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怎么写
1.怎样写课例
一、课例的基本涵义涵义:“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它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个课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可从以下方面认识:(一)课例与教学实践相关 (二)课例和教师职业责任相关(三)课例蕴涵了教学问题的复杂性二、课例的价值(一) 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二)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三) 教学理论的故乡三、课例的类型(一)按课例的内容或主题分类1、意外式课例1)界定: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课例 2)特点 :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问题格外集中,矛盾十分突出;故事情节不复杂,但能使人由小见大、深受启示。
案例1:敏事慎言,和谐处理突发事件 1.引言工作快三个年头了,我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有技巧地应对课堂上突发事件,而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那些通常被老师们认为是差生的学生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个人认为,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处于劣势,得不到老师的注意和关心。
他们有时希望通过别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而课堂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们时而想表现一下的地方。对于这些事件,是置之不理,还是大声斥责?其实这两种方法可能都会有损老师的形象,使课堂限于抑或散漫抑或紧张的氛围。
所以敏事慎言,和谐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显得尤其重要。2.背景这是仿佛每位老师都深感头疼的一个学生。
他——陆某,问题接踵而来,一个个暴露。学习上各科常挂“红灯”,常规执行上班级扣分总少不了他的份。
他总是上课了才翻学习用品,下课了在教室里你追我赶的肯定有他。至于作业,不做、少做、乱做或抄袭是他的家常便饭。
他成了老师们眼中的“差生”代表。和很多后进生一样,陆某还是个很倔强的孩子。
老师对他的批评训斥,很容易让他产生强烈叛逆对抗的情绪。3.问题的出现与解决一次英语课上,一个同学在讲台前做free-talk时,陆某很是亢奋,交头接耳,不断和后座位的同学讲话,我很是生气,就把他喊了起来,我正准备训斥他,不料他先开口狡辩:“老师,我没讲话!”我突然意识到在课堂这个特殊的场合下,如果当众批评他,可能他会狡辩得更厉害,敌对情绪会很严重,而且这样也会影响整个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
于是,冷静地思考之后,我决定用冷处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于是对他说:“你怎么知道老师喊你站起来是因为你随便讲话呢?”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我接着对他说:“老师喊你起来的目的是让你就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讲讲你自己的看法。”很显然,他回答不上来了。
最后我对他说:“陆某,如果你暂时想不出来的话,下课再告诉我,好不好?”下课后,我还没走出教室,陆某就拦住我说:“老师,我错了,我上课随便讲话,影响丁同学们的学习,影响了您的工作。但是,因为我听不懂那位同学的free-talk的内容,所以其实我是在问我后面的同学free-talk的内容。”
我说:“知道错就行了。其实听不懂还是要努力地去听,等别人讲完了再问。
要不然,你问的过程中又会遗漏新的内容,你说对吗?”他口服心服地重重地点了点头。4.后记此后,陆某上课很少随便讲话了。
我常尽可能地表扬他的一些进步性的变化。我渐渐明显感到,他的态度在悄悄发生变化:听讲比较认真了,课后作业也及时认真多了,并且养成主动问问题的好习惯,学习成绩进步了许多。
我真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5.反思上面这个例子,事情虽小,但及时抓住了,予以引导,激发了学生进取向上的热 情。
也正通过这件小事,我认识到,老师应坚持正面教育,与学生平等相处。试想,上面这个突发的小事,如果我以老师的“权力”去训斥,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学生,后果我想肯定比较糟糕,学生的自尊心肯定会受到伤害,整个课堂秩序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而我的谨慎地冷处理方式较好地避免了这些事情的发生。第二类,主题式课例 内涵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
这一类课例的特点是:主题鲜明,内容新颖;注重专题研究,富有学术价值。 突出功能是,可启发和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与落实课堂教学的新主张以及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案例2:语文课如何组织探究式学习——三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背景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破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作为一个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提出。探究式学习由此而成为语文数学必须面对的课题。
然而,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供广大教师参考的资料十分缺乏。从国外各国教学研究的现状看,探究(inquiry)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最早是在科学教育改革中提出,然而在理科各科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在人文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与实践很少,。
2.怎样写课例
一、课例的基本涵义涵义:“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它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个课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可从以下方面认识:(一)课例与教学实践相关 (二)课例和教师职业责任相关(三)课例蕴涵了教学问题的复杂性二、课例的价值(一) 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二)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三) 教学理论的故乡三、课例的类型(一)按课例的内容或主题分类1、意外式课例1)界定: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课例 2)特点 :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问题格外集中,矛盾十分突出;故事情节不复杂,但能使人由小见大、深受启示。
