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今年灾情及我部防范工作情况 今年,我国气候极端异常,部分地区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发。

    1至6月,全国发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32.3%、177.8%和190%。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今年上半年作出60多次重要批示,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部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年初开始早研判、早部署、早检查、早落实,采取多种手段严防严控。一是精心部署,先后8次召开全国和重要地区的汛期防范工作会议,多次发文和联合相关部门发文,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

    二是检查督促,近百次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领导带队、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组检查指导。三是强化应急,派出88名专家长期驻守18个重点省(区、市),指导排查、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等。

    多次启动应急响应,在玉树地震和关岭滑坡等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协助和指导防范次生灾害。四是重点防范,把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作为重中之重,派出150名专家协助四川、青海、重庆、湖北四省(市)开展排查和巡查,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人口密集地区、交通干道和重要工程周边灾害点再排查。

    五是联控联防,加强与气象、水利、铁路、交通运输、教育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发挥部门优势,落实防灾责任,提升防控能力。 通过以上工作,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防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转移受威胁群众20多万,成功避让477起,避免人员伤亡14839人。仅6月一个月,全国共成功预报320起,避免人员伤亡11014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为历年来单月最多。

    与2009年1至6月相比,今年同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增长了近10倍,而造成的人员死亡失踪人数同比大幅减少。 重点地区防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功预报和避免多起重大地质灾害。

    三峡库区已连续7年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汶川地震灾区2年多来,虽然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但灾民安置点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实现了主汛期地质灾害无重大群死群伤的目标。

    玉树地震灾区隐患排查迅速完成,重要隐患均被严密监控或应急排危除险。 二、以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地质环境队伍(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队)作为地勘队伍的组成部分连同地勘费一并下放地方。

    地质灾害作为地质环境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之后的10年来逐步成为一项重要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三定规定我部的职能是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历了调查、普查、工程治理从无到有的过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以三峡库区、地震灾区为重点的,少数隐患点实施专业队伍监测,绝大多数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逐步开始重大隐患点工程治理的格局。

    1、在山区县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形成了群测群防体系 从2003年至2008年,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部署完成了1640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于此项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群测群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现在全国24万处隐患点均已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有10万群测群防员。

    实践证明群测群防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创举,是在现行条件下最为有效的监测体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挽救了大量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1640个县的调查评价程度很低,每个县只安排20万元经费,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观察工作,基本查清了房前屋后小开小裂小缝,但对较远距离的、具有隐蔽性的、比较复杂的地质灾害隐患还没有查清楚。

    群测群防体系不健全,主要依靠兼职,缺少必要的经济待遇和设施配备。原因是地质灾害多数分布在山区,大多数都是贫困县,县乡政府在财政上都比较困难。

    2、组建了部级和省级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机构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由1个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院、32个省级监测总站、233个市级监测分站和166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了三峡库区滑坡崩塌专业监测网。

    在典型地区开展了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示范工作。 问题是全国地质灾害行政管理人员太少,越到基层越少,绝大多数县一个专职人员也没有。

    香港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处有700多人从事地质灾害管理,我们全国都算上专职管理人员也不到他们的一半。市、县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建立的还很不普遍,绝大多数市、县没有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现有的机构也还存在着人员少,技术人员更少的问题。

    经费普遍没有保障,少数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多数是自收自支,与其公益性服务机构性质很不相宜。 3、法规规章逐步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 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颁布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

    各省(区、市)和大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市、县均发布实施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年我部印发了《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

    我想求一篇主题为“防灾,减灾,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的地理论

    这是全国第三届地理小博士的主观题吧 你是高中的吧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

    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

    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

    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

    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

    信息专报中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存在困难及对策建议怎么写

    七、地质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地质灾害底子急待查清,市级防治规划急需编制。

    目前,我市祁阳、东安、零陵、道县4个县区己完成地质灾害普查工作,新田、江永两县正在开展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其余5个县区尚未开展此项工作,导致全市地质灾害底子不清,防灾工作缺乏针对性,同时影响了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今年省国土资源厅已同意支持永州完成全市地质灾害普查工作。

    建议市政府将去年拟安排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经费落实到位,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2、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地质环境遗留问题较多。

    近年来,受利益驱动,无证开采、滥采乱挖等违法采矿现象屡禁不止,一些矿区已是千苍百孔,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汛期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建议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治理整顿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

