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相声怎么写

    1.写相声怎么写

    如何抖好相声创作的“包袱” 备受关注的第六届大连“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推选活动近日结束,年轻演员们创作、表演的新作品,展现出当下相声新人锐意创新、积极进取的新气象。

    “但这对于改变当下相声创作整体疲乏的现状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如今的相声创作距离曾经的高峰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坦言,“进一步提升相声创作还有很多难题亟需解决。”

    题材:既要有生活 又要有新意 以讽刺见长的相声艺术必须有贴近群众生活的相声作品,而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求得创作灵感,从而写出好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相声作品。中国曲协副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说:“我们当年为创作一个段子,专门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可是现在很多相声作者总习惯把自己关进书斋或文艺沙龙中顾影自怜,而不是深入生活挖掘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要么是粉饰太平、寻艳猎奇,要么是插科打诨,既远离生活,又毫无新意。”

    中国曲协副主席崔凯告诉记者,本届“西岗杯”评选活动除了在作品的创新性上给予加分外,还特别注重获奖作品一定要能得到群众的喜欢,如果评出来的作品群众不喜欢看、演员不愿意演,那么获奖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在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奇志看来,相声作者一定要了解观众,如果不知道观众需要什么,观众在想些什么,那写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确定的消费群。

    一部相声作品,要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精品并流传下去,它必须是“接地气”的,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剧场相声日益红火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据师胜杰介绍,一些新作在艺术处理、包袱结构等方面还显得比较稚嫩,但不少作品不但有生活而且颇具新意。

    获得本届“西岗杯”一等奖的《你想了吗》是器官捐献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适合相声来表现,一般成熟的专业作者都不会轻易涉及,因为它很难驾驭,但这次就有作者敢于触碰这个烫手的山芋,这是好事。尽管作品中主人公人物脉络和演员自身身份还不是很清楚,但作者在新的社会、新的时代鼓励人们破除传统迷信思想观念,提倡公德,捐献器官、造福社会的主题很不错,更重要的是它是别人没有表现过的,它留给演员二度创作的空间很大。

    “客观而言,现在很多相声作品内容和题材非常老套,虽然在技法上没什么毛病,但是缺乏新意,表演者没有发挥余地;还有一些作品为了参加比赛评奖,以求稳为主,限制了相声讽刺见长的功能。”崔凯表示,“从本次参赛作品的整体情况来看,这种现象有所改观,讽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

    评委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即使一些老作者的作品无论是从技法还是完整性上看都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题材没有新意,这些作品依旧不能获奖。相反,有些年轻作者,虽然以前我们从没听过、没见过,但他们的作品关注的都是当下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新变化,很有新意,这是我们在评审过程中尤为看重的。”

    包袱: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 相声是笑的艺术,而引人发笑的关键就在“包袱”。“包袱”的基础是建立在生活中具有可以惹人发笑的矛盾上,它必须是群众所熟悉而又被忽略的。

    所以一个好的“包袱”必定是“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统一。“不出人意料之外,就没有引人发笑的东西;不在于情节之中,纵然惹人笑了,也不会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崔凯表示,如果没有好的“包袱”,无论是多么优秀的艺术家也无能为力,结果是群众也不喜欢,演员也遭罪。艺术作品尤其是相声作品最忌讳重复,现在再写出《虎口遐想》《如此照相》《醉酒》可能都不行,因为这些以前都写过了。

    相声给人以欢笑就在于其讲究情理之中、预料之外的“包袱”,别人用过了就是意料之中,这就没有新意,没有意思了。 与其他文艺作品不一样,相声作品表现人物、描写环境、反映事物都需要“包袱”。

    奇志认为,笑是相声最大的特点,但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好的相声作品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

    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任何一部好的相声作品,它的“包袱”都是拿不掉的。

    因为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包袱”是作为主要的结构设计在里面,就像盖房子一样,相声作品中的“包袱”就是四梁八柱,如果把梁柱抽掉了,房子也就塌了。大家常说相声创作难,其实难就难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包袱”的创作上。

