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怎么写
1.小学 寻访记怎么写
河 南 寻 访 记 昌玉荣 四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正是人们劳作、学习和出行办事的最佳时节。
10日,作为中华昌氏宗亲联谊会的使者,我早早登上汽车,离开了桃花飘香的肥城,在泰山站转乘火车,直奔中原大地西部古都牡丹城——洛阳。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汽车-火车-汽车接力跑,夜幕垂下后到达了洛阳市伊川县的彭婆镇。
一下车,早就等在那里的西奇先生紧紧抓住我的手,高兴地说:“你可来了!欢迎你。我在这里和三轮车等了你好久了。”
我们随即上车进入了夜幕,拐下公路向东驶去,这时,乡间小路上已经没有行人,到了昌营村,也是一片寂静,只有路边的小卖部还亮着灯光。走进西奇先生家里,年近七十的西奇夫人已做好饭等着我们。
面对他们的热情,我有一种出远门到家的感觉。 昌营村地处洛阳市西南伊川县的丘陵地带,三面沟河相卫,村子居于岭上,从军事角度看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全村有二百多户,一千多人,昌姓人口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当晚饭后,西奇先生找来了族人昌戊辰,并带来了家谱。我们谈论着工作安排,也翻看着家谱。
突然,两个先人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谱上的二世祖凤鸣、凤歧两位先人的资料与我们老家谱折上的资料一模一样,难道这就是我们多年来找不清下落的二十二世两位祖公吗?戊辰先生立即认同了始祖从山东省肥城市石横村来此落居的历史,并当即写在了家谱上。据分析,洛阳一带族人始祖玄居(分析是字号不是原名)公从山东离家从军后因战功卓著而不断升迁,在坐江南凤阳府都督期间,战事需要带兵来到昌营村处安营扎寨,之后落居于此地,故有了昌营村。
玄居公落居后,原在山东石横村老家居住的凤鸣公和凤歧公也来到了这里,因为,他们当时已为成年人或仍给族人有来往,所以,他们就上了石横的谱折。此时,昌营的族人为找到根高兴,我也为找到了两位先祖的去处,理清世系而欣慰。
到昌营的次日上午,我和西奇、西义、戊钦(村支书)一行四人乘车到村东南七里远的昌家老林扫墓祭祖,又一次追忆了祖史和祖情。他们指着不远处一片有围墙的柏树林说:“那里已成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实那里就是我们的昌家老林,因风水好,被后来权势更大的家族人占了。
对此,引起了我的深思,原来家族弱了也要被人欺啊。今日的我昌氏族人应该反思什么、汲取什么、干什么呢?!还好,听那里的族人说,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一日,附近的杨营村、昌沟村和洛阳市北的昌湾村的族人都派人来上坟祭祖,中午由昌营村族人招待他们,共叙族情。
血缘的爱得到了延续。 下午西义和戊钦都去镇政府开会了。
考虑到他们老谱资料记录杂乱,编修新谱工作量大,不利于《通谱》编辑。于是自己关门办公,以西奇先生一支资料作例,给他们编写了一套垂丝图,以供他们工作参考。
晚上又与他们一起分析了四个村子昌氏族人的情况,拟出了一个由各村代表人参加的洛阳分会11人修谱班子名单,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建议由身为镇人大副主任的西义先生为会长,西奇先生任主编。 12号一大早,我和西义、西奇、戊辰一行四人赶往几十里外的洛阳市老城区后河村,这个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其中一个是我们族人较集中的昌湾村,当然其他自然村也有我们昌姓人居住。
我们在公路旁边首先找到了在那里等我们的治文(曾参加首次会议)先生和(大)治文先生两位重名兄弟,他们立即引我们到了曾参加首次宗亲会,也是本支首领的治民先生家里。他们热情相待,立即通知其他家族重要成员来见,特别是当得知始祖来自山东,与我是本家时,大家的心立即融在一起了。
族史、族事、全国宗亲会、《中华昌氏通谱》、成立洛阳分会班子等等族情大事都议论热烈,兴致昂然,不尽不休,直到一桌菜都凉了,大家才不得不高兴地合影后去吃饭。在那里大家研讨了该村已出的谱书,议定了进入洛阳分会班子的成员。
饭后由治民先生陪同去洛阳市找制作谱碟的正献先生,在他那里给他们制留了全国两次宗亲会的四张光盘。并带回了他们制作的谱碟。
三点多,我们坐上了寻找“大宋姓氏研究会”和所谓“王教授”的出租车,结果穿行三市县、区,爬行翻岭行程一百多公里却找不到“大宋姓氏研究会”和所谓的王教授。当太阳落山时才好不容易联系上了所谓的王教授。
我们快到洛宁县原杨坡镇门口时,远远看到一个壮实的四十多岁汉子站在那里,下车见面,他面有窘相,说他叔去年在洛阳出了点事去云南了,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回答说要过了“五一”,接着说他只是代卖一些有关姓氏的册子。我们提出前去看看,他支支吾吾,不说什么,我们提出购买有关我们昌姓的材料,他连思索也没有就赶忙说,没有这个姓的。
至此,不言而喻,他这个上午电话中的“王教授”真实身份应该是个地道的庄稼汉,那个叫王教授来接电话的女人肯定就是有点心眼的农妇了。此时,我们也彻底识破了所谓“大宋姓氏研究会”设的骗局。
