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医学论文范文
1.人文医学论文怎么写啊
《医学人文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队别专业学号姓名不要让医生成为折翼的天使 第一次上“医学人文概论”的时候,我就对其产生了亲近感,是不同于对医学课程的感觉,后来我才发现学习医学人文是在进行人性的探索,是情感的交流;而学习其它专业医学课程大多是在追求科学的理论,是知识的交流。
在我看来,医学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医学人文精神对医生的引导作用绝不逊色于医学知识!医学人文强调人文。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要求重视人的价值,主张实现人的平等和自由的伦理观。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它的核心追求是对生命的关爱。
这也反映了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一个掌握精湛医术的人不能称之为医生,作为医生必须以医学人文精神为指导,这样医术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在这里不得不提起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时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
这句话很好的体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尽管医学在发展,但总是疾病先于医学的,因此总有我们还不了解的疾病。面对我们已能够战胜的疾病,我们自然应尽力治愈病人,为其解除病痛;而现实中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去帮助病人,这种帮助不一定直接和疾病相关,但却是为了病人健康着想的,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行为;当面对那些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时,患者更需要医生的安慰,这绝不是敷衍了事,当我们不能给患者带来治疗上的帮助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人文关怀,记得老师说过这个要求实际上比前两个都要难,因为这种对病人的安慰不比治疗那般有据可依,这常常是种更高层次的更复杂的更深入的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这需要我们摆脱医疗水平的约束,报以真心的关怀甚至是跨越死亡的勇气!安慰不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而这种体现人文性的心灵沟通正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的!然而现今科学化才是医学的主流发展趋势,这也使医学技术和人文关怀出现分裂化趋势。
举个极端化的例子来放大影响,试想一个不听病人主诉,只看先进设备的检查结果的医生,和一个精密的电子仪器有何区别?卫生服务中的极强功利性色彩几乎吞噬了纯洁的医学人文光芒,乃至于“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的服务态度驱散了医患之间的丝丝暖意。临床医学出现难以弥补的缺憾:重诊治、轻预防,重高科技、轻普通技术,重治疗、轻护理,重科技、轻人文,重生命数量、轻生命质量。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种种道德诘难,实际上反映了服务质量的现状有悖人们的人文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从反面表露了人们对卫生服务中人文精神的呼唤。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为疾病的检测、诊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确性,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医学技术主义的兴起,使客观、冷峻的医学替代了充满人文温情的医学。实际上,医学的技术性和人文性从来就是医学内在的不可分割的两重属性,医学绝非一门完完全全的技术科学,医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人们常称医生为白衣天使,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白衣天使不仅是因为他们能够战胜病魔,为患者除去伤痛,更重要的是他们总是怀着纯洁与神圣的精神去关爱病人!在我看来,科学性与人文性则是他的双翼,作为当代医学生的一分子,我呼吁“不要让医生成为折翼的天使”。
2.人文医学论文怎么写啊
《医学人文概论》课程
学习心得体会
队别
专业
学号
姓名
不要让医生成为折翼的天使 第一次上“医学人文概论”的时候,我就对其产生了
亲近感,是不同于对医学课程的感觉,后来我才发现学习
医学人文是在进行人性的探索,是情感的交流;而学习其
它专业医学课程大多是在追求科学的理论,是知识的交
流。。在我看来,医学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医学人文精
神对医生的引导作用绝不逊色于医学知识!
医学人文强调人文。人文精神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
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要求重视人的价值,主张实现人的
平等和自由的伦理观。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就
是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
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它的核心追求是对生命的关
爱。这也反映了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一个掌握精湛
医术的人不能称之为医生,作为医生必须以医学人文精神
为指导,这样医术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在这里不得不提起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时
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话很好的体现了作为一名医
生的责任,尽管医学在发展,但总是疾病先于医学的,因
此总有我们还不了解的疾病。面对我们已能够战胜的疾病,
我们自然应尽力治愈病人,为其解除病痛;而现实中我们
做得更多的是去帮助病人,这种帮助不一定直接和疾病相关,但却是为了病人健康着想的,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行为;当面对那些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时,患者更需要医生的安慰,这绝不是敷衍了事,当我们不能给患者带来治疗上的帮助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人文关怀,记得老师说过这个要求实际上比前两个都要难,因为这种对病人的安慰不比治疗那般有据可依,这常常是种更高层次的更复杂的更深入的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这需要我们摆脱医疗水平的约束,报以真心的关怀甚至是跨越死亡的勇气!安慰不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而这种体现人文性的心灵沟通正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的!
