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申论范文
1.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申论怎么
1、201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栏目。
伴随着记者的一个个采访镜头,一个个活灵活现、形式各异的大众人物,栩栩如生的向央视记者纷纷述说、纷纷吐槽自己各自的独特家风。这个系列报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了人们对美好家风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2、2013年河南卫视《汉字英雄》、中央卫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播出,许多成年人纷纷表示,很多汉字都不会书写,2013年河南卫视还推出电视节目《成语英雄》,唤起了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情。 3、2014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出,不仅引爆吃货文化,更引爆了群众对于传统习俗、传统饮食传承的讨论,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民间习俗及民间饮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热点评析】 汉字是传统文化,孔孟之道是传统文化,琴棋书画是传统文化,武术中医也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深、之广让世人慨叹。然而有形文化的毁坏令人扼腕,无形文化的消失更让人心痛,文化需要保留,更需要传承。
文化传承需要资金、需要人才,更需要载体,文化产业作为最主要的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主体,需要发挥其优势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传承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健全文化产业市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无论是文化资源配置,还是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都越来越离不开市场,因此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市场是发展文化产业,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必须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产业产品及要素市场,一方面要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为其提供资金及政策优惠,健全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另一方面要创新多元化文化产品,将各类传统文化融入新型文化产业载体,打造既新颖有趣,又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延长文化产业链条。从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到《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火了五个萌娃,也火了湖南卫视,更应该火的是一种产业发展的模式。
从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到大荧幕再到各类文具及儿童玩具,看到的不应是可爱的模样,而是一种发展的方式。 如果将这样的发展模式应用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那么民众必将更加熟悉自己的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
因此,文化产业需用延长的产业链条,提高盈利的同时传播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产业不应仅局限于当前的产品及发展方式,更应朝着多元化,链条化发展。
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优秀传统文化即是民族魂魄,因此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起来,传承起来,中国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经济转型,扩大内需,更重要的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申论范文:怎样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文化张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它通过国际文化互动对国际环境产生影响的大小强弱来衡量,因而它和国际文化互动的强度和参与的程度呈正相关。先提出 “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原院长约瑟夫·奈教授。
他于1990年在 《政治学刊》、《外交政策》等刊物上,连续发表 《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系列文章,后又出版专著 《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既包括由基本资源(如国土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实力构成的 “硬实力”,这是一种支配性的实力;也包括由文化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导向力、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赞赏和认可程度等要素构成的 “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近,约瑟夫·奈发表的一篇文章《世界政治面临两种实力转换形式》,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他还先后发表了 《驳美国衰亡论》、《中美都应避免实力错判》等多篇文章。他认为,实力扩散与大国间实力过渡一样是大趋势。
在信息时代,成功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打胜仗,更取决于谁的故事更有说服力。这预示着,在信息时代,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在显现为文化竞争,也提醒我们更加关注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的文化战争和文化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近日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北京参加一个论坛时说, “中国经济至少还能高速发展20年,但同时要提防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消失”。据他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有可能达到美国的50%,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可能达到美国的两倍,按市场汇率计算的经济规模有可能至少和美国相当。
同时他指出, “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为名为利昧着良心干伤风败俗的事时有发生,并且,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透过传播和接触,人们也容易不自觉地受到外来文化伦理取向的影响。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也可能会逐渐消失”。
林毅夫先生的讲话,既不是如约瑟夫·奈所说的 “唯GDP主义”,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逆耳忠言。在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不能是 “人们的钱袋子鼓了,而脑袋瓜子却空了”。
前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是,价值观的迷失和意识形态防线的全面崩溃,这个沉痛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从文化的功能来说,是指它的影响力、凝聚力、生命力和传播力。
有些文化精品,特别是作为人类共同文化财富的世界经典等,是超时空的。我国古代的兵书圣典 《孙子兵法》,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美国西点军校、海军指挥学院和英国皇家指挥学院的重要参考书。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 《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布什总统时,惊讶地发现他桌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 《凯撒传》,另一本竟是 《孙子兵法》。在信息时代,我们更要重视被称为 “新的文化软实力”: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的传播力和杀伤力。
资料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文化产业已经超过传统的航空、重工产业,成为美国大的出口产业,生产总值约占美国GDP的25%左右。据国内专家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文化影响力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力是不相称的。
