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
后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
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6、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作用是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 负责。
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国王的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3、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1787年;地点:费城 主要。
高中历史教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学设计
《第12课 宪章运动》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解读课标:有两个要求,掌握争取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是一般层次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在此基础上认识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的培养。
2、教材分析 这是专题七“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的第一部分内容。前边所学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和封建专制的较量,这个专题讲民主政治的最大、最重要、最直接的当事人-----人民群众,为争取最广泛的民主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人类最高理想的奋斗。英国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最早进行工业革命,使英国工人阶级最先壮大、最先觉悟、最先斗争,他们的行为开启了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新阶段,所以本课承上启下,地位比较重要。
岳麓版教材本课有“欧洲早期工人运动”、“人民宪章”、“三次请愿运动”三个子目,突出宪章运动的背景、过程,对课程标准要求的普选权斗争、宪章运动对欧洲民主化影响着墨不多,所以要参阅紧贴课标的人教版教材。
本课内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学习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时,作为背景涉及到过,高中历史 。。
中学历史教案格式
格式要求是:(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2.思想教育目标:3.能力培养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2.难点:(三)教学时数:(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 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小结](七)作业(六)板书设计新老师试讲,关键不在与教案格式,而在于有没有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否领会新教材的精髓,能否考虑到学生的情况等。
给你一篇文章参考。“走进新课程,我们怎样教?”这是从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应不断实践、探索和反思的。
根据调研听课,发现目前在对待教案设计上,教师们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一是精心设计,推陈出新——他们大多是欢迎新课改、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敢于实验的青年教师。
另一种是沿袭旧路,老方法教新课程——主要是因为对课改的认识尚不深刻,认为课改不外乎是教材的改变,用旧观念对待新课改,用老教案备新课,因此教案基本是过去教案的翻版,甚至还有不备详案、只写提纲等现象。还有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缺少实践,尽管有努力的愿望,但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不知如何设计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案。
针对上述情况,更有必要强调认真备课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课改实践的主要场地。
要把课改的“理想"变为现实,必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我们强调教学要做到“六认真”,首先是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具体反映在精心设计教案。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怎样设计体现新课改理念、以新的呈现方式撰写,特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从事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依据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融“三维”目标为一体如果把课程改革比作航程,.那么课程目标就是引领课改的航标灯。如果不认准目标,课改就会迷失方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而课程目标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上述所说的“三维”目标。
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程每一课教案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首先要考虑确定这节课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和标准,是教学的总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评价、检验课堂教学能否达成目标的依据之一。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来说,就是心中时刻要有课标意识,自觉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课的具体运用。
在具体课的设计时。可以分别制定和呈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注意这“三维"目标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要把“三维”目标统筹考虑。在不同内容的课中,三个维度的所占比重也是有所区别的。
有的课注重史实教学,有的课思想教育功能较强。只有把“三维”目标融合为一体,才能将“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堂历史课的教学中。
二、钻研课程内容,细化课标于课堂教学之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采用“模块一专题”的形式,力图构建起一个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精选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体现出时代性和基础性,反映了历史学科与社会进步、学术成果和学生经验的密切联系。根据课标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打破了原来的通史形式,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共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由于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历史不成系统、支离破碎,不利于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钻研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不同专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有的内容还要和其他课程结合。
学习模块从体系、结构和内容上以新的形式呈现,对教学和教案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历史必修(I)为例,它是以中国和世界历史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典型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模块,专题的编排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近现代。