    在师胜杰看来,相声创作除了要端正创作态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断探索“包袱”产生的规律,用自然、健康的笑声,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包袱”从相声中一些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中产生,它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的结构和前后呼应的情节等各种手段,产生艺术上的效果。

    相声的“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在相声中安排“包袱”,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

    人才:留住现有 吸引潜在 “近年来,相声创作人才流失特别严重。有的相声作者。

    2.如何写相声

    谈谈怎样写相声 相声是深受人民欢迎的表演艺术,无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那行那业,差不多都爱听相声。

    这就给相声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怎样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相声,以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为此,把我们近几年来的创作体会整理出来,供从事和有志于相声创作的同志们参考。

    由于我们的水平不高,错谬之处,在所难免,请批评指正。 什么叫相声? 侯宝林同志说:相声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有着较明显的曲艺特点,它不同于笑话,笑话是群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带有自发的倾向,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文艺。

    相声呢,是从民间笑话发展起来的,它短小精悍,幽默风趣,相声相声,演员要用相貌声音来表演,并且能使人发笑。当然,笑并不是目的,是一种艺术手段,通过笑来抨击假、丑、恶,通过笑来歌颂真、善、美。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听相声? 相声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它有强烈的喜剧风格,每段相声都有它典型的人物和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比如《东京客人》是说一个曾在中国居住过的日本老太太来中国找儿子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就吸引人,都想听一听这位日本老太太怎么来到中国的?丈夫死了以后又怎么生活的?抗战胜利了,日本老太太为什么把儿子留在了中国?她回国以后,又是怎么想到中国找儿子?粉碎“四人帮”以后,又怎么把儿子找到的,故事生动情节曲折紧紧的吸引观众把相声听完。

    相声是民间艺术,相声语言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动听,生动活泼。比如《假太空》就是批评一个靠说假话、大话、空话而当了官的人,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把“假大空”这样一个典型人物摆在观众面前,观众听了之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声能够迅速的为现实斗争服务,能够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如相声《帽子工厂》、《特殊生活》、《不正之风》、《如此照像》等作品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都代表广大人民说出了要说不敢说的话,突破了禁区,干予了生活,从而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二 相声的几种形式 (一)单口相声 一个人表演的叫单口相声。单口相声每段都有它一定的故事情节,情节中产生一定的笑料,又叫包袱,而包袱又推动着情节发展。

    表演单口相声,时而第一人称,时而又以第三者出现、时而跳出、时而跳入、有时叙述、有时品评、有时叙说的故事似说自己,有时又是一个局外人讲述故事。总之,表演单口相声的演员,虽然一个人在表演,但听起来似很多的人出现在舞台上,真是绘声绘色五彩缤纷。

    《追车》、《怨谁》、《化腊千》、《君臣斗》等都是单口相声。请看下面这个小段: 我早上起来,刚要上班,对过那家小孩跑过来了。

    问我:大爷您干嘛去? 我说上班呀,你有事吗?小孩说大爷,学校发个表有一栏我不知道怎么填。我说那 栏不会填哪?小孩说这栏。

    我一看哪,那栏是原籍,我告诉他原籍哪,是问你的老 家在哪。小孩说:老家在哪,我妈没在家我也不知道呀。

    我说这有什么不知道的, 没听你妈说过吗,就填你的出生地点也行。小孩一听出生地点乐了,出生地点哪, 我知道了,拿出笔来就填上了,拿过来我一看哪,差点没乐出声来。

    他怎么填的哪, 籍贯——产科医院。 (二)对口相声 对口相声是通过甲乙两人对话的方式进行表演的。

    《特殊生活》、《好梦不长》、《东京客人》、《我爱中国》等都是对口相声。在写对口相声时,要注意捧逗哏的关系。

    捧哏的在对口相声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捧哏的话是代表着观众的,有时要肯定有时要否定,有时还要给予必要的烘托,不能把捧哏的写的可有可无,既不过份、又恰到好处。 对口相声,还分以下几类: 一头沉。

