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批怎么写
1.怎么写旁批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指导学生习作往往也都会借助范文来引导学生布局谋篇、选取材料,这其实也是一种模仿。所以,模仿就是从读到写的一座桥梁,写作尚是如此,那么,短短的旁批和总评,这种简单的评价语,仿写起来更是易操作、收效快。“模仿”决不会让我们无从下手,也决不是那么地漫无边际,它是有一定套路的——
比如,学生在写旁批时,一般都是围绕“好词好句”进行评价,根据学生日积月累的学习经验,他们都知道“好词”就是那些成语(四字词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好句”就是一些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句和总起、过渡、中心、总结等功能句……当然,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语文常识的主阵地还是在我们日常的语文课堂和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它是在教师点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节中养成的。这一点,许多老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都有很多的训练方法和经验,我就班门弄斧了。
学生对“好词好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模式,接下来就是习得具体的评价模式。
我班的自能评改实践是从五年级起步的,所以我就拿五年级的教材举例子。比如五上《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等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句,那么比喻句怎么评呢?在平常教学中我们一定会让学生理清这句中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拿这两者作比,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相似之处);进而感受其中的准确性、形象性。像“它(迎客松)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我会引导学生明确:这句比喻句是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枝干比作好客主人伸出的手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特点,同时也准确地说明了“迎客松”名字的由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句比喻句是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这样的语言就可以套用在所有的比喻句评价上,这样,学生在评价他人作文中写旁批时也会这么用。而稍加点拨,学生也很快会掌握拟人句的评价方法——“这句拟人句是把( )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再如,五下教材《秦兵马俑》《埃及金字塔》等文章的结构甚为相似,其中的过渡句也是使上下文内容联系紧密,使行文自然、流畅。有了课堂学习的指导,学生也掌握了过渡句的评价方法——比如我班张星雨同学在五上习作2“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中写道“欢欢不仅外表可爱,就连吃食的样子也让人忍俊不禁。”马信嘉同学对此句的评价是: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你上文写了欢欢可爱的外表,下文写了它吃东西的样子让你发笑,也很可爱,这句让这两部分内容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很好。“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自然地联系”这样的语言也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习得的。
而我们所在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将习得的语言形式迁移运用到习作评价中去。
2.孔子的故事的旁批怎么写
旁批就是在文章的旁边作批语。
长篇旁批和读后感或读书笔记差不多。最简单的一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是“摘抄法”。
你可以写成心得式旁批,即读后感。给你篇参考:<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收徒。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用自己的智慧和为人折服了人们,度过了重重难关。
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与他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他曾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当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就会不放过一切的向他人请教。
正是对学习的这种态度,才促使孔子的知识能够更加渊博!而我正是缺乏这种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不懂一个问题则是埋在心里,过去了就过去了。到头来,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了。
养成了这种对于知识随随便便的坏毛病,遇到的麻烦事儿可就多喽!就说解方程吧,方程倒是解对了,可最后,解忘记写了,白白扣了一分,原本的一百分变成了九十九。 孔子为人的谦逊是我无比敬佩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吧,它正是出自于孔子的笔下。
孔子这样流传千年的伟人,不说三人,就是三千人,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啊!而谦逊的孔子却说,三人同行,有一人必定是自己的老师。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一点儿不错,每过一日,自己应当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久而久之,让自己更加完美。
如今,黄老师受这句名言的启发,在我们班开展了“吾日三省”的活动,让我们全班同学每天都反思自己。 孔子的谦虚、好学、善良……使我十分敬佩。
而《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启发了我,使我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