然而现今科学化才是医学的主流发展趋势,这也使医
学技术和人文关怀出现分裂化趋势。举个极端化的例子来放大影响,试想一个不听病人主诉,只看先进设备的检查结果的医生,和一个精密的电子仪器有何区别?卫生服务中的极强功利性色彩几乎吞噬了纯洁的医学人文光芒,乃至于“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的服务态度驱散了医患之间的丝丝暖意。临床医学出现难以弥补的缺憾:重诊治、轻预防,重高科技、轻普通技术,重治疗、轻护理,重科技、轻人文,重生命数量、轻生命质
量。人们对医疗服务的种种道德诘难,实际上反映了服务质量的现状有悖人们的人文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
从反面表露了人们对卫生服务中人文精神的呼唤。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为疾病的检测、诊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确性,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医学技术主义的兴起,使客观、冷峻的医学替代了充满人文温情的医学。实际上,医学的技术性和人文性从来就是医学内在的不可分割的两重属性,医学绝非一门完完全全的技术科学,医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
人们常称医生为白衣天使,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白衣天使不仅是因为他们能够战胜病魔,为患者除去伤痛,更重要的是他们总是怀着纯洁与神圣的精神去关爱病人!在我看来,科学性与人文性则是他的双翼,作为当代医学生的一分子,我呼吁“不要让医生成为折翼的天使”!
3.以《医生应具备的人文精神》为题的论文全文
近些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年来医学的人文性缺失。要改善这种对立的现状、缓和日趋激化的矛盾,需要多方的努力,其中就包括要重视医学的人文性与医生的人文精神。
医学的人文性 医学既具有自然科学性又兼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这一点早已为人们所认同。细胞病理学的创始人魏尔啸早在1849年就提出了“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的论断。
我国著名医学家黄家驷也曾经说过:“人的健康与疾病,不仅受物质环境的支配,而且还受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精神状态的影响。因此,医学又是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
于光远先生也有过类似的表述:“对于临床,可否理解为世界上许许多多自然过程中的一个特殊自然过程,临床当然不是一个天然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社会的自然过程。就是说,这个过程离开了社会就会不存在,而且临床是有着两重意义的自然过程。
它与开矿不同,开矿虽然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但矿体是自然的。对临床来说,疾病的发生一般都有其社会的原因,有社会性。
医学的治疗行为,包括使用的方法、手段,也是有社会性的。所以,临床是两重的社会自然过程。
因此,我认为医学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科学。” 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早已超出了自然科学的层面,由原来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转向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全面探询、认识病因。
人的健康也不再是单纯的指躯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如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那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原因,除了生物因素外。一般都与心理紧张、吸烟、环境污染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在西方,自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法以来,心理治疗在医疗实践中已相当普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心理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随着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人文性更加显著。医生在使用技术为患者治病疗疾时不能不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医生对病人及医生自己的角色的情感认同也在深深地影响着诊断、手术和与病人交流的方式。
西方著名医学史家西格利斯曾说过:“当我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地使医学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是要使人适应他的环境。”人们常常习惯地把医生看作是一个纯自然科学家,是因为我们对医学本质的认识的偏颇。
意大利著名医学史家卡斯蒂格略尼曾说过:“无论科学性如何强的医生,如果没有艺术之光的启示,也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医生。” 通常,我们把医学简单地看作是纯自然科学,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医学和技术的界限区别开来,而且忽略了医学浓郁的人文性,特别是没有把人文精神纳入到医学范畴内,这是我们对医学认识偏颇的根本。
儒家文化在过去的二千多年里一直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医学也不例外。把属于自然科学的医学与属于社会科学的儒学说成是同根的,恰好说明了医学科学的两重性。
正如中华民族对医学所形成的共识――“医乃仁术”。尽管当代医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然而在医学实践中若撇开社会、道德、文化等因素,仅仅依靠单纯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们应该从文化人手来探讨医学的实践问题,因为医生的解释和活动及病人的解释和活动都具有文化的特征。 医生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中心是医学人文性的必然要求。
充分发挥医学实践中的主体――人的作用,可以防止技术的无限制扩张。在医学实践中提倡“以人为本,以技术为辅”的理念是医学本质的必然要求。
