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总结范文200字
初二的物理实验报告4篇!是4篇,拜托了
器材:粉笔,卷尺,秒表 操作: 1.在空地上用粉笔做一个记号A1,在中间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在适当距离做记号A2.量出A1,A2的距离为s. 2.手拿秒表,计算出自己走完直线A1A2的时间t. 3.则可以计算出自己的步行速度为v=s/t.1、提出问题: 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响度)可能 1)、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有关; 2)、与人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2、猜想或假设: 1)、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用控制变量法)如, 探究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的关系: 考虑让人与声源的距离相同,使声源的振幅不同, 看在声源的振幅大小不同时, 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探究2)响度与人离声源距的离大小关系 考虑让声源的振幅相同,使人离声源距离不同, 看在人离声源的距离大小不同时, 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探究1)选一只鼓,在鼓上放一小纸屑, 让人离声源的距离0.5米(不变), (1)第一次轻轻地敲击一下鼓, 看到小纸屑跳起(如0.5厘米), 听到一个响度不太大的声音; (2)第二次重重地敲击一下鼓, 看到小纸屑跳起(如1.5厘米), 听到一个响度很大的声音。
结论:人离声源的距离相同时, 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探究2)的实验过程与上类似。
结论是:声源的振幅相同时, 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5、自我评估: 这两个结论经得起验证。
如, 我们要让铃的声音很响,我们可以用力去打铃; 汽车鸣笛,我们离汽车越近,听到的声音越响。 6、交流与应用 如果我们声音小了,听众可能听不见我们的说话声, 我们可以考虑:1)让说话的声音大一些(声带的振幅大了); 2)与听众的距离近一些。
实验名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目的: 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抄书上的实验目的,如果用到DIS系统,有的时候还要加上这样的目的如:练习使用DIS系统进行线性拟合、练习使用秒表 等,不过这些不是主要实验目的啦~)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实验原理: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实验步骤: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实验数据: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如果是验证欧姆定律这样的给出试验数据后根据数据画图像,并用计算器拟合算出斜率。) 实验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探究报告:小孔成像探究者:XX 探究时间:08.10.6 探究地点:XX学校假设:小孔成像是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步骤:1、将点燃的蜡烛、开有小孔的纸板、光屏三者放在一支线上 2、前后移动光屏,观察,并记录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反。结果:通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大小与光屏的距离有关。
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实验目的:证明空流速与大气压的关系实验原理:大气压强原理实验器材:两张纸实验步骤:将两张纸相靠拢,但不相贴,流出一地的空隙,向中间空隙吹气。
实验数据:两张纸向中间靠拢,吹得越狠靠拢的越近。分析并得出结论:空气流速越快气压越低。
飞机上升就是此原理。
