把账单的事全部删掉。老炮儿和一群小伙伴赴会,被人暗算,老炮儿一怒之下大骂“都不守规矩了还打啥打”,几刀把小飞,小飞那傻逼朋友,和打晓波脑勺那人砍死,自己因为心脏病发作身亡。

    届时,老炮儿的所有成败都可以归结于他的规矩。但很可惜,反腐比表达人性(humancondition)更重要。

    好,我的影评写完了。最让我惊喜的是,在搜索《老炮儿》和《推销员之死》时,我无意发现亚瑟米勒在1983年时居然来中国亲自指导北京人民剧场版的《推销员之死》,并把自己的编导日记出版了,叫《推销员在北京》。

    我还没看这本书。书评里提到米勒担心当时中国还没有冰箱,还没有推销员,还没有人寿保险,观众无法理解剧情。

    我觉得当时中国人无法理解的也许不只是冰箱和保险。《推销员之死》讲的是,归根结底,一个信念慢慢腐化的悲剧。

    1983年的中国文化人不会理解看着坚信几十年的信念慢慢腐化的感觉,因为他们刚从快速消灭信念的闹剧里走出来。面对中国人的不是生锈的水管滴水,而是海啸过后的退潮。

    他们也许会更喜欢米勒的另一部作品《TheCrucible》。而30年后的今天,《推销员之死》会更受欢迎,因为很多中国人,比如胡同里的老炮儿,理解了生锈的水管滴水的感觉。

    老炮儿就是“推销员在北京”。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