这种编排并不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时序,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完整性也不是很清楚的,这就给备课和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课标的表述是宏观的、高度概括的,这就尤其需要在备课和设计教学目标时对课标进行细化。
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I)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l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课标表述为:(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看起来一课课标就有两条要求,然而在教学中仅就这两条是无法将这一理论性较强的课讲清楚的。有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目标时,将上述两条细化为下列“。
顶尖教案pdf高一历史上册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如何做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做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一般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于即将讲授的一堂课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总体构思,是在授课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资源等等)、各个环节(如:导入,过渡,设问,反馈等等),进行预先计划,精心构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设计。
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备课的具体化,但是它与传统的备课又有所不同,教学设计比传统备课更注意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设计也能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能力,可以说一份匠心独运、设计精妙的教学设计往往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紧抓新课程理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是笔者追求的目标,也正是新课程改革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入手,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教学设计的构思与操作。
一、烘托渲染——情景设置 在教学设计中安排的“情景设置”环节是从情景教学法演变过来的。(情景教学法是根据教材的立意,设置具体可感的情景,提出相应的要求来开展教学。
其具体的教学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设置,揭示课题;情景展开,分析评价;情景反馈,巩固提高。这一方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情景所营造的清新的氛围下进行,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情景的分析和评价。)
笔者正是借鉴情景教学法中“情景设置”这一步骤,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或以暗示悬念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以情感共鸣形式来烘托学习氛围等等,目的都是要增强教学效果。一般的有效的情景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案例一 笔者曾设计并实践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不容忘却的历史——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主题教学,在导入环节中就设置了了这样一个情景:幻灯片打出几段文字: 历史的用处就是要对当前有所帮助 -R·爱默生[美] 如果在考察了历史的进程以后,没有追问,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历史,那么我的这项历史研究就是不完全的。……历史学家与其他的人类世界观察家一样,必须做到让人能够理解事实。
这就要求他们不断地对什么是真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做出判断。-《历史研究》阿诺德·汤因比[英]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苏联] 笔者在课前3分钟配乐展示这些名言警句,提前制造气氛,设计意图在于突出主题精神“历史不容忘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自觉设问:这是怎样的一段历史?这短历史为什么不容忘却?记住这段历史对当前来说,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应该说,这个情景的设置是成功的,学生的思维及情绪渐渐在这个情景潜移默化下提前进入了状态,整课的情感基调也在这个情景的主导下奠定了。
又如在讲解“南京大屠杀”一段内容的时候,笔者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利用幻灯片将图片定格在触目惊心的“万人坑”,“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长达6 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屠杀的手段及其残忍,有的枪杀,有的刀刺,有的活埋,有的活活烧死……”。面对这样的场景,课堂气氛很沉重,学生普遍的感受到了1937年南京的血泪,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耻辱。
教师此时借助这种气氛完成教学前后两段内容承上启下的衔接:(笔者讲解)“我们无法忘怀我们的民族曾被这样的屠杀和羞辱过,我们的民族曾被人踩在脚下,面无表情地被屠杀,被当作刺杀训练和游戏的对象;我们的民族曾被当作木头,曾被剥夺生存的权利;我们民族曾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那样一段沉痛的历史,只要是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哪怕日本政府企图让全世界忘记,中华民族也不会忘记。”
以下自然而然过渡到下一段教学内容——当无耻遭遇真相-日本,历史不容篡改。 情景设置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尝试作为导入的方法,如果设计得好,往往就可以先声夺人,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环环相扣——问题探究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问题教学法是最佳选择。(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人,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在教学设计中,设置“问题探究”这个环节,正是将问题教学法付诸实践的表现。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
(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三、掌握答题技巧在答题中,许多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没有回答“为什么”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答案,本题中即首先明确“该教师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第二,说明理由。
(1)先讲结论(2)联系本案例具体案情(3)写出理论依据。掌握答题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全面。
【案例二】 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
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
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鞭策着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废,于是,我会为寻找孩子观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专心致地认别、挑选;我会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获得鲜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里练习“范读课文”;夜深人静之时,我进入教材所描绘的境界会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动,从而一个个巧妙的构思如涌之泉流泻而出;课堂中,我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一场大雪后,我又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然后和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当孩子们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们还要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朗诵会、创作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当教师之后,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的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就有厚厚的几本。近20年来,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
