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奠字怎么写

    1.奠文怎么写

    祭奠文乃古今丧葬必须之物,虽言文无定式,然其格是不可不知,种类及一般措辞亦不可不知也,

    故抄录故父之撰文数例,以备不忘耳。

    [格式内容]

    1.标题。写成 "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2."维"起。

    3.死者逝世的情况。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迹。

    6.表示哀痛之情。

    7.结语用 "伏食尚飨"。

    一、起车祭文式

    起车祭文,即丧葬时,灵柩欲抬往山上安葬之时,孝男孝女跪拜之时所寄之文,例文如下:

    例一:

    公元○○○○年岁次○○年○○之月○○朔越○日

    不孝男○○孝妇○○○孝孙○○等敢昭告于

    ○代大父(或母)谥(或讳)○(姓)公(或○氏)之灵曰:痛维吾父(或母)罔极深恩,未报毫厘,

    胡云一梦,庵忽辞尘,兹奉灵柩,安葬福岫,灵车既驾,往处幽宅,载 陈牲礼,永诀生天,父(或母)

    其鉴格耶,尽哀诚

    谨告

    如上例,“维”字,“某代大父(或母)”,“谨告(或尚飨)”皆在其它行列之上,称为“三开头”,

    按闽南风俗,子孙辈排列为:不孝男○○,孝妇○○,孝女○○,孝婿○○,孝侄男○○,孝侄妇○○,

    孝侄女○○,孝侄婿○○,孝孙男○○,孝孙女○○,孝侄孙男○○,孝侄孙女○○,孝外孙男○○,

    孝外孙女○○,孝曾孙男○○,孝曾孙女○○,孝侄孙男○○,孝侄孙女○○,孝外曾孙男○○,孝

    外曾孙女○○等,依此类推。

    2.为什么人死了要写“奠”字

    古代丧礼包含两大理路,一是对死者遗体(魄)的处理,二是对死者精神(魂)的处理。

    从下文的沐浴、梳洗,一直到埋葬棺柩,都是对遗体的处理;而此时开始的奠祭,则是奉事死者精神的开始。什么是奠祭呢?上古时期,人们将器物放在地上叫"奠"。

    丧礼中把作为酒食等祭品放在地上的祭祀称为奠祭,或者径称"奠"。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祭祀呢?原因有三,第一,古人认为,尽管死者的灵魂已经离开体魄,但灵魂依然要享食,只要亲人摆上酒食,灵魂就会来附,所以供品就是鬼神的凭依之处;第二,丧家遽逢大丧,哀痛欲绝,不免诸事仓促,所以祭祀的仪式也就因陋就简;第三,古人以死者为鬼神,正式祭祀鬼神要立"尸",尸由未成年的孩子担任,在祭祀时代表受祭者。

    但死者新亡,家属一时不能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不忍心马上就用鬼神之礼祭祀,所以把死者生前食用过的酒食端来,放在死者的右侧,含有依然侍奉他进餐的意思。 古人把从始死到棺柩落葬之前的祭祀统称为"奠"。

    治丧期间,凡是有新的仪节,或者遇有特殊的日子,都要举行奠祭,所以有始死奠、小殓奠、大殓奠、朝夕哭奠、朔月奠、荐新奠、迁柩朝庙奠、祖奠、大遣奠等等的名目,下面择要介绍。 小敛奠是小敛时在室内进行的奠祭,祭品是醴酒、脯醢和牲肉。

    牲肉放在俎上,俎的两端是牲的左右两髀,内侧是左右两肩,再向内是两胁,带有脊骨的肺放在最中间,牲肉都倒扣着放,骨的根部都朝前。 大敛奠是大敛时进行的奠祭。

    祭席设在室内西南角,席面朝东。俎上的食物,鱼头朝左,鳍朝前,一共三列,每列三条鱼;腊肉的骨根朝前。

    在席前设豆,最右边是盛菹的豆,左边是盛肉酱的豆,菹豆南边是盛栗脯的笾,栗东边是盛干肉的豆。豚俎在豆的东边,再往东是鱼俎。

    腊肉单独放在两俎的北边,醴、酒放在栗笾之南。 朔奠或称朔月奠,是大敛后如果适逢朔(初一)而举行的祭祀。

    祭品是一只小猪、鱼和风干的兔肉,都放在俎上,此外还有醴、酒、菹、醢、黍、稷等。陈设的位置是:盛肉酱的豆在北、盛菹的豆在南,豚俎在两豆之东,鱼俎又在其东,腊肉单独放在俎豆之北。

    盛黍稷的敦放在大敛时放笾的位置。醴、酒的位置与大敛时一样。

    牲肉上用巾遮盖。 现代社会的火化相当于古代的落葬,追悼会一般在火化之前进行。

    生者将花圈放在死者遗体的周围,上面写着"奠"字,正是古代奠祭的孓遗。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奠”的释义是:“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辞海》“奠”字的释义是:“祭;向鬼神献上祭品。” 《汉语大词典》释“奠”云:“谓置祭品祭祀鬼神或亡灵。”

