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民间文学调查报告范文

    1.有关于民间故事的调查报告

    关于龙游民间故事的调查【摘要】:龙游的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尤其是其中的民间故事,不仅十分有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我们凭借自己对龙游的一定了解,收集到了一定信息。之后,我们有走访了塔石镇舒村,了解到了当地一些比较经典的民间故事。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龙游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关键词】:民间故事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我县的民间文学遗产浩如烟海,俯拾即是,但许多艺术珍品尚未被挖掘整理。

    仅从已经整理出来的作品中,人们便可以窥测出女真及其后裔所形成的民风、习俗、文学艺术为载体的民间文化,蕴藉厚重。数百年来,流传在海伦的民间故事,虽不是历史的直叙,但却始终保持着这一段历史投影。

    它由生存在蚂蚁河流域的人们世代相传而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结晶,及时地搜集,认真地整理可以使优秀的作品得到推广,还可以将千百年来在群众中流传的民间文艺作品保存下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我们通过上网搜索资料(通过网上查阅,书籍查阅,剪报等方式获取有关龙游县民间艺术的信息),实地走访(向村中老人询问有关知识)等方法去研究,收集我们所需的信息。通过上网搜索资料,我们发现了有关龙游的地域文化,饮食文化,景观文化的传说。

    而通过当地走访发现了我们以前所没有听过的故事。 1.龙游发糕的传说 饮食文化 对于我们龙游的饮食,大家最最熟悉的东西没过与龙游发糕了。

    龙游发糕起始年代已很久远,因风味独特,制作精美,又是“福高”的谐音,象征吉利,因而成为节日礼品。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蒸制作糕,用作点心或馈赠亲友。

    传说朱元璋攻占衙州后,将街州路更名为龙游府。朱元璋坐上龙椅后,认定自己从“潜龙勿用”一跃成为“飞龙在天”,是得了龙游这个地名的“口彩”相助,不由得对龙游另眼相看。

    这年暮春时节,朱元璋与几个亲信再次进龙游游览。朱元璋扬言要踏遍龙游域内,尝遍坊间美食。

    在太监而聂的指引下,朱元璋跨进了庙前乡晓溪村的一户张姓人家。虽然朱元璋是微服私访,但待得朱元璋跨进张家大门,张诚缮只瞥了他一眼.就断定其人绝非是寻常客商。

    朱元璋率众人一番风卷残云,桌上瓜果已所剩无几。见状,张诚缮转身奔进厨房,捧上了当地特有的食品----发糕。

    朱元璋品尝龙游发糕后,对发糕的色、香、味、形大加赞赏,从此龙游发糕就扬名天下。

    2.鸡鸣山的传说 地域性文化 鸡鸣山是龙游的一块风水宝地。这里有山有水,风光秀丽,交通十分便利。

    它历来就是一处风景旅游胜地,宋时被命名为龙游八景之一,清代时命名为龙游十二景之一“鸡鸣秋晓”。明代诗人陆律曾有诗为证,“鸡鸣招隐处,旧是读书台,塔古聚霄出,山奇石座开,台空人不见,鸡唱晓还来,我欲诛茅出,昔贤安在哉”。

    足见鸡鸣山是文人雅士聚会交友、吟诗作画之胜地。 为什么叫鸡鸣山呢?历来传颂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北宋嘉佑末年(公元1063年),有一位叫吕大防的学者,在这里开设义学,办起了吕大防讲学所,慕名前来求学者甚多。某日,吕大防登山游览,忽闻鸡鸣声,他发现荆棘中有鸡在觅食,便取食喂之,偶然间发现草丛中有白银一堆,他不据为己有,而将银子全部送交官府,为了纪念吕大防先生拾金不昧的高贵品质,把此山命名为鸡鸣山。

