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的字怎么写
1.行书的为字怎么写
行书的“为”字写法如下:
行书中,“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为:[ wéi ] [ wèi ]
基本解释
为[wéi]
1. 做,行,做事 :~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 :以~。认~。习以~常。
3. 变成 :成~。
4. 是 :十两~一斤。
为[wèi]
1. 替,给 :~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 :~了。~何。
3. 对,向 :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解释“为”为“母猴” ,实际是根据已经讹变和最初字形很不一样的小篆妄自揣测而猜错的。
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为”字从手从象,是个明显的象形字,象人牵着象,表示人牵象、役使象劳动的意思。
2.“出”字行书的写法怎么写
以上为行书的写法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折叠用笔特点
黄东雷行书作品集
黄东雷行书作品集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出字在《新华字典》中的意思解释和说明
chū
(1)<;动词>;由内向外走,与“入”相对。《国殇》:“~不入兮往不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又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出来。《中山狼传》:“先生举手~狼。”
(2)<;动词>;付出;支付。《礼·王制》:“量入以为~。”
(3)<; 动>;出发。《肴之战》:“吾见师~,而不见其入也。”《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4)<;动词>;脱离,离开。《梅花岭记》:“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世入世之面目。”《红楼梦》:“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家。”
(5)<;动词>;离京为官,外放,外迁。《张衡传》:“永和初,~为河间相。”《琵琶行》:“予~官二年,恬然自安。”
(6)<;动词>;发出,发布。《屈原列传》:“每一令~,平伐其功。”
(7)<;动词>;出产。《捕蛇者说》:“殚其地之~,竭其庐之入。”
(8)<;动词>;出现,发现。《教战守策》:“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于西,则~于北。”《醉翁亭记》:“……水落而石~者,山间之四时也。”
(9)<;动词>;超出,超过。《师说》:“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冯婉贞》:“敌~不意,大惊扰。”
(10)<;名词>;花瓣。任昉《述异记》:“花杂五色,六~。”
(11)<; 名>;古代戏曲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
【出尘】1.超出尘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际,潇洒~之想。”2.佛教用语。脱离烦恼的尘俗。《四十二章经》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门,~罗汉。”
【出贷】出钱。
【出合】1.皇子出就封国。《南齐书·江谧传》:“诸皇子~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2.指阁臣出任外职。《梁书·江蒨传》:“初,王泰~。”3.公文出嫁。元稹《七女封公文制》:“虽秾华可尚,~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用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出官】京官外调。
【出降】1.公主下嫁。2.指宫女出嫁。
【出没】1.隐现。2.出入,不一致,不相符。
【出妻】遗弃妻子。《荀子·解蔽》:“孟子恶败而~,可谓能自强矣。”也指被遗弃的妻子。《仪礼·丧服》:“~之子为母期。”
【出首】1.自首。《晋书·华轶传》:“寻而轶败,(高)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既而遇赦,悝携之~。”2.检举;告发。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我将这简贴儿去夫人行~去来。”
【出赘】旧时指男子到女家成婚,成为女家的一员。
3.行书"等"字怎么写呢
一、等的行书:
二、等的释义:
1、等级:同~。优~。
2、种;类:这~事。此~人。
3、用于等级:二~舱。共分三~。
三、等的组词:
等务、散等、等杖、等迹、及等、等情、迭等、等秤、等异、等叙、畔等、伦等、等之、等籍、极等、亡等、全等、等惠、入等、等俦、钧等、等赋、夷等、殊等、等陀、登等、等曹、约等、等守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三、相关组词:
1、等差[děng chā]
等次。
2、减等[jiǎn děng]
减刑,降等。
3、七等[qī děng]
特指公羊家所谓孔子作《春秋》寓褒贬的七个等级,即州、国、氏、人、名、字、子。
4、鸿等[hóng děng]
上等;超等。多指官阶。
5、敌等[dí děng]
对等;平等。
4."的"字用行书怎么写
“的”字用行书如上图。
的dí,dì,de:
1. [ dí ] 真实,实在:~确。~当(dàng )。~情。~真。~证。
2. [ dì ] 箭靶的中心:中(zhòng )~。有~放矢。众矢之~。目~(要达到的目标、境地)。
3. [ de ] 1.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性:美丽~。2.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唱歌~。3.表示所属的关系的词:他~衣服。4.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是”相应:这句话是很对~。5.副词尾,同“地2”。
的
〈助〉
4.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5.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6. 〈代〉pron.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7.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8.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9.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10.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11.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12. ∶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13. 〈方〉∶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14.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5. 同“地”(de)。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16. 另见dí;dì
的
〈名〉
17.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18. ∶箭靶的中心目标。如: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19. ∶鲜明的样子
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战国楚·宋玉《神女赋》
20. 另见de,dí
的
〈副〉
21. 确实;实在
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秦观《淮海集》
22. 又如:的对;的据(真凭实据);的觉(果然;的确);的是(的确是)
23. 必定;一定。如:的决(处决;处斩);的的(特意)
24. 另见de;d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