现代医学设备为维护公众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现代医学以计算机和数字通讯为手段,从定性走向了定量,已失去了它应有的激情和人性。
医生可以在千里之外进行治疗,病人的病情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被传送到千里之外的某家医院或治疗中心。在整个过程中,医患之间根本没有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病人和医生之间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信息联系。
在这种医学活动中,医生从某种程度上已被当作机器设备的附属物,让失去人性的技术束缚了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同情心。不可否认,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仪器设备的装备水平已成为提高医院知名度和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仪器不是医学的决定因素,医学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仪器只能提供现象,本质的东西还要人来把握。医生是医学活动的主体,其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医生的发展的关注、支持和激励,医学就有可能背离它的要义――真、善、美,就有可能变成失去人性的医学。在医院管理或医疗活动中,如果忽视了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与医生人文精神的重塑,就必然会出现问题。
当前,我国各级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与以前相比,确实进步显著,。
4.医学史的论文范文
我们学习《中国医学史》[1],应当深入研究中医的科学内涵、发展规律等,从而总结经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非是停留 在对历史的回顾与陶醉之中[2]。
1开放的中医体系促进中医的发展 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们发现,在中医发展的各个时 期均与外国有频繁的医学交流,这些交流吸收了许多外国的医 药知识,丰富了祖国医学,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也丰富了世界医 学。我们认为,中医尚存继承不足、创新不力、研究水平偏低、缺 少国际公认的证候规范等诸多问题,须增加与现代医学的交 流,吸收其先进的医药知识与方法,不断丰富中医,在创新、科 研和实践方面全面提高,使中医持续、健康发展。
中医必须坚持在继承上创新,走继承与创新结合的发展之 路。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 创新奠定基础;创新可以更新和发展医学的传统理论,是中医 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的生命之源[3]。
充分继承、挖掘中医的传统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只要研究 的核心、本质是中医的,所用的方法既可以是传统的思辨,也可 以是现代科学的调研、分析、实证。
例如,可以在中医特色的研 究思路、方法上,引入多学科,吸收现代医学成果,按照中医规 律发展,即在通过文献整理研究明确了中医某些范畴、概念、内 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其理论概念的微观机 制,不断创建和发现新的假说,使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得到发 展和更新。中医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的过渡,特色反而愈加彰 显,从不同角度揭示生命及其调控现象,还有助于当代医学的 发展[4,5]。
目前中医药的研究,以西医的实验方法来对中医理论进行 验证的实验研究为主,且有关实验研究尚在摸索阶段,观察指 标比较单一,甚至重复、雷同等[6]。因此,研究人员应有整体观 念,摆脱束缚,沿着中医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的理 论和方法,指导中医理论的创新,促其规范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科学空前发展,国际学术 交流频繁和医学科技全球化,使中医生存、发展的土壤、环境发 生了巨变。中医只有主动顺应这种变化,才能参与竞争、茁壮成 长[7]。
开放体系的中医的说法是顺应这种潮流的[8]。2现代中医教育方法要适应中医发展的需要 中医基础理论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逐渐升华 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从《黄帝内经》的问世,直至以人 为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都根植于实 践,运用于临床辨证的准确性、疗效的显著性,是中医生存与发 展的关键[9]。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是院校规模教育,初步实现了中医人才 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但是在强 调“规格、规范、规模”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模式单一,中医教育逐渐丧失了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特 色和优势。
所以,现行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 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适应中医发展的 需要。 回顾中医发展史,传统中医教育始终维持民间教育与官办 教育并存的格局。
官办教育始于南北朝,完善于盛唐时期,至 宋、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建制。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规模小,且 基本脱离实践,不能代表传统中医教育的主流。
大量的人才培 养主要依靠民间教育。而民间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师承式,以临 证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逐步完成对中医概念、理论的深刻 理解和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特别是领悟其中某些不可 言喻的意蕴。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中,师承式的授业传术处于很重 要的地位。相传雷公师承黄帝,歧伯师承僦贷季,到李杲师承张 元素、朱丹溪师承罗知悌等。