    除以上凭借我们对龙游的了解之外,我们还走访了塔石乡舒村,与当地老人交流,了解到了大量民间传说。 1.人物传说 明朝时期,舒村出了一个员外,外号叫“白蛇”。

    本来是个人,可是在夜里,洗澡要用一担水倒在豆腐桶内还要一张木梯,蛇头挂在梯子上。有一次,被一个佣人看到。

    据说人生肉眼看,蛇就眼睛瞎掉,第二年就死亡了,佣人也在本年被吓死了。有一次,本里有一个人向他借米,无意中叫他一声“白蛇”,可白蛇也不计较,还装了一袋米给他。

    谁知借米人一袋米背在肩上走了一天还没有走出房屋。从前有个秀才考状元路过,田畈里农民耘田随口说秀才你到哪里去说去赶考。

    农民说我说个对子你对对如何?秀才说你出。“上联是:稻草捆秧父抱子。”

    秀才听了始终对不出上联。后来秀才想自己还不如一个农民,就放弃了赶考到处去流浪。

    时隔一年,一天他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妇女,篮子里装着笋在叫卖。秀才看到这领悟到原来是“竹篮装笋母抱心”。

    这说明农民也有学问。 2.故事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到午时家家门口都要插艾叶菖莆避邪。

    原因是黄巢造反失败后遇到一位妇女,这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另一手还牵着一个小孩。黄巢问何不让他走?这个妇女说走路的是自己的小孩,不能苦了别人孩子。

    黄巢听了觉得此女人良心好,对他说你回去,初五时用艾叶、菖莆做成宝剑插在门上,如此如此。妇女照办,果然他家平安无事,别人家都发了瘟疫。

    后来这位妇女将黄巢对他说的话告诉了村人,一直流传到今。 3.生产习俗:求雨 遇到大旱年成,村民组织青年壮汉十八人捆起草龙,带上供品到寿昌灵栖洞求龙水。

    选 一个水性好的人从水洞中游到里面无水洞中,从石缝中取下泉水(龙眼泪),装在竹筒内封好口,带到家乡挂在几百年的大。

    2.求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论文

    对中国民间文化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东西,它是这个民族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或者被其他的文化形式所代替,失去了民族存在基础的时候,那么即便它的人民仍旧存在,这个民族的存在和消亡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当越来越多的文化形式从原有的那种昌盛发展到现在的濒危乃至已经消失,谁该为这些事情负责?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如痴如醉地沉醉在圣诞节、万圣节、NBA、足球以及情人节等西方文化的氛围中,还有多少人能够从春节、庙会、传统戏剧、皮影戏、传统民乐等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找寻到往日的那种新鲜和快乐?当另外一种“崇洋媚外”在我们中间悄然流行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抵抗西方文化侵略的阵地前举起了自己手中的“枪”! 很多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民间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夏挽群告诉记者,民间文化主要包括四种,即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但是从目前的很多情况来看,这些传承着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文化形式却在各种各样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市场、生存发展的空间以至于走向消亡。 民间文学的种类很多,我国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学形式几乎在河南都可以找到,它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它们构成了中国口继文学的通史,对过去人们的道德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河南的神话被称为中国神话的奇迹之一,新郑黄帝、周口伏羲、泌阳盘古等表达了东方才有的内在而隽永的民族想象。然而,民间文学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异,有些不再流传,迅速消失,继而消亡。

    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它们也是历史悠久,从上古时代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中国的民间戏剧发源于原始劳动歌舞,是世界戏剧三大源流之一。

    河南民间戏剧在民国末期调查有80多个剧种,这其中有道情、二夹弦等,但是据现在的调查和统计只剩下30多个,建国后平均每年消亡一个剧种。夏挽群说,每个剧种的消亡都意味着这种戏剧音乐表演形式的消亡,而剩下的30多个剧种也是惨淡经营,专业的演出已经很少了。

    而在刚解放时,河南有大量的专业剧团走乡串户,现在很多还存在的专业剧团却面临着生存危机,好一些的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夏挽群给记者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在河南鄢陵有一种乐器叫做筹,是过去随着佛教音乐而产生的,现在实际上已经消亡了,仅存的一位能够吹奏该乐器的老人也已经在前不久去世了。