案例1:敏事慎言,和谐处理突发事件 1.引言工作快三个年头了,我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有技巧地应对课堂上突发事件,而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那些通常被老师们认为是差生的学生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个人认为,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处于劣势,得不到老师的注意和关心。
他们有时希望通过别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而课堂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们时而想表现一下的地方。对于这些事件,是置之不理,还是大声斥责?其实这两种方法可能都会有损老师的形象,使课堂限于抑或散漫抑或紧张的氛围。
所以敏事慎言,和谐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显得尤其重要。2.背景这是仿佛每位老师都深感头疼的一个学生。
他——陆某,问题接踵而来,一个个暴露。学习上各科常挂“红灯”,常规执行上班级扣分总少不了他的份。
他总是上课了才翻学习用品,下课了在教室里你追我赶的肯定有他。至于作业,不做、少做、乱做或抄袭是他的家常便饭。
他成了老师们眼中的“差生”代表。和很多后进生一样,陆某还是个很倔强的孩子。
老师对他的批评训斥,很容易让他产生强烈叛逆对抗的情绪。3.问题的出现与解决一次英语课上,一个同学在讲台前做free-talk时,陆某很是亢奋,交头接耳,不断和后座位的同学讲话,我很是生气,就把他喊了起来,我正准备训斥他,不料他先开口狡辩:“老师,我没讲话!”我突然意识到在课堂这个特殊的场合下,如果当众批评他,可能他会狡辩得更厉害,敌对情绪会很严重,而且这样也会影响整个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
于是,冷静地思考之后,我决定用冷处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于是对他说:“你怎么知道老师喊你站起来是因为你随便讲话呢?”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我接着对他说:“老师喊你起来的目的是让你就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讲讲你自己的看法。”很显然,他回答不上来了。
最后我对他说:“陆某,如果你暂时想不出来的话,下课再告诉我,好不好?”下课后,我还没走出教室,陆某就拦住我说:“老师,我错了,我上课随便讲话,影响丁同学们的学习,影响了您的工作。但是,因为我听不懂那位同学的free-talk的内容,所以其实我是在问我后面的同学free-talk的内容。”
我说:“知道错就行了。其实听不懂还是要努力地去听,等别人讲完了再问。
要不然,你问的过程中又会遗漏新的内容,你说对吗?”他口服心服地重重地点了点头。4.后记此后,陆某上课很少随便讲话了。
我常尽可能地表扬他的一些进步性的变化。我渐渐明显感到,他的态度在悄悄发生变化:听讲比较认真了,课后作业也及时认真多了,并且养成主动问问题的好习惯,学习成绩进步了许多。
我真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5.反思上面这个例子,事情虽小,但及时抓住了,予以引导,激发了学生进取向上的热 情。
也正通过这件小事,我认识到,老师应坚持正面教育,与学生平等相处。试想,上面这个突发的小事,如果我以老师的“权力”去训斥,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学生,后果我想肯定比较糟糕,学生的自尊心肯定会受到伤害,整个课堂秩序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而我的谨慎地冷处理方式较好地避免了这些事情的发生。第二类,主题式课例 内涵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
这一类课例的特点是:主题鲜明,内容新颖;注重专题研究,富有学术价值。 突出功能是,可启发和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与落实课堂教学的新主张以及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案例2:语文课如何组织探究式学习——三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背景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破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作为一个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提出。探究式学习由此而成为语文数学必须面对的课题。
然而,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供广大教师参考的资料十分缺乏。从国外各国教学研究的现状看,探究(inquiry)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最早是在科学教育改革中提出,然而在理科各科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在人文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与实。
3.【中学生在课堂的主要表现怎么写】
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去追问的问题,就象一个人一生中要不断地去追问人为什么要活着一样,不去追问人为什么活着,并不影响我们活着,但却影响我们活着的质量与品位.这些年来通过学习、思考、研究我们认为理想的课堂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主要应体现五个特征.1、是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2、是协调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3、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让课堂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实践.5、师生在课堂生活中共同成长、发展.这五个主要特征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的独特思考与理解,以及我们独特的教育价值取向.我们把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作为第一个基本特征,那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激活学生思维,高效地开展教学的前提,更是因为它还是学生心灵舒展、健康成长的基础.