晚上九点多,历时五个多小时,行程二百多公里后我们又回到了昌营村。 作者:高阳鹤2009-6-7 02:43 回复此发言 --------------------------------------------------------------------------------2 河 南 寻 访 记 因西奇。
2.红领巾寻访记怎么写
“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小记者采访稿(小记者1)我是西山中学“碧螺”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周嘉悦.(小记者2)我是小记者倪晨娇.(小记者1)今天我们的采访活动主题为“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小记者2)主要是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小记者1)家乡西山有哪些巨大的变化.(小记者2)好,现在就让我们(合)出发吧!一、采访原西山党委书记:小记者:我们家乡这些年发展变化很快,特别是1994年10月25日太湖大桥的成功建造,可以说大桥对西山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见到了原西山镇党委书记马德芳书记.小记者:马书记,下面,我就太湖大桥向您提几个问题可以吗?小记者:请问当时怎么会想到建造大桥的?马书记:因为西山是太湖中的一个孤岛,历史上,群众的生态、生活相当不方便,特别是群众遇到急事、疾病,要想出去的话,往往会碰到天气阻碍.南方有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还有一句是“大路大发,小路小发,无路不发”,在这种情况下,就趁改革开放的东风,西山的群众和西山的政府,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解决交通问题.小记者:这项工程前后共花了多少时间完成?马书记:整整两年时间,是92年的10月27日正式打桩动工,前期准备工作不算,到94年10月25日正式通车.小记者:您觉得西山成功建造大桥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谁?马书记:最大的收益者应该是西山的群众.小记者:如今,我们的西山已经是改头换面了,那么,您对西山今后的发展有哪些设想呢?马书记:西山是一个以旅游发展为主的镇,这个,现在党委政府对西山的发展前景基本明朗,现在只要按照这个步骤一步步来做,但是发展旅游是需要时间,需要大量的投资,需要时机,这个相对来说,时间要长些.但是,旅游一定要有规模,上了规模,形成气候,那么才能够见到效益.小记者:谢谢马书记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使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大桥的情况,再一次感谢您对我们活动的支持!二、采访太湖大桥游客:(一)采访小记者:您是外地来的游客,您来西山之前,有没有听说过这个太湖大桥呢?游客:听说过.小记者:你听说过的太湖大桥与你现在看到的真正的太湖大桥有什么不同呢?游客:听说过了,才过来转转,大桥还是挺美的.小记者:你今天还准备到哪里去游玩?游客:到几个景点,一路走走看看.小记者:您觉得西山美吗?游客:美!太湖美,西山肯定也美!(二)采访小记者:我是西山中学“碧螺”校园电视台的一名小记者,想向你们问些问题可以吗?游客:好,问什么问题,我可不大会说.小记者:您是第几次到西山来的?游客:我们经常过来,不过不是纯粹的旅游,我们是随便玩玩.小记者:你们第一次来的时候,太湖大桥有没有建成了?游客:已经建了.小记者:那你们经常来,可以说这里交通很方便对吧?游客:对,对!小记者:如果这大桥没有建好,要你们摆渡过来,你们还会来吗?游客:需要摆渡,那肯定不会过来了.小记者:你们觉得这太湖大桥美不美呢?游客:挺美的.小记者:今天你们还会到那边去玩呢?游客:随便,反正自己开车过来的,随便转转玩玩.小记者:也就是说这边很有吸引力罗?游客:对!小记者:希望你们今天玩得比较开心!四、结束语:(小记者1)本次采访活动使我们对家乡西山太湖大桥有了更深的了解,(小记者2)从而使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小记者1)作为家乡的小主人,我们当前应该好好学习,(小记者2)长大了把家乡的明天建设得(合)更加美好。
3.关于寻访党员的寻访日记怎么写
共产党员寻访日记
昨天,我采访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我的舅舅。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清政廉洁,工作了五个年头,奋力耕耘工作岗位,真学、真信、真情传播并真诚实践新时期军队党员干部的先进性,而不知疲倦、不顾生死的投入状态,更让人叹为观止……。有人把教师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把人民警察比作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神,那么,如何去形容他——一名普通共产党员!