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向度应该是“以文化人”、“文化天下”。对内强调“以文化人”,充分发挥它的“凝聚党心民心”的功能,通过文化精品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发展建设,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全面提升全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和价值的凝聚力。
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凸显“文化天下”的向度,即“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价值的传播力。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涌动不息。
在这些“流”背后,都承载着不为人察觉的“文化流”。所以从本质上说,中国文化软实力工程乃是“国民性”再造工程,任重而道远。
而讲述生动的、鲜活的、具体的“中国故事”,是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工程的一大关键所在。
3.2016天津选调生考试申论范文“文化体制改革”
【范文】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 文化既是人类精神价值的体现,又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1994年报告提出:“脱离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因此,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文化的发展进步统一起来。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
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多样文化的巨大冲击。有些人是非不明、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有的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少数党员干部信念动摇、贪污受贿,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因此应该不断推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保持民族性、自主性,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 首先,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体系和制度安排,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梳理现有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不断加强和完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并时时刻刻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以此作为发展事业的根本性目标和依据,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为他们提供富有特色、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其次,要不断改革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拓展文化传播流通的渠道。
要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提高文化的生产传播效率。同时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努力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
最后,正确处理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加强与国际先进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既要摒弃民族虚无主义、食洋不化、盲目西化,又要防止坐井观天、盲目自大、孤芳自赏、排外惧外、封闭保守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观念,要学习各国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与他国先进文化的学习,来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作用范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 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因此国家需要不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4.我想要《申论》的范文,什么题目都可以
中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人们都主张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但是,在如何开发利用世界文化遗产问题上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和态度:一种方式是保护性的,另一种方式是破坏性的。
这两种方式,直接关系到文化遗产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人与环境能否和谐相处,值得引起我们的严密关注和认真对待。 所谓在开发利用中,采取保护性的方式,就是在开发利用中,时时不忘保护和爱护文化遗产。
这里值得称道的是,将开发利用中获得的经济效益的一部分,用以维护、修缮文化遗产,使之保持原始的历史风貌。比如,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最近出现一种“经营论”,即是以市场手段去经营文化遗产,用经营所得的资金来保护遗产,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的双赢。
应该说,这种方式体现了一种科学发展的观念,即在开发利用文化遗产中,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 所谓在开发利用中,采取破坏性的方式,并不是说其开发利用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破坏,而是说在开发利用中忽略了保护的原则,无意中造成了破坏。
如电影《无极》剧组在云南天池进行的拍摄活动,对天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无极》剧组在拍摄外景时还造成了圆明园部分树木枯死。很明显,《无极》剧组在拍摄时,只顾一时之利,忘记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义务,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文化遗产的原始面貌,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是不科学的开发利用思路。
如果依此方式发展下去,文化遗产的命运不堪设想。 显而易见,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两种方式、两种思路的尖锐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众树立以保护文化遗产为荣、以破坏文化遗产为耻的观念,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建立奖惩机制。
对保护文化遗产有显著贡献的人和单位要予以奖励和表彰;对严重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要严肃处罚。 第三,建立健全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并认真予以执行。
第四,各级政府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如深入发掘文化遗产、制定保护办法、加大财政投入等。 总而言之,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上,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保护性的方式,反对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破坏性的方式,从而使更多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以较为完美的形式保留下来,用以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达到人与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谐的崇高境界。
标题: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神”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人们对中秋等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一直不断;可尽管有上述呼吁,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为什么传统节日日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青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
上述观点都有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
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
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越来越淡了。没有繁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
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如在传统节庆日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文化。
