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诗怎么写
1.仿写诗中的秋该怎么写
仿写《诗中的“秋”》: 在上小学的岁月里,最喜欢那瘦高的语文老师朗读唐诗,低沉的男中音里注满了魔力,仿佛置身于袅袅娜娜的香烟里,熏得满室清香、满堂古韵。
老师解释说,诗歌是一种“意境”,我却不解此中风情。不过,在拉长音声朗读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等的含混里,总是浮想老师就是一个穿越过来的古人,“随意春芳歇”,“意境”错综复杂。
爱上诗歌一定是某一个秋天,因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记忆中最美的唐诗。在中学旅游登上香山时,看到了“红于二月花”的霜叶,才了解老师说的“意境”,没有什么词语象诗歌这么精炼,而又别有生趣。
秋天的旅游最是惬意,于是心中那描写秋天的古诗也象走万里路一样堆积起来了。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珍惜秋天的诗句,让我眼中蒙太奇般地梦幻着荷叶、菊花的碧绿与金黄,那意境的滋味不知不觉满了眼、香了鼻、怜了情。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深切的怜惜,也让我留意起了露珠。
却很少在弯弯的月亮下发现找见珍珠一样的露,也许是等不及萧萧秋寒里那蒙蒙薄雾的华丽转身。也怜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意境,耳边阵阵猿啸与风声,读到“艰难苦恨繁霜鬓”时,就觉得是那瘦高的语文老师在这意境里被定身了,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主与客的转换,心里更是怜惜不已。
斑斑驳驳的秋意,斟满了诗的韵味,是古人的情怀在延续,是人我交融、难舍难分的唯美意境啊! 【原文不曾读过,帮你在百度上找到一篇,可以借鉴一下吧∩__∩】。
2.如何仿写小诗
仿写诗和仿写文章道理都是一样的,仿写文章需注意文章的手法,像修辞手法、对偶、排比等,仿写诗的话还要多一些东西,因为诗是有韵律的,有其独特的韵律美,就是说押韵。所以仿写是的话不妨借用原诗的韵脚。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guang),疑是地上霜(shuang)。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xiang)。诗中的第一句的“光”,第二句的“霜”,第四句的“乡”就是诗的韵,它的韵脚就是“ang”,仿写的时候可以借用,还有就是原诗的意境也是可以模仿的,还有要注意的就是,诗都是要容易让人记住,要琅琅上口的,仿写的时候要不断修改,锻炼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另外要注意积累,呵呵,别的就不说了
另外问下,你说的小诗指的是律诗还是现代诗?我对现代诗没啥研究的哦
3.仿写诗中的秋
诗中的“春”
从前,爸爸总是一字一句一丝不苟地教我背诵唐诗宋词。
我的背诗起始于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那一天,爸爸教我背诵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嘻嘻,爸爸,这首诗的诗意我知道!”我兴奋地嚷着,“瞧,这首诗说的是春梦缠绵,不知不觉之中,天朦胧地亮了,醒来之后,只听见处处是鸟儿的欢声鸣叫,昨晚一夜的刮风下雨,有谁知道花被打落了多少呢?!”爸爸一听,笑逐颜开,额头上的皱纹舒展开了,用粗糙的手轻轻地抚摩着我圆乎乎的头。
从此以后,我对诗产生了兴趣,一发不可收拾地背了好几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耶,这首诗我也懂的。有一棵碧玉似的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嫩绿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我们当中又有谁明白这细长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似锋利的剪刀。这不就衬托出浓浓的春意了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哈,这两句诗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在晚上,周围寂然无声,桂花悄然无声地慢慢凋谢,无限的静谧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的。读到“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又感觉到明亮的圆月升起来了,只只小鸟被皎洁的月光惊动,时不时从深深的山涧中传出阵阵清脆的鸟鸣。真是宁静淡薄而富有幽雅情致啊!
杜甫有一首诗是《春运》:“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背完之后,我从前两句中感受到了在春天里,花色鲜红,柳色嫩绿;从后两句中,我又体会出了日色渐长,春色淡远,鸟雀调嗽,独有柴禾。
一路走来,诗一直跟随我左右,让我去抚摸诗中的脉络,去品味唐诗宋词那行云流水般变幻不定的语句吧赞同
诗,就像杜甫青年时期的胸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天,就是杜甫怀中的流水潺潺,桃花盛开,青山绿水,再加上一场“贵如油”的春雨,真是一片壮丽的景色。
诗,就像炎热而又凉快的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东坡眼中的夏天可称“奇”,西湖的莲叶一眼望不到头,看不见尾,一朵朵荷花,一朵比一朵红,苏东坡对酒当诗,真有气量!
诗,也向秋高气爽的秋天,来到枫林,听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鱼儿月花原来是杜牧,真没的一首赞秋诗,秋天,天最蓝,海最绿,和秋天的枫叶相映衬,真可谓是以小见大,一大见物啊。
诗,也像寒风呼啸的冬天,萧萧条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低声吟着这首历史之作,冬天,天灰蒙蒙的,凛冽的风吹呼呼的着,洁白而又厚厚的大雪在人们脚底下“咯吱,咯吱”的响着,坚强的梅花在这么坏的天气下,散发出阵阵清香,得到王安石的美赞。
诗中四季,就像蓝天大海一般,广阔的没有边际······
小时候,爷爷是教师,总是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古诗。见爷爷读诗时,很奇怪,总会边读诗边摇头,声音还顿挫抑扬。我问爷爷为什么,爷爷大笑起来,还说:“边读诗边摇头,这才能读出诗的韵味。”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诗的韵味是什么,只是一知半解地点点头。
还记得我读的第一首也是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是《春晓》。我想,第一次和《春晓》做朋友,一定是始于春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问爷爷“闻啼鸟”是什么意思,爷爷说,闻就是听,当你每天清晨起床时,不是时常会听见鸟叫声吗?这就是“闻啼鸟”。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春天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哦,这句诗我懂得。一团团野火在燃烧野草,但怎样也烧不完还留根,当一阵阵春风吹起,野草又重生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我也懂得,我不喜欢这样的景象,国家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满城,荒木满街。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眼前就出现了一幅清淡的墨水图,诗人最后一句还用了疑问的句式,又让我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可看出诗人王安石是多么思念家园啊!
朱熹有一首《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韵味,增长了不少知识。
春,在我的诗歌旅途中,一路相随。它占据了我所学的诗歌中的重要地位,给我无穷的启发和感受,使我读出诗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