记得六年前,有一位家长来学校向我反映情况,他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孩子知识没有学好,今后还可以再学,如果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人格扭曲了,那将是一生都无法弥补与挽回的.”他的话引起了我对教育的重新审视与深深的思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不是生命的压抑,而应是智慧的启迪,生命个性的张扬.就是在那一刻,我坚定了一定要在包钢实验一小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决心.为此,我们早在98年提出了“五带进”,即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现代教育技术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音乐带进课堂.我们把学生对一个老师的喜欢度作为评价一个教师的重内容之一,每学期坚持测评.我们还通过构建学习化学校,重建校园文化,从根本上、深层面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让教师从心底里尊重热爱学生.目的就是创建一种学生喜欢、充满思维活力和创造精神的课堂环境.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育的全部意蕴几乎都蕴含在师生关系中.在第二个特征中,我们强调协调二字.这意味着我们既反对那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做法;也反对注重了过程与方法、或态度、情感、价值观,而忽视扎扎实实的基本知识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做法.我们认为:儿童的成长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历程. 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人.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割裂、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三维目标,在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增长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养成习惯,同时在师生与文本的真情对话、智慧碰撞、充分交流中得到思想、感情、精神的滋养.第三个主要特征中,我们强调两点:一是充分调动发挥主体精神,二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为现代学习方式,即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有多种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应体现以下三个本质特征:1、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2、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3、问题性.问题是思维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我们一方面要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特别要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书本、质疑教师,质疑权威.有人认为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所以有的教师课堂上不敢讲了,不管教学的内容是不是适合探究、合作,都去探究合作,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合作而合作,缺乏全面系统辩证的哲学思想,本末倒置,非此即彼.我们认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始终要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思想,要根据学习的内容,选择恰当灵活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突出师生主体精神的多样化包括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体系.我们把学习方式作为理想课堂的主要特征,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说到底是生存方式的转变,它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一生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这个民族中许多人习惯依赖被动,缺乏独立主动的精神;习惯迷信权威,缺乏思考创新;性格内敛,缺乏自我表现,总是等别人的安排,等领导的指示,缺乏自主发展的意识,这些都不能不说与我们的教育长期以单一的接受式教学有关.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我们一定要站在为学生一生负责的高度,下大力气转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的局面.我们把走进自然、社会、实践作为理想课堂的第四个主要特征是因为:大自然是知识取之不竭的源泉,是发展智力的学校,也是丰富精神世界的学校.只有走向自然、生活、社会、实践并与之结合的知识,才是活生生的有生命。
4.小学语文教材的课例分析怎么写
课例分析材料怎么写
1、教学设计(任课教师撰写)
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三维)、设计思路(及师生前期准备) 、简要的教学过程或流程设计
2、课例展示(不要写成师生对话的形式)(任课教师撰写)
必须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说明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三维目标,引导学生实施学习活动,要体现示范性、可操作性,具有问题性、情境性,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闪光点等等。
3、课后反思:总结出成功之处与不完全成功之处,并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任课教师撰写)
4、点评:(教研员撰写)
本课例是怎样设计的?组织结构如何(合作、分组、自组)?属于什么课型?激励强化行为如何?规范行为怎样?采用了什么交互行为(讲授、对话、体验研究)?主要优缺点等?
5.什么叫课例说明
一、“课例”是什么?
简而言之,课例就是以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解剖分析,从教学规律上得出一些有教者个性色彩的结论。具体而言,就是写给教师同行看的自己是如何上这节课的,它是以教学设计者为叙述者,把自己上这节课的背景、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平实的加以描绘和反思,让观者一起体验教者的成功和和不足,达到产生借鉴和启发的作用。
二、“课例”的性质?