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最大利益所在。
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
5.如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申论范文
到20世纪90年代,资源耗竭、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挡在了各国的发展道路上,于是各国便开始寻找一种不损害生态和谐和社会公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此,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就成为中国理论界极其关注的热点,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又强调经济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伦理化.传统的以追求财富总量为目标的发展实践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社会繁荣,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问题.而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社会——自然之间复杂的联系和深邃的关系内涵,它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体现着人类价值观、发展观的反思、变革、重建. 2.可持续发展鼓励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决不意味着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强调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它意味着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改善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提高总要素生产率,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道路,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方面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它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追求的公平不仅指本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且指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它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的同时,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在自然资源不断消耗的条件下,用其他形式财富代替自然资本,并在时间推移的长河中使我们的后代维持可接受的、至少是不下降的福利水平.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表现为水污染、酸雨、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的估算,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以快速发展的1993年为例,当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085亿元. 2.资源短缺和浪费巨大.中国的人均资源极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资源浪费严重,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 3.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西部地区经济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倚重,不仅使其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而月.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有: (1)可持续发展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理论到战略的形成,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从实践效果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政府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虽然被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但它在发展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不够明确. 在中长期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往往被作为与经济发展战略平行的社会发展领域的发展战略来看待,其内容都只是涉及人口控制、社会发展、医疗保健、资源环境等;从公众角度看,虽然近几年环境意识有所觉醒,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全国公众心目中相当淡薄.他们片面强调消费水平中的物质含量,没有积极参与到有关影响他们环境利益的决策过程中.这样必然导致政府片面的追求GDP数量的增加而忽视发展质量的改善,同时无视公众与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企业在利润极大化机制的驱动下,不可能主动将生产所带来的环境代价纳入成本核算中,导致大量无需支付治理成本的废弃物的产生,整个社会的公共环境质量受到严重破坏. (2)制度缺陷导致市场失灵.表现为: 首先,清晰的产权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然而,臭氧层、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等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其产权难以界定或界定的成本很高,这将会导致所有人都可以在无需付费的情况下自由享用和无节制地争夺稀缺的环境资源,其结果是造成环境资源的过度浪费,甚至枯竭. 其次,相当一部分资源的产权是无归属的,在产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其资源使用的负外部效应几乎是毫无约束地向自然圈扩散,从而形成“公地的悲剧”的演化过程;单个经济主体不考虑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本,而只是以自身的成本收益去衡量是否继续投资,由于大部分外部效应是由其他个体承担,故其生产成本相对较小.在这种成本收益关系下,该厂商会尽可能加大使用资源的力度,而不去理会整个社会的收益已远远小于成本.这种个体最优决策和社会整体最优决策的矛盾,使这些资源的使用难以保持可持续性. 最后,现行资源价格机制的缺陷,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
6.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文化如何走出去
申论范文《文化如何走出去》在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场,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走出去”因语言和文化障碍停留在表面,深度介绍中国历史、正面展现中国现状的产品少之又少;以外国人为受众目标的文化活动,参加者大多是为捧场而来的“熟面孔”,对外文化交流演变成自娱自乐;认为文化就是文艺,国外演出接二连三都是文艺团体,给外国人造成中华文化就是唱歌跳舞的印象;习惯性地依赖政府主导、财政埋单,片面追求规模、速度和轰动效应,因过多的公款投入和过浓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疑虑和反感。
上述问题有其历史和现实根由。鸦片战争以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急切盼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当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自然会产生急于得到别人承认的心理。当此之时,一定要从历史角度和国际视野探寻新的思路,从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实践中汲取经验和营养,摈弃不由自主的急躁和冲动。
首先,要顺其自然。文化传播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兴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提高一向相伴相随。
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来朝”,并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国家和社会良性发展的需然。因此,只要我们保持住发展势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度和影响力需将有质的飞跃。
其次,要依托经贸。文化的传播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行为,而是附着于商业往来等其他载体而进行。