中医理论在这一脉相承、学派纷呈 又相辅相融中得到了不断推进和发展。一代又一代名医在师承 教育中脱颖而出[10]。
因此,现代的中医教育方法要适应中医发展的需要,即逐 步完善和建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滚动 交叉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开放的中医体系和师承式的教育模式是中医发 展的重要因素。
应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积极拓展思路、不断创 新,改革教育模式,大力发展中医。 参考文献: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王琳,李成文.《中医发展史》教学体会[J].国医论坛,2005,20(4):42~ 43. [3]孙广仁.浅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目标和创新思路[J].山东中医药大 学学报,2004,28(5):322~325. [4]孟庆云.中医理论研究四十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4):。
5.关于中医的论文
关于医学的起源 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过去的医史学家们对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诸如医源于神、医源于圣、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人类之爱、医源于劳动等等,都各有所据,又各有所偏。
医学的起源,不可能是单一因素作用所能解释圆满的,我们认为只能是诸种因素综合参与不断发展的结果。 一、本能与医学 医学源于动物本能,西方一些著名医学史家大都持这一看法。
中国学者在千年前已有这一论述。 由于无意识的动物本能过渡到有意识的人类原如医疗经验的积累,才能有真正的医学起源。
可以说医学源于本能,又高出本能,不把本能的医疗保护行为转化为自觉的经验积累,便不会有医学产生。 二、实践与医学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医史学界,提出了“劳动创造医学”的论点,成为当时普遍认同的观点。
劳动在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作用,正是由于劳动,人们才逐步获得了可用于治疗的砭石、骨针等,认识到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性能,才获得更多的医疗经验。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劳动创造了医学。
三、医源于圣人的创造 医源于圣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阔的市场。 我国古代传说中关于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及黄帝等圣人创造医学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上古不同氏族集团群体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对医药经验的积累和贡献,神农、黄帝等不过是这些氏族群体的代名词,表示着医学发展有不同阶段。
医源于圣包含的另一个内容,是肯定医药领域中一些杰出人物在医学发展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在医药经验积累过程中,不仅各个氏族集团是不平衡的,一个氏族集团内部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也各有不同。一些比较留心医药而又具有创造才能的人,他们善于总结经验,能探寻出更有效的药物和更好的治疗措施,因而在推动医药发展中起着更突出的作用,却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四、思维、巫术与医学 巫主要是充当人与鬼神交通媒介的,是原始的宗教,是神学,在本质上是与作为科学的医学尖锐冲突的。医学越发展,医与巫之间的斗争就越尖锐,巫术就更成为医学发展的桎梏。
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医学家提出的“信巫不信医”作为六不治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都是医学摆脱巫术,确立自身价值的标志。
医学现状 医学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活动中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是维护人类健康生存和繁衍生息的重要学科。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医。 在十八世纪后,西方医学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自身进行了巨大的嬗变,从经验医学转化为实验医学,并迅速地面向全世界发展,形成了今天世界医学的主流。
各民族医学仅在其原生长地可怜地生存着。其中,中医的境遇可能较好些,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特色。
我们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既有传统的医学,也有传入的西方医学。近百年来,形成了两种医学的斗争史和结合史。
直到今天,两种医学仍未取得统一。 我们先就中西医的现状和展望概述一下: 一 西医的现状 西医脱离了权威的经典束缚后,自觉地采用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西医由经验医学嬗变为实验医学,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对人体研究进入到了超微结构水平。
对一些病的防治、特别是对传染病的防治,使整个世界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染病的被遏制或消灭,无疑对人类健康是一个伟大的贡献;西医对疾病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或粒子水平,特别对一些遗传病的病因阐明起了很大的作用;外科和显微外科的发展,使很多以前不能医治的疾病得到了医治;现代医疗器械的发展,如核磁、B超、CT等,对许多以前无法发现的疾病病灶可以做到早期发现,这无疑大大延伸了人类的感官机能,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二、中医的现状 中医在5-15世纪,可以说在当时世界上是处于领先的医学,有较完备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医通过通商而传入外国,中国在当时成为人们想往的神圣地方。