课例的撰写属于“叙事研究”的范畴,它是从西方引进的“质的研究”的具体体现,是当前最流行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不强调一般性的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着力于特殊性的个性的,能给人启发的细节和过程,和我们平时的研究不太相同。
三、“课例”的特点
课例的撰写,关键词是“叙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故事。其特点为典型性、研究性和启发性。它在于对教者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深度挖掘,有教者的思考、有教者的情感、有学生的互动、甚至有听者的反馈或争论。它给观者一种真实的“现场感”,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像电影剧本是写给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多能让同科教师模仿或是借鉴;而课例则像电影作品,是写给所有学科的教师看的一个接近真实的“过程”或“故事”。
四、撰写课例的基本要求
1.拟一个你课后总体感悟的标的性很明确的鲜活的课例题目。如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学生‘设计’了课堂”、“一节没上完的好课”、“一节脱轨的公开课”等等。它是你课
前课后思考的总的概括,是写好课例成功的前提。最好不要用“……的反思”等题目。
2.简要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情状况。教学内容为课题、课程标准、选用的教材、重难点内容,其中包括教材的分析和重难点如何突破的简要介绍,以及你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还可以告诉读者你上这节课的由来和思考等,不一而同。学情状况包括你上这节课的(学生)受众的情况,即学情的特点,它对你这节课的设计有何影响,它是你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考点之一。
3.正式的行文,是把你的思考、反思与教学实况结合起来叙写,以教者的思路为线索进行教学叙事。教学实况可以是教学全程也可以是结果片段的组合,其主线是自己的思考和学生对你教学设计的“突破”,不能是简单的教学过程介绍,也不用全程实录。它需要一些师生之间发生的“事件”作为支撑,必须是真实的场景。
五、课例撰写的过程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是真实的有感而发,即使是事后回忆也要尽量向真实的“课堂场景”靠拢,不能自己编撰细节。真实才能感人、真实才能反思深刻、真实才能让人思考和借鉴。
2.必须有些细节的描述,师生的对话片段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白描方式,让“对话”贴近真实少些教师的主观色彩。
3.要敢于面对教学设计的不同声音,勇于解剖自己的教学问题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
花”,况且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敢于坚持自己的设计,只要是站得住脚就行。
4.不要把教案+反思等同于课例,这种初级的产品仍是不是叙事研究,还是教案类的,对自己的提高不会有多大的好处,最多把自己训练成了一个录像机。
6.初中英语课例报告怎么写
初中英语课例研究报告—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目标: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虽然掌握语法并不等于掌握语言运用能力,但语法知识的欠缺会对学生准确运用英语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从表面上看听说能力是增强了,但在读与写的准确性上却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因而学生的总体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因此,正确解读新目标英语,优化语法教学方法,避免语法教学走极端,是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课例设计选择与设计:新目标英语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方式,以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要求学生主要通过体验去学习语言。 无论其在倡导和鼓励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方面,还是在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中,都能巧妙地将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融为一体,更是形成了科学的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是教师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和改变传统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语言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图文并茂,话题丰富,活动新颖有趣,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巨大变化:教师比以往更好学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越来越多。课例研究内容:学习语法的相关方法语法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正确率,减少盲目性。
语法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现象,恰当地表达自己,可使他们在学习中少出偏差,少走弯路,从整体上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1、在语境中教学语法人们的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这是因为人们表达思想和吸收信息的需要是由特定的言语情景激起的。
因此,学习和使用英语词汇、句型结构、语法规则和话语进行对话等交际活动都要依赖特定的言语情景。教师如果让学生机械地在单句中操练某个语法点,学生是达不到在特定的情景中灵活运用语言形式来实现交际的目的的。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学语法新目标英语教材中设计了许多任务型的活动,如游戏,填写问卷,调查,访谈,书信,邮件往来等,使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到语言知识与语法结构,教师就可采用教科书中的活动,不必再费心力去寻找其它方法。3、在对比与归纳中教学语法新目标英语采用循环式编排语法项目,把同一语法项目分层次、分阶段地呈现在教材中,这对学生理解与巩固语法知识是有利的,但却割断了语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从整体去上把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语法知识的系统讲解,注意像滚雪球一样一点一点地帮助学生将教材中分散的语法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并融汇贯通。
4、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教学语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教了许多的语言规则,可学生能熟练掌握的很少,效率相当低,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或者说对于阅读注重得太多,而对于开口说话、与人交流及动笔写作这方面做得太少。我们在学习母语时,不清楚语法即能开口说话以及领会对方意思,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
