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古诗格式怎么写

    1.古诗的格式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古诗词格式 唐诗格律:* 五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 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 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五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听 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五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 七言绝句 [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七言绝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例词参考·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 五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例词参考·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说明:此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五言律诗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说明: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 七言律诗 [仄起式] *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2.写古诗有什么格式

    写古诗的格式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以及四言古诗。

    具体介绍如下: 1、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以及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和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到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2、五言律诗。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和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3、四言古诗。中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

    扩展资料: 古诗格律特征如下: 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相对于近体诗,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和声律。 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

    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为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为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为七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诗。

    3.古诗格式分那几种

    一般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一、古体诗 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1、四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

    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

    2、五言体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诗是每句五个字的诗体。

    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大约起源于西汉而在东汉末年趋于成熟。当然,《诗经》中早就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汉魏六朝时期的诗作,以五言为主。

    说明五言诗形成于此一时期。古代本有五言诗起于李陵《与苏武诗》的说法,但后人多加以否认,如苏软题(文选动便说:“李陵、苏武,五言皆伪。”

    又有说五言起于《古诗十九首》,也未获广泛赞同。大抵五言诗系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

    3、六言体 六言诗属古风类诗文,已不多见到了。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

    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归,鸟啼山客犹眠。'' 六言散句最早散见于《诗经》。

    其中有单句,亦有偶句。如“室人交遍谪我”、“室人交遍摧我”(《邶风·北门》),“行役夙夜无已”、“行役夙夜无寐”(《魏风·陟岵》),“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豳风·七月》),“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魏风·伐檀》)。

    正是因为《诗经》中有这么多的六言句,挚虞和刘勰论六言诗的起源,才追根溯源到这里。但是,《诗经》中的六言诗仅是散句,既比较少见,又没有两句以上的六言句连续出现的情况。

    所以,如果以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完整的六言诗,显然缺少足够的证据。到了《楚辞》,六言句不仅较为常见,而且有连续四句以上的情况出现。

    《离骚》的基本句式是上七下六,如“驷玉虬以乘笲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玄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这样一种句式,如果去掉上句的“兮”字,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六言诗的雏形。《九辩》中甚至出现了连续的六言句:“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因为,作为一种诗歌体式,如果能够独立成为一首诗,至少应该有四句以上,否则只能算是诗句,而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诗歌。可以说,《离骚》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辞》中大量出现的整齐的六言句,为六言诗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诗文俱享名于当时。孔融之后,曹丕、曹植兄弟皆有六言诗传世。

    曹丕有六言诗三首,其中《黎阳作诗》和《令诗》是规范的六言诗;《寡妇诗》形式为六言,但因每句第四字为“兮”字,因而可视为六言别体。4、七言体 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七言体是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它起于民间歌谣。

    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

    东汉七言、杂言民谣为数更多,如东汉末年的《小麦谣》、《城上乌》(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桓灵时童谣》"举秀才"(葛洪《抱朴子·审举》)都是很生动、通俗流畅的七言和杂言民间作品。相传汉武帝曾会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联句,但据后人考证,实系伪托,并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以后汤惠休、鲍照都有七言作品。

    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

    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5、杂言体 杂言诗,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

    4.写古诗的格式,该怎么署名

    古诗的格式: 一、律诗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

    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二、绝句 绝句可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可以用仄韵。

    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

    三、五言绝句 1、平起首句起韵型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不起韵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仄起首句起韵型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署名(落款)的格式: 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双款是将诗画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

    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

    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

    它不仅起能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 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

    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

    诗画作品在谋篇布局时,要考虑到落款的位置。如果赠对联,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写在左边,如分两行落款,则上款写在前行,下款写在后行。

    若单行落款,则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以示礼貌。单款和双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齐,要有参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几个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尽量上靠,宁可上紧下松,不可上松下紧。

    扩展资料:作品中上款常用的客套词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下款常用的客套词或敬词: 1、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2、绘画题款用:敬 ,敬赠,特赠,画祝,写祝,写奉,顿首,题,,并题,戏题,题识,题句,敬识,记,题记,谨记,并题,跋,题跋,拜观,录,并录,赞,自赞,题赞,自嘲,手笔,随笔,戏墨,漫涂,率题,画,写,谨写,敬写,仿; 3、篆刻边款用:刻作、刻石、刊石、治石、篆刻、记、制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落款 百度百科--古诗词。

    5.古诗的格式怎么写

    无非两种,绝句与律诗,又分七言与五言。

    而你要写的诗,就要弄清楚平仄与押韵,这可能就是你说的格式

    以五言绝句为例子

    大抵的格式如下

    一、五言绝句

    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绝句,尾字押韵,第三句可不用。

    6.诗歌格式怎么写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7.诗的格式怎么写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