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语法隐喻范文芳

    隐喻和语法隐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手法

    含义: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是一种复杂的修辞

    比喻是不同语境间的交易。如果我们把不同的语境分为喻体与本体,根据喻体与本体的距离,我们可以划分出明喻和隐喻:喻体与本体相互接近的,我们称之为明喻;而喻体与本体相距较远的,我们称之为隐喻。此外,明喻的喻体与本体往往是类质的,而隐喻的喻体与本体往往是异质的。明喻的修辞形式十分明显,即常常把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联系起来。它的形式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使人一眼就看出是比喻。而隐喻的用法比明喻进了一层,不显露比喻的形迹,本体喻体融为一体。

    而象征是更复杂的修辞,象征又分为寓言式象征和非寓言式象征。寓言式象征是指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不是靠暗示和联想,而是靠固定的替代,这样的象征往往形成一个固定的型式。非寓言式象征则是在特定语境下,靠暗示和联想而实现的象征。象征还可分为公共象征和私设象征:公共象征是某种文化传统中约定俗成的,读者都明白是何所指的象征。而私设象征则是指作者在作品中靠一定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象征。

    自学语言理论,请推荐一系列《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符号学/词

    社会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许余龙 2000 语义学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王 寅 2001 国俗语义研究 上海外教 吴友富 1999 当代西方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俞如珍 2000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美国新修辞学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外教 李自俭 1999 现代修辞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1 辞格与词汇 上海外教 李国南 2001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 上海外教 张美芳 2001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黄国文 2001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现代语言学丛书 上海外教 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语言问题探索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生成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徐烈炯 2000 美国语言学简史 上海外教 赵世开 1999 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 上海外教 缪锦安 2000 应用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涌泉 2000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外教 胡壮麟 2000 神经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 上海外教 冯志伟 1996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上海外教 戚雨村 2000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语言系统及其运作 上海外教 程雨民 1998 模糊语言学 上海外教 伍铁平 2000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外教 赵世开 2000 语言共性论 上海外教 程 工 2000 语义学教程 上海外教 李福印 2000 教学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辰诞 2000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外教 丁言仁 2001 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 上海外教 徐 强 200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赵艳芳 2001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教 何兆熊 2000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外教 金立鑫 2000 英语词汇学研究 上海外教 汪榕培 2000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外教 彭宣维 2000 隐喻学研究 上海外教 束定芳 200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第二语言研究方法 上海外教 Selinger 2000 话语与文学 上海外教 Cook 2000 客观语言测试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口语语法 上海外教 Brazil 2000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实用文体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应用语言学的原理与实践 上海外教 Cook 2000 英语教学史 上海外教 Howatt 2000 语言教学交际法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料库、检索与搭配 上海外教 Sindair 2000 语言测试实践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测试要略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面面观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习认知法 上海外教 Skehan 2000 语言与理解 上海外教 Brown 2000 文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Carter 2000 交际法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Johnson 2000 模糊语言 上海外教 Channell 2000 习语与习语特征 上海外教 Fernando 2000 语篇中的词汇模式 上海外教 Hoey 2000 词汇短语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DeCarrio 2000 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 上海外教 Phillipson 2000 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论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英语会话 上海外教 Tzri 2000 语用学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第二语言习得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Scovel 2000 社会语言学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隐喻的研究与应用 上海外教 Low 2001 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的跨文化层面 上海外教 Connor 2001 第二语言教与学的文化因素 上海外教 Hinkel 2001 语言课程评估: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Lynch 2001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Hornberger 2001 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Nunan 2001 语言的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 上海外教 Odlin 2001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 上海外教 Chamot 2001 体裁分析:学术与科研英语 上海外教 Swales 2001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 上海外教 Huckin 2001 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 上海外教 Lefevere 2001 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Hatim 2001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上海外教 Nord 2001 语用学与翻译 上海外教 Hickey 2001 翻译问题探讨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翻译学——问题与方法 上海外教 Wilss 2001 翻译教程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上海外教 Steiner 2001 语篇与译者 上海外教 Mason 2001 翻译研究:综合法 上海外教 Hornby 2001 描述翻译学及其他 上海外教 Toury 2001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上海外教 Nida 2001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上海外教 谢天振 2000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外教 王克非 2000 比较与翻译 上海外教 汪榕培 1997 翻译论丛 上海外教 耿龙明 1998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穆 雷 2000 实用翻译美学 上海外教 傅仲选 2000 语言、文化与翻译 上海外教 奈达 2000 译介学 上海外教 谢天振 2000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教 顾嘉祖 2000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国内外学者对于新闻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成果与不足