有了语感,反应会非常迅捷。而没有语感,即使语法很熟练,也需一定的反应时间。
研究过程:(关于如何进行语法规则的归纳)1、学生能自己归纳出的东西,要让他们自己去做。2、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自己找出问题, 避免“包办式”,“填鸭式”。
3、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4、归纳语法要注意循序渐进,适度适量;5、多出示句子,让学生通过对句子的观察,去发现语法现象,从句子中提炼语法规则。要在学生能熟练运用以后再进行归纳;6、归纳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先总结,先归纳,可以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最后由老师补充和强调;7、归纳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符合他们的年龄段,要严格的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接受程度,不能无限拓展。
8、(一项语法有时有很多规则,但)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不要无限拓展。9、课本出现什么就归纳什么,别从语法书上搬。
关于如何设置情景情景教学更能让学生接近生活,与学习更加接近,学习效果会更好1、生活进课堂:情境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使得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2、交际进语法:情境设计要接近真实的交际。 3、万变不离其宗:一个语法现象要在不同的相似情境中多次呈现,避免学理解的僵化。
4、以教材情境为基础,不要任意扩展,以免增加难度。5、以新带旧,使情境丰富而不生疏,综合而无难度。
(这样做还可以对旧知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6、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借助游戏激发情绪加强印象,巧用现场素材增加实感。
7、情境设计尽量幽默、有趣。8、千万不要忽略文化因素。
9、情境应有真实性,应该是可能发生的事。关于如何对待学生的语法错误的一些思考语法教学的关键要素:让学生总结规律。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1、(使学生知道)不要怕犯语法上的错误。
有错误,表示你已跑上了学习的道路,重要的是要检查自己犯错误的原因,努力改正自己。敢犯错误的人一定会发现,他。
7.如何撰写教学课例
但是,为了展现课例研究的过程与成果,课例研究报告确实需要向读者交代相关要素,如研究小组所选择的研究主题是什么、教学方案是如何规划的、教学实践是怎样展开的、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有哪些等。
本文拟以这些基本要素作为建构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框架,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基本上由五部分组成。 一、阐述研究主题与内容。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撰写者需要交代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是什么;第二,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二、描述教学规划和方案。
完整把握一堂课的教学情况离不开对教师原有教学预设的了解。因此在课例研究报告中,描述原有教学方案的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了参考背景。
三、重点阐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课例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改进过程,一堂研究课在第一轮教学实践后会在平行班级中进行第二轮的教学实践,因此报告中这一部分的写作就要反映每一轮教学实践的情况。
不过课例研究并不建议对同一课例进行多次循环往复的改进。实践表明,从某一特定课例中获取的经验是有限的,一次又一次地对同一课例的教学进行修订将收效甚微,倒不如去研究一个全新的课例,收获会更大,之所以要长篇大论地展示这个环节的写作,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课例研究报告的重点,撰写的过程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再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的心路历程。
同时,这部分内容能够唤起读者的思考,引发他们的共鸣,引导他们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因此在描述中要力求细致到位,切忌笼统模糊,并且要紧扣研究课题展开,避免不分轻重,支离散漫。 四、检讨教学成效。
第四部分检讨教学的成效。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成效的系统检讨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
反过来,教学改进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课例研究本身的成效。 每次课例研究都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以及教师如何去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为此,在检讨教学成效时,我们可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去考察。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考察他们的课堂表现,根据观察记录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具体表现(神态、思想、观念、体验等方面),特别是不同轮次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变化情况。
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实施教学后测,根据学生教学后测中的表现以及与前测情况的比较,来推断课堂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这是判断教学改善的重要依据。从教师的角度看,检讨教学成效可以呈现教师从教学中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经验和教训是课例研究小组群体研讨与执教教师自我反思的结果。虽然在每一循环的教学实践后,课例研究小组均会即时对教学进行检讨,但为了保持教师对相关问题的一种警觉性和敏感性,有必要在课例研究报告中进一步提炼结论,总结教学的核心经验,以便指导教师感知其他的教学情境。
五、附录。 根据需要,课例研究报告在最后部分可呈现附录,以使读者更全面细致地了解课例研究的整体过程与具体细节。
附录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详细的教案、课堂观察时所采用的观察表以及实地观察的记录等。附录是对课例研究报告前四部分内容所做的补充说明,最终是否呈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属于教师个体的教学知识通过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得以汇聚、公开和传播,无论是课例研究小组成员还是其他教师,通过阅读可将报告所呈现的教学知识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发展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