    在丽江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是每一个到丽江的人必听的。但如今,随着纳西古乐的势微、失传与衰落,该音乐形式也将变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民间美术包括瓷器、泥塑、玉雕、年画、剪纸等种类,它们也是很珍贵的一笔遗产。夏挽群给记者介绍说,河南淮阳太昊陵的泥泥狗,虽说看起来很粗糙,但是它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被称为史前图腾,它把原始的信息带到了现代。

    以前在太昊陵的庙会上简直到了热销的程度,然而现在对泥泥狗的制作已经越来越少了。笔者记得小时候,母亲每次去太昊陵烧香,总会带回一些憨态可掬的泥泥狗,它们给笔者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而现在却很少有孩子们能够见到这种工艺玩具了。

    传统工艺美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遇到了新的挑战,福建为人们所熟知的工艺美术行业,如脱胎漆器、软木画、竹编、德化瓷塑都处于后继乏人的困难境地。北京、江苏、浙江等工艺美术发达的省、市同样陷入不景气的状态。

    其他艺术形式如年画、剪纸过去在民间都很流行,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木版年画,除专家、学者、外国人外,很少有人问津。而对剪纸,目前学习的人主要是农村妇女,年轻人并不重视它的传承。

    民俗文化反映了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各种习俗,如庙会和春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中有着大量的民族内涵,然而随着西方大量节日的到来,中国的很多节日却在逐渐淡出。

    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指出:“很多民族的民俗民风都已经没有了,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如今节日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泛,人们也就对节日失去兴趣了。” “孔雀公主”杨丽萍忧心于她看到的云南的变化: 许多绝技因为失去了用途而濒于失传,新生的一代喜欢牛仔裤甚于传统服装。

    一位专家在调查了基诺族巴卡村寨后指出,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这里的民族口碑文史及其风俗传承机制,有可能在20年内消失。而这种状况,在云南众多的村寨之中并不鲜见。

    著名作家冯骥才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村寨都变成了洋楼,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继续这样发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我们剥夺了它们生存发展的权利 冯骥才曾经这样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夏挽群也告诉记者,出现各种民族民间文化失去发展机会乃至走向消亡主要有四个方。

    3.帮个忙,急需一篇‘我喜欢的家乡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屈冢学校 田明哲 一、调查目的 1、围绕精美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风俗习惯、民间文学、民间建筑、名胜古迹、方言土语、名人逸事等主题,指导学生通过网上调查、社会考察、采访等方式和收集相关资料、图片等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传统文化的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特色,并在活动中受到热爱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3、利用地方的各种便利条件(如地方戏曲),对同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进彼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调查内容 A精美的民间工艺(陶瓷、编织、笔、墨、纸、砚 ) B 民间艺术(戏剧、剪纸、美术、音乐等等)、C风俗习惯(衣食住行、节日、婚丧嫁娶)、D民间文学(谜语、绕口令、故事、笑话、传说等等)、E民间建筑、名胜古迹、方言土语、名人逸事等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精美的民间工艺结果的调查分析 此项活动,我们主要通过让学生收集周围的一些民间工艺品,学生收集到了一部分民间工艺品,包括清朝年间的一些铜币,家长帮助制作的一些手工艺品,一些玉制品(其中多为仿制品),一些青铜首饰,一些瓷器、铜碗……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但是存在着一个不足,那就是学生调查的内容过少。其中有家长不太支持,顾虑太多。

    同时也折射出民间传统文化的流失,人们不注重对工艺品的收藏。 (二)、关于民间艺术结果的调查分析 在活动中,学生走访了几位剪纸老人,她们精湛的剪纸技艺令学生们叹为观止,学生们能够虚心的向老人们讨教。

    走访了屈冢村越调剧团,听剧团负责人介绍屈冢戏剧的发展和辉煌的历史。欣赏到了当地老人的书法和二胡表演。

    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三)、关于风俗习惯结果的调查分析 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向父母请教等方法了解到了中华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传说,学生收集到了很多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四)、关于民间文学结果的调查分析 这项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两班学生走出课堂,搜集到了许多的民间文学,包括寓言、神话、传说、成语、故事、谜语、笑话、绕口令、歇后语、三字经、弟子规,甚至医书、易经、四大名著等等,内容十分丰富。