急求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 霍尔效应原理及其应用二、实验目的:1、了解霍尔效应产生原理;2、测量霍尔元件的 、 曲线,了解霍尔电压 与霍尔元件工作电流 、直螺线管的励磁电流 间的关系;3、学习用霍尔元件测量磁感应强度的原理和方法,测量长直螺旋管轴向磁感应强度 及分布;4、学习用对称交换测量法(异号法)消除负效应产生的系统误差。
三、仪器用具:YX-04型霍尔效应实验仪(仪器资产编号)四、实验原理:1、霍尔效应现象及物理解释霍尔效应从本质上讲是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仑兹力 作用而引起的偏转。当带电粒子(电子或空穴)被约束在固体材料中,这种偏转就导致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产生正负电荷的聚积,从而形成附加的横向电场。
对于图1所示。半导体样品,若在x方向通以电流 ,在z方向加磁场 ,则在y方向即样品A、A′电极两侧就开始聚积异号电荷而产生相应的电场 ,电场的指向取决于样品的导电类型。
显然,当载流子所受的横向电场力 时电荷不断聚积,电场不断加强,直到 样品两侧电荷的积累就达到平衡,即样品A、A′间形成了稳定的电势差(霍尔电压) 。设 为霍尔电场, 是载流子在电流方向上的平均漂移速度;样品的宽度为 ,厚度为 ,载流子浓度为 ,则有: (1-1)因为 , ,又根据 ,则 (1-2)其中 称为霍尔系数,是反映材料霍尔效应强弱的重要参数。
只要测出 、 以及知道 和 ,可按下式计算 : (1-3) (1—4)为霍尔元件灵敏度。根据RH可进一步确定以下参数。
(1)由 的符号(霍尔电压的正负)判断样品的导电类型。判别的方法是按图1所示的 和 的方向(即测量中的+ ,+ ),若测得的 (2)由 求载流子浓度 ,即 。
应该指出,这个关系式是假定所有载流子都具有相同的漂移速度得到的。严格一点,考虑载流子的速度统计分布,需引入 的修正因子(可参阅黄昆、谢希德著《半导体物理学》)。
(3)结合电导率的测量,求载流子的迁移率 。电导率 与载流子浓度 以及迁移率 之间有如下关系: (1-5)2、霍尔效应中的副效应及其消除方法上述推导是从理想情况出发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产生上述霍尔效应的同时还伴随产生四种副效应,使 的测量产生系统误差,如图2所示。(1)厄廷好森效应引起的电势差 。
由于电子实际上并非以同一速度v沿y轴负向运动,速度大的电子回转半径大,能较快地到达接点3的侧面,从而导致3侧面较4侧面集中较多能量高的电子,结果3、4侧面出现温差,产生温差电动势 。可以证明 。
的正负与 和 的方向有关。(2)能斯特效应引起的电势差 。
焊点1、2间接触电阻可能不同,通电发热程度不同,故1、2两点间温度可能不同,于是引起热扩散电流。与霍尔效应类似,该热扩散电流也会在3、4点间形成电势差 。
若只考虑接触电阻的差异,则 的方向仅与磁场 的方向有关。(3)里纪-勒杜克效应产生的电势差 。
上述热扩散电流的载流子由于速度不同,根据厄廷好森效应同样的理由,又会在3、4点间形成温差电动势 。 的正负仅与 的方向有关,而与 的方向无关。
(4)不等电势效应引起的电势差 。由于制造上的困难及材料的不均匀性,3、4两点实际上不可能在同一等势面上,只要有电流沿x方向流过,即使没有磁场 ,3、4两点间也会出现电势差 。
的正负只与电流 的方向有关,而与 的方向无关。综上所述,在确定的磁场 和电流 下,实际测出的电压是霍尔效应电压与副效应产生的附加电压的代数和。
可以通过对称测量方法,即改变 和磁场 的方向加以消除和减小副效应的影响。在规定了电流 和磁场 正、反方向后,可以测量出由下列四组不同方向的 和 组合的电压。
即:, : , : , : , : 然后求 , , , 的代数平均值得:通过上述测量方法,虽然不能消除所有的副效应,但 较小,引入的误差不大,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霍尔效应电压 可近似为 (1-6)3、直螺线管中的磁场分布1、以上分析可知,将通电的霍尔元件放置在磁场中,已知霍尔元件灵敏度 ,测量出 和 ,就可以计算出所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 (1-7)2、直螺旋管离中点 处的轴向磁感应强度理论公式: (1-8)式中, 是磁介质的磁导率, 为螺旋管的匝数, 为通过螺旋管的电流, 为螺旋管的长度, 是螺旋管的内径, 为离螺旋管中点的距离。
X=0时,螺旋管中点的磁感应强度 (1-9)五、 实验内容: 测量霍尔元件的 、 关系;1、将测试仪的“ 调节”和“ 调节”旋钮均置零位(即逆时针旋到底),极性开关选择置“0”。2、接通电源,电流表显示“0.000”。
有时, 调节电位器或 调节电位器起点不为零,将出现电流表指示末位数不为零,亦属正常。电压表显示“0.0000”。
3、测定 关系。取 =900mA,保持不变;霍尔元件置于螺旋管中点(二维移动尺水平方向14.00cm处与读数零点对齐)。