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他的辛劳只存在于普普通通中。在社区中,每每遇到问题时,他总是积极的雨社区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来探讨,并解决问题,将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使我们住的社区更加美好!我很纳闷,问舅舅,工作这么辛苦但你为什么又这么热情,爸爸笑着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尽自己的力量来维护社区的和谐,这样,我们国家才会更美好!”
他从未想过索取,想过回报!他是平凡的,平凡到他总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他又是伟大的,伟大到他把奉献作为生命的宗旨!他淡泊名利,一丝不苟;他全心全意,兢兢业业;他克己奉公,一心为民;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我感动于他对理想与信念的严肃与坚定!他用工作紧紧依偎着自己的信仰,用奉献回报着对党和官兵的挚爱,用忘我实现着对事业的追求和向住,这是一种精神的攀援,人性的升华!
楼主!一定要选我的呢。我也写过呢,就是这篇,也通过的。
希望你能满意,谢谢了!一定要选我的哈!-3-
4.寻访日记的作文怎么写
上个星期四,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们跟随吴老师一同去龙降桥村采访了抗美援朝时期的革命家——方斌生老爷爷。
方斌生老爷爷家的房屋外观简朴,令我们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位生活朴素的老革命家。
踏进门,方斌生老爷爷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并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当年的事迹。“1951年5月1日,我参加了军队,那年我27岁,至今已有几十多年了。当时,工兵团有十几个团,我参加了工兵三团,工兵三团被称为“中国工兵第一团”‘,是当时技术最高的工兵团……”方斌生老爷爷边回忆边说。
有位同学问:“方斌生老爷爷,你怕死吗?”方斌生老爷爷神态自若地说:“我不怕死,因为在我的一生中,我已经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每次,我都会想方设法地坚持下来,因为我知道只要你有坚定的意志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听了方斌生老爷爷的话,我们受益匪浅……
从方斌生老爷爷的身上,我不仅看到了革命家那种简朴的生活作风,更看到了他坚定的意志力。
正因为有像方斌生老爷爷那样的老革命家,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5.寻访红色足迹作文该怎样写
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我们县组织了一次“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走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桂东县东边山追寻红军足迹之旅”,六月的一个周末,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天刚蒙蒙亮,我和妈妈就出门了,到了纪念馆门口,就看到高高飘扬的红旗和穿着红色队服的队员。到了车上我数了一下,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六十多人。原来有这么多人想了解红军的足迹呀!
这次去的目的地是东洛乡的小水山,那里可是当年红军打游击的根据地。经过三个多小时,车子开到了大山脚下,我们开始步行。此刻,我的眼前是一座连着一座的大山和满眼绿色的森林。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红军的身影,望着面前陡峭的大山和繁茂的树林,我仿佛听到了当年激烈的枪声……
不知走了多久,我感觉自己的脚越来越不听使唤了……终于,我看到了一个小山村。在这里,我们访问了一个八十岁高龄的老大爷。他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的故事。当时的红军被敌人围困在周围的大山里,饿了吃野菜,冷了躲进山洞,病了只能就地挖些草药治病。就这样在这里坚持打了三年的游击战,度过了三年艰苦的岁月。红军走后,敌人为了找到红军放火烧了整个村庄,村里的老百姓都吓得躲到了外地,直到解放后才回来重建了家园。
看着这个历经苦难的小山村,听着老大爷讲的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如今,我们住在温馨舒适大楼里,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走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还有数不清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更应该想起为祖国抛头颅晒热血的烈士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做好新一代的接班人。
【篇二:红领巾寻访党的足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词时不时的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是呀!要不是有战士们的英勇奋战,也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于是,我们今天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烈士陵园“看望”那些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英雄。
一路上,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烈士陵园行进,每个人似乎都带着些许的悲伤,脸上的表情都是那么地严肃,我想:兴许那些英雄们看到了这一幕,也会高兴吧?随着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走动下,烈士陵园,到了。或许,我是说或许,我并不想来到这儿,我不想看到他们的墓碑,我想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已经死了,但是他们死得值得,死得重于泰山,他们对得起党,更对的起我们老百姓。看着他们的墓碑,我似乎看到了他们当年与日本侵略者在战场上厮杀的情景,血迹斑斑,惨不忍睹,每当想到这些,我对日本人的恨就多一些。默哀开始了!同学们都轻轻地把头低下去,默不吱声,四周死一般地沉寂,就在这时,我似乎又听到了那些英勇的战士们在战场怒如狂狮,疯狂般地怒吼着,冲向敌人……他们勇敢、他们善良﹑他们不畏生死、他们英勇奋战。他们的好,老百姓们都领略到了;他们在打完胜仗后的欢呼声,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在短暂的失败后,稍稍有些气馁,但很快又恢复了士气,互相鼓劲加油,我们也察觉到了……
他们是人民的公仆,是党的“得力助手”,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