伴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内的诸多外来文化先后传入中国,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造纸、印刷等技术也随着丝绸、瓷器、茶叶一起传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国“奔驰”和“宝马”、美国大片和“苹果”,在赚取商业利润的同时,还将严谨务实的“德国印象”和探险求新的“美国价值”传至世界各地。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中华文化要走出去,靠送人免费阅读、请人免费观赏的办法,不仅收效甚微,也无法长久持续。中国需须创造出更多世人喜爱的优质产品,在产品中蕴藏文化,在商业中传递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化能否跨越障碍迈出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产品卖出去。第三,要立足民间。
中华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民间的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也会失去内在动力。减少政府参与、淡化官方色彩,是当今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总体趋势,也是为减少别国误解和疑虑而采取的普遍做法。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重点从体制和机制上解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枷锁和藩篱,充分挖掘中国民间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潜力,让民间力量和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充分释放能量。第四,要体现尊重。
世界各国人民培育和创造了各自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共同构成当今世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中华文化需须展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和风范,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避免造成中华文化单向强势输出的印象。
谦逊是许多外国朋友高度赞赏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国力增长的背景下,我们要特别警惕刚抛弃自卑又滋生自大的倾向,让中华文化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使中华文化在海外走得顺畅、走得长远。
7.福建事业单位申论范文:传承传统 复兴文化
事业单位考试中,写作部分的答题技巧十分重要。
福建中公整理了2020福建事业单位招聘申论热点话题以及申论写作技巧、申论范文等相关文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更多相关信息可以关注福建事业单位招聘网。无论是让人赞叹不已的诗句;还是内涵丰富、语义精美的汉字;抑或是饱含时代温情记忆的老字号;五千年文明史留下了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可供挖掘和汲取。
但也应该看到,不可回避的是,阅读碎片化充斥着生活,经典被荒唐的结构演绎,文化流行媚俗、低俗和恶俗现象,问题的背后折射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缺乏耐心,因此/由此可见/以此见之,重视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复兴要在“勤”上下功夫。重视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各式各样的“中华老字号”是一个时代最温情的记忆某药品老字号推出了均价高达20多元的高端中草药牙膏,引得业界一片哗然。它以中草药为卖点的牙膏在推出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实现营销收入逾4亿元。
如今,该牙膏已经比公司的传统产品更加流行。把握好产品概念,深入挖掘品牌价值,延伸产业链,通过一款产品,公司成功地扩大了品牌文化内涵,激活了自身智慧发展因子,为老字号企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也赢得了新的发展生机。
振兴乡村文化,为发展凝心聚力。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可如今的乡村早已失去乡村的味道,不再是无忧无虑童年时代的山水诗画、田园牧歌,村里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一片凋敝孤寂的景象;昔日远山含黛、秀水流长的美丽风光,在过度采伐中已经开始变得面容斑驳、身影依稀;村民们平时往来是请客吃饭,娱乐消遣就是打牌……要实现的乡村的发展,就必须振兴传统文化,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文化着手,才能真正改变乡村的风貌,扶贫更扶志。
接收外来文化,保留自身特色。近年来,中国综艺节目一直处于“搬运工模式”,甚至出现了多家卫视为争夺同一个外国节目版权大打出手的情形,仿佛一个综艺节目没有点外国血统就没法在本土立足。
的确,别人都在赚快钱,捞热钱,你还能有心思老老实实搞原创,坚持慢工出细活,当《红楼梦》都被这个时代的读者评为最懒得看的小说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躺着谈文化复兴,在接受外来文化,更要注重自身特色,这样的节目才不会沦为一阵风,只有加入深厚文化内涵的节目,才不会流于形式,用花哨的噱头掩饰内核的空洞。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让人类区分于蛮物的标志,复兴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建设美好中国。
8.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促进社会均衡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提出的,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强调作为一个人民的政府的社会责任、义务和历史使命之所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推行,是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公平发展的基本途径。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工作的习惯,更多地强调群众文化人群非职业化、由群众文化爱好者所组成等特征,沿袭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也往往忽略了我们所要面对的人群是全体人民群众;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欠了很多账,导致大量文化贫困群体的存在。因此,国家和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来补偿这些文化债务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扶持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是对一定地域范围内与自然、历史、人文等相融合而富有特色的民俗传统文化区域性特色文明表现的总称,是人民群众生活、劳作、习俗的文化映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但是近年来,但不少地方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取自上而下、统一派送方式,导致供需“两张皮”现象严重。因此,把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组织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把地方特色文化人才培养纳入乡土人才培训计划等,最终将公共文化服务扶持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将地方特色文化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全国范围内的体系建设,拓展其深远意义和服务范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转变公共意识,实现文化治理的转型。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文化建设影响下的民众意识也由城市到乡村逐一转变。不仅如此,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之间的转变势必影响公众意识。在此过程中,半官方社团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性力量拥有的自治空间迅速增加,城市与乡村之间设文化意识差距进一步加剧,不利于民众的团结与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因此,才多个地区的不同层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需以文化治理为抓手,实现公共意识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消除城乡文化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建设,达成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的目标。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国家进步的基础,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因此,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摆脱公共文化的附属地位,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才能让公共文化真正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复兴。
以上为公务员考试网每日甄选优秀申论范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完整内容,希望对考生复习申论带来深刻的借鉴意义,对其提升申论写作水平能有切实的帮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