顺时针转动“ 调节”旋钮, 依次取值为1.00,2.00,…,10.00mA,将 和 极性开关选择置“+” 和“-”改变 与 的极性,记录相应的电压表读数 值,填入数据记录表1。4、以 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作 图,并对 曲线作定性讨论。
5、测定 关系。取 =10 mA ,保持不变;霍尔元件置于螺旋管中点(二维移动尺水平方向14.00cm处与读数零点对齐)。
顺时针转动“ 调。
通用实验课后感想200字
经历了四周共八个学时的焊接学基础实验,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大二的时候自己也在金工实习的时候学过电焊,但是那时候自己对焊接原理是完全不了解,到现在基本学习完了焊接学基础的理论教学再来做实验的我感觉轻松了,因为我懂得了很多焊接学的原理。
也知道了焊接不只是电焊,另外还有气焊等等。这四周的焊接学实验我们总的来说学习了气焊和电焊,气焊中也分了对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的焊接,我们在焊接过程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对于高中低碳钢的难易明显不同!有一次课程我们学习的是铸铁的焊接,对于铸铁的流动性也明显可以感受到比较差!每次体验实验之前老师总是给我们介绍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实验内容!通过老师的介绍和之后亲身的体验可以说我们对于每次实验的内容都有很好的理解和体会。
对于这次的电焊实验我的记忆尤其深刻,因为在试验过程中我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总会给我详细解释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比如有一次的试验内容是薄板钢的对接。两块薄薄的钢板,我很认真的摆放在试验板上焊接,我本以为这是最简单的焊接了,但是结果却不如意,当我用平焊的方式把这两块钢板焊接完以后才发现焊接后的钢板出现了严重的变形,原本平的钢板变得翘起来了!而且由于焊接技术不好使得焊缝很不平整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焊穿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焊接产品我真是无地自容!但是老师给我详细解释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比如钢板翘起来了是因为焊接过程中的散热不均匀,这些现象可以用经验解决。
对于焊穿的那个窟窿老师握着我的手一点一点的把它填上了,老师告诉我这是由于汉弧太短以及焊接速度太慢造成的!他还鼓励我别灰心,我特感动!我十分懊恼自己有一身的理论知识却还是焊接处这么差的效果,所以我觉得这次的实验是很必要的,对于我们这些学了很多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它使得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经验的不足,以后需要勤奋的学习的同时多注重实际的运用,这样才应该是全面实际的应用型人才!。
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固体比表面的测定――BET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BET法测定活性碳的比表面的方法. 2.了解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的基本假设和BET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基本原理 3. 掌握 BET法固体比表面的测定方法及掌握比表面测定仪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测定软件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法是建立在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测定多孔物质比表面的方式,常用BET公式为: )-1 + P (C-1)/ P0 VmC 上式表述恒温条件下,吸附量与吸附质相对压力之间的关系. 式中V是平衡压力为P时的吸附量,P0为实验温度时的气体饱和蒸汽压,Vm是第一层盖满时的吸附量,C为常数.因此式包含Vm和C两个常数,也称BET二常数方程.它将欲求量Vm与可测量的参数C,P联系起来. 上式是一个一般的直线方程,如果服从这一方程, 则以P/[V(P0-P)]对P/ P0作图应得一条直线,而由直线得斜率(C-1)/VmC和直线在纵轴上得截据1/VmC就可求得Vm. 