    如果能以此为契机,在学生中掀起阅读传统文学的活动,效果肯定更好。 (五)、关于民间建筑结果的调查分析 在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来到大许村的二仙庙参观,在那里,学生不但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建筑特色,而且接触到了中国深厚的佛教文化。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这里的文物急需要保护,希望我们的政府和群众来保护它。随后,我们又带领学生参观了水运庄学校和清真寺,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

    四、几点体会 1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深学生与社会的了解。学生可以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我们建议学校以后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 2、此次活动,调查面广泛,学生参与面广。

    在活动中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是,学生仅仅是接触到一些表面知识,许多活动流于形式意义,教师和家长包办代替的情况较多,建议以后活动中要有一些针对性,更应该放手让学生更大程度的接受社会实践教育。

    3、学生在此次活动中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我们让学生摘抄、办手抄报,写心得体会,写调查报告。很大程度的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我认为这还流于表面,真正意义的领略传统文化则是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阅读大量的传统民间文学,关注传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传统文化教育。

    希望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让学生真正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给调查报告弄个开头~~~~~~~~~~

    什么是民俗?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

    最初人们认为民俗就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渐渐地发现这个内涵不足以涵盖民俗的全部内容,民俗这个概念才有了不断的发展。 民俗问题,对在座的各位可能比较陌生。

    通常我们认为民俗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比如怎么过年、怎么做年糕等。其实这仅仅是民俗的一小部分,从学科性质和现代角度讲民俗,其内容要广泛得多,而且同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年轻人看来,民俗就是过去的东西,这是种误解。民俗包括过去、现在,也包括将来。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认识民俗呢,我准备从三个问题着手来跟大家介绍。 中国较为流行的民俗观念首先是民间风俗,比如四时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还有婚丧嫁娶等;另外一种观念是把民俗看成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比如传说故事、神话、歌谣之类;还有一类把民俗看成古代文化在今天的残留物,比如祭祖等。

    而国际上普遍认为民俗是一个学科,是指有关民众或人民的一种文化智慧。所以我们今天讲民俗是站在哪个立场上来讲要区分开。

    我今天是站在民俗学的角度来讲民俗,与平时的理念不同。 民俗不是古老的 一谈起民俗,很多人觉得是农村里才有的,其实不是,城里人同样有民俗,大学生也有民俗,比如拿压岁钱就是民俗。

    所以民俗是一般人都会有的。 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刚学民俗学的时候,费孝通教授给我们上课。

    费老师是英国著名学者马林诺斯基的学生,专门研究人类学民俗学。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拿了一大堆的英文辞典进教室对我们说:“民俗(folklore)究竟是什么意思呢?folk就是土里土气的乡下人。”

    那个时候中国对民俗的理解就是停留在传统的想法上——民俗是过去。中国从20世纪初引进西方民俗学以后一直到80年代对民俗的理解都比较传统,其实与国际上的认同相距很远。

    国际上的民俗早就有很大发展。 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 1、乡民、楼民向人民发展 2、文化的残留物向划时代发展。

    3、历史学、现代史学向未来学发展 民间有句俗话叫:“大俗大雅也。”民俗蕴含着许多“大雅”的东西,不仅是过去的、现在的学科,更是未来的学科。

    我们今天用的“民俗”两字好像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汉字,后来出口了,然后又返销回来了,这两个字其实是日本字。我们的“民俗学”三个字是翻译英文的“folklore”,其实这三个字是日本人翻译的。

    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20世纪转型期间,现在用的很多文字都是经过日本加工过再回来用的,比如说“文艺理论”、“干部”、“化学”、“物理”等。所以我们“民俗”的内涵已经经过两次翻译,先是英文翻成日文,再从日文转译成中文。