中医的整体辩证论治方法,直到今天仍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有很多西医无法医治的疾病,中医应用辨证论治方法,常会取得好的效果。 中医药已成为目前中国治疗慢性病和疑难病的主要方法,为维护人类健康显示出了越来越大的优越性。
然而,中医的前景并不乐观,由于中医本身的制约性,是很难冲破束缚而走向更高的层次。 医学发展方向 总结我国在20世纪下半叶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中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一大优势,而且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一大贡献,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深刻启示。
21世纪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方向 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将沿着1996年《党中央、国, 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 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在中国已形成中西医结合(台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下同)认识,必然深化发展。
实践将进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
6.中医学论文范文
痛经的临床治疗体会 【关键词】 痛经 1 病因学 痛经(dysmenorrhea)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原发性痛经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
继发性痛经是指病人经双和诊发现盆腔器官有病变者为继发性痛经。常由于局部异常体征尚不明显时误诊为原发性痛经,因而对痛经开始于初潮后3年以上者,应考虑继发性痛经之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青年女性继发性痛经之常见原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它与原发性痛经症状极相似。 如果病人有进行性痛经或内膜异位症家族史(母或姐妹中有患此病者),应早做腹腔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早进行保守性手术治疗,以保存生育能力。
2 临床表现 原发性痛经经常发生于有排卵月经,因此一般在初潮后1~2年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 严重的痉挛性疼痛多发生于初潮1~2年后的青年妇女。
如一开始出现规律性痛经或迟至25岁后发生痉挛性痛经,均应考虑有其他异常情况存在。痛经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为痉挛性绞痛,历时1/2~2h。
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h。 经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
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约有50%以上病人伴有胃肠道及心血管症状,如恶心、呕吐(89%)、腹泻(60%)、头晕(60%)、头痛(45%)及疲乏感(85%),偶有晕厥及虚脱。
原发性痛经常在分娩后自行消失,或在婚后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3 诊断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根据初潮后1~2年内发病;在出现月经血或在此之前几个小时开始痛,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48~72h;疼痛性质属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妇科双合诊或肛诊阴性,可得出原发性痛经之诊断。
继发性痛经的诊断反复盆腔炎症发作史、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过多、放置宫腔节育器、不育等病史有助于继发性痛经之诊断。通过双合诊及三合诊,可发现一些导致痛经之原因,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盆腔炎块等。
肛诊扪得子宫骶骨韧带结节状增厚,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尤为重要。 其他检查如血沉、白带细菌培养、B超盆腔扫描、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刮宫,最后应用宫腔镜、腹腔镜检查可及早明确痛经之发病原因。
4 治疗措施 4。1 原发性痛经 4。
1。1 一般治疗 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平日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营养及充足睡眠。重视月经生理的宣传教育,通过解释说服,消除病人恐惧、焦虑及精神负担。
加强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防止受寒。 4。
1。2 抑制排卵 如病人愿意控制生育,则可口服避孕片(复方炔诺酮片或复方甲地孕酮片)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物。
应用口服避孕药物,90%以上症状可获得缓解,可能由于内膜生长受到抑制,月经量减少,PG量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导致子宫活性减弱。治疗可试服3~4个周期,如疗效满意,可继续服用;如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适当加用PGs合成抑制剂。
由于要在整个月经周期用药,而发生效应仅在周期末1~2天,除非需要同时避孕,一般不受病人欢迎。 4。
1。3 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PGSI) 对不愿避孕的病人,则宜选择PGSI,它抑制内膜的PGs合成,显著降低子宫收缩的振幅和频度,但不影响垂体-卵巢轴功能,也不会发生像口服避孕药那样的代谢性副反应,只要在疼痛发作前开始服用,持续2~3天即可,为其最大特点。
但须试用一个阶段,来确定每个人疗效最满意的药物、种类及最适宜的剂量。适用调整阶段有时可长达半年。
常用的PGSI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以下几种:吲哚吲唑类:如消炎痛、炎痛静(benzyrin)25mg,日服3~6次或50mg,日3次;灭酸类:甲灭酸亦称扑湿痛(ponstan),初次剂量500mg,以后250mg,6~8h 1次。 氯灭酸亦称抗炎灵或氟灭酸,初次剂量400mg,以后200mg,6~8h生1次;苯丙酸衍生物:对异丁苯丙酸亦称布洛芬(ibuprofen),400mg,每日4次。