    3、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严重不足全市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380余处,大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急需治理,治理任务艰巨,治理资金缺口很大。尤其是江华县蔚竹口乡政府驻地滑坡和两岔河乡俊山村滑坡、祁阳县内下林场内下村滑坡和潘市镇高山村滑坡、双牌县城文化西路滑坡和茶林乡中学滑坡、蓝山县毛俊镇龙江村滑坡、零陵区梳子铺乡木塘村滑坡、东安县城青山坞滑坡等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存在较大险情,急需采取工程治理或应急处理措施。

    建议市、县两级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加大防治资金投入力度。4、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技术力量薄弱目前,我市地质环境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与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不相适应,加之尚未设立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管理的技术机构——地质环境监测站,日常技术工作依赖从409队和煤勘三队临时抽调技术力量来完成。

    为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市政府批准设立地质环境监测站和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八、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建议1、深入开展地质灾害法律宣传,增强全社会的防灾意识。

    通过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在地质灾害危险地段的醒目位置粉刷警示标语、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悬挂警示横幅、发放防灾明白卡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增强全社会的防灾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能力。2、进一步完善以群测群防为重点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继续完善以乡(镇)、村、组为基础,群众与专家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各乡(镇)、村、组要落实专门联络员,明确各个隐患点的监测人。

    加强与建设、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的联系,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依靠乡镇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发挥它们在防灾中的主力作用。

    要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使群测群防网络真正发挥作用。3、完成地质灾害普查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

    为推进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政府要把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障,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完成。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尽快行动起来,收集规划材料,确定规划编制单位,落实项目经费。

    4、建立健全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力度。我市地质灾害多,防治经费缺口大。

    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切实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广泛筹措资金,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进行治理,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防治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二是对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诱发单位出资治理;三是建议出台政策,从土地出让金收入和矿业权出让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专门用于地质灾害防治。

    5、建立地质灾害搬迁补助和应急救助机制。过去一段时间,地质灾害防治以工程治理和应急处理等工程措施为主,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资金投入大,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用有限的资金来治理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采取搬迁避让和应急救助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建议建立地质灾害搬迁补助和应急救助机制。6、加强采矿行为监管,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管,督促采矿权人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实施地质环境保护,拒不恢复或治理的,责令限期恢复和治理,逾期不执行的,责令停止开采,情节严重的,吊销采矿许可证。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缴存力度,切实督促采矿权人缴存备用金,对不缴存或不足额缴存的,不得发放采矿许可证或办理延续登记。

    7、认真做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建设用地审批办法》的规定,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防止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凡不按规定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地理调查报告

    范文。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

    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

    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

    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

    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

    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

    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

    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

    找矿类的国土资源调查报告怎么样写?写作的大纲也行

    常德市矿产类国土资源调查报告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常德市素有“非金属之乡”的美誉。

    已发现的矿产近百种,一些非金属矿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如石膏保有储量19.3亿吨,居全省第一位;磷矿保有储量13.59亿吨,居全省第一位;石英砂资源储量2694万吨,居全省第一位;海泡石资源储量410.2万吨,居全省第二位;芒硝保有储量14449万吨,居全省第二位;岩盐保有储量21567万吨,居全省第二位;石煤保有储量55亿吨,占全省第二位;雄磺、膨润土探明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100%,金刚石占全省的95.5%。近几年来,地方政府不断重视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以非金属矿为主体,以能源、金属为两翼的矿业发展模式,已初现雏形。2005年,我市矿业总产值达 亿元,以矿业为支撑的建材、化工和煤炭工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矿产品深加工已初步有所发展,临澧湘福石膏矿在国家的支持下,加大投入,扩大生产,今后五年将持续投资5个亿,基本建成矿产品开发的从开采原矿到初加工成半成品、成品的“一条龙”产业链。去年,石门县矿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2%,澧县矿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

    我市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但矿种单一、规模矿床少、可直接开发利用的少,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仅40多种。同时,由于多年来的矿业权行政无偿授予、盲目开发,“大开采、小加工”,资源利用粗放低效,有的资源破坏浪费严重,已近枯竭,有的资源开发一直未能形成规模,未能形成产业优势,“优的不优,短的更短”。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是矿山企业规模偏小。我市大型矿山开采企业规模以上仅1个、中型以上仅5个,其余 550余个均属小型矿山,矿业缺乏规模效益,且众多的小矿山严重扰乱我市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如石煤、石膏是我市的优势矿产,全市52家石膏矿,年产矿石195万吨,人均年产量仅0.076万吨; 全市76家石煤开采企业,设计规模在年产3万吨以上的仅有35个,还有11家石煤矿年产量在2000吨以下。有的矿山企业开采规模小,却超能力的圈占资源储量,如澧县永兴石膏矿占用经济基础储量727.9万吨,年开采能力却只有10万吨;澧县昌达石膏矿占用资源储量1389.9万吨,而年产量仅18万吨;澧县文安钢铁有限公司杨家坊铁矿,占用资源储量1477.06万吨,圈占矿区面积7.1平方公里,而年产量仅20万吨。