    顾名思义,就是一头的话多、一头的话少、一段相声主要的由逗哏的来叙述,捧哏的则给予必要的配合烘托,使一段相声趋于完美。一头沉的节目,尽管捧哏的话少也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以在写相声时,要注意捧和逗的关系,不能只顾写甲而忽略了乙。 子母哏。

    子母哏就是捧逗哏的话都不少,各说各的理,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有问有答,环环扣紧,有时为一个问题要相互争辩,各执已见,从而产生矛盾,引出笑料。如《五红图》、《天文学》、《歪批三国》等就是子母哏相声。

    请看传统相声《歪批三国》中的片断: 甲 你爱看三国,我也爱看三国。我们在三国里头提出点事,互相来研究研究,讨论讨论。

    乙 可以呀。提起三国,我知道的最多! 甲 你对三国有研究,请问你三国里头所有的人物,谁最有能耐? 乙 能耐最大的就是诸葛亮。

    甲 诸葛亮有什么能耐? 乙 诸葛亮仰知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和,明阴阳,懂八封,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比管仲,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芦先定三分天下。诸葛亮乃一国军师,可称得起士之奇才,三国里就数诸葛亮能耐。

    甲 诸葛亮要能耐大,七星灯借寿,怎么会死到司马懿手里哪? 乙 这个……那就是司马懿有能耐。 甲 司马懿有什么能耐? 乙 司马懿乃是领兵大元帅,统带千军万马,执掌生杀之权,攻杀战守、抽撤盘 还,无一不晓,就拿取街亭说吧,不用自己去,派张合一战成功,司马懿多有能耐! 甲 司马懿要是。

    3.相声怎么写

    想写相声得先明白什么是相声!相声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来讽刺和批判社会不良现象的,使用好玩好笑的语言来讽刺批判的,所以说我们写的相声得体现出社会里的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当然这是专业相声。

    业余的呢,就要贴近我们的生活,要表现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叫相声,而成了一种简单的对话,这就脱离了相声本身的意义。当然相声的创作必须要好玩好笑,可以把许多笑话了,俗语了,融入进去,要做到衔接的紧密。

    捧哏和逗哏的有来言有去语,互相达衬,同时也要注意观察生活,记得马三立大师的相声人物张二伯,就是从生活中演变来的,相声源于生活,就要高于生活,只要是贴近生活的,好玩的,有实际意义的,让观众笑后有所思考的,就是好相声!!。

    4.怎么写相声啊

    一、从生活出发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这话我们听得是再熟不过了。

    它对于相声创作是否同样合适呢?有的同志认为,相声这玩艺儿,不过是找点噱头讲几句俏皮话而已,不需要什么深入生活也照样能抓几个包袱逗人一乐。果真如此吗?不对。

    我在这方面就有切身的感受。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凡是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的作品,空命力就强些,群众就喜欢些,成功的希望就大一些;否则,得到的往往是失败。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即:我们所说的从生活出发,并不仅仅是一个熟悉生活的问题。熟悉生活,只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最先决的条件,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分析生活,取舍从生活中搬取的素材、用什么形式、什么艺术手段来反映和表现生活的问题。

    从生活出发,不仅关系到作品‘写什么’,而且关系到“怎么写”,关系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这在我们的创作实践中,是必须要摆到首位,万万不可忽视的。

    当然,生活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并非作品中所反映的内容非要自己亲身经历不可,这是很显然的道理,就无须赘述了。 二、垫话、正活、底的关系 相声一般分做垫话、正活、底三个部份。