    浅谈新闻报道语篇中的隐喻 摘要: 隐喻是新闻文体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通过分析汉语体育新闻报道,发现体育新闻语言中使用了大量的战争隐喻,通过列举分析最后得出了战争隐喻的功能;通过分析英语新闻报道,分析语法隐喻,尤其是名词化现象,在构建新闻语类语篇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语篇 战争隐喻 语法隐喻 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隐喻(metaphor)是一种语言现象,运用在非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是对语词的修饰或美化,把隐喻归于修辞学的范畴。

    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人用甲事物(始源域)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目标域)的一种手段,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1980年美国的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根据莱考夫的观点,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通过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换句话说,隐喻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影响,常规的隐喻映合关系应该在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得到表征, 存储在语义记忆中。因此,当我们遇到一个隐喻时,自然会将喻体的特征投射到本体上,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映合关系,进一步探索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1] 隐喻无处不在,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而在新闻语篇中,作者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描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在此过程中,新闻描述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势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经过润色的新闻语言,相比平铺直叙的记叙性文字,会产生夸张、强调等不同作用,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下通过对几组语料的分析,将具体阐述新闻语篇中的战争隐喻和语法隐喻,以及他们各自的作用。

    体育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请先看一则体育新闻片断: 天津泰达与北京国安的碰撞历来火花四溅,昨天的比赛依然如故。主裁判万大雪控制比赛不力、几次瓦解了泰达队的有利攻势,不过是中国……北京队向来气势很胜,拼抢积极、传切到位,这与韩国教练李章洙并无太大关系。

    昨天的比赛,北京队秉承一贯的风格,全场紧逼对泰达队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其实北京队脚下功夫也不敢令人恭维……而非自己无计可施的无奈。

    我们在赞叹对手逼抢积极的同时,也在纳闷,泰达真正意义上的拼抢在哪里?纵观全场,泰达球员拼抢意识不强,最大的弊端是对无球队员的盯防十分松懈……不除,泰达“强队”二字前面永远会被人再加一个字。(《泰达憾负国安 京津大战火花四溅天津队输在拼抢》2009年06月14日09:41津报网-天津日报) 这样的体育新闻报道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这其中使用了大量描述战争的词语,如 “瓦解”、“有利攻势”、“紧逼”、“拼抢积极”、“功夫”、“无计可施”等。

    在目前的大多数体育新闻语篇中,许多通俗的战争用语具有很高的出现频率,并且与体育新闻语言间存在一一对应得关系。在许多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这绝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里边还包含着一种人们赖以思考、表达甚至行动的思维方式,他们称之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或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以此区别于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

    Ⅰ.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分析 使用隐喻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填补表达或词汇的空缺。因而,任何人的日常语言、思维和行动深深地依赖着隐喻,离开了它,我们几乎无法表达。

    体育比赛这个概念系统正是建立在战争概念系统之上的,我们也正是用想像战争的方式去想像体育比赛的。也就是说,战争隐喻的使用是基于战争与比赛的相似之处而构成的。

    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两者一般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从活动目标来看,两者都是以取得胜利为目的;从实现目标的方式来看,两者都要经过激烈的冲突与争夺才能达到目的;从结果来看,两者都有胜负之分;从背景来看,战争的背后又人民,比赛的背后有球迷与观众。可见,比赛与战争之间的诸多相似点,是构成隐喻的基础。

    这里面隐含着这样一个概念隐喻,即体育比赛是战争。如果着眼于隐喻的源范畴,它属于“战争隐喻”( war metaphor ) 的一个子隐喻。

    按Lakoff 和Johnson 的分类,它又是个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指以一个概念构建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虽然认知域不同,但概念结构保持不变,结构成分一一对应。

    每个结构隐喻都是由一个母隐喻与若干个子隐喻构成的。 [2] 下面来分析“体育比赛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及其语言表现形式,包括一个母隐喻与五个子隐喻。

    (一)母隐喻:体育比赛是战争。 在体育新闻中,某场比赛往往被称为“ **大战”或是“ **之战”。

    如一级方程式大奖赛中舒马赫。

    请问(中l教)概念语法隐喻ll联(盟)是什么?