    因为日文中有很多汉字,所以我们直接把它们拿来当成中文读了。因此概念上有很大的混淆,内容有很大的变化。

    民俗是一种生活相 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

    比如说,什么是火,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的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熟悉的传统民俗譬如春节,春节怎么过,除夕怎么过等。前几天我在中央台做节目,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我说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

    上世纪50年代,我七八岁跟着外婆在过年前半个月就开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来,前后差不多一个月整天都有事情干。从传统的习俗讲,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大扫除、祭灶、祭祖等,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丢掉(暗示不能把钱丢到外面去),都有很严格的规定。

    特别是祭祖,把妹妹们全都赶出去,只有我和外婆两个人呆在屋里祭祖。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就拿住来说,我们在城市里感觉不出来,但假如去了农村,房子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样式:比如江南有厢房式的——左厢房、右厢房,还有过去的有钱人家,家境比较好,房子结构形式更复杂,一层层有很大变化——三进、五进、七进,周庄的沈厅就是七进的,上海郊区一般都是三进的。

    一进,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个厢房,为什么要这样?我经过研究后发现,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说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就是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门朝北开?这就是一种风水,是一种生活相。

    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风从西北过来,就被“白虎”给挡住了;春天东南风一刮,雨水多了,那么“青龙”也可以挡住。那么中间这个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间,就是我们的房间。

    这就是最早的风水的理念,没有那么多的迷信,就看风怎么走水怎么走,人怎么在中间选一个好地方居住。这并非人们胡思乱想得出的。

    古代没有空调,如何防寒,如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当然是要靠具体环境的选择。 有人认为风水是迷信,当然风水在发展中确实增加了许多迷信的说法,但是。

    5.初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载体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调查目的1、围绕精美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风俗习惯、民间文学、民间建筑、名胜古迹、方言土语、名人逸事等主题,指导学生通过网上调查、社会考察、采访等方式和收集相关资料、图片等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传统文化的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特色,并在活动中受到热爱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3、利用地方的各种便利条件(如地方戏曲),对同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进彼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二、调查内容A精美的民间工艺(陶瓷、编织、笔、墨、纸、砚 )B 民间艺术(戏剧、剪纸、美术、音乐等等)、C风俗习惯(衣食住行、节日、婚丧嫁娶)、D民间文学(谜语、绕口令、故事、笑话、传说等等)、E民间建筑、名胜古迹、方言土语、名人逸事等等三、调查结果分析(一)关于精美的民间工艺结果的调查分析此项活动,我们主要通过让学生收集周围的一些民间工艺品,学生收集到了一部分民间工艺品,包括清朝年间的一些铜币,家长帮助制作的一些手工艺品,一些玉制品(其中多为仿制品),一些青铜首饰,一些瓷器、铜碗……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但是存在着一个不足,那就是学生调查的内容过少。其中有家长不太支持,顾虑太多。

    同时也折射出民间传统文化的流失,人们不注重对工艺品的收藏。(二)、关于民间艺术结果的调查分析在活动中,学生走访了几位剪纸老人,她们精湛的剪纸技艺令学生们叹为观止,学生们能够虚心的向老人们讨教。

    走访了屈冢村越调剧团,听剧团负责人介绍屈冢戏剧的发展和辉煌的历史。欣赏到了当地老人的书法和二胡表演。

    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三)、关于风俗习惯结果的调查分析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向父母请教等方法了解到了中华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传说,学生收集到了很多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四)、关于民间文学结果的调查分析这项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两班学生走出课堂,搜集到了许多的民间文学,包括寓言、神话、传说、成语、故事、谜语、笑话、绕口令、歇后语、三字经、弟子规,甚至医书、易经、四大名著等等,内容十分丰富。

    如果能以此为契机,在学生中掀起阅读传统文学的活动,效果肯定更好。(五)、关于民间建筑结果的调查分析在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来到大许村的二仙庙参观,在那里,学生不但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建筑特色,而且接触到了中国深厚的佛教文化。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这里的文物急需要保护,希望我们的政府和群众来保护它。随后,我们又带领学生参观了水运庄学校和清真寺,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