    过去还有人在垫话与正活之间,加一个过渡的小段,叫做“瓢把”,这个“瓢把”因不甚明显,便可以忽略不计。这三个部份,垫话好比头部,正活好比身子,底好比尾巴。

    现在我们来谈谈在创作中它们之间的关系。 正活,顾名思义,它在作品中是最主要最关键的部份。

    经常写相声的同志可能都有这个体会,在构思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垫话,而是正活。先把身子骨立好了,再考虑安什么样的脑袋,长什么样的尾巴。

    那么,怎样才能使这“身子”长得结实,长得丰满呢?据我的体会,在构思的时候,头脑里必须要有两条清晰的线:一条是内容上的线,一条是艺术上的线。所谓内容上的线,是指节目所要表现的题材内容。

    在动笔前,应把题材内容考虑好,表达的层次安排好,份量的比重安排好。所谓艺术上的线,是指表达内容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有许多种,动笔前自己应定下采用哪些种。这两条线如果有一条没有理清,就不要匆忙动笔。

    因为,如果内容上的线不清晰,势必会造成层次不清,反映的生活内容不集中。艺术上的线不清晰,就会出现常说的“折腰”,抓不住人,感染力不强。

    我在创作《舞台风雷》的时候,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四人帮”及其爪牙在文艺界实行法西斯专政,弄得百花雕残、万马齐暗。

    他们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要写批判他们的作品,材料俯拾皆是。当时,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控诉“四人帮”扼杀《创业》、《朝阳沟》和《园丁之歌》的罪行,《舞台风雷》主要取材于此。

    现在写垫话,都比较简短,甲、乙几句对白后就转入正活,这种简短的垫话,行话叫“挂角一将”,比如《舞台风雷》、《白骨精现形记》、《老站长》、《哥俩好》、《登山英雄赞》等等。这种垫话可以有包袱,也可以没有包袱,比较而言容易写一些,正活出来了,就不需要费很大的功夫,只要“挂角一将”就行了。

    另外有一种垫话比较长,但它又不像有些相声的垫话离正活很远,而是和正活的内容相一致,这种垫话写起来往往是要花费较大的气力的。比如《画相》的垫话就是如此。

    下面再谈谈“底”。 底就是一段相声的结尾。

    它的作用是使整段相声达到高潮而结束。最后的一小段,从铺垫到抖响包袱,都属于底的范围。

    一个好的底,严格说来,应该具备这样三个标准:一,首先应该是一个包袱;二,是内容发展的必然产物;三,是情节发展的高潮。这三个标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

    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对“底”造成很大的影响,至少是不能成为一个好底。我在创作实践中有一个体会:凡是随着内容的发展,随着矛盾的激化所产生的底,写起来一般都比较顺畅,也比较理想。

    比如《舞台风雷》正活中“四人帮”的亲信“胡部长”,对一出豫剧的扼杀、破坏,激起了剧团同志们的极大愤慨,当“胡部长”跑上台来大叫:“别唱了!别唱了!”的时候,扮演老支书的演员“我”已经忍无可忍,一把揪住胡部长的脖领子,愤怒控诉“四人帮”一伙的滔天罪行。此时,矛盾已激化到了高潮,“底”也随之而出: 如果“底”不是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从矛盾上升到高潮时迸发出来的,那么,这样的底便势必免强生硬。

    三、掌握好结构跳跃的特点 一段相声,演出时间一般是l5-20分钟,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要包括许多包袱,表现非常丰富的内容,在情节结构上,就势必要具备跳跃的特点,这是和戏剧、小说截然不同的。一出戏剧或者一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要求前后连贯,首尾呼应;在人物塑造上,要求详尽细腻,性格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

    相声则不然,它可以一忽儿天上地下,一忽儿山南海北,一忽儿张三李四,一忽儿王五赵七。后面说的事件,往往和前面说的毫无关联。

    但是,有些初学写作的同志,也许是受戏剧和小说的影响比较深,对这一特点却往往掌握得不够。他们在创作的时候,总是担心事件交待得不清楚,花许多笔墨去叙述因果关系,结果,写出来的作品象甲、乙两个演员在对话,观众倒。