则待测样品得比表面积为: S= VmNAσA/ (22400m) 其中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m为样品质量(单位:g); σm为每一个被吸附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所占有得面积,σm的值可以从在液态是的密堆积(每1分子有12个紧邻分子)计算得到.计算时假定在表面上被吸附的分子以六方密堆积的方式排列,对整个吸附层空间来说,其重复单位为正六面体,据此计算出常用的吸附质N2的σm=0.162nm2. 现在在液氮温度下测定氮气的吸附量的方法是最普遍的方法,国际公认的σm的值是0.162nm2. 本实验通过计算机控制色谱法测出待测样品所具有的表面积.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 比表面测定仪,液氮,高纯氮,氢气.皂膜流量计,保温杯. 刚好有朋友需要,保存在这。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转载请注明来自greendd.cn ----------------------- 四:实验步骤 (一)准备工作 1,按逆时针方向将比表面测定仪面板上氮气稳压阀和氢气稳压阀旋至放松位置(此时气路处于关闭状态). 2,将氮气钢瓶上的减压阀按逆时针方向旋至放松位置(此时处于关闭状态),打开钢瓶主阀,然后按顺时针方向缓慢打开减压阀至减压表压力为0.2MPa,同法打开氢气钢瓶(注意钢瓶表头的正面不许站人,以免万一表盘冲出伤人). 3,按顺时针方向缓慢打开比表面仪面板上氮气稳压阀和氢气稳压阀至气体压力为0.1MPa. 4,将皂膜流量计与仪器面板上放空1口连接,将氮气阻力阀下方的1号拉杆拉出,测量氮气的流速,用氮气阻力阀调节氮气的流速为9ml/min,然后将1号拉杆推入. 5,将皂膜流量计与仪器面板上放空2口连接,将氢气阻力阀下方的2号拉杆拉出,测量氢气的流速,用氢气阻力阀调节氢气的流速为36ml/min,然后将2号拉杆推入. 6,打开比表面测定仪主机面板上的电源开关,调节电流调节旋钮至桥路电流为120mA,启电脑,双击桌面上Pioneer图标启动软件.观察基线. (二)测量工作 1,将液氮从液氮钢瓶中到入保温杯中(液面距杯口约2cm,并严格注意安全),待样品管冷却后,用装有液氮的保温杯套上样品管,并将保温杯固定好.观察基线走势,当出现吸附峰,然后记录曲线返回基线后,击调零按钮和测量按钮,然后将保温杯从样品管上取下,观察脱附曲线.当桌面弹出报告时,选择与之比较的标准参数,然后记录(打印)结果(若不能自动弹出报告,则击手切按钮,在然后在谱图上选取积分区间,得到报告结果).重复该步骤平行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为样品的比表面积. 2.实验完成后,按顺序(1)关闭测量软件,(2)电脑,(3)将比表面仪面板上电流调节旋钮调节至电流为80mA后,关闭电源开关,(4)关闭氢气钢瓶和氮气钢瓶上的主阀门(注意勿将各减压阀和稳压阀关闭).(5)将插线板电源关闭. 操作注意事项 1.比表面测定仪主机板上的粗调,细调和调池旋钮已固定,不要再动; 2.打开钢瓶时,表头正面不要站人,以免气体将表盘冲出伤人; 3.使用液氮时要十分小心,不可剧烈震荡保温杯,也不要将保温杯盖子盖紧; 4.将保温杯放入样品管或者取下时动作要缓慢,以免温度变化太快使样品管炸裂; 5.关闭钢瓶主阀时,不可将各减压阀关闭;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样品序号 重量(mg) 表面积(m2/g) 峰面积(m2/g) 标准样品 70 200 1660630 样品1 70 199.241 1626622 样品2 70 198.646 1621763 样品均值 70 198.944 1624192.5 样品表面积的平均值为(199.241+198.646)/2= 198.944m2/g 相对误差为: (198.944-200.00)/200.00=-0.0078) 六,误差分析 (1)调零时出现问题,出峰时,基线没有从零开始,然后处理不当; (2)取出装有液氮的保温杯时,基线还未开始扫描. (3)脱附时温度较低,出现拖尾.通常认为滞后现象是由多孔结构造成,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脱附的热力学平衡更完全. 刚好有朋友需要,保存在这。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转载请注明来自greendd.cn ----------------------- 七,注意事项 1,打开钢瓶时钢瓶表头的正面不许站人,以免表盘冲出伤人; 2,液氮时要十分小心,切不可剧烈震荡保温杯也不可将保温杯盖子盖紧; 2,注意开关阀门,旋纽的转动方向; 3,钢瓶主阀时,注意勿将各减压阀和稳压阀关闭; 4,测量时注意计算机操作:在吸。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你是初几的?