    石门东山峰的磷矿区是我国的四大磷矿区之一,却没有一家集开采和加工一体的规模矿业等等,矿山开采规模与占用储量规模严重不适应,出现了一大批“大储量,小规模”的矿山企业。五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缺乏科学性。

    2003年,市县两级均完成了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但规划有些脱离实际,对矿产资源开发长期规划研究不够,没有科学的可操作性,导致规划是规划,开采是开采。尤其是我市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专项规划,如石膏、磷矿、石煤、石英砂等,开发、开采的随机性、随意性较大,没有总体战略上的发展考虑。

    在规划修编的过程中,对如何发展优势矿产资源产业,如何对全市的优势矿产资源进行合理而科学的项目分区布局等,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听取专家意见,没有全局性的长远发展战略。 我市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走在十字路口,要充分发挥矿业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和规模,一定要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各项工作制度的有效落实,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手段,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二是资源利用粗放低效。我市的矿山企业以买原矿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品牌产品不多、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除盐和少量石膏产品、特种水泥外,原煤、石膏、铁矿、磷矿等矿产均以原矿出售,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几乎没有提纯、改性的生产工艺,更谈不上超细粒产品(纳米级)的开发利用,潜在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如铁矿、磷矿、石膏资源储量大,矿山企业多,但没有一家铁矿加工企业;大量的磷矿销到湖北等外省,本地区的磷肥厂却要为买不到矿石担忧;我市还没有一家石膏深加工企业,目前主要是卖原矿,一吨石膏矿以每吨20至30元的价格外销,外地深加工后的价格可达1000多元/吨,大量的一级膏几乎是被低价倾销。

    三是优势矿产资源保护乏力。矿产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的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意向投资者,不设“门槛”、不讲条件,不惜代价的引进,只注重短期效益,为引资而引资,出现了大量小型企业圈占大量的储量,“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现象。在政府放开政策的前提下,矿山企业抱着“采完赚够就走人”的思想,贫中采富、采易弃难、采厚弃薄,或不按采掘规程掠夺性开采,资源破坏浪费严重,造成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留给当地百姓和政府,“企业赚钱,政府买单”。

    长期以来,正是由于不注重对优势矿种开发利用的保护,追求短期效益,只重开采,忽视综合利用,忽视科技投入,忽视老矿山的深边部找矿,资源耗竭快,接替资源不足,资源利用情况相当紧张。如储量占世界。

    【速度】防灾减灾的演讲稿,急用

    1、在各项运动中要注意运动安全。

    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运动时要注意不能剧烈地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操场上的体育运动器械,必须在老师的指导、监督下使用,不允许任何人私自攀爬、玩耍。

    2、要注意交通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在公路上玩耍和打闹;乘公共汽车的同学请不要在车上吃带有竹签的食品,文明乘车。

    同学们,请你们一定要记住,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开玩笑。3、同学们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

    不能感情用事。因此,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要冷静、理智,不能发生同学间打架的事件,甚至找外来人聚众斗殴,一定要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4、课间文明,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奔跑,不嬉戏,不在楼道口玩耍。保持校园安静,在校内做到轻声、慢步、靠右行。

    不在教学楼道和走廊拍球及从事体育性活动、追跑嘻戏或打闹喧哗。不攀爬栏杆和护栏,不往楼下扔杂物。

    到阶梯教室活动遵守秩序,排好队伍,准时到场,活动过程听从指挥。5、要注意食品安全。

    春天到来,气温渐高,食物中毒事件开始增多,同学们不要买过期的、变质的、不卫生的食品,尽量不要在街头小摊上买东西吃。吃饭喝水都要讲卫生,要加强身体锻炼,预防传染病。

    6、要远离网吧,网吧里人员复杂,如果上网次数多了,就很容易成瘾。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学业,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自己身心的健康,为了家庭的幸福,请远离网吧。

    安全第一,警钟常鸣,希望我们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危险的事情千万不能做。当然,仅有自我保护意识,还远不足以抗拒风险和减少不安全因素。

    我们还要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我们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各班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宣传安全防护和法律法规知识,进行防火、防电、防溺水、防中毒等各种安全自救训练,切实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论文格式是什么样的?有范文提供下吗?