    四、几点体会1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深学生与社会的了解。学生可以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我们建议学校以后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2、此次活动,调查面广泛,学生参与面广。

    在活动中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是,学生仅仅是接触到一些表面知识,许多活动流于形式意义,教师和家长包办代替的情况较多,建议以后活动中要有一些针对性,更应该放手让学生更大程度的接受社会实践教育。

    3、学生在此次活动中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我们让学生摘抄、办手抄报,写心得体会,写调查报告。很大程度的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我认为这还流于表面,真正意义的领略传统文化则是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阅读大量的传统民间文学,关注传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传统文化教育。

    希望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让学生真正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6.谁能给点写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的建议.

    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

    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 特征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事件发生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的还涉及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而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结果也常与某些历史、地理现象及社会风习相附会,因而往往给人以它是真实历史的错觉。

    但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着真实历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

    许多传说把比较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达到历史的因素和历史的方式与文学创作的有机融合,使它成为艺术化的历史,或者是历史化的艺术。 题材 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3类:①人物传说。这类传说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他们的事迹和遭遇,也表达了人民的评价和愿望。

    例如叙述屈原作《离骚》,大声吟哦,感动众山鬼呜咽痛哭。传说人物还包括有帝王将相、农民的领袖、文化创造中的名人、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

    此外还有姓名不见于史籍的人物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歌仙刘三姐的传说等。②史事传说。

    这类传说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如梁山泊传说、杨家将传说、义和团传说、贵州苗族张秀眉起义传说、红军长征传说、八路军抗日传说等。

    藏族传说《藏王的求婚使者》叙述唐代汉藏通婚,文成公主出嫁藏王松赞干布的经过。③地方风物传说。

    这类传说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的由来和命名。往往赋予叙述的对象以富有意义的或富有情趣的说明,表现了人们热爱乡土的感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理想和信念。

    有关西湖保俶塔、初阳台、来凤亭的传说,台湾高山族日月潭的传说,蒙古族马头琴的传说,傣族泼水节的传说,都是在传说中说明其来历。一些神怪灵异的传说,如关于八仙的传说、灶王爷的传说等,则更是人民信仰的产物。

    民间传说的流传往往有地区性。一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并在流传过程中提炼加工,民间传说往往具有传奇的特色,故事情节既与人间现实有直接的联系,其发展又合乎生活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偶然、巧合、夸张、超人间的情节来引起故事的发展,从而使真实情景和奇情异事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民间传说的创作特色,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主要有以下12种: ①大禹传说。古代民间传说。

    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

    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

    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传说中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

    禹的传说,原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传说人物逐渐脱离了本来面目,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

    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关禹治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合。

    如传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些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

    这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此教育后世。 ②愚公移山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据称: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

    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

    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鲁班传说。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间传说。

    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

    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

    另一类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技师。

    旧时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奉他为“祖师”建庙奉祀。鲁班传说在教育团结工匠方面起。

    7.要写一篇关于民间文学的论文,可是无从下手,求帮助,望指点一二

    民族神话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关系民间文学 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它包括神话、民间传说(见中国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见中国民间故事)、歌谣、民间叙事诗、说唱文学(如平话)、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的特征 ①口头性。

    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

    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②集体性。

    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

    有些作品,在不断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

    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③变异性。

    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特征是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和自然的果实。

    ④ 传承性 。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

    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德国16世纪的民间故事《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仅在当时深为人们所喜爱),后来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后世作家(如歌德)创作取材的源泉。

    ⑤直接的人民性。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

    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

    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

    ⑥优越的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

    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

    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

    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 ,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 、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 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 。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 ,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

    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

    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 、教诲 、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与一般专业作家文学相比,在这一点上,民间文学有其独特性。

    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

    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

    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 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

    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 。

    但是 ,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

    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

    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各民。

    8.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

    汉语言文学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汁“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及教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协作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

    2.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人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

    3.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开辟新的领域;

    4.熟悉教育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5.存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汉语史(或文字、声韵、训估学)、中外语言学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见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5~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汉语言。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