    即直白式和隐喻式直白式是我们表述经验的典型方式,名词表示实体(Thing)或参与者,语法隐喻是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称为“一致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对人类经验意义的描述在语法层面上有两种方式。

    在一致式中。因此,直白式就是一致式,语义层的实现是和特定的表达层相对应的,这种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固定对应关系称为一致关系,一般情况下,动词表示事件(Event)动作过程:语法隐喻是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教老师解答。

    Halliday 指出,形容词表示属性(Property)。

    语言学导论论文 急求

    自己从网上转帖和编辑了下,总结了包括语言学、语用学、翻译、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测试、教学法等方向的参考书籍 社会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许余龙 2000 语义学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王 寅 2001 国俗语义研究 上海外教 吴友富 1999 当代西方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俞如珍 2000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美国新修辞学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外教 李自俭 1999 现代修辞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1 辞格与词汇 上海外教 李国南 2001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 上海外教 张美芳 2001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黄国文 2001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现代语言学丛书 上海外教 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语言问题探索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生成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徐烈炯 2000 美国语言学简史 上海外教 赵世开 1999 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 上海外教 缪锦安 2000 应用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涌泉 2000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外教 胡壮麟 2000 神经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 上海外教 冯志伟 1996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上海外教 戚雨村 2000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语言系统及其运作 上海外教 程雨民 1998 模糊语言学 上海外教 伍铁平 2000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外教 赵世开 2000 语言共性论 上海外教 程 工 2000 语义学教程 上海外教 李福印 2000 教学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辰诞 2000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外教 丁言仁 2001 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 上海外教 徐 强 200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赵艳芳 2001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教 何兆熊 2000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外教 金立鑫 2000 英语词汇学研究 上海外教 汪榕培 2000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外教 彭宣维 2000 隐喻学研究 上海外教 束定芳 200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第二语言研究方法 上海外教 Selinger 2000 话语与文学 上海外教 Cook 2000 客观语言测试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口语语法 上海外教 Brazil 2000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实用文体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应用语言学的原理与实践 上海外教 Cook 2000 英语教学史 上海外教 Howatt 2000 语言教学交际法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料库、检索与搭配 上海外教 Sindair 2000 语言测试实践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测试要略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面面观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习认知法 上海外教 Skehan 2000 语言与理解 上海外教 Brown 2000 文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Carter 2000 交际法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Johnson 2000 模糊语言 上海外教 Channell 2000 习语与习语特征 上海外教 Fernando 2000 语篇中的词汇模式 上海外教 Hoey 2000 词汇短语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DeCarrio 2000 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 上海外教 Phillipson 2000 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论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英语会话 上海外教 Tzri 2000 语用学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第二语言习得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Scovel 2000 社会语言学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隐喻的研究与应用 上海外教 Low 2001 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的跨文化层面 上海外教 Connor 2001 第二语言教与学的文化因素 上海外教 Hinkel 2001 语言课程评估: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Lynch 2001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Hornberger 2001 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Nunan 2001 语言的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 上海外教 Odlin 2001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 上海外教 Chamot 2001 体裁分析:学术与科研英语 上海外教 Swales 2001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 上海外教 Huckin 2001 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 上海外教 Lefevere 2001 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Hatim 2001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上海外教 Nord 2001 语用学与翻译 上海外教 Hickey 2001 翻译问题探讨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翻译学——问题与方法 上海外教 Wilss 2001 翻译教程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上海外教 Steiner 2001 语篇与译者 上海外教 Mason 2001 翻译研究:综合法 上海外教 Hornby 2001 描述翻译学及其他 上海外教 Toury 2001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上海外教 Nida 2001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上海外教 谢天振 2000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外教 王克非 2000 比较与翻译 上海外教 汪榕培 1997 翻译论丛 上海外教 耿龙明 1998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穆 雷 2000 实用翻译美学 上海外教 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