    5.谁知道怎么写相声

    首先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且艺术往往要高于生活,所以塑造出的内容要有特点,最好别出心裁,并且在过程中语句顺畅,不要让观众对演员给予情节上的疑问,要让演员不断的引导观众,让观众随着演员心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去一步步深入!还有就是什么人适合说什么相声就去编造什么类型……说学逗唱(相声基本功)很多人都不能样样精通,但是只要掌握了四样中的某一重点,就可以在舞台上展现的很好,比如你长相很严肃,你就可以去写一篇整篇流利顺嘴的灌口,让人觉得你嘴皮子很利索;如果你长相趣味,就可以练练“逗”,让场下的观众一直沉静在欢笑中。

    下面主要就你的问题来回答一下:既然要写相声,心里就要有一个思路,明确你想要叙述的内容,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思路,第二要在你要叙述的过程中把一些看似简单的语句配上滑稽的动作和声音,把一部分语言加上可笑的形容,第三要抖出“包袱”,“包袱”就是所谓的笑料,也就是发笑的材料,这种东西一般要在自己一系列的陈述后索要引发的中心内容,最后就是在结尾处最好不要“收尾”,将结尾定格在一个看似将要结束的阐述中,给观众一种后续的思维途径,让观众觉得这片相声也许结尾还可以如何如何……这样才显得你比较有水平,不过有时在过程中加上一点“唱”(太平歌词)会更得到观众的赏识……

    希望我的讲述能对你有所帮助……

    6.急求写相声结尾怎么写

    相声的结束,一段相声好比一篇文章,开场白就是垫话,活儿就是正文、底就是文章的结尾。

    一段相声都要有头有尾,情节集中,紧凑,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写出来层次分明、表演起来火爆脆快,听起来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使观众寓教育于笑声之中,就能起到了一段相声的作用,这就于底的安排有关了,底安排的好,观众印象深刻,安排的不好,平淡无味,所谓好于不好之别,也就在于底的笑料安排的是否恰当,是否有效果。恰当有效果就响了,反之就“凉”了。

    当然也不能单纯的去追求效果,而忽略了主题。 那么一段相声什么时候“攒底”好哪?最好是安排在一段情节的高潮之中,或矛盾的激烈之处,从而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如《东京客人》当日本老太太在中国找到久别的儿子以后,大家要吃顿团圆饭,如果是小说故事到此可以结束了,但按相声的规律来看就不行,光吃饭有什么笑料,还要从吃饭中找出笑料,这个笑料,既合乎情理、又出乎意外,这就是要入底的情节。如《东京客人》: 甲 说到这儿***的爱人过来啦**饭菜预备好了,请大家吃顿团圆饭吧! 乙 对,这顿饭可太有意义啦。

    甲 你看吧,这俩搀着中国老太太、那俩个搀着日本老太太,众星捧月进屋啦。 乙 真是一幅象征日中两国人民友谊的画面。

    甲 旁边看热闹的紧嚷嚷“走哇,看看去,中国老太太和日本老太太会餐啦,日本老太 太和中国老太太谈判啦。 乙 瞧这热闹劲! 甲 我一看找到了***,就跟中日友协的小赵告辞。

    小赵说:“你别走哇、为了找* **,你跑前跑后的,若走了多不好哇。”我一想,也是,留就留下吧,进屋以 后,啊!桌上摆的全是鸡鸭鱼肉,有中国菜、日本菜,十好几样,那俩老太太坐在 中间,中日友协的小赵和我坐在老太太旁边。

    乙 还挺有礼貌。 甲 刚要吃饭、我一看,**没进来。

    乙 哪去了? 甲 孩子说,陪着司机加油去了,你看这就要吃饭了,还走了,多急人哪! 乙 这你着什么急呀,那个***没在,我替他吃得了呗。 甲 有你什么事呀? 按照规律底应该有个“包袱”,当然没有笑料也就没有底,写相声时尽量注意就是了。

    相声怎么写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