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常常用屈原的话来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知识结构?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结构?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养: (1)林崇德教授把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
如何撰写历史教学案例
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写案例事实,二写案例分析。
撰写教学案例,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教师对事实比较熟悉。叙述的事实比较具体,比较单一。
通常情况下,教师写这样的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撰写案例分析当然需要进行论述。
但是,这里的论述是就事论理,是针对具体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难度不大。案例写作基础较好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基础理论,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一定的教学教研经验,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
总之,教师具备写作教学案例的基础。只要教师认真研究,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教学案例。
只要认真地运用教学理论深入分析教学案例,都有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撰写教学案例与撰写教学论文相比,写成的可能性,写好的可能性,获奖的可能性,发表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总之,撰写教学案例对教师没有太高的要求,利于教师扬长避短,适合教师的教研水平和写作水平。
关于历史个性化教学的案例
怎样写好教学案例呢?拟从三个方面谈点个人的认识与体会。
一、教学案例的主题 我们写作教学案例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一种理念,明白一个道理,理解一个概念,学到一些策略。因而,教学案例也要有主题。
所谓主题,就是教学事例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案例的成败与价值。一般而言,主题是教学事例本身所具有的,它提供的丰富信息,不同的人会有不会的解读。
主题的确立,是作者对教学事例中蕴含的新理念与新策略提炼的结果。由此可见教学事例本身的价值,决定教学案例的生命。
从这点来讲,事例的选取极其重要。为此,我们要从众多的反思日记中,筛选采用那些大家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的问题,蕴含有新理念与新策略的、耐人寻味的事例,提炼出正确、集中、鲜明、深刻的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事例只能有一个主题,尽管它反映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但也不能有多个主题。 二、教学案例的类型 确立了主题后,就要进行定型的思考。
定型,即在写作前确定选用哪种类型的教学案例。余文森教授说:“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断的具体反思,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可称之为“教学叙事”)。
可见,按教学案例的篇幅与内容,可分为片断/单一型教例、课时/综合型教例。 片断/单一型教例,一般是一事一例。
表现为内容单一,主题集中,篇幅短小,能小中见大,短中见巧(其中有片断/对比型)。课时/综合型教例,一般是由选取一节课中的各具特点的几个亮点,分别写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片断与评析而组成的。
反映了一节课不同环节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策略,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综合性强,篇幅较长。 定型,要依据事例的数量与性质而定,不能生拼硬凑。
如果事例是一个典型的教学片断,就可思考写成片断/单一型教例;如果事例是一节精彩的课,就可思考选取具有应用、借鉴、探讨的某几个环节或亮点,写成课时/综合型教例。 三、教学案例的形式 教学案例的内容是多样的。
形式为内容服务。其形式也应是多样的。
然而,形式的多样化,也有其共同的表现形式,可以说“形式无定规,大体有常规。”教学案例的表现形式,一般由标题、背景、叙事、评析四个要素组成。
从发表的教学案例看,普遍都有醒目的标题。正文,有的用黑体字标出背景、叙事(或标为案例、或标为片断)、评析三个部分;有的直接行文叙事,只用黑体字标出评析;有的用黑体字标出案例(或片断)、评析,背景放在叙事前交待。
1.标题 标题是教学案例的眼睛,是对教学案例内容或主题的揭示。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并对教学案例内容或主题有个基本的了解。
标题有单一式和复合式两类。单一式标题,只有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表达一种理念,做出一个判断,体现一种策略,说明一个道理,概括一种情景,提出一个问题,点明一个内容。
如《在读中感悟》《“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复合式标题,除正标题(主要的标题)外,还有个副标题——对正标题的内容加以说明、补充或限制。
如《尊重个性 自主探究》——《画杨桃》教学片断及评析、《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平形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案例等。 2.背景 教学案例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学案例的主题,要简洁、准确地向读者交代、说明教学案例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发生的。主要介绍教学内容:教材版本、学制、学科、册数及课题。
如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平形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前提条件:案例是在已经教学了什么的情况下进行的。
有的还介绍准备情况:是有准备的公开课、参赛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教师情况:是骨干教师还是一般教师。
班级情况:是实验班还是普通班。学生情况:学生学习该课有什么优势或问题。
有的还可点明主题:说明什么人执教了什么,体现了什么特点,介绍给同行共享;叙述已获某一教改成果,或以提问的方式,指明某人某课教学可供探讨或借鉴。总之,除前两点要交代外,其余各点要看理解主题的需要或写作目的而定,无关紧要的,坚决省略。
3.叙事 这是教学案例的主体部分,主要是描述事例发生、发展的过程。核心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楚,把一段教学情节: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怎样在对话互动中发现、提出问题,思考、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具体,尤其是与主题有关的细节、执教者怎么想的、即时效果——学生的情绪反应与教师内心的感受,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描述,成为教学实践的真实再现。
要注意的是,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围绕主题,恰当取舍。不搞有闻必录,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
同时,要求叙事的语言力求朴实、简练,篇幅力求简短。 4.评析 评析的主要任务,是对叙事(案例)反映的主题内容进行理性的解读,评论其利弊得失,分析其价值意义以揭示其内在规律,给人以启示。
评析要从事实本身出发,实事求是,说清道理,不要脱离实际地空发议论;评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要做到上述两点要求,评析的操作要坚持以事论理,以理析事,事理交融,总结规律。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