    论论文格式 、 文标题 (标题居中,二号黑体)

    副标题 (副标题居中,三号仿宋)

    作者姓名 (姓名居中,小三号楷体)

    (空一行)

    摘要(“摘要”两字用黑体左起顶格排,后空一格,接摘要内容,用四号楷体)

    关键词("关键字"三字用四号黑体左起顶格排,后空一格,关键词3-8个,用四号楷体)

    正文(正文用四号黑体,内容为四号宋体。中文中若有小标题用小三号黑体)

    总结(可写可不写)

    参考文献(用了的话要写上)

    注,您要什么范文。? 什么类的,。?

    急!!!结合所给的案例,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为主题,写一篇研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研究动机、目的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高浓度的液相、固相混合流),其中的固体物质特指泥、砂、石。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极大、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等自然属性,其是以冲撞(击)、淤埋和堵塞等方式对其流经路途上的各种城镇设施进行破坏,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对人类生产生活场所、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程、矿山等造成严重损失。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相当严重。

    因此,分析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成因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研究,通过资料整理出数据研究内容一、泥石流的相关概述(一)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过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破坏力。

    (二)泥石流的类型即:(1)按水源补给分为:冰川型、降雨型;(2)按沟谷形态分为:沟谷型、坡面型;(3)按物质组成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4)按结构流变分为:黏性(容量为2.0~2.3t/m3)、稀性(容量为1.5~1.8t/m3)、过渡性(容量为1.8~2.0t/m3);(5)按规模大小分为:小型(一次泥石流总堆积量100万m3)。二、泥石流对城镇的危害泥石流是松散固体物质在降雨、冰雪融水、库坝溃决等水动力作用下沿较陡坡度的沟道或斜坡高速流动的现象,流动过程中夹带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往往对其流经路途上的各种城镇设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1)由于泥石流具有强烈的破坏力,其可冲毁城镇“坚固”的设施,如楼房、工厂、桥梁、供水供电设施、公路、铁路、高压线路、车辆、堤坝、电线杆等与之遭遇的固定设施和活动目标,从而严重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如甘肃舟曲2010-08-07暴发泥石流,水毁农田1417亩,水毁房屋307户、5508间,进水房屋4189户、20945间,机关单位办公楼水毁21栋,损坏车辆18辆。

    (2)由于泥石流中挟带着大石块及树干等杂物,其会使桥涵堵塞导致泥石流体超越排洪堤外溢等引发次生灾害,致使泥流大范围淤埋、淹没和推毁城镇设施和居民,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如2011-05-11,广西全州咸水乡洛江村广坑槽屯一采石场爆发泥石流,工棚的工人来不及躲避,被泥石流掩埋,致使12人死亡,10人失踪。

    (3)如泥石流规模较大时,泥石流体可穿越主河形成拦河坝,受阻河水在坝上游形成堰塞湖,导致沿河城镇被淹没;而当坝体发生溃决时,强大的特殊洪流,会对下游城镇及各种设施形成水毁灾害,如冲毁下游房屋、道路及农田等。(4)由于泥石流中有固体物质,当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堵塞了其流通道路,则会造成漫流改道,冲毁或淹没下游各种设施。

    (5)挤压主河道。泥石流冲出的大量泥沙使堆积扇不断扩大,形成通航河道的险滩,有碍通航,并将主河逼向对岸,使对岸遭受严重冲刷,造成山坡失稳,危害各种目标。

    研究结论三、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原因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和有一定坡度的利于集水集物的沟状地形三个基本条件,人类工程活动也是诱发泥石流的因素之一。(一)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客观条件即:(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可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势能条件,并可为其提供充足的固体物质来源条件。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如易于破碎的岩层表面、断层皱褶发育、断层密布等,还有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老泥石流堆积等,这些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如强度较大的暴雨、积雪的强烈消融、水库的突然溃决等,致使沟床、沟侧的大量堆积物运动,都有可能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二)城镇发展缺乏合理规划与防灾意识淡薄当前,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山区经济与建设的蓬勃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区的建设范围也在日益扩大,但由于部分山区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如把房屋等建筑物修建在低洼处、沟道边、沟道内等泥石流严重危险区,或是把房屋建在泥石流通道。再加上部分城镇缺乏一定的防灾意识,在城镇建设上缺乏配套的防灾意识,致使泥石流发生时,给城镇居民造成了重大的灾害。

    (三)诱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随着山区城镇人口增长,城镇经济发展。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