甲氧萘丙酸钠盐亦称萘普生(naproxan),首次剂量500mg,以后250mg,6~8h 1次;保泰松类:保泰松或羟基保泰松,首次剂量200mg,以后100mg,6~8h 1次。 上述4类药物都能很快吸收,在行经的头48h内服用即可,但因月经来潮时间常有差异,一般宜在应届月经的前3天给药,以保证疗效,缓解率在70%左右。
如将上述药物更换使用,有效率可达90%。有消化道溃疡及对上述药物过敏者禁忌。
副反应较轻微,多数均能耐受。 其中只有消炎痛肠道反应发生率较高,还可发生头晕、疲乏虚弱感、头痛等症状,以致治疗中途停药者较多。
灭酸类或苯丙酸衍生物一类药物,尤其甲氧萘丙酸作用持续时间长,其钠盐在血中迅速达到高值,因而发生作用快,。
7.求一篇关于社会医学的论文
论医学的社会性 【关键词】 医学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载体是人的生命,其目的是无限地接近人类生命过程的真理。
医学应满足社会的医学需求,在社会中实现其维护人类生命的作用,因此医学又具有社会性。医学的社会性体现在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更体现在医学社会工作中。
1 医学的发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事实上也坚持了“客观性的原则,坚持可检验性、可证实性、可重复性的原则”〔1〕;医学的研究对象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命过程;并且医生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经验来保护人们的健康,消除他们的疾苦。
医生赖以进行工作的基础是医学科学技术,但由于他的工作对象是人,因而医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高科技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 1.1 医学的发达与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1)我国在上古时代医生就已经是专门的职业,如周礼天官就有正式文献提到医师的职责。
然而,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并非每个医生都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一般人中只要略有学问且自己对医事有所把握者,都可为人切脉开药,直到如今仍有其余迹。(2)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
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了中国,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还有一本传世巨著,那就是《黄帝内经》,她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
(3)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客观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它比欧洲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4)到了金元时代,中国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到了现代,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医学在各方面都取得好成绩。
2003年抗非典的胜利,就是最好的例子。 1.2 医学的发展对人类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1)中国古代医学发展较早,与传统儒学联系紧密,历代许多医学伟人都是由儒入医,积极用世的思想比较突出。
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问题“仁”与“礼”同时也指导了医学的从业思想。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的“序”非常明确指出“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教含灵之苦,”清代袁枚评薛雪从医一语中的“圣学莫好仁,先生能以术全其民,使无夭礼,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从《周礼医师章》到《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一部中国医学院史,“仁”的思想贯穿始终,可以说,中国医学史是一部闪耀着耀眼光芒的人文主义的历史。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不少人为攫取财富,践踏人性,毁灭人伦,无所不用其极。
即使在医学界,草菅人命,乘人之危,坑蒙诈骗,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以中国医史作为当今医学界澄澈的参照,作为对当今唯利是图的人的棒呵,积极意义是明显的〔2〕。
(2)中国古代的医学伟人。常带着实事求是勇敢探索的精神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事医疗活动。
因而他们在当时以致对后世都具有模范作用。从张机到后来的金元四大家,温病学说大家,他们无不是科学地牢记前人,批判地吸收前人经验,大胆提出自己见解,创立自己学说,推动中国医学事业不断发展,从而不断地促进人类的进步。
2 不同的社会时代有不同的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历史上曾有过多种医学模式。
(1)西周时已确定了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置医师,掌医之政令;又分医学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等,为医学分科之始。当时政府机关已设官员掌管藏冰,变火,以救时疾。
公元前五世纪,医学家秦越人(扁鹊)诊病已用望、问、闻、切的诊断法,尤长切脉诊断。(2)现在正面临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人的属性的认识,包括了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探究到社会层次,医学模式增加了心理与社会的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旧的模式下,不会因不被认识而不发生作用,也不会因被认识而替代生物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因其影响生物因素成为医学模式的内容,但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