学物态变化时要用到的是
烧杯 量筒 温度计 试管 酒精灯 玻璃棒 铁架台 绳子火柴 有的时候秒表也用的到 其他的东西就是实验品,例如冰或水之类的
学光学要用到的是
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半透明玻璃(研究物体平面镜成像规律用的到,建议用透明玻璃贴上一层蓝色的车玻璃上贴的反光膜)蜡烛,直尺 其他的东西就比较特殊,老师会提前提醒你
学力学要用到
天平及其钩码,弹簧测力计,在浮力中还需要烧杯,水槽,溢水杯,微型U型液体压强计,量筒,木块石头之类的东西最好准备几个气球,用的到!
电学中你得准备的是
磁力部分你还得准备毛皮,玻璃棒,橡胶棒,丝绸
电压表 电流表 导线(要很多!) 灯泡(也很多!) 定值电阻(就是知道电阻,可通过最大电流和额定电压的,也很多!) 滑动变阻器 表盘变阻器(可以知道具体电阻的) 电铃 小的风扇
我现在学习过的物理只有这些,我还只有15岁,还在上学呢
建议你弄几本学生们学的物理书,那里面的实验之前都会告诉你准备什么器材
在一点你可以直接问物理的授课老师,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他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我的QQ是715491524
有什么事情给我发邮件,我可能不会总在线给大家答题,不过你发的邮件我会查收回复
祝你工作顺利哦!
初二的物理实验报告4篇!是4篇,拜托了
器材:粉笔,卷尺,秒表 操作: 1.在空地上用粉笔做一个记号A1,在中间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在适当距离做记号A2.量出A1,A2的距离为s. 2.手拿秒表,计算出自己走完直线A1A2的时间t. 3.则可以计算出自己的步行速度为v=s/t.1、提出问题: 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响度)可能 1)、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有关; 2)、与人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2、猜想或假设: 1)、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用控制变量法)如, 探究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的关系: 考虑让人与声源的距离相同,使声源的振幅不同, 看在声源的振幅大小不同时, 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探究2)响度与人离声源距的离大小关系 考虑让声源的振幅相同,使人离声源距离不同, 看在人离声源的距离大小不同时, 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探究1)选一只鼓,在鼓上放一小纸屑, 让人离声源的距离0.5米(不变), (1)第一次轻轻地敲击一下鼓, 看到小纸屑跳起(如0.5厘米), 听到一个响度不太大的声音; (2)第二次重重地敲击一下鼓, 看到小纸屑跳起(如1.5厘米), 听到一个响度很大的声音。
结论:人离声源的距离相同时, 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探究2)的实验过程与上类似。
结论是:声源的振幅相同时, 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5、自我评估: 这两个结论经得起验证。
如, 我们要让铃的声音很响,我们可以用力去打铃; 汽车鸣笛,我们离汽车越近,听到的声音越响。 6、交流与应用 如果我们声音小了,听众可能听不见我们的说话声, 我们可以考虑:1)让说话的声音大一些(声带的振幅大了); 2)与听众的距离近一些。
实验名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目的: 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抄书上的实验目的,如果用到DIS系统,有的时候还要加上这样的目的如:练习使用DIS系统进行线性拟合、练习使用秒表 等,不过这些不是主要实验目的啦~)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实验原理: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实验步骤: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实验数据: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如果是验证欧姆定律这样的给出试验数据后根据数据画图像,并用计算器拟合算出斜率。) 实验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探究报告:小孔成像 探究者:XX 探究时间:08.10.6 探究地点:XX学校 假设:小孔成像是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步骤:1、将点燃的蜡烛、开有小孔的纸板、光屏三者放在一支线上 2、前后移动光屏,观察,并记录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反。结果:通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大小与光屏的距离有关。
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实验目的:证明空流速与大气压的关系 实验原理:大气压强原理 实验器材:两张纸 实验步骤:将两张纸相靠拢,但不相贴,流出一地的空隙,向中间空隙吹气。
实验数据:两张纸向中间靠拢,吹得越狠靠拢的越近。分析并得出结论:空气流速越快气压越低。
飞机上升就是此原理。
关于物理实验报告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碘的升华和凝华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观察凸透镜成像,都行拿“观察凸透镜成像”举例: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