    3.为什么人死了要写“奠”字

    古代丧礼包含两大理路,一是对死者遗体(魄)的处理,二是对死者精神(魂)的处理。从下文的沐浴、梳洗,一直到埋葬棺柩,都是对遗体的处理;而此时开始的奠祭,则是奉事死者精神的开始。什么是奠祭呢?上古时期,人们将器物放在地上叫"奠"。丧礼中把作为酒食等祭品放在地上的祭祀称为奠祭,或者径称"奠"。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祭祀呢?原因有三,第一,古人认为,尽管死者的灵魂已经离开体魄,但灵魂依然要享食,只要亲人摆上酒食,灵魂就会来附,所以供品就是鬼神的凭依之处;第二,丧家遽逢大丧,哀痛欲绝,不免诸事仓促,所以祭祀的仪式也就因陋就简;第三,古人以死者为鬼神,正式祭祀鬼神要立"尸",尸由未成年的孩子担任,在祭祀时代表受祭者。但死者新亡,家属一时不能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不忍心马上就用鬼神之礼祭祀,所以把死者生前食用过的酒食端来,放在死者的右侧,含有依然侍奉他进餐的意思。

    古人把从始死到棺柩落葬之前的祭祀统称为"奠"。治丧期间,凡是有新的仪节,或者遇有特殊的日子,都要举行奠祭,所以有始死奠、小殓奠、大殓奠、朝夕哭奠、朔月奠、荐新奠、迁柩朝庙奠、祖奠、大遣奠等等的名目,下面择要介绍。

    小敛奠是小敛时在室内进行的奠祭,祭品是醴酒、脯醢和牲肉。牲肉放在俎上,俎的两端是牲的左右两髀,内侧是左右两肩,再向内是两胁,带有脊骨的肺放在最中间,牲肉都倒扣着放,骨的根部都朝前。

    大敛奠是大敛时进行的奠祭。祭席设在室内西南角,席面朝东。俎上的食物,鱼头朝左,鳍朝前,一共三列,每列三条鱼;腊肉的骨根朝前。在席前设豆,最右边是盛菹的豆,左边是盛肉酱的豆,菹豆南边是盛栗脯的笾,栗东边是盛干肉的豆。豚俎在豆的东边,再往东是鱼俎。腊肉单独放在两俎的北边,醴、酒放在栗笾之南。

    朔奠或称朔月奠,是大敛后如果适逢朔(初一)而举行的祭祀。祭品是一只小猪、鱼和风干的兔肉,都放在俎上,此外还有醴、酒、菹、醢、黍、稷等。陈设的位置是:盛肉酱的豆在北、盛菹的豆在南,豚俎在两豆之东,鱼俎又在其东,腊肉单独放在俎豆之北。盛黍稷的敦放在大敛时放笾的位置。醴、酒的位置与大敛时一样。牲肉上用巾遮盖。

    现代社会的火化相当于古代的落葬,追悼会一般在火化之前进行。生者将花圈放在死者遗体的周围,上面写着"奠"字,正是古代奠祭的孓遗。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奠”的释义是:“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辞海》“奠”字的释义是:“祭;向鬼神献上祭品。”

    《汉语大词典》释“奠”云:“谓置祭品祭祀鬼神或亡灵。”

    4.人去世了后棺材上为什么写个“奠”字

    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容我先说几句铺垫的话。第一,棺木正前方有一个大大的“奠”字,这种习俗起于何时,目前还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这种习俗完全属于“国粹”,和洋人不搭界。这和花圈不同:花圈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花圈这种形式,属于舶来品;而花圈中央的“奠”字,则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第二,无论是棺木上的“奠”字,还是花圈上的“奠”字,其含义是一样的,都是“祭奠”的意思。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是“祭奠”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写个“祭”字,偏要写个“奠”字呢?我想,我的学生和我的学生的学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翻检当代的语词字典、词典,确实不解决问题。例如: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奠”的释义是:“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辞海》“奠”字的释义是:“祭;向鬼神献上祭品。”

    《汉语大词典》释“奠”云:“谓置祭品祭祀鬼神或亡灵。”

    《汉语大字典》释“奠”云:“将祭品置于神前祭神。特指初死时的祭祀。”

    关键在于我们对“奠”的涵义的认识。如果我们认识到“奠”在这里是“葬前之祭”,而葬前之祭只能称作“奠”;如果我们又认识到“奠”与“祭”虽然是同义词,但在某些场合又绝不能随意代换:葬前只能用“奠”,葬后只能用“祭”。那么,我们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我们看到的棺木和花圈上的“奠”字,正是在下葬之前(尽管古代没有花圈奠,这叫做“礼以义起”,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罢了)。《现代汉语词典》有“祭奠”一词,这说明今人已经不再区分“祭”与“奠”的不同。但棺木和花圈上的这个“奠”字,不仅保留了“奠”字的古